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合集下载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鉴赏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诗鉴赏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指全株。

兰用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

张九龄《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注释与翻译张九龄《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ei):枝叶茂盛而纷披。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句解: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①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②闻风:指爱慕兰桂的芳香。

“闻风”二字本《孟子·尽心》:“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这两句是说,栖息在山林间的人,爱慕兰桂的芳香,深感欢悦。

两句诗暗用“闻风”的典故,以温厚的口气,对其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应该像古代的圣贤那样,慕他人之风操,步先贤之后尘,改恶从善,仍不失为君子之道。

以古戒今,谆谆善意,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以美德自励,不求闻达,不求显赫的节操——草木有根有心,但它开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

以此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份作人,并非借此求得他人的称誉,得以飞黄腾达。

诗句表明了诗人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

字行间流露出不满之情,耐人寻味。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唐代)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草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生机勃勃,自然地顺应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因为闻到芬芳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指桂花。

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自:自然。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为。

本心:天性。

美人:观赏者,代指官府、官僚的上层人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开始二句,诗人便开宗明义,分别写出了兰桂的生长季节和美丽的姿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里诗人以整齐的对偶句子,突出地展现出了兰桂这两种高雅植物的华美。用“葳蕤”表现兰叶,更显出其勃发的生机;以“皎洁”形容桂花,愈突出其高雅的身姿。以叶对花,实际上是互文见意,各指整株的兰桂。接着,用“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来总写兰桂。兰草桂花是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自身就形成了一种美好的节操。“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自尔”的本意正在于此。说明“佳节”是出于本然,源于内质,强调了内在之因。同时,此两句表明,由于自然界里芸芸众生追求的目标、理想不同,其接物待事的方式和表现也就不同。而这里表现出的是固有的追求之意,本来的向往之情,既无需凭借外物,也无意求人知遇。这里,诗人实则是以兰桂自喻,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气候,诗人就会象兰桂一样大放异彩的。从而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向往政治开明,欲图一展才华的愿望,也蕴含着对重新遇时的渴望之意。同时,这两句为自然地转入下文作好了铺垫。
自尔为佳节句不宜理解为因而兰桂使得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因为在诗人笔下其兰桂的葳蕤茂盛皎洁美丽自身就具有了美好的品格
《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张九龄的诗作,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谁知”两句,句意忽然一转,由花到人,由兰桂引出了“林栖者”,即那些以兰桂风韵为同趣的隐逸之士们。由于他们风闻了兰桂的芬芳,因而产生了“相悦”之意。然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以兰桂的秀丽容貌和香气袭人的效果表明诗人的志洁身芳并非为了博取虚名。兰桂自为“佳节”,自有“本心”,自具生机且自行其素,并不希求美人采折。至于“林栖者”是否“闻风”,并因此而“相悦”,谁去管他呢? 如果说春兰秋桂博得“林栖者”的“相悦”,也并非兰桂之所求,只是因为兰桂的客观效果而已。在主观上,在兰桂本身来说,它们之所以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幽馨的香气,也并非有意吸引人们来欣赏、采折,完全是本性使之。“何求”二字就表明了诗人不肯廉价获得美名的高洁志趣。而这两句在委婉之中透露出一种严正之气,充分表现了诗人品德情操的高洁坚贞和追求理想之外别无他求的高雅心境。此两句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全诗的题旨所在。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简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一》鉴赏

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一》鉴赏

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一》鉴赏张九龄唐诗《感遇十二首·其一》鉴赏《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张九龄原文:兰叶春,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注释⑴兰:此指兰草。

:枝叶茂盛而纷披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⑸林栖者:山中隐士⑹ 坐:因而⑺本心:天性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wei)(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指全株。

兰用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

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

感遇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感遇:有感于身世际遇的意思。

以“感遇”为诗题,是初盛唐时兴起的一种风气,陈子昂、张九龄都写了不少“感遇”的诗。

葳蕤(wēi ruí):指草木枝繁叶茂的样子。

自尔:自然地。

林栖者:隐士。

坐:因为。

美人:在屈原的作品中常以“美人”比喻君主,这里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

【解读】这首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谗被贬谪之后。

诗人以兰桂自喻,表达了他和兰花桂花一样,不肯趋炎附势、低头谄媚,而是忠于“本心”,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

诗一开始,就用了工整的对偶,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并以“葳蕤”状春天兰花生机勃勃之貌;用“皎洁”概括了桂花的纯洁清雅。

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无论两者葳蕤也好,皎洁也罢,都显出了欣欣向荣的生机。

“佳节”暗合前面的“春”和“秋”,指兰桂只在适合它们的季节开放,显示出了它们各自的生命特征。

第三联“谁知”忽然一转,引出“林栖者”。

“林栖者”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

他们由于闻到了花的芳香而产生了喜爱之情。

最后一句,“草木”即兰花和桂花的总称。

隐逸之士以兰花桂花自比,闻风而相悦,“草木”若有感觉也应该“相悦”,可惜“草木有本心”,无论是兰花还是桂花,它们都有自己开花的时令,不因任何人的喜爱而枝繁叶茂,也不因任何人的宠爱而改变散发芬芳的时节,因为它们不会趋炎附势地寻求攀折和赞美。

最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如兰桂一样,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通过谄媚逢迎去博得功名,追求富贵。

【评诗】此诗气高而不怒。

(程元初)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

感遇二首(其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岂伊:犹岂,难道。

感遇诗二首其一

感遇诗二首其一

《感遇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原文:《感遇二首》(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原诗共有十二首,感事寄兴,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时。

此选二首。

第一首诗借歌咏兰草和桂花抒发自己不慕权贵、不求名利的高尚情操。

②兰:即兰草,古人视兰草为香草,用来比喻高洁的操守。

③葳蕤:指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④桂华:即桂花,也是香草。

古人常以“兰桂”连称。

⑤皎洁:明净。

⑥欣欣:欣欣向荣,指草木蓬勃茂盛。

⑦生意:即生机。

⑧自尔:从此。

⑨佳节:指春秋二季因为有了兰桂而成了最好的季节。

⑩林栖者:指山林隐士。

⑪闻风:指沐浴在兰桂的芬芳里。

⑫坐:因。

⑬悦:爱、赏。

⑭本心:本质,天性。

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此诗是张九龄遭谗贬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

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

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

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