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任之堂主人)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图

人体脏腑的气血运行图作者zjg99人体脏腑的气血运动图,可以做为很多疾病的分析图。
与太极一样,春夏秋冬为一个圆运动,生老病死也为一个圆运动,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等等也都是一个圆运动,同样在人体也存在这么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圆运动图,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这个圆运动以脾与胃为中心点,脾与胃,一个主升一个主降。
肝胆相随之,共同来运行水火,阴阳。
以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行。
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此圆运动的某一处失常,而使整个圆动发生障碍。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食进入胃,其中营养精微物质通过肾阳的温醺,在脾的运化升清作用下,与肝的疏泄作用上归到肺,在肺中与清气结合化为赤血传到心,再通过肺的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功能传到肾,而糟魄入膀胱。
胃主受纳,主降,糟魄物质则走肠而排出。
这是机休整个对食物的新城代过程。
也就是圆运动过程。
糖尿病的异常与这个圆运动的那些方面有关呢?第一,糖尿病消瘦快。
肌肉,脂肪组织委缩。
脾主四肢肌肉,所以与脾关系大。
脾的功能是吸收运化升清精微物质,脾功能失常后,精微物质无法运化,无法给机体利用,所以消瘦。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的分泌腺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根本原因是胰腺的问题。
而在中医里面,《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
《中医大辞典》谓:“散膏,脾脏周围的一种组织”,又说:“有人认为散膏可能是胰腺。
”清·叶霖在《难经正义·四十二难》中说“散膏”,“胰,附脾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与胆汁入小肠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质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3]叶氏明确提出“散膏”即“胰腺”。
山雷先生亦认可叶氏之说,其在《难经汇注笺正·卷中·四十二难》说:“谓有散膏半斤,则脾不中虚,膏何可贮,今西国学者,谓胃后有甜肉一条,长约五寸,……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盖即指此。
穴位调节阴阳平衡

穴位调节阴阳平衡穴位调节阴阳平衡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而穴位调节可以帮助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调节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头顶穴头顶穴,又称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是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穴位。
按压头顶穴可以缓解头晕、失眠等症状,促进阴阳平衡。
按压头顶穴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并适度加力按摩,每天至少按摩5分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是一处常用的穴位。
按压合谷穴可以调节气血,缓解压力,促进阴阳平衡。
按压合谷穴时,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并以适当的力度旋转按摩2-3分钟,每天多次按压,可以有效缓解压力与焦虑情绪。
三、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中央,是一处重要的穴位。
按压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稳定情绪,帮助阴阳平衡。
按压内关穴时,用拇指坚持按压,并适度旋转按摩,每天按摩5-10分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心中央凹陷处,是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穴位。
按压涌泉穴可以舒缓疲劳,促进睡眠,缓解失眠等问题。
按压涌泉穴时,将脚腕稍微抬高,用拇指坚持按压,每天按摩5-1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五、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央,是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穴位之一。
按压关元穴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按压关元穴时,使用适度的力量,进行稳定的按压和旋转按摩,每天按压5-10分钟,可以有效调节阴阳平衡,提升身体健康。
六、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女性独有的重要穴位。
按压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月经不调等问题。
按压三阴交穴时,用拇指坚持按压,并适度旋转按摩,每天按摩5-10分钟,可以改善月经问题,维持阴阳平衡。
总结起来,穴位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按压和按摩穴位,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跪坐一周,爽气一年!这才是大补肝肾、引血下行、盘活全身妙法

跪坐一周,爽气一年!这才是大补肝肾、引血下行、盘活全身妙法免费学黄帝内经昨天引导关注送给你一份无价之宝,跪坐一周,爽气一年人一步入老年,常常会步履蹒跚,腰酸膝痛,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同时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病、前列腺炎等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老年病症多不胜数,防不胜防,以致我们无从下手。
