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感知质量评价标准
车企计算机视觉误差标准

汽车计算机视觉误差标准是指车企对汽车图像处理系统中计算机视觉误差的最大允许值。
计算机视觉误差是指汽车图像处理系统对汽车图像进行识别、检测或分类时,由于传感器噪声、图像质量、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
车企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计算机视觉误差标准,以确保汽车图像处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图像质量误差标准:车企会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图像分辨率、对比度、亮度等因素。
如果图像质量不符合标准,车企会要求图像处理系统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或重新采集。
2. 识别准确性误差标准:车企会对图像处理系统的识别准确性进行评估,包括车辆检测准确率、车辆分类准确率等指标。
如果识别准确性不符合标准,车企会要求图像处理系统进行算法优化或数据集训练。
3. 实时性误差标准:车企会对图像处理系统的实时性进行评估,包括响应时间、帧率等指标。
如果实时性不符合标准,车企会要求图像处理系统进行硬件升级或算法优化。
4. 安全性误差标准:车企会对图像处理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
如果安全性不符合标准,车企会要求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安全加固或数据加密。
总之,汽车计算机视觉误差标准是车企对汽车图像处理系统的质量控制手段之一,可以保证汽车图像处理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车企也会不断更新和完善计算机视觉误差标准,以满足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需求。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吴旗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吴旗绪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为了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运动对象,使它们处于所选工况的最佳状态,就必须掌握描述它们特性的各种参数,这就首先要测量这些参数的大小、方向和变化速度等。
所谓检测,就是人们借助于仪器、设备,利用各种物理效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客观世界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获取定性或定量信息的认识过程。
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核心部件就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感知被测量(多为非电量),并将其转化为电量的一种器件或装臵。
检测包含检查与测量两个方面,检查往往是获取定性信息,而测量则是获取定量信息。
一、自动检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这句话来说明自动检测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是很恰当的,所谓“事”,就是指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事业,而“器”则是指利用自动检测技术而制造的仪器、仪表和工具等。
所以说自动检测技术是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必要手段,它的水平高低也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年来,随着家电工业的兴起,自动检测技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例如:电冰箱中的温度传感器、监视煤气溢出的气敏传感器、防止火灾的烟雾传感器、防盗用的光电传感器,等等。
在机械制造工业中,通过对机床的加工精度、切削速度、床身振动等许多静态、动态参数进行在线测量,可控制加工质量。
在化工、电力等行业中,如果不随时对生产王艺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进行自动检测,生产过程就无法控制,甚至产生危险。
在交通领域,一辆现代化汽车所用的传感器多达数十种,用以检测车速、方位、转矩、振动、油压、油量和温度等。
在国防科研中检测技术用得更多,许多尖端的检测技术都是因国防工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例如:研究飞机的强度,就要在机身、机翼上贴几百片应变片,并进行动态特性的测试。
有人把计算机比喻为人的大脑的延续,称之为“电脑”,而把传感器比喻为人的感觉器官的延续,称之为“电五官”(视、听、昧、嗅、触)。
adas摄像头对mtf值的要求

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摄像头是现代汽车上的一种重要安全装置,它能够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提供驾驶员辅助,以确保行车安全。
而在ADAS摄像头中,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值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和性能。
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ADAS摄像头对MTF值的要求。
1. MTF值概述MTF值是用来描述成像系统中物体细节保真度的指标,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成像系统对高对比度空间频率的传递能力。
在摄像头中,MTF值越高,则成像质量越好,图像细节呈现越清晰、真实。
2. ADAS摄像头对MTF值的要求在ADAS摄像头中,MTF值是至关重要的,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成像清晰度ADAS系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需要清晰、真实的图像作为支撑,而MTF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像的清晰度。
ADAS摄像头对MTF值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以确保清晰的成像效果。
2.2 车辆识别精度ADAS摄像头在车辆识别和跟踪过程中,需要对车辆进行精准的识别和区分。
而MTF值高的摄像头能够更加准确地呈现车辆的细节,有利于提高识别准确度和稳定性。
2.3 夜间视野夜间行车是一个对ADAS系统要求较高的环境,尤其是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MTF值高的摄像头能够提供更清晰、明亮的夜间图像,有利于驾驶员的夜间行车安全。
2.4 非光学畸变在ADAS摄像头中,非光学畸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图像质量和识别精度。
而MTF值高的摄像头能够有效地降低非光学畸变的影响,提高图像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3. MTF值的测试方法为了满足ADAS摄像头对MTF值的要求,需要进行精确的MTF值测试。
常用的MTF值测试方法包括:3.1 通过光学评台进行测试光学评台是一种常见的MTF值测试方法,通过对光学评台上的标准测试图像进行成像,再通过相应的软件分析得到MTF值。
3.2 通过MTF测试仪进行测试MTF测试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测试成像系统MTF值的设备,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成像系统的MTF值和曲线。
