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对于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政府干预的主张。

首先,凯恩斯理论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周期被认为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而凯恩斯则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是由总需求的变化引起的。

他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而总需求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凯恩斯看来,市场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并非是由于工资水平过高或劳动力供给过剩所致,而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导致的。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效率工资”和“黏性工资”现象,使得市场无法自动调节失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最后,凯恩斯理论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

在他的理论中,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水平,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

总的来说,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政府干预的主张。

这一理论对于20世纪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金融学的原理_彭兴韵_课后答案[1-24章]

金融学的原理_彭兴韵_课后答案[1-24章]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货币的流动性结构:流动性高的货币和流动性低的货币之间的比率2.直接融资:货币资金需求方通过金融市场与货币资金供给方直接发生信用关系3.货币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持有的等量的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货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4.年金: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或付款称为年金。

最现实的例子包括:零存整取、均等偿付的住宅抵押贷款、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5.系统性风险: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资产都面临的风险, 不可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6.财务杠杆:通过债务融资,在资产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会增加权益性融资的回报率。

7.表外业务:是指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但会影响银行所能取得的利润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业务。

分为广义的表外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

8.缺口:是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之间的差额。

9.贷款五级分类法: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10.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和比例、在一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该公司普通股的债券。

11.市盈率:市盈率是指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间的比率。

12.市场过度反应:是指某一事件引起股票价格剧烈波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来的现象。

13.回购:债券一方以协议价格在双方约定的日期向另一方卖出债券,同时约定在未来的某一天按约定价格从后者那里买回这些债券的协议。

14.贴现:票据的持有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15.汇率: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价关系,即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16.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

17.期权:事先以较小的代价购买一种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以某一确定价格买入或卖出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
内容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1930年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一种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利率的水平受到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也受到投资者对流动性偏好的影响。

即投资者会考虑到风险和流动性,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 投资者会考虑到风险和流动性,为自己所偏好的投资产品报价相应的利率;
2. 投资者的偏好取决于他们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可接受性,以及当前金融市场的情况;
3. 如果投资者对某类投资产品的偏好大于对其他类投资产品的偏好,那么利率就会提高;
4.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利率水平;
5. 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使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流动性较高的投资产品。

金融学教程习题答案

金融学教程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金融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与货币、信用、银行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内容涉及金融关系、金融活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关系和活动。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的金融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现代金融发展史实质上是一个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

3.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指当金融市场受到不恰当的限制或干预时,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融资渠道遭遇阻滞,资金需求者不能以其希望的融资方式和公平价格获得资金,或者无法在市场化基础上调整其资金结构,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状态,产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错误地选择了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

二、简答题1.经济决定金融的表现有哪些?(1)、一国金融发达程度取决于经济本身的发展程度。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既不会产生对金融活动或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也难以形成带有规模性的金融服务供给。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不同:一方面,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伴随着经济主体对资金或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体制成熟,会形成巨大的金融资源供给能力。

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金融活动和金融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为政府、企业、居民家庭提供了巨大的金融活动空间。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政府一方面需要借助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运用金融手段筹措支持政府自身运行的资金。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推动的企业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扩张了企业融通资金的需要,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投资项目选择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主要活动,增大了企业的金融活动空间。

(3)、经济决定金融的层次分解。

层次分解就是把经济决定金融分解为宏观经济与宏观金融、中观经济与中观金融、微观经济与微观金融三个层面。

金融学--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金融学--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试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

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

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2)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什么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具有两种职能,其一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其二是价值贮藏。

货币需求就是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保留在身边。

至于人们为什么宁愿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与其他的资产形式相比,货币具有使用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所以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流动偏好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

流动偏好理论的内容[1](一)交易动机(The Transaction Motive)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无论是家庭还是厂商都需要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

因为就个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但经常需要支出,例如家庭需要用货币购买食品、服装,支付电费和燃料费用等,所以为了购买日常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经常要在手边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

就厂商而言,它们取得收入(货款)也是一次性的,但是为了应付日常零星的开支,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它们也需要经常保持一定量的货币。

例如,一个家庭每月月初收入为900元人民币,假定该家庭每日平均日常支付为30元,那么它将在月末全部用完这笔收入。

该家庭平均每天持有的货币量是30元,也就是说,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该家庭需要每天平均持有30元人民币,否则就会出现支付困难。

可见,为了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同时进行的。

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时间越是接近,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平均留在身边的货币就越少。

由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还跟人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消费量增大,从而人们满足日常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

由此可见,由交易动机所引发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经济波动和政府干预等方面。

总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短期内,总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和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这种通过增加总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凯恩斯主义中被称为“需求管理”。

凯恩斯主义还关注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过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源浪费;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总需求不足,可能导致失业和经济不稳定。

为了平稳经济波动,凯恩斯主张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稳定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政府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加税和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扩张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国家干预”的观点。

除了总需求、经济波动和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还包括一些其他重要内容。

其中之一是收入分配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会影响总需求。

如果收入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总需求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提高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对失业问题的关注。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

他提出了“公共工程”和“失业救济”等措施,以减少失业率和缓解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经济波动、政府干预、收入分配和失业问题等方面。

流动性偏好名词解释

流动性偏好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

这样,有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Y)+L2(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种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于1930年提出的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理论,它指出货币的数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活动,并且形成了一种以流动性为先决条件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短期内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以及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关系密切。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当货币需求量大于货币供给量时,经济活动会加快;而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经济活动会减缓。

其次,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同样认为,货币流动性成本会影响货币需求量,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流动性支持以维持经济稳定,从而使货币流动性成本不至于太高,从而支持经济活动。

此外,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还指出,经济活动并非总是受货币流动性的影响,短期内,经济活动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和央行在调控货币流动性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外部的市场情况,以有效地维持经济活动的稳定。

最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流动性的控制也可以实现通货膨胀的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

在通货膨胀的中,政府及央行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流动性来降低货币流动性成本,减缓经济活动,以稳定市场价格水平。

此外,政府及央行也可以通过调控货币流动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如鼓励创新和创业、降低就业成本、改善经济社会结构等。

总之,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流动性的控制不仅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实现通货膨胀的防控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政府和央行在调控货币流动性时要格外注意,以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