其实,这些都是“上实下虚”之症,也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下不到脚了。
有句俗话叫做“人老先老脚”,一棵大树,只要树根不坏,树就不会枯萎,所以只要我们脚上的血气充足,全身的血流就会是正常的。
古人有每日搓脚心百次的养生法,还有赤足走路健身法,都对防止衰老有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告诉大家一个补肾、减肥、大补肝脏、引血下行、盘活全身的方法,见效更快,而且对每个人都会有效的健身法,那就是跪坐法,也叫跪膝法。
你能想象吗?跪着竟然可以养生,而且效果惊人!跪坐法不仅能帮助我们减肥和防治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疼、脱发、高血压导致的头昏脑涨、长期吃药要护肝的人都有很好的疗效,还能让我们的身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跪膝法详见下面的视频:适用人群腹胀的人、头痛的人,脚寒的人,失眠的人,都可试用;另外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人,都可以试用。
骨折的朋友就不要强求了哦。
跪膝是引血下行的绝妙方法气血不易一下子引到脚底,那就先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离脚底也就不远了。
在一个不太软的床上或在地毯上,跪着行走,气血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膝盖,膝盖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养,而使寒气可散,积液可消,肿痛可化。
但有人膝盖有伤痛,那就先在较软的床上跪着不动,逐渐缓缓运动,很快就会适应的,那时膝盖也就不痛了。
跪坐的各种神奇功效人为什么会膝盖痛?膝盖为什么会磨损?积液和水肿是怎么来的?平白无故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膝盖是一个关节,如果我们老做下蹲折叠的动作,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
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没那么多了,供给膝盖的气血也少了,膝盖又总是磨损,所以特别需要气血这种润滑油,润滑油充足就没事,润滑油一少就会干磨,就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了。
阴阳欢喜诀疗法及功效(百草益寿刘一平虫草口服液)

百草益寿--阴阳欢喜诀疗法及功效▲女子回春三式一、开穴通脉(膻中、气海、关元、曲骨)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气海:脐下1寸半关元:脐下3寸曲骨: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操作方法:全身放松、站立,保持自然呼吸,心情舒畅,以膻中、气海、关元、曲骨为顺序进行开穴通脉,两手大拇指伸直,其他四指并拢,两大拇指相对共同作用于膻中穴,两拇指按住穴位顺时针按摩21下;力度由轻渐重。
依次进行其他穴位。
膻中→气海→关元→曲骨此式作用:当穴位开时此穴的气血相当旺盛,可对全身起到极大的兴奋作用,此时通过开穴有效通任脉,对阴阳失衡导致的疾病实行治疗就能达到速效性的全身调整作用。
二、腹部八卦人的腹部是个左升右降的太极图。
脾气上升,胃气下降,与天体太极左升右降的运行轨迹相吻合。
中脘、中极和左右大横再加上神阙正好是河图洛书中间的五个点。
如果我们把太极图竖放,分隔黑白阴阳鱼的灵界线中点正对神阙的脐蕊,那么阴阳鱼的两个鱼眼正好分别对应下脘穴和石门穴。
如果将太极图旋转平放的话,则两个鱼眼正好分别对应左右天枢穴。
中脘、中极和左右大横,再加中心的神阙,五个穴位五行五象:在腹部的太极图上看神阙是太极的中心点,但神阙也是一个独立的小太极,而人的整体是个大太极。
人体上为心肺,左为脾胃,右为肝胆,下为肾大肠小肠,操作方法:承接上式双手五指并拢,放于腹部,左手在肚下,右手在肚上,围绕脐中左上右下,然后在右上左下,打八卦,每次21圈此式作用:平衡脏腑阴阳三、推胸回春操作方法:四指并拢,虎口张开,用手掌大鱼际从胸部两侧往中央推至膻中穴双手合十,再由乳根向上推至胸上按摩。
双侧同时进行,每次21下注:大小鱼际在手掌反射区中是生殖反射区,且大鱼际属阴,按摩胸部的同时也是在刺激生殖反射区▲男子降龙三式一、开穴通脉(命门、中极、关元、曲骨)1,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2,中极:脐下4寸3,关元:脐下3寸4,曲骨: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操作方法:全身放松、站立,保持自然呼吸,心情舒畅,以命门、中极、关元、曲骨为顺序进行开穴通脉,两手大拇指伸直,其他四指并拢,两大拇指相对共同作用于命门穴,两拇指按住穴位顺时针按摩24下;力度由轻渐重。
中医养生:能量平衡灸原理

横膈膜以上为天,以下为地。
横膈膜是天与地的分界线,对我们人体的影响非常大。
天清地宁,上面需要的能量比较小,下面需要的能量比较大。
比如:干燥型便秘、真正的抑郁症、真正的贫血、缺血、面色没光泽的、没有食欲、说话低声低气的、很瘦弱的,阳痿不举的、性冷淡的这几种情况可以灸,每个穴位灸2分钟左右就行。
注意:心肺区灸了横膈膜以下就不灸,下面灸了心肺区就不要灸。
上面心肺问题的,先开穴,再灸3-7椎心肺区(每个穴位2分钟左右),再收穴。
下面隔膜下的问题,开穴—(肾俞打招呼)—平衡穴—能量穴—(加强穴)收穴。
平衡穴:是支持我们身体平衡比较重要的穴位。
身体85-95%的疾病,小毛病的话都是本脏腑出了问题,大毛病的话都是因三焦、小肠出了问题。
能量穴:就是说这个病是哪个脏腑引起的,哪个脏腑能量弱导致的,它对应的疾病所对应的脏腑,就这个它就增加这个脏腑的能量来调整、排除邪气,让病灶消除掉,这个就是能量穴。
加强穴:开穴用的是飞腾八法,用当下的时辰来推算,用北京时间。
开穴的目的,就是给自己造一个能量场,可以增加我们身体接收天地能量的一个信息。
收穴就是灸当值那个时辰所对应的经络的合穴,起到一个引火归元的作用。
平衡穴指的是小肠和三焦这两个区域。
募穴是开口的意思,能量直接从这个地方进入对应的脏腑;俞穴是输出之意,在我们的后背膀胱经第一中线。
俞穴也是我们脏腑情况的一个外现,我们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这个脏腑虚不虚,能量是否足。
加强穴:开、收穴开穴:按时辰算出对应的穴位,男左女右单穴灸3分钟左右。
收穴:本时辰当值的那条经络的合穴,男左女右单穴灸3-5分钟左右。
十二经的合穴分别为:肺—尺泽,大肠—曲池,胃—足三里,脾—阴陵泉,心—少海,小肠—小海,膀胱—委中,肾—阴谷,心包—曲泽,三焦—天井,胆—阳陵泉,肝—曲泉。
三大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调理。