汽车挡板安全设计标准是什么

汽车挡板安全设计标准是什么
汽车挡板安全设计标准是制定和规范汽车挡板设计的一系列标准要求,旨在确保汽车挡板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汽车挡板安全设计标准:
1. 国家标准:不同国家制定了汽车挡板的安全设计标准,如中国的《汽车应用零部件安全技术要求》和美国的《汽车挡板安全标准》等。
这些国家标准包含了挡板的各项技术参数、材料选择、安装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2. 挡板材料:挡板应采用高强度和高韧性的材料,以确保在碰撞事故中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能量,减轻对乘车人员和车辆结构的冲击。
常见的挡板材料包括钢板、铝合金等。
3. 抗冲击性能:挡板应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能够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吸收和分散能量,减轻碰撞带来的冲击力。
这需要挡板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形能力,以保护乘车人员和车辆结构。
4. 安全感知系统:现代汽车挡板在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加入安全感知系统,如撞击传感器、安全气囊等。
这些系统可以在碰撞发生时及时感知,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乘车人员的安全性。
5. 安装要求:挡板的安装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挡板能够稳固地固定在车辆上,并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挡板的安装点和连接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以保证挡板和车辆结构之间的稳固性。
6. 可靠性和耐久性:挡板应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能够长时间使用而不会发生失效。
这需要挡板在设计和生产中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和加工工艺。
总之,汽车挡板安全设计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车辆结构的完整,通过规范挡板的设计、材料选择、安装和可靠性要求等方面,提高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汽车域控制器法规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汽车域控制器法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汽车域控制器是现代汽车电子化发展的产品之一,它是一种集成化的控制系统,能够统筹协调和管理汽车内各个子系统的运行。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汽车域控制器正成为汽车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汽车域控制器的法规标准,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
汽车域控制器具备诸多功能,例如车辆网络通信、故障诊断、数据记录等。
它能够收集和处理来自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响应和调整。
汽车域控制器的出现,有助于提高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同时也为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
然而,目前现行的汽车法规标准对于汽车域控制器的规范性要求尚不完善。
这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不同汽车品牌之间的兼容性较差,造成维修和更新成本的增加。
同时,由于缺乏规范,一些低质量的汽车域控制器产品也在市场上流通,存在着车辆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新的汽车域控制器的法规标准。
这些新标准应该包括对汽车域控制器的功能要求、通信标准以及产品质量的规定。
只有制定出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标准,才能推动汽车行业朝着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本文将从汽车域控制器的定义和功能入手,分析现行法规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需要制定的新法规标准。
通过对汽车域控制器法规标准的研究和改进,旨在提升整个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汽车驾驶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文章主题的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概述汽车域控制器的定义和功能,以便读者对该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
随后,会介绍本文的结构,明确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和关键议题。
然后,会阐明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汽车域控制器法规标准的重要性和制定新标准的必要性。
最后,引言部分会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为读者提供一个预览。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子章节:汽车域控制器的定义和功能、现行法规标准的不足、以及需要制定的新法规标准。
210975341_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综述

包 装 工 程 第44卷 第6期12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年3月收稿日期:2022–11–10谭浩,唐诗妍(湖南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目的 对智能汽车人机界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总结归纳用户体验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从学术的角度建立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对纳入系统综述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从而得到基础数据;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分析了汽车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设计与评估的影响,从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三个方面总结智能汽车领域用户体验研究进展。
提出产品类型以及构成产品的产品要素(物理特征和虚拟要素)两个评估对象维度,基于人机系统优化层次重点阐述了安全、效能、感性体验三类评估指标,基于研究对象、方法属性和质量效率构建三个评估方法维度,为评估方法选择提供参考,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研究中评估工具的应用。
最后总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以及评估方法,形成该领域的方法体系。
