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张九龄的感遇
《感遇》张九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
②葳蕤:茂盛。
③皎洁:皎明洁净。
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
⑤林栖者:指隐居者。
⑥闻风:借用典故。
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9.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4分)参考答案8.D9.解析: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参考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唐代-张九龄《感遇 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感遇·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如下:
《感遇二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遭贬后所作的诗组《感遇》的第二首。
此诗开篇即以比兴发端,写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暗喻诗人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接着写丹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本性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诗人借丹桔之口,表达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的决心,同时,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坎坷也表达了无比的愤懑。
全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张九龄诗感遇四首

张九龄诗感遇张九龄诗感遇四首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
下面是张九龄诗感遇四首,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感遇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之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之三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感遇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拓展阅读:张九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翻开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考古期刊,这些五十多年前印出的纸张已经发黄,上了年头的纸张就是不一样,发散出来淡淡的甜甜的香气。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
一时反应不上来他是谁,只觉得很熟,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他,唐代杰出的诗人,开元尚书丞相。
唐诗不仅开辟了一个诗歌的王朝,更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很多好诗为人所传诵。
《唐诗三百首》成为许多人诵读诗作的首选。
在这个流传最广的唐诗选集中,第一首便是《感遇》,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感遇四首张九龄翻译

感遇四首张九龄原文及翻译感遇是著名大作家张九龄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张九龄感遇四首原文及翻译如下:感遇之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译开篇诗人就以孤鸿自喻,然而历经大风大浪的孤鸿,却连护城河都不敢看,由此表现由护城河所代表的宫廷是多么的阴险诡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海上的风暴虽然狂暴,却是来得正大光明,护城河上的冷箭却让人防不胜防,由此表达出诗人对宫廷斗争的厌恶与恐惧。
“双翠鸟”是一种非常高贵的鸟,“三珠树”乃是神话传说中高贵的树,以此比喻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窃据高位。
“侧见”一词极为传神,有种说法认为“侧见”是表现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气焰嚣张,使诗人不敢正顾,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蔑视,蔑视李林甫、牛仙客之流以中伤诽谤窃据高位,却不为国为民谋福利。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一方面是对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规劝,窃据高位把持朝政,就不怕下面的弹弓的子弹吗?另一方面似乎有一种隐喻,自己不就是被这种冷箭所伤吗?不就是因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中伤才成为远循海上的“孤鸿”,以致“池潢不敢顾”!紧接着诗人指明了被中伤的原因“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其实归根到底不是遭“神”恶,而是像李林甫、牛仙客这样的小人的憎恨与私欲。
因此我觉得前八句实际上都是在写政治斗争,诗人一心为国为民结果却是“不敢顾”、“遭人指”、“逼神恶”,以一只“孤鸿”如何能与这些抗争呢?在这强大的政治斗争面前更凸显了诗人的“孤”,在这种无奈之下,似乎只有“游冥冥”了。
”弋者何所慕”,猎人又从哪里可以寻找到我的踪迹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抛弃俗世繁务,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远离政治斗争,追求隐逸的恬淡生活。
全诗在一种苍茫的意境中结束。
感遇之二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其二译文

张九龄的诗作《感遇》其二译文好嘞,以下是张九龄《感遇》其二的原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来啦:
嘿,在那江南呐,有种丹橘。
哪怕是到了冬天,别的树都秃了,它还能绿成一片林子。
这难道只是因为那地方气候暖和?才不是嘞,那是因为丹橘自己有颗能抗寒的心。
这丹橘好得很呐,可以拿来献给那些尊贵的客人。
可恼人的是,中间隔着重重阻碍,深沟高壑的,没法送到客人跟前。
人的命运啊,就看碰上啥情况。
这其中的规律,就像个调皮鬼,藏得严严实实,根本没法找着。
只知道种桃树、李树,哼,难道这丹橘就没有树荫可以乘凉啦?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感遇》。
咱就说这张九龄啊,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估计也憋屈着呢。
他想
说这丹橘多好啊,又能抗寒,又能献给客人,可就是命运不济,被各
种阻碍拦住了,就跟他自己似的,有才华有抱负,可就是得不到重用。
这多让人生气!
咱们想想,生活里不也常有这样的事儿嘛。
有时候明明是好东西,
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法让人知道,没法发挥作用。
就像咱有时候有个
好主意,可就是没人听,没人支持,是不是也挺郁闷的?不过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就像这丹橘,就算一时被埋没,它的好也不会变。
咱们也一样,只要自己有真本事,总有一天能让人看见,能派上用场!。
张九龄《感遇》二首

感遇①二首张九龄其一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
【注释】①九龄《感遇》十二首,本诗第一。
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贬荆州长史期间。
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
初唐陈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实上承阮籍《咏怀》七十二首。
多用比兴,抒写不平。
②兰:兰草,又名春兰,属兰科。
一说为泽兰,属菊科。
按:泽兰秋花。
因此当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花叶繁盛下垂状。
③桂华:“华”通“花”。
秋桂色黄白,故称皎洁。
④自尔:自然而然地。
尔,词尾。
⑤林栖者:即隐士。
⑥坐:因。
⑦美人:喻君王或权要,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即指楚怀王。
【语译】春兰叶叶纷披,秋桂分外皎洁。
那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自然蔚成了美好的时节。
又有谁知道林下栖息的隐士,最钦佩兰桂的风节——与它们相对相悦。
草木自有自然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来攀折?(隐士自有他们的操守,又何求他人来荐举?)【赏析】本诗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象喻隐居君子的亮节高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全诗关锁,那种出于内质秀美的自生自荣,不为物染的生命力,是诗中物与人的共通点,因而,诗的脉络由此二句而自物及人,并自然引出全诗的结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至此,不求攀折的“本心”是指物还是指人,已浑然不可分辨了。
《楚辞》以芳草美人喻志,本诗承继了这一传统,而由博返约,变瑰丽为清丽。
明胡应麟评九龄《感遇》与前此初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说,子昂是“古雅益以气骨”,九龄是“清淡益以风神”,很精到。
不妨以子昂《感遇》之二与本诗稍作比较。
诗云: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诗中的“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芊蔚是丰茸貌;蕤是花下垂貌。
)细细品味,可感到子昂亦用比兴,而诗旨至结束便已显豁。
“幽独空林色”与他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同一意思,在激楚的音节中表现了横绝一世的气概。
《感遇 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感遇·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
此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作品原文: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词语解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作品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作品鉴赏: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
感遇
但欲附高鸟!
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
感遇十二首
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
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
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
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
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
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
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
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
感遇十二首
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
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
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
感遇十二首
幽人归独卧,此木岂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