视频举例:例:以上面日子(2018.6.14)上午7-9点:开始为庚子,7-9点对应为甲辰,开穴为公孙穴下午5-7点,对应为己酉时,开穴为列缺穴附:赠送:五行关系对应表王凤仪谈五行性: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中医学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调理和平衡,强调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阴阳两虚是中医常见的体质失调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和原理。
一、气血的概念及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调节脏腑功能;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通过经络滋养全身组织器官。
气血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阴阳的概念及作用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代表了人体内部的负向、消极、收敛、静态、阻滞的属性;阳则代表了人体内部的正向、积极、散发、运动、活跃的属性。
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气血阴阳两虚的表现气血阴阳两虚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苔少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两虚的出现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1. 药膳调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补气补血、养阴益阳功效的食材,如枸杞、黄芪、当归、熟地等,制作药膳来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关元、气海、命门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3.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可以调理气血阴阳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白术、川芎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补气补血、益阳养阴的作用,改善气血阴阳两虚状态。
4. 气功调理:通过气功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身体的柔和运动以及深呼吸来增加气血运行与循环。
5. 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于调理气血阴阳两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调理情志失衡

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调理情志失衡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和内在情绪的一种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但当情志过度或失调时,就可能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失衡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阴阳,可以有效地调理情志失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而情志失衡往往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喜属阳,悲属阴;怒属阳,忧属阴;思属阳,恐属阴。
当阳气过盛时,人容易出现过度兴奋、急躁易怒等情绪;当阴气过盛时,人则容易陷入悲伤、忧愁、恐惧等负面情绪中。
例如,一个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阳气郁滞,从而出现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
而如果一个人遭遇重大挫折或失去亲人,可能会损伤心气,阴气内生,表现出悲伤、抑郁、失眠等症状。
那么,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来调理情志失衡呢?首先,中医强调“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情志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人应该顺应阳气的升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夏季阳气旺盛,人应适当宣泄情绪,避免过度兴奋;秋季阴气渐生,气候干燥,人容易产生忧愁情绪,此时应注意调养心神,保持平和;冬季阴气盛极,阳气闭藏,人应宁静内敛,避免惊恐。
通过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和情志活动,可以预防和调理情志失衡。
其次,中医注重“调和阴阳”。
对于阳气过盛导致的情志失衡,如烦躁、易怒等,可以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比如,食用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麦冬等,或者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方剂,如知柏地黄丸。
同时,还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疗法,刺激阴经穴位,如太溪、三阴交等,以滋养阴液,平衡阳气。
对于阴气过盛导致的情志失衡,如悲伤、抑郁等,则可以采用温阳散寒、振奋阳气的方法。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身体调理的重要概念。
在中医中,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指代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
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增加体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调理来增加体力。
一、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调整饮食:根据中医的理论,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调节需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可以滋补气血、调节阴阳的平衡。
