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中医学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调理和平衡,强调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阴阳两虚是中医常见的体质失调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和原理。
一、气血的概念及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调节脏腑功能;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通过经络滋养全身组织器官。
气血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阴阳的概念及作用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代表了人体内部的负向、消极、收敛、静态、阻滞的属性;阳则代表了人体内部的正向、积极、散发、运动、活跃的属性。
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气血阴阳两虚的表现气血阴阳两虚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苔少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两虚的出现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1. 药膳调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补气补血、养阴益阳功效的食材,如枸杞、黄芪、当归、熟地等,制作药膳来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关元、气海、命门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3.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可以调理气血阴阳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白术、川芎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补气补血、益阳养阴的作用,改善气血阴阳两虚状态。
4. 气功调理:通过气功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身体的柔和运动以及深呼吸来增加气血运行与循环。
5. 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于调理气血阴阳两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身体调理的重要概念。
在中医中,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指代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
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增加体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调理来增加体力。
一、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调整饮食:根据中医的理论,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调节需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可以滋补气血、调节阴阳的平衡。
例如,多摄入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豆、桂圆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2.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例如,推拿按摩腰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刺激肾脏和脾胃,调理体内阴阳的平衡,增加体力。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气味、性味来调理气血阴阳。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可以益气补阳,调理阴阳平衡;黄芩、黄连等可以清泻热邪,调理阴阳失调。
二、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增加体力1. 恢复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加体力的前提。
调理气血阴阳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调理气血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体力水平。
2. 提升阳气:阳气是中医中指代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概念。
调理阴阳失调可以提升阳气,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例如运动、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调理阴阳的平衡,提升体力水平。
3. 养阴补血:中医认为,阴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力水平。
通过调理阴阳失调,可以养阴补血,增加体力。
例如,合理饮食、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气血的供应,提高体力水平。
总结: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体力。
气血阴阳

气血阴阳气血阴阳内热证名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
宜辨虚实。
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
失血发热病证名失血后发热。
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于血分不得发越所致。
《证治汇补·发热》:“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
”可选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圣愈汤等方。
《血证论·发热》:“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
”治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小柴胡汤主之。
虚劳发热病证名虚劳亏损所致的发热,以阴虚见。
《诸病源候论·虚劳热候》:“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多因醉饱后入房、忧思劳役、饮食失调或喜大怒大痛大沮。
初病症见夜热内热虚热,本病乃为骨蒸内热潮热,治宜养阴清热,疏邪润燥(见《理虚元鉴》卷上)。
亦可因瘀血而致。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
”“是必饮食起居过时失节,营卫凝滞,先成内伤,然后随其气所阻之处,血为瘀积。
”为虚中实证,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用大黄(庶^虫)虫丸等方。
参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热、劳热,潮热、骨蒸等条。
“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阴虚则内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劳倦造成的形气不足,上焦不通,胃气郁于胸中,阴气相对虚弱,出现内热证候。
《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阴虚内热病证名。
又称阴虚发热。
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是什么原因?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是什么原因?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原因的了解,我们也应该注重如常见的失血过多或者是脾胃衰退以及饮食不足,导致营养吸收不够的话,都可能会引发气血不足。
1、失血过多
失血过多主要为女性居多,男性则无。
外伤失血基本例子较少,多则是月经失血,女性每月都会来月经,日久不补,则淤血受阻,经脉不通,严重影响肝脏。
2、脾胃衰退
脾胃是血液之根本。
《内经》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大,作用人体重要的产生能源器官,不可不养。
如若脾胃受损,生化无源,久则血虚。
中医调理气血不足,五味药效果惊人
3、饮食不不足
这里指的是营养饮食不足,日常挑食的人易气血不足。
肝脏依靠血液产生动力,血液则为脾胃生津。
《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虽说如此,但是补气血的食物不可缺少。
4、劳动过度
大病耗精气,大汗损阴阳。
过度劳作易消耗气血,久则气血两亏。
长期劳作作的人最容易阴阳失调,导致生病。
2第二课:阴阳、五行、气血

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
阴阳
阴阳的关系
个性相反、相互制约 阴阳相合、须臾不离 阴阳平衡、共生共荣
阳主阴从、阴从阳生
阴阳
----《尚书•大传》
五行
二.气的五种运动形式
木曰“曲直” ,指气的初生、萌发、舒展的运动。 火曰“炎上 ”,指气的炎热、升腾向上的运动。 土爰“ 稼墙 ”,指气的化物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 无。 金曰“ 从革 ”,指气的肃杀、收敛、沉降的运动。 水曰”润下“,指气的滋润,下行,闭藏的运动。
五行
气血
如何让气血循环正常
压 心 包 经
Thank You!
