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一节水循环[2022·北京西城期末]“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选自《吕氏春秋·圜道篇》)。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A.ⅠB.Ⅱ C.ⅢD.Ⅳ2.《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A.联系起四大圈层 B.周期性不断更新C.塑造着地表形态 D.导致了季节转换3.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③属于海陆间循环④属于陆地内循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2·福建泉州期末]咸海地处中亚内陆地区,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成为世界主要棉花种植区。

下图示意咸海1960年与2014年湖面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5题。

4.咸海入湖河水主要参与(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 D.大循环5.1960年~2014年期间,导致咸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陆造田 B.湖床地壳抬升C.入湖水量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2022·福建宁德期中联考]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

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图1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2为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图中表示砂田的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曲线是(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由图可知,当地采用砂田方式的原因是( )A.减少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热量B.增加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湿度C.减少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涝D.增强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旱[2022·安徽安庆期末]辽宁是我国最北方的沿海省份,这里成为我国北方较早兴起建设的工业化城市,其沿海海域还盛产海参、鲍鱼等优质海产品。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课时作业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初中学过的镁、铝、铁、铜的部分性质,梳理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共性。

2、认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O2),了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学习重点】钠及铝与氧气反应原理【课时作业】选择题1.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A.铜B.铁 C.铝 D.钛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金属常温下都是固态 B.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C.金属都能与酸反应D.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3.实验室中保存少量金属钠的方法是()A.保存在水中B.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C.用铝箔包裹,密封在广口瓶中D.密封,保存在煤油中4.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试推断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A.Na B.NaCl C.NaOH D.Na2O5.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D.NaHCO36.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A.铝的活泼性差B.铝的还原性差C.铝与氧气不反应D.铝表面有氧化膜7.下列关于金属Na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A.Na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B.Na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Na2OC.Na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大,熔点高D.钠比钾的化学性质活泼8.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Al 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C.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D.Al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Al 并不滴落9. Na2O2与水反应能够产生O2,这一反应在呼吸面具、潜水艇及太空飞船中可为人体提供呼吸所用的O2。

下面对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C.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Na2O2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D.这是一个置换反应,有单质O2产生10.2.3g纯净金属钠在干燥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g固体,由此可判断产物是()A.只有Na2O B、只有Na2O2 C 、Na2O和Na2O2 D、无法确定11. 除去镁粉中的铝粉,应选用的试剂是A. 稀盐酸B. 氯水C. 烧碱溶液D.纯碱12. 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A.1∶1B.1∶2C. 1∶3D.2∶11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共存的是()A. Fe3+、NO3-、Cl-、Na+ B.Ba2+、Mg2+、HCO3-、AlO2-C.NO3-、Na+、K+、CO32- D.NO3-、K+、AlO2-、OH-14.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而应加以控制使用。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影响,加深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课程内容,了解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掌握产业转移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二)作业任务1. 查找资料:学生需查找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的产业发展资料,包括各时期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类型、转移方向等。

2. 地图标注:在地理地图上标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产业分布,以及近年来产业转移的路径和趋势。

3.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其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资料和案例分析结果,探讨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作业拓展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地区(如长三角、京津冀等)的产业转移现象,比较不同地区的产业转移特点和影响。

三、作业要求1. 查找资料要准确、全面,尽量使用官方数据和权威报告。

2. 地图标注要清晰,标注内容要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3. 案例分析要深入,分析原因、过程和影响时要结合地理学原理和方法。

4. 小组讨论要充分,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5. 作业成果要整理成文档或PPT形式,便于查阅和分享。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作业任务的完成情况、查找资料的准确性、地图标注的清晰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小组讨论的充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将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对优秀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此外,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选择性必修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理解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通过第一课时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围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现象展开。

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资料,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2. 产业转移概述:学生需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导向等,并简述产业转移的种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一至两个典型的产业转移案例,分析其转移过程、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产业转移的利弊。

4. 小组讨论与报告: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书面报告。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掌握部分要求学生对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有清晰的认识,对产业转移的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2. 产业转移概述部分需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3. 案例分析部分需具体分析案例的转移过程,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并就其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4. 小组讨论与报告部分要求各组成员充分交流意见,形成集体智慧,报告需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对产业转移概述的分析是否深入,是否能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深入探讨案例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4. 小组讨论与报告的团队协作能力、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语言的流畅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一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课后作业

