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课件-十七世纪文学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课件-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意大利、西班 牙等国家政治经济 的衰落,也阻碍了 其文学的发展,代 表贵族趣味远离现 实的巴洛克文学在 这些国家颇为流行。
十七世纪文学背景
德国发生了残酷的 内战三十年战争,战后 国内经济萧条,也使德 国的文学发展落后于别 的国家,只有后半叶出 现的格里美豪森的小说 《痴儿历险记》较有影 响,被认为代表了“德 国十七世纪文学的高 峰”。
——夏多布里昂
莫里哀
莫里哀生于巴黎宫 廷室内陈设商家庭。成 年后放弃遗产继承权。 创立“光耀剧团”。后 在外省飘流十多年,积 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 影响的喜剧。
莫里哀
莫里哀共创作30部剧作,早期作品有滑稽剧与情节 喜剧《冒失鬼》和《情敌》;中期以《可笑的女才子》 (从外省回到巴黎后写的第一个剧本 )、《太太学堂》和 《丈夫学堂》为代表作;创作全盛时期的作品最著名的 有《伪君子》、《堂·璜》和《吝啬鬼》;创作晚期有 作品《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和抱病写成 的最后一部作 品《无病呻吟》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政治上,主张国家统 一,拥护中央王权,歌 颂贤明君主;
哲学上崇尚理性原则, 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 人情欲;
艺术上,模仿古代文 学,追求艺术完美,戏 剧上恪守“三一律”。
何谓“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关于戏剧结构的创作原则,指 剧作中的动作(情节)、时间、地点三个一致性。
动作一致:要求情节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时间一致:要求剧情发展必须限制在24小时(一天) 之内 地点一致:要求全部剧情只能在同一个场景里演出
《安德洛玛刻》
《安德洛玛刻》是标准 的古典主义悲剧,取材于 古希腊史诗和悲剧;
歌颂具有高度理性和 自我克制精神的特洛伊英 雄之妻安德洛玛刻;

讲座-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学习文档

讲座-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学习文档

代表作:《熙德》
地位:被看作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意义: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内容上:符合“拥护王权”和“崇尚理性”的 要求; 形式上:基本符合“模仿古人,重视规范”的 要求。
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无论罗德里克还是施曼娜,当个人情感与家族义务发生冲突 时,都能克制个人情感,服从家族义务,表现出健全的灵性 和意志。当罗德里克杀敌立功,成为民族英雄的时候,国王 出面调停,使得家族恩怨和个人幸福在一个更高原则的基础 上得到解决,尽忠国王、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成为主人公行动 的最高准则。
(二)基本特征(P104—105)
政治上拥护王权。 要求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 家利益作为天职;遵从凡尔赛宫的艺术趣味,带 有明显的宫廷倾向。
思想上崇尚理性。 布瓦洛《诗的艺术》 :“爱理性吧,愿你的一切 文章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与光芒”。 理性实际上是专制王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形式 要求。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49)
文学概况
意大利:失去了欧洲文化中心的地位; 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及其文学走向下坡路; 英 国:莎士比亚之后,文学走向衰落。到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时期,出现了一批清教徒作家,以弥尔顿和班扬 (1628—1688)为代表。其中,弥尔顿的创作体现了这一 时期英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英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形成思潮影响整个欧洲。(参见 P110—111) 法 国: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特别到了 路易十四(“太阳王”)在位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并且成为17世纪欧洲文化中心。在文学上形成了古典主义思 潮,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主潮。
爱钱胜命的阿巴贡
我要告状,拷问全家大小:女佣人,男佣人,儿子,女 儿,还有我自己。这儿聚了许多人(指台下观众)!我 随便看谁一眼,谁就可疑,全像偷我钱的贼。哎,他们 在那边谈什么?谈那偷我钱的贼?楼上什么声音响?他 会不会在上头?行行好,有谁知道他的下落,求谁告诉 我。他有没有藏在你们当中?他们全看着我,人人在笑。 你看吧,我被偷盗的事,他们也一定有份。快来呀,警 务员,宪兵,队长,法官,刑具,绞刑架,刽子手。我 要把那人儿绞死。我找不到我的钱呀,跟着就把自己绞 死。 (第四幕第七场)