动初木 。生曰
、 萌曲 发直 、 舒, 展指 的气 运的
┌┘
五行
炎火 热曰 、 升炎 腾上 向 上, 的指 运气 动的 。
┌┘
五行
从化 土 有物 爰 到运 无动 稼 。, 墙
从 无, 到指 有气 ,的
┌┘
五行
动肃 金 。杀 曰
、 收从 敛革 、 沉, 降指 的气 运的
┌┘
五行
动滋 水
。润 曰
五行
NO.2 人是一个小的五行系统,自然是一个大的五行系统。 大五行会影响到小五行,小五行也会影响到大五行,
即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小五行顺应大五行才会生生不息,天长地久。
NO.3 根据五行指导中医的诊断。
五行
NO.4 根据五行确定治疗法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眩晕、眼目干涩。
金水相生:干咳、喑哑。 培土生金:久咳不已、食欲减退
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其中,气血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调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的概念和作用阴阳既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也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运行规律的基本模式。
阴阳体现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相对关系,其互为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平衡状态,为人体的正常功能运作提供了基础。
阴性和阳性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如阴性代表水、阴寒、静、内、虚等特征,阳性代表火、阳热、动、外、实等特征。
在人体内,阴阳平衡的调节对于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二、气血的概念和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泛指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和器官中的气和血液。
气血的生成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气体具有温、清、升、浮等特性,能够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而血液则具有养、滋、濡、润等作用,维持着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人体的气血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三、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的平衡,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要求。
平衡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包括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
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1. 维持身体健康: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能够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比如,阴阳平衡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袭。
气血平衡可以保证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人体的营养供应和能量代谢。
2. 预防疾病发生: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的失调是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阴阳失衡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阴虚火旺会出现口干、咽痛等症状。
3. 治疗疾病:在中医治疗中,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医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病痛的缓解。
哪种药材可补气血阴阳 补气血到底什么中药好呢

哪种药材可补气血阴阳补气血到底什么中药好呢我们都知道气血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如果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她们一般会出现腰膝酸软或者怕冷的情况,造成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在夏天的时候一些女性朋友为了美,喜欢穿一些短裙短裤,而容易造成气血不足,那么补气血什么中药都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黑枸杞黑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同时特也是一种食材,能够直接做菜服用,甚至于他也是一种茶,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服用。
黑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对于肾脏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延缓衰老、安神不学以及改善睡眠的作用,并且对于眼睛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对于癌症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二: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他具有很好的补气血的作用,如果和黄芪搭配之后效果更好。
★第三:黄芪黄芪性温,中医方面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升阳以及益气固表的功效,对于一些盗汗、身体浮肿以及倦怠、脾虚、拉肚子还有脱肛等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特别是对于治疗一些气衰血虚的症状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第四:人参人参是我国中医中传统的一种名贵补气药材,性温味微苦,能够很好的补充身体元气,同时对于智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还具有安神的功效,是一种大补的药材,非常的适合对身体进行保健。
★第五:八珍八珍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现在我们也将八珍统称为八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具有补气血作用的中药材。
八珍分别是:熟地黄、白芍药、川穹、当归、白茯苓、人参、白术、炙甘草。
在这八种中药材中,其中人参、白茯苓、炙甘草以及白术属于补气的药材;当归、熟地黄、白芍药以及川穹是属于养血的药材。
所以说,服用八珍汤能够将补血以及补气同时进行,能够更好的滋补身体。
★1、当归中医认为,当归味甘而厚,甘入脾,厚养血,具有补血的功效。
《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补血中之圣药也。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强调人体内部各种元素和力量的平衡。
其中,气、血、阴、阳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中医借助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与作用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各种状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载体,阴阳则是人体内部各种相对而言的属性与状态。
气血阴阳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的运行,相当于机体的能量,通过经络流动,提供动力和热能。
血则营养全身组织和器官,供给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二、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方法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来治疗疾病。
比如,遇到气虚血瘀的情况,可以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来调理。
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体质来确定,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
例如,在感觉气血不足时,可适量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等。
而血瘀体质的人则应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3.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化气血,保持机体的阳气活跃。
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功能,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4. 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比如,经络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内脏器官,调节阴阳平衡。
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调理。
三、案例分析: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实践小王,女性,33岁。