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课后作业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后作业一.根底性作业〔必做题〕1.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2个红球、1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异.〔1〕从袋子中随机摸出1个球,放回并摇匀,再随机摸出1个球.求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红球的概率.〔2〕从袋子中随机摸出1个球,如果是红球,不放回再随机摸出1个球;如果是白球,放回并摇匀,再随机摸出1个球.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2.现有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并通过抽签确定三人演讲的先后顺序.〔1〕求甲第一个演讲的概率;〔2〕画树状图或表格,求丙比甲先演讲的概率.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诵读材料有《论语》、《大学》、《中庸》〔依次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三个材料〕,将A ,B ,C 分别写在3张完全相同的不透明卡片的正面上,反面朝上洗匀后放在桌面上,比赛时小礼先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记下内容后放回,洗匀后,再由小智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他俩按各自抽取的内容进行诵读比赛.〔1〕小礼诵读《论语》的概率是 ;〔直接写出答案〕〔2〕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他俩诵读两个不同材料的概率.4. 在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1个白球,2个红球,它们除颜色外其余完全相同.〔1〕从袋中任意摸出两个球,试用树状图或表格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摸出的球恰好是两个红球的概率;〔2〕假设在布袋中再添加x 个白球,充分搅匀,从中摸出一个球,使摸到白球的概率为53,求添加的白球个数x .5. 把一副普通扑克牌中的4张;黑桃2,红心3,梅花4,黑桃5,洗匀后正面朝下放在桌面上〔1〕从中随机抽取一张牌是黑桃的概率是多少?〔2〕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再从剩下的牌中随机抽取另一张.请用表格或树状图表示抽取的两张牌牌面数字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求抽取的两张牌牌面数字之和大于7的概率.二、拓展性作业〔选做题〕1. 不等式组⎪⎩⎪⎨⎧+≤>+323443x x x x 〔1〕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并写出它的所有整数解;〔2〕在不等式组的所有整数解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整数相乘,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积为正数的概率.2. 某博物馆展厅的俯视示如图1所示.嘉淇进入展厅后开始自由参观,每走到一个十字道口,她自己可能直行,也可能向左转或向右转,且这三种可能性均相同.〔1〕求嘉淇走到十字道口A 向北走的概率;〔2〕补全图2的树状图,并分析嘉淇经过两个十字道口后向哪个方向参观的概率较大.3.“田忌赛马〞的故事闪烁着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光辉.该故事的大意是:齐王有上、中、下三匹马A1,B1,C1,田忌也有上、中、下三匹马A2,B2,C2,且这六匹马在比赛中的胜负可用不等式表示如下:A1>A2>B1>B2>C1>C2〔注:A>B表示A马与B马比赛,A马获胜〕.一天,齐王找田忌赛马,约定:每匹马都出场比赛一局,共赛三局,胜两局者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面对劣势,田忌事先了解到齐王三局比赛的“出马〞顺序为上马、中马、下马,并采用孙膑的策略:分别用下马、上马、中马与齐王的上马、中马、下马比赛,即借助对阵〔C2A1,A2B1,B2C1〕获得了整场比赛的胜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假设齐王事先不打探田忌的“出马〞情况,试答复以下问题:〔1〕如果田忌事先只打探到齐王首局将出“上马〞,他首局应出哪种马才可能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并求其获胜的概率;〔2〕如果田忌事先无法打探到齐王各局的“出马〞情况,他是否必败无疑?假设是,请说明理由;假设不是,请列出田忌获得整场比赛胜利的所有对阵情况,并求其获胜的概率.。

《第三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第三章 第一节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海陆分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基本知识,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基本轮廓。

2. 掌握海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地理概念。

3. 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

二、作业内容:1. 基础识图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和填充世界地图,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地图应清晰标注主要国家的名称。

同时,需对各大陆的轮廓特征进行描述。

2. 观察与思考:准备一些地球仪或相关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海陆分布特征。

让学生思考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地理现象,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海洋对航海的重要性,大陆漂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等。

4. 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搜集有关地球海陆分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分享自己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和理解。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观察、绘图、讨论和写作等。

2. 每位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并在作业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作业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4. 鼓励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应包括作业完成质量、讨论参与度、报告内容等方面。

2.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评价结果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4.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指导,及时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 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和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水平。

3. 学生应积极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提出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相长。

3.1 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3)(解析版)

3.1 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3)(解析版)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一、基础练1.有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可表示为()x y 6M Fe CN ⎡⎤⎣⎦,经X 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它的结构特征是3+Fe 和2+Fe 分别占据立方体互不相邻的顶点,而CN -位于立方体的棱上。