外国文学课件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课件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 哲学基础: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 为文学的规范化从观念上铺平了道 路。笛卡尔。
► 民族传统:古罗马的继承者,恢复 “奥古斯都传统”。
笛卡尔,15951650
“不管醒着还是 梦着,永只听从 理性的证明。”
欧洲各国的巴罗克文学
► 意大利的马里诺(1569-1625)诗派; ► 西班牙的贡哥拉(1561-1627)诗派; ► 法国的“矫揉造作派”文学——贵族沙龙文学:以兰蒲绮
► 作为古典主义的一种对照性风格,巴罗克 (Baroque)风格影响在17世纪文学艺术中都有 反映。
古典主义
► 17世纪欧洲的一种最主要的文学思 潮,兴起于法国,后流行于全欧, 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 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 政治背景:法国王权的政治需要。 法兰西学士院:一部词典、一部语 法、一部修辞法、一部诗学,为文 学立法。
卡尔德隆(Pedro Calderón, 1600-1681 )
► 卡尔德隆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 的最后一位重要作家。
► 哲理剧《人生如梦》是其最著名的剧 作。巴西利奥(国)、塞希斯蒙多 (王子)、克洛塔尔多(大臣)、阿 斯托尔福(公爵);克洛塔尔多、萝 韶拉、阿斯托尔福、埃斯特蕾利娅。
► 宗教剧《神奇的魔法师》是“天主教 的《浮士德》(马克思)”。
《人生如梦》
► “人生是什么?是疯狂。人生是什么?是幻象,是 影子,虚无飘渺;最大的幸福也很渺小;整个人生 是一场梦,有些梦本身就是梦。”
► “既然人生是如此短促,灵魂啊,就让我们做梦吧; 但这个警告须牢记在怀: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我 们会从欢乐中醒来;因为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失 望得太厉害;预先提出这个警告,就是对伤害的嘲 笑。”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外国文学史——17世纪古典文学

外国文学史——17世纪古典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古典主义产生背景: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官方文学,是法国宫廷扶持下的产物。

2、从思想基础来说,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

3、从文学传统上说,文艺复兴已经开创了向古希腊罗马文学学习的风气,古典主义文学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2.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古曲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与人文主义文学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反拨和矫正。

继承方面:①在思想上仍然具有肯定人性(肯定爱情自由)、反对教会的特质(人文主义思想)。

②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

③在艺术形式上,戏剧一脉相承,依然以悲剧、喜剧分类。

反拨与矫正方面: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古典主义则宣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理性和君主专制。

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古典主义要求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3.古典主义文学: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

它产生于法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4.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古典主义邀请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的天职。

(2)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

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克己复理”(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

(主张“三一律”)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缺点:人物类型化。

5.古典主义的基本准则:1、普遍性、典型性:摹仿自然,但不是摹仿个别的、特殊的自然,而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自然,也就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   第一节 十七世纪文学

是清教徒派的作家,主 要思想和作品内容都是 宣传清教徒思想的。
《天路历程》



在第二次入狱之前,班杨已开始写他的名著《天 路历程》(第一部1678年,第二部1684 )。 描写主人公“基督徒”逃出“将亡城”,途径 “失望”泥潭、“名利场”、“疑惑”城堡,历 经磨难,终于到达“愉快山”。 《天路历程》采用 “梦境寓意”的故事结构和将 抽象概念形象化、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创作。
(2)三个部分:
“两个高大挺秀的华贵形象 俨然神的挺立 以本身原有的光彩,披在庄重的 裸体上, 那神样的容颜,映照出 造物主的光辉影子:真理、智慧、 严肃、清纯的神圣 ……”
(2)三个部分:

第四章中撒旦到达地球,看到了人的形象。撒旦 看了美好的人类形象,也曾动过恻隐之心,但马 上又坚定了复仇的信念。已经知道撒旦计划的上 帝派来天使,把撒旦赶跑了。
《失乐园》

《失乐园》(1667)根 据《圣经》题材改编,诗 中塑造了撒旦形象,他是 世界文学中刻画得最为成 功的人物之一。
(1)创作过程


《失乐园》(1667,12卷)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人类始祖的原罪史。借用了 《旧约· 创世纪》第2、3章,魔鬼撒旦引诱人类始 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天条,被上帝逐出伊甸 园的神话故事。 第二条线索是撒旦的斗争史。是弥尔顿根据《新 约· 启示录》第20章第1至10节的故事所创作。
《熙德》中的理性与感情冲突


人物:男主角罗狄克、女主角施曼娜、罗父杰 葛、施父高迈斯、施曼娜的追求者桑士、国王。 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与伯爵女儿施曼娜相爱。 施曼娜的父亲因忌妒打了罗狄克父亲的耳光, 罗狄克有为父报仇的义务。他的内心充满痛苦:
罗狄克的内心矛盾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概 述
诗人,主要作品:《熙 德》、《贺拉斯》、 《西拿》、《波利厄克 特》。 代表作《熙德》,主人 公是罗狄克和施曼娜, 表现家族荣誉和个人幸 福、国家利益和个人利 益的冲突。
第 一 节 概 述
五幕剧《熙德》 (1636)
11世纪西班牙王宫的悲剧故事 大臣:狄哀格 儿子;罗狄克 大臣:高迈斯 女儿:施曼娜 《熙德》是一部理性与情感,义务与 爱情之间矛盾冲突的悲剧
第 《失乐园》 一 根据圣经《旧约· 创世纪》 节 改编,描写魔鬼撒旦反抗上 概 述
帝淫威。撒旦是超人,具有 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 治家风度。诗人把他作为资 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克伦威 尔的典型来刻画。《失乐园》 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的“文 人史诗”典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一 节 概 述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 不幸的根源。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 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 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 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 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 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傲自满。 诗人通过他们的遭遇,暗示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也由于道德堕落、骄奢淫逸而惨 遭失败。

