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合集下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肝脏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调养五脏——精选推荐

调养五脏——精选推荐

调养五脏调养五脏,深度抗衰——国医名⽅之益寿膏五脏养⽣与⼥性容颜不衰的关系⼈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为⽤,脏腑机能平衡、经络畅通、⽓⾎充⾜是⼈体健康的根本,⽽五⾏养⽣是中医的精髓,⼤千世界不外乎⽕、⼟、⾦、⽔、⽊五种物质。

对应于⼈体五脏:⼼(⽕)、脾(⼟)、肺(⾦)、肾(⽔)、肝(⽊),五⾏合五脏,相⽣相克。

五⾏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体的健康和⽓⾎旺盛。

从五脏根本⼊⼿,稳固每⼀个脏腑的⾃⾝功能,这样五脏修和,平衡运⾏,⾝体才能长久处于健康状态。

健康是美丽的基础,从现代医学分析⼈体衰⽼,失去美丽的原因:(1)⾃由基堆积:在⼈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的带有不对称电⼦的原⼦或分⼦。

⾃由基侵害⼈体细胞产⽣致衰因⼦,致衰因⼦进⼀步侵害细胞⽣成脂褐素,脂褐素沉积在⼈体各组织器官细胞中,导致细胞代谢减缓,活性下降,从⽽造成⼈体器官功能衰退产⽣衰⽼。

使⾃由基堆积的因素:1、五脏机能下降,动⼒不⾜,新陈代谢减慢,微循环障碍,使产⽣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2、五脏机能失调,机能亢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物过多,加重⾝体的负担⽽不能及时代谢。

(2)雌激素的消耗:⼥⼈和男⼈最⼤的区别:⼥⼈性格温柔、体态妩媚、⾝材苗条、⽪肤细腻、声⾳甜美,这由⼥⼦体内雌激素的多少决定。

肾精——天癸(性腺激素)——以冲任调控⼥⼦的⽣长、发育、⽣育能⼒、性能⼒、以及容颜的养护、形体的维护,以及性情。

肾精不⾜——天癸⽣成不⾜——卵巢早衰:提前闭经,⽣育能⼒、性能⼒下降,⽪肤衰⽼、体形变形。

(3)⽓⾎消耗,致使胶原的流失或⽣成不⾜:代谢下降——杂质、污染堆积——使细胞⽼化五脏机能下降⽓⾎津液⽣成不⾜:⽓不⾜,细胞代谢下降;⾎不⾜,胶原的合成能⼒降低;津不⾜,⽪肤不滋润。

肾精不⾜——内分泌激素减少——⽣命动⼒缺乏——第⼆性特征萎缩⽼化3、如何才能真正的抗衰?健康长寿,是⼈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历代医家,⾃古⾄今⼀直在探索衰⽼的原因和抗衰⽼的⽅法,以期提⾼⼈类的⾝体素质,达到延年益寿的⽬的。

五脏系统阴阳观

五脏系统阴阳观

五脏系统阴阳观关键词:五脏阴阳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

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

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

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

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

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

肺阴充足。

则肺阳不亢。

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

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中医的概念一、中医美容: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运用中草药,调节肺腑,外病内治还你一个健康的美。

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是一个完整,不分割治,有生命力,为腑为中心,通过验格和六腑、五官、四肢、原甲、须发、以全力组织器官,发生联系,构成个有生命力,不能分割治整体,并且以充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未完成整个人治生命活动。

优点:安全,无副作用,有效持久辨证:将回诊-收集证状-中医诊断分析-治疗本质论治:施行,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具体方法:异病同治、同病导治。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阴阳洛和五行学说治合称阴阳概况:阴阳代表著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观点:自然界治万事万物,却是由阴阳两种气体作用下养生、发展。

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功能的、机能前的却属于阳。

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减退的却属于阴。

生活举例:1、阴阳说的基本内容:A、阴阳没对立牛羊:阴阳学说以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制的,相互斗争,最终取得动态中的平衡,即为“阴与阳秘”精神乃治。

B、阴阳相互依存,一方面却不能胶离另一方面,面单独存在。

C、阴阳相互消长:阴阳消长,是说相互对立,如:四季气候的变化,由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消阳长”的过程,由夏到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阳长的过程。

D、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滋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各自向着反方向转化,阳可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如: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2、阴阳学说在美容学业的应用人体也是由阴阳来构成A、组织结构人体:上半身皮肤、背、(阳)下半身脏腑,胸腹部(阴)脏:阴腑:阳阴阳平衡,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阳虚则寒,阳虚湿的作用和推动作用降低,血流缓慢亦可引起黄褐斑阴虚则热,阴虚体内津液缺乏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瘀血滞于路洛。

可引起黄褐斑二、五行学说:五行:我们祖先认为自然界一切物质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中医病症术语

中医病症术语

中医病症术语本篇文档对一系列常见的中医病症术语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阴阳失调、五行相生相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经络功能失调、寒热湿邪、内风外风、内寒外寒、内湿外湿、火热之邪、痰饮瘀血、食积虫积、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心悸胸闷、咳嗽痰多、胃痛腹胀、腹痛腹泻、腰痛膝软、尿频尿急、生殖系统问题以及皮肤疾病等方面。

1.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导致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两虚则寒热夹杂。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相生是指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滋养作用,相克则是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具有制约作用。

3.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是指五脏六腑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衡,进而影响整个人体的健康状态。

4.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是指气与血的关系失衡,包括气的不足或过度,以及血的亏虚或瘀滞。

气血失调可导致一系列疾病。

5. 经络功能失调经络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疾病。

6. 寒热湿邪寒热湿邪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外邪,寒邪易伤阳,热邪易伤阴,湿邪易阻遏气机。

这些邪气对人体有侵袭作用,会导致人体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7. 内风外风内风和外风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内风多由肝阳上亢或阴虚内热引起,外风则是由外界风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8. 内寒外寒内寒和外寒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寒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而导致的寒冷,外寒则是由外界寒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9. 内湿外湿内湿和外湿是相互关联的病理状态。

内湿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湿运化失调而导致的湿邪,外湿则是由外界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10. 火热之邪火热之邪是一种阳邪,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血液,导致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火热之邪与心肝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1. 痰饮瘀血痰饮和瘀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痰饮主要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衡而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则是因为气滞血瘀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第二节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水-阴)
4、功能结构:

消长平衡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之脾的阴阳及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

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

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

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

脾气虚损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

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

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

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
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水湿中阻,从寒化更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

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疽。

(2)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

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

津液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

脾阴不足,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又可见干呕、呃逆之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