结论 在智能汽车时代下,技术发展使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日趋复杂,用户体验评估被证明有利于提供反馈,以帮助开发者设计和改进产品并完成产品迭代。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为车辆开发人员提供有关如何进行成功的用户体验评估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智能汽车;人机交互;人机界面;用户体验评估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06-0012-13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3.06.002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Interactive Interface in Intelligent VehicleTAN Hao , TANG Shi-yan(School of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conduct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HMI)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summarize the objects, metric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UX)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for UX of HMI in intelligent vehicles. System literature review (SLR) was conducted and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from literature included in the systematic review to obtain basic data and conduct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on UX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vehicle HM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X was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d evaluation objects, evaluation metric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t put forward two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objects: product types and product elements (including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irtual elements), and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three types of evaluation metrics (namely safety, performance, and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layer of human-machine system. Three evaluation method dimensions we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included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 attributes, and the quality -efficiency,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 Besides, the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tools in different studies was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objects, metric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were summarized.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increased the complexity of HMI. UX evalu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beneficial to provide feedback to help developers design and improve products and complete product itera-tions.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vehicle developers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on how to conduct UX evaluation successfully.KEY WORDS: intelligent vehicle;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第44卷第6期 谭浩,等:智能汽车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评估方法体系综述 13智能汽车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座舱技术车内环境自动调节创造舒适驾乘体验

智能座舱技术车内环境自动调节创造舒适驾乘体验智能座舱技术在现代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应用最新的智能技术,车内环境可以自动进行调节,为驾乘者创造出更加舒适的驾乘体验。
本文将探讨智能座舱技术在车内环境自动调节方面的应用,并分析其对驾乘体验的影响。
一、温度自动调节智能座舱技术可以通过温度感应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车内温度的自动调节。
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驾乘者都可以在车内享受到舒适的温度。
当温度感应器检测到车内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智能座舱技术会自动启动空调或加热系统,以调整车内温度至理想状态。
这种智能的温度自动调节功能能够大大提升车内的驾乘舒适度。
二、空气质量监测与净化智能座舱技术还可以监测车内空气质量,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通过配备空气质量传感器,智能座舱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车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甲醛、二氧化碳等。
一旦检测到有害物质超过安全标准,智能座舱技术会自动启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过滤和净化,提供更为清新和健康的环境。
这种空气质量监测与净化的功能,使驾乘者可以远离污染物质,享受到更加清新舒适的车内环境。
三、噪音控制技术另一个智能座舱技术的重要方面是噪音控制技术。
通过噪音传感器和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智能座舱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车内噪音,并采取措施减少噪音。
这种噪音控制技术可以阻隔外部嘈杂的交通和引擎声音,创造出更为安静的驾乘环境。
静谧的座舱环境不仅提升了驾乘者的舒适度,还有助于减少疲劳和提升驾驶安全性。
四、座位舒适度调节除了温度、空气质量和噪音的调节,智能座舱技术还可以实现座位的舒适度调节。
座椅舒适度对于长时间驾驶来说至关重要。
