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

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

围魏救赵的典故典故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的典故延伸点拨:齐国兵马在军事奇才孙膑的指导下,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成语知识拓展:【读音】:wéiwèijiù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成语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成语造句:1、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典故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典故 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队伍而使赵国获救。

后指侵袭仇敌后方的据点以迫使攻击之敌撤离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仇敌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那么大家对围魏救赵的典故认识的有多少呢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围魏救赵典故,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围魏救赵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以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因此,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兵,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三军淹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纳包抄仇敌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 354 年,魏国军队围赵国国都邯郸,两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开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以为,要解开纷杂的丝线,不可以用手强拉硬扯,要调解他人打斗,不可以直接参加去打。

派兵救围,要避重就轻,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刻魏国精锐队伍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国都大梁猛插进去,占有它的交通要道,侵袭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进军 ,它必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倦,在早先选好的作战地域桂陵迎敌于归程,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方法来挽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闻名折战例,被以后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重就轻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赏识,到现在仍有其生命力.围魏救赵分析 [释义 ] 指攻击仇敌后方 ;迫使攻击的仇敌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定亲往;操即自出 ; 寨必空虚 ;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 ;操闻之 ;必速还。

此孙膑 ‘ 围魏救赵 ’ 之计也。

”[ 辨形 ] 魏;不可以写作“味”。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成语讲的主要是齐国为救援赵国,围住了魏都大梁的故事。

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卫国不敌,求救于老大哥魏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救卫。

庞涓趁赵国攻卫之际,突发大兵进攻赵国,赵国不敌,杰杰败退,直至退守都城邯郸。

庞涓领兵将邯郸团团围住,见自己打不过魏国,赵国便向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

齐王在与大臣商量后,决定派遣田忌与孙膑领兵救赵。

田忌原本是想直接将大军开赴邯郸与庞涓决战的,但被军师孙膑制止了,孙膑让齐军趁魏军主力在邯郸之际,迅速将魏国都城大梁围住。

魏惠王见都城都被齐军给包围了,便遣人冲出包围向庞涓报信回援大梁。

而此时的庞涓也已经攻破了赵都邯郸,于是就领兵来救大梁。

孙膑见魏军主力来了,便假装害怕魏军,撤出了大梁。

同时,孙膑在撤退时还不忘让田忌率军故意与庞涓大军作战,作出故意打不过庞涓的架势,以引诱庞涓前来追击。

庞涓见田忌打不过自己,真的来追赶齐军主力。

而孙膑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埋伏好了,就等庞涓大军的到来。

当庞涓大军到达桂陵之后,齐军突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魏军团团包围。

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防不胜防,迅速便瓦解了,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魏军回援大梁大败给了齐军后,赵国也就顺利得救了。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的故事(一):围魏救赵的故事:【成语】: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此刻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必须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必须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推荐,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二):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

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

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状况,我们不是就能够替赵国解围了吗?”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之后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

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以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两人都是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是魏国的将军,孙膑则是齐国的军师。

故事发生时,赵国被魏国攻打,情势十分危急。

为了救赵国,孙膑向齐王建议,攻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兵。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任命田忌为将,率军攻打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立即从赵国撤兵,回援大梁。

在回援途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困住,无法前进。

为了摆脱困境,庞涓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途中,庞涓又遭遇了齐军的追击。

经过一番激战,庞涓被俘。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赵王为了感谢齐国的救援,将一半的土地割让给了齐国。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可以有效地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通过某种策略或手段,解决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例如,在企业经营中,如果遇到竞争对手的攻击或市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扩大
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分散竞争对手的注意力,同时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战略思想。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导读: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丢失中山小国的苦闷,便指派当时受宠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016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精选】
1.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3.2016成语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4.2016成语汗流浃背的历史典故精选
5.2016成语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6.2016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精选
7.2016成语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精选
8.2016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