其晶体中阴离子的最小结构单元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晶体的化学式为()226M Fe CN ⎡⎤⎣⎦B .该晶体属于离子晶体,M 呈+1价C .该晶体属于离子晶体,M 呈+2价D .晶体中与每个3+Fe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N 有3个【答案】B【详解】A .由题图可得出,晶体中阴离子的最小结构单元中2Fe +及Fe 3+个数均为11482⨯=,CN -的个数为11234⨯=,因此阴离子的化学式为()26Fe CN -⎡⎤⎣⎦,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26M Fe CN ⎡⎤⎣⎦,A 项错误; B .由阴、阳离子形成的晶体为离子晶体,M 的化合价为+1,B 项正确;C .M 的化合价为+1,C 项错误;D .由题图可看出与每个3+Fe 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N -有6个,D 项错误;故选:B 。

2.如图所示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排列方式,其对应的化学式是XY 的是(图中:o-X , -Y)( )A .B .C .D .【答案】A【详解】[根据顶点、棱上、面上、体心和其他处于立方体内部的原子对晶胞的贡献分别为111842、、、1,求出X 、Y 的数目之比,其化学式分别为XY 、X 3Y 、XY 4、XY 4;故选:A 。

3.下图为高温超导领域里的一种化合物(钙钛矿)结构中的最小重复单元。

该化合物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a 个,元素氧、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b 。

则a 、b 是( )A .6,3∶1∶1B .24,10∶8∶1C .12,5∶4∶1D .3,3∶2∶1【答案】A【详解】 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顶点上相邻的钛离子相距最近,则钛离子周围与它接近且距离相等的钛离子有6个,a=6;晶胞中位于顶点的钛原子个数为8×18=1,位于棱上的氧原子个数为12×14=3,位于体内的钙原子的个数为1,则氧、钛、钙的原子个数比为 3:1:1,故选A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中化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时作业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目标导航] 1.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知道晶体的特征和性质。

2.了解获得晶体的途径。

3.知道晶胞的概念,学会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能根据晶胞的结构确定晶体的化学式。

一、晶体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非晶体无原子排列相对无序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1)熔融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体的特点(1)自范性:①定义: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②形成条件: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③本质原因: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议一议】1.某同学在网站上找到一张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这张图说明玻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答案不是。

从玻璃的结构示意图来看,玻璃中粒子质点排列无序,没有晶体的自范性。

二、晶胞1.概念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结构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晶体是由无数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取向相同。

(3)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原子种类、个数及几何排列是完全相同的。

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以铜晶胞为例)(1)晶胞的顶角原子是8个晶胞共用的,晶胞棱上的原子是4个晶胞共用的,晶胞面上的原子是2个晶胞共用的。

(2)金属铜的一个晶胞的均摊到的原子数为8×+6×=4。

【议一议】2.晶体与晶胞有什么关系?答案(1)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
A篇知识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粉末状的固体一定不是晶体
答案 C
解析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不是晶体,如玻璃制品,A项错误;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是否呈周期性有序排列,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特定的对称性都是其内部粒子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B项错误;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非晶体不具有各向异性,C项正确;不管固体的颗粒大小如何,只要其组成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就属于晶体,D项错误。

2.下列关于晶体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规则的多面体几何外形
B.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对称性是矛盾的
C.晶体的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
D.晶体的各向异性直接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
答案 B
解析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而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B项的说法错误。

3.下列过程所得不是晶体的是()
A.将NaCl饱和溶液降温,所得到的固体
B.气态H2O冷却为液态,然后再降温形成的固体
C.熔融的KNO3冷却后所得到的固体
D.将液态的玻璃冷却后所得到的固体
答案 D
解析得到晶体的三个途径是:①溶质从溶液中析出,②气态物质凝华,③
熔融态物质的凝固。

由于玻璃本来就属于非晶体,熔融后再冷却所得固体仍为非晶体。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物质有时可以是晶体,有时可以是非晶体
B.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确定有没有固定熔点
C.雪花是水蒸气凝华得到的晶体
D.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可以得到晶体
答案 B
解析A项正确,如晶态SiO2和非晶态SiO2;B项错误,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5.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
A.外形不一样
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微粒无规则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
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
答案 B
解析普通玻璃为非晶体,水晶为晶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内部微粒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

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正是其内部结构不同的体现。

知识点二晶胞
6.下列有关晶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结构单元
B.晶胞中所有的粒子都为几个晶胞共用
C.晶胞均为长方体
D.不同晶体的晶胞不一定相同
答案 D
解析晶胞是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但不一定是最小结构单元;B项晶胞中有些粒子为晶胞独自拥有;C项晶胞多数为平行六面体,不一定为长方体。