智能座舱技术配备了座椅传感器和智能座椅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感知驾乘者的身体姿态和座椅舒适度。
根据这些数据,智能座舱技术可以自动调整座椅的角度、高度和硬度,以提供更适合驾乘者的坐姿和舒适度。
这种座位舒适度调节功能,不仅使驾乘者感到更加舒适,还可以减轻驾驶对身体的负担,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整车气味评价方法差异分析

2021年第5期2021No.5汽车工艺与材料Automobile Technology &Material整车气味评价方法差异分析刘亚林1金仙玉2王焰孟1郑思维1王科1朱冀1(1.中汽研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宁波315104;2.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101300)摘要:概述了ISO 12219-7:2017《道路车辆的室内空气.第7部分:道路车辆内部空气中气味的测定》和国内标准T/CMIF 13-2016《汽车车内空气的气味评价规范》中整车气味评价方法的一般试验流程,在从试验操作和检测结果2方面进行比对的基础上,总结了2套标准在整车气味评价时的差异。
同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气味评价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为实验室在进行整车气味评价时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车内空气整车气味评价主观评价VOC中图分类号:U467.3文献标识码:BDOI:10.19710/ki.1003-8817.20200274Difference Analysis of Vehicle Odor Evaluation MethodsLiu Yalin 1,Jin Xianyu 2,Wang Yanmeng 1,Zheng Siwei 1,Wang Ke 1,Zhu Ji 1(1.CATARC Automotive Component Test Center (NingBo)Co.,Ltd.,Ningbo 315104;2.Beijing Hyundai Motor Company,Beijing101300)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general experiment process of vehicle odor evaluation method in ISO 12219-7:2017Interior air of road vehicles—Part 7:Odour determination in interior air of road vehicles and China standard T/CMIF 13-2016Specification for odor assesment of in air of air quality.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operation and inspec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ndards in the evaluation of vehicle odor is summarized.At the same time,the two odor evaluation method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compared through experiments,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is difference are analyzed,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ata support for the laboratory to choose the method of vehicle odor evaluation.Key words:Interior air,Vehicle odor evaluation,Subjective evaluation,VOC作者简介:刘亚林(1983—),男,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汽车VOC 、气味、ELV 等的检测技术、质量管控、标准研究、产品改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上(一)
中国车辆感知质量评价标准
NORME DE COTATION QUALITE PERCUE CHINE
2008—04—XX 2008—04—XX
Q/DPCA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发布
内部使用
签字
下列人员参加了本标准编写和审核:
DEPA/DVHL/S
徐昕
VH
目次
目次 (II)
前言 (III)
标准演变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使用方法 (1)
4.1 评价 (1)
4.2 评价节点 (2)
4.3 评价人员构成 (3)
5 结果的应用 (3)
附录 A (4)
DPCA感知质量外部评价 (4)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制定的对车辆进行主观感知评价的标准,是从中国消费者的角度对车辆进行评价的标准。
根据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要求的变化,本标准附录A及附录B也将演变,不定期进行修订。
本标准自2008年4月XX日开始实施。
本标准由技术中心整车部整车分部造型室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中心整车部整车分部归口。
本标准由技术中心整车部整车分部造型室负责解释。
标准演变
中国车辆感知质量评价标准
范围
本标准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制定的对车辆进行主观感知评价的标准,是从中国消费者的角度对车辆进行评价。
本标准旨在定义一种方法,以便使用评价表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DPCA)设计的产品(新车型、演变车型)开发初期向项目组提出建议,规定总目标,并沿着整个项目跟踪规定的目标与实际达到的值之间的差别,以期使产品能更加符合中国用户的的要求。
本标准是PSA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性进行了调整了的评价标准;本标准仅适用于面向中国消费者生产和销售的车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无内容。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3.1 感知质量(qualite percue)
感知质量就是用户所感知到一台车设计和制造的精心程度,是用户对车辆的多重感官印象,包括整体的和细节部位。
使用方法
1.1 评价
中国车辆感知质量评价分为2个部分:
—涉及外部评价子项目组合在附录A《DPCA感知质量外部评价》中,
—涉及内部评价的子项目组合在附录B《DPCA感知质量内部评价》中;
具体评价内容见附录A和附录B。
附录A及附录B的评价标准中共有0~10级评分,其意义如下:
对于子项目当评分≤6.5和≥8.5时,对该评分必须加以说明。
对其它评分也是希望有这种说明。
对要评定的子项目,如果在汽车上没有这种功能,是不需要评分的。
1.2 评价节点
根据产品开发的进度,在需要的开发阶段按照附录A及附录B进行评价。
在产品开发前期对该产品所针对的竞争对手车型进行评价,并且根据竞争对手车的感知质量水平,确定DPCA产品感知质量的目标。
在造型冻结阶段(PF)需要对样车进行评价。
在线外预批量阶段(PRSHL)需要对车辆进行评价。
在线上预批量阶段(PRSEL)需要对车辆进行评价。
1.3 评价人员构成
由DPCA感知质量评价人员或PSA感知质量评价人员组成两人以上(包含两人)的评价小组对车辆进行评价。
结果的应用
对于所有的子项目由评价小组协商后给出评价和分数,并通报给相关项目组和专业技术部门。
附录A
DPCA感知质量外部评价
附录A
附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