例如,多摄入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豆、桂圆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2.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例如,推拿按摩腰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刺激肾脏和脾胃,调理体内阴阳的平衡,增加体力。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气味、性味来调理气血阴阳。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可以益气补阳,调理阴阳平衡;黄芩、黄连等可以清泻热邪,调理阴阳失调。
二、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增加体力1. 恢复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加体力的前提。
调理气血阴阳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调理气血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体力水平。
2. 提升阳气:阳气是中医中指代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概念。
调理阴阳失调可以提升阳气,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例如运动、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调理阴阳的平衡,提升体力水平。
3. 养阴补血:中医认为,阴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力水平。
通过调理阴阳失调,可以养阴补血,增加体力。
例如,合理饮食、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气血的供应,提高体力水平。
总结: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
人体是阴阳的统一,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否则人体就会生病……
本文将人体阴阳失衡的归纳为下列情况,明白其中的含义,可能对于学习、理解中医很有好处。
第一条: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图解。
说明:正常人,左右阴阳能量相等,阴阳
相互制约;上下能量也相当,也能相互制约。
第二条:单纯肾阳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右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阳虚衰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阴茎及睾丸发凉,或阴汗时出,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
治疗:温补肾阳。
第三条:单纯肾阴虚能量图
脉象:六脉正常,唯左侧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
梦;男子阳具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崩漏不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
治疗:滋养肾阴。
第四条:肾阴阳两虚
脉象:左右尺部沉细而弱
病机:肾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
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
治疗:阴阳平补。
第五条:气虚
脉象:右寸细弱
病机:肺气虚
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
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多见于咳嗽、
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治疗:阴阳平补。
第六条:血虚
脉象:左寸细弱
病机:心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疗:补养心血。
第七条:气血两虚
脉象:左右寸脉细弱
病机: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治疗:补气养血。
第八条:心肾阳虚
脉象:左寸沉细、右尺沉弱或滑
病机:心肾阳虚(温运无力,致
血行瘀滞,水湿停)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西医最常见
的是疲劳综合征。
治疗:温经通脉、温阳利水
第九条:心脾两虚
脉象:左寸细弱、右关细弱
病机: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
治疗: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第十条:肝郁脾虚
脉象:左关郁塞、右关细弱
病机: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
西医临床上多见于乙肝、浅表性胃炎、更年期综合症……
治疗:疏肝健脾
第十一条:肝郁脾滞(中焦郁塞型)
脉象:左右部郁塞
病机:肝郁脾滞
临床表现:情怀抑郁、焦虑不寐、寒热时作、口干口苦、目障耳闭、食少神疲、胁痛腹胀、乳胀乳癖、经水不调、痛经、癥瘕积聚、顽固性便秘等症。
治疗:疏肝畅脾
第十二条:气血上逆
脉象:左右脉象有上越之势,脉滑或
脉弦
病机:气血并走于上
临床表现:头重脚轻,头部两侧跳痛,双下肢无力,失眠,心烦,口苦,血压增
高
治疗:泻上补下;育阴潜阳
第十三条:大气下陷
脉象:左右脉象有上沉之势,沉迟
微弱,关前尤甚
病机:大气下陷
临床表现:胸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
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
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
关前尤甚。
治疗:升阳举陷
第十四条:左克右型(火克金)
脉象:左寸浮实、右寸细软
病机:心火亢盛证,肺气不足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心烦意
乱、小便黄赤、气短、偏头痛、咳
嗽、哮喘……
西医的心源性哮喘脉象也可见
此。
治疗:清心泻火、健脾益肺
第十五条:右克左型(金克木型)
脉象:右寸浮实左关郁涩(金克木所致);左寸细软(木郁不生火)病机:肺胃气郁,克干木;肝木不生心火
临床表现: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肺心病等
治疗:泄肺气、降胃气、疏肝气、益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