第 二 节 莫 里 哀
《伪君子》

创作背景及经过

剧本最初是为一六六四年五月路易十四 在凡尔赛举行的“仙岛狂欢”盛大游园 会而写。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和天主教会 的阻挠,莫里哀经过了将近五年的斗争, 三易其稿,三上陈情表,到一六六九年 二月,才取得公演的权利。当一六六四 年,剧本的初稿(三幕)第一次在游园会上 演出后,教会和封建顽固势力即刻四出 活动,反对剧本公演。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情节动人 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概重于儿 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悲剧的庄严,要求诗人描 写一些重要的国家利益,一些比 爱情更崇高更有男儿气概的激情, 比如雄心壮志或血海深仇,使我 们看到比情人之死更重大的不 幸。”(《诗剧艺术谈》)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 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守 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
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 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 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大陆理性派是指17—18世纪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 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 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 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 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 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 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 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 出发。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导 了启蒙运动,将法国推向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中 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派 别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 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遍 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性 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的善 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会 教育意义。
外国文学史第四章十七世 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
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
第一节概述
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
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
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
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
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一)古典主义文学
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3.特点:
(1)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古典主义作家对待王权的态度也存在着矛盾。

(2)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唯理主义。

崇尚只有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

(3)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

他们制订出来许多创作规则,影响较大的一项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即时
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

就是说,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候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

(二)古典主义文学创作
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

高乃依悲剧《熙德》,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

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

1)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主人公:罗狄克、施曼娜。

当个人感情与封建家族义务发生冲突时,个人感情服从于封建义务;当封建家族义务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封建义务让位于国家利益。

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的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表现了理性战胜感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恪守“三一律”。

2)拉辛:(悲剧家)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取材于古希腊悲剧。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的寡妻)、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第二节莫里哀
一、概述
(一)生平
宫廷装饰商的儿子,热爱戏剧,以戏剧为生;组建剧团,长达13年,了解人民生活1658年,剧团演出获得国王青睐,1662年《妇人学堂》标志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

(二)代表作:
《伪君子》:揭露宗教骗子。

《恨世者》:讽刺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吝啬鬼》:(又译《悭吝人》)嘲笑资产阶级贪婪、吝啬和虚荣。

二、《吝啬鬼》
1、题材:借用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
2、主题:
《吝啬鬼》:(又译《悭吝人》)嘲笑资产阶级贪婪、吝啬和虚荣。

作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性。

作者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成功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守财奴形象。

剧作通过高利贷者阿巴贡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丑陋荒唐的行径,揭示了拜金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被金钱扭曲的人性。

阿巴贡与儿女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对金钱的贪欲破坏了道德人伦,破坏了生活的和谐幸福。

3、阿巴贡的形象:
剧中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剧作集中表现了阿巴贡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吝啬,全部情节都是围绕这他的吝啬展开。

(1)阿巴贡所有的言行都围绕金钱进行。

他之崇拜金钱,对封建门第、名誉、爱情和亲情都一律轻视。

(2)阿巴贡吝啬的特点表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特征。

(3)他的吝啬是与其贪得无厌地掠夺占有财富的冲动之间密不可分。

(4)阿巴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者的敛财方式和活动特点,是欧洲文学史上著
名的吝啬鬼形象,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

三、《伪君子》
1、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
没落贵族答丢夫装扮成虔诚的天主教徒混进奥尔贡的家,并且奥尔贡执迷不悟,直到最后答丢夫露出邪恶的嘴脸奥尔贡才发现他的真面目,最后答丢夫被英明的国王绳之于法。

2、《伪君子》的主题
(1)《伪君子》通过塑造伪装成虔诚教士的天主教徒的恶人答丢夫的形象,暴露了法国天主教会和贵族社会成员的伪善面目,充分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2)《伪君子》还揭示了骗子共同的欺骗手段,即掌握人们内心最希望得到的东西,满足人最强烈的欲望,从而达到目的。

3、答丢夫的形象。

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伪善的化身,集中体现了伪善的恶习,具有高度的概况意义。

一方面指明当时人们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

另一方面又通过答丢夫的形象戳穿了教士们的假面,使人们认识到答丢夫的罪恶行径正代表那些利用宗教招摇撞骗的教士们的本质。

(1)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

(2)答丢夫作为伪善者的丑恶嘴脸是通过他“贪食、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

(3)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由于答丢夫对伪君子的本质性特征做了高度的概况,所以他在西方语言中成为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4、其他人物形象
奥尔贡:愚痴的资产阶级形象,狂热的宗教信仰使他丧失辨别真假的能力,他的受害告诫人们要保持头脑的清醒
桃丽娜:莫里哀民主主义思想的直接体现
5、艺术成就:
1、《伪君子》首先基本符合古典主义的要求,比如戏剧采用韵文诗体,分为五幕,完全遵从“三一律”的创作法规,人物性格扁平、概念化。

2、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古典主义喜剧的严格界限,已经带有明显的悲剧意味
3、吸收了各种民间戏剧、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喜剧等手法,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使喜剧突破了古典喜剧的模式,走向近代喜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