她前段时间常感到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经过中医师的诊断,被判断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医生给她开具了一副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并且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气血阳虚则寒:阳虚是人体阳气虚损,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表现:其性质亦属寒,所以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虚是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如久病耗阴或素体阴液亏损,可出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其性质亦属热,所以称“阴虚则热”,、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前面已详述。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咽干心烦,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发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阳萎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
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
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天地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
生命活动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人类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气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景景室医稿杂存》)总之,人体通过五脏六腑呼吸清气,受纳水谷,将其变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气血津液等各种生命物质,由经脉而运送至全身。
、气的功能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故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自身具有运动的能力,“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的这种胜复作用,即克制与反克制作用。
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阴阳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气的克制与反克制作用,亦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本身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
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
“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人体的脏腑经络,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
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
“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证论·吐血》),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赖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
气这种动力作用,是由脏腑之气所体现的,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依赖于肾气的推动;水谷精微的化生赖脾胃之气的推动等等。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囊括了整个人体最主要的新陈代谢功能,其自我完成的能动过程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冯氏锦囊秘录》)。
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谓之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为人体真气的一部分。
经络之气旺盛,则人身二气周流,无往不贯,出于脏腑,流布经络,循脉上下,荣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当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
人的精神是物质之气的产物,气为体,神为用。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赖气的推动。
故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
(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难经·二十二难》)。
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
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
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
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
“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质疑录》)。
就营卫之气而言,卫气属阳,“卫气者,热气也。
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称之为少火,所谓“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至关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
“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温煦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
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
如果气虚而温煦作用减弱,则可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三)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人体机能总称正气。
中医学用气的观点解释病因和病理现象,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标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
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盛则人体脏腑经络的机能旺盛,人体脏腑经络机能旺盛则抗病能力旺盛,即正气强盛。
“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和”,即和谐之意。
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显著特征,气分阴阳,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彼此合和,万物便“冲气”合和而化生。
气的生成和升降出入运动处于阴阳和谐的动态平衡状态,就是气之“和”或“和谐”。
气和则生机盎然,机能旺盛,抗病能力亦盛,故曰“气得其和则为正气”。
否则,气失其和则人体机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招邪气侵袭而为病。
故曰:“气失其和则为邪气”。
气的防御作用是通过正气而体现出来的。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
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2.正邪交争,驱邪外出。
邪气侵入机体之后,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正盛邪祛,邪气迅即被驱除体外,如是疾病便不能发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丽恶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外邪侵袭人体,从表而人,必先犯之。
脉浮,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为卫气与邪气相争的反映。
如正气战胜邪气,则脉浮、恶寒自罢,而病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在疾病之后,邪气已微,正气未复,此时正气足以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则使机体病愈而康复。
总之,气的盛衰决定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则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故曰:“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如卫气不足而表虚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四)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素问·调经论》)。
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平衡失调意味着生病。
但是,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所以,气的固摄作用,泛言之,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为:1.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2.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3.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4.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
气的固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固与散、泄、脱相对。
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
其病轻者为散,为泄,重者为脱。
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
而黄宫绣则认为“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
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本草求真》)。
张景岳则将脱泄责之于肺、肾,“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气,气主在肺也;在下者在里者皆宜固精,精主在肾也”(《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