7.整块晶体可以看作是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而成。

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B.晶体是晶胞简单、随意堆积而成
C.晶胞排列时,取向相同
D.“并置”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的
答案 B
解析晶体并不是晶胞简单、随意堆积而成,而是晶胞平行排列而成的,且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8.已知某晶体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A.XYZ
B.X2Y4Z
C.XY4Z
D.X4Y2Z
答案 C
解析该晶体的晶胞是正方体形晶胞。

该晶胞拥有的X原子数为8×1
8
=1;
Y原子位于该晶胞内,共有4个;Z只有1个,位于晶胞的体心上,故该晶体的化学式为XY4Z。

9.某晶体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这种晶体中A、B、C三种粒子数之比是()
A.3∶9∶4 B.1∶4∶2 C.2∶9∶4 D.3∶8∶4 答案 B
解析该晶体中含A原子个数为6×1
12
=1
2
,B原子个数为6×1
4
+3×1
6
=2,
C原子个数为1;则A、B、C的个数比为1
2
∶2∶1=1∶4∶2。

10.下列各项是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的排列方式,图中:—X,—Y,—Z。

其中对应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 确定了晶胞中原子或离子的数目比,就确定了晶体的化学式。

确定晶胞中粒子的数目比,关键是利用“均摊法”确定顶角、棱上、面上、内部的一个粒子为几个晶胞所共用。

A 项中X 、Y 的位置、数目完全等同,化学式为XY ,正确;B 项中X 、Y 的个数比为1∶⎝ ⎛
⎭⎪⎫8×18=1∶1,化学式为XY ,错误;C 项中
X 的数目:4×18+1=32,Y 的数目:4×18=1
2,化学式为X 3Y ,正确;D 项中X 的数目:8×18=1,Y 的数目:6×1
2=3,Z 位于体心,数目为1,化学式为XY 3Z ,正确。

11.元素X 的某价态离子X n +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 、L 、M 三个电子层,它与N 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该晶体中X n +离子中n =__________。

(3)X 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

(4)晶体中每个N 3-被______个等距离的X n +离子包围。

答案 (1)3∶1 (2)1 (3)29 (4)6
解析 (1)X n +位于晶胞的棱上,其数目为12×1
4=3个,N 3-位于晶胞的顶角,其数目为8×1
8
=1个,故其个数比为3∶1。

(2)由晶体的化学式X 3N 知X 的所带电荷为1。

(3)因为X +的K 、L 、M 三个电子层充满,故为2、8、18,所以X 的原子序数是29。

(4)N 3-位于晶胞顶角,故其被6个X +在上、下、左、右、前、后包围。

B 篇 综合提升训练
12.将一块缺角的胆矾晶体悬置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温度不变),发现缺角的晶体变完整了。

若溶剂不挥发,则这段时间内晶体和溶液的质量变化分别是()
A.晶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变大
B.晶体质量变大,溶液质量减小
C.晶体和溶液质量都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胆矾晶体具有自范性,有自发形成规则几何外形的性质,由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胆矾晶体与CuSO4饱和溶液间存在着溶解结晶平衡,在整个过程中晶体和溶液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13.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 K时形成的。

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D.X-射线通过玻璃态水时,能产生谱线
答案 C
解析玻璃态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故玻璃态水不是晶体,X-射线通过玻璃态水时不能产生谱线,因密度与普通水相同,故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不变。

14.如图所示,在较高温度时,钾、氧两种元素形成的一种晶体结构与NaCl 晶体结构相似,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K2O B.K2O2 C.K2O3 D.KO2
答案 D
解析K+的个数:8×1
8
+6×1
2
=4;O-2的个数:12×1
4
+1=4,故其比值为
1∶1,应选D。

15.科学家发现一种由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右图所示。

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的原子是碳原子,则它的化学式是()
A.TiC B.Ti6C7
C.Ti14C13D.Ti13C14
答案 C
解析如果利用“均摊法”来计算,就会得出:钛原子数为8(顶角)×1
8
+6(面
心)×1
2=4;碳原子数为12(棱)×1
4
+1(体心)=4,从而错选A。

若该图是一个晶胞,
则这种计算正确,但它是一个气态团簇分子,其化学式就是其分子式,应直接数出原子数。

16.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题:
(1)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含有________个碳原子。

(2)石墨晶体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C化学键之比是__________。

(3)n g碳原子可构成__________个正六边形。

答案(1)2(2)2∶3(3)n
24N A
解析(1)利用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平均每个正六边形含有碳原子:6×1 3=
2(个)。

(2)分析每一正六边形:①所占的碳原子数为6×1
3
=2;②所占的C—C键数
为6×1
2
=3,故答案为2∶3。

(3)n g碳的原子数为n
12N A
,故答案为n
24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