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诊治分析
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800例临床观察

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800例临床观察作者:王芳李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
方法:观察800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24h间的血压及血压变化。
结果:统计高血压分级与昼夜血压变化情况,晨起后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率较高,显著高于夜间血压增高者。
本组具有高血压晨峰的患者例691,发生率86.38%。
结论:临床应更多地注意合理用药来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
【关键词】高血压;晨峰现象;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08-01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有不同的昼夜节律,现对800例本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为2008年6月10日至 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门诊就医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50例,女350例,年龄18-98岁,平均(63.0±13.0)岁。
高血压诊断按《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其中高血压1级521例、2级138例、3级141例。
1.2 方法动态血压检测及记录分析:采用美国 Datex2Ohmeda ( SpaceLabsMedical I nc,Issaquah,WA USA)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做动态血压测量时,袖带一般固定于受试者左上臂,记录期间受检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仅嘱在自动测试时左上肢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设置为每半小时测量1次,每次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和心率(HR)4个数据。
测试数据做以下有效性处理:SBP34.6kPa (260mmHg),DBP20kPa(150mmHg),脉压20kPa(150mmHg),HR200次/min为无效记录,如果有效血压监测的次数少于应获得次数80%,则剔除该例资料。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疗效观察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晨峰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晨峰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通过动态血压检测明确有血压晨峰现象的1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日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晚服用1次,需要将剂量递增到30mg,2次/d。
服药4、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入选的130例高血压患者在服药4、8周后高血压晨峰值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均2.66kpa;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33kpa,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33~2.52kpa,或收缩压下降>4.00kpa;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3讨论研究认为,晨峰高血压的加剧与心脑血管疾病、与靶器官损害严重程度及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且独立于24h平均血压。
约40%的心肌梗死和29%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清晨[1]。
已有多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支持这种关系[3,4]。
血压晨峰现象的发生与清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生理变化有关。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迅速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皮质醇的升高可增加动脉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儿茶酚胺可导致心率增快,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增加,间接导致水、钠潴留增加,从而导致晨起血压迅速上升形成“血压晨峰”现象。
另外,清晨血压水平升高还与脑型利钠肽、晨间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升高、身体活动状态等因素有关[5-7]。
由于血压晨峰程度加剧可导致心、脑血管病高发,所以控制血压变异和减低晨峰程度成为降压新目标[8]。
控制后血压晨峰现象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为更好地控制血压晨峰,应选择半衰期长、谷峰比值高的药物,该类降压药物,除了能降低24h血压,还能降低晨峰血压,使高血压患者能安全度过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有效保护靶器官。
硝苯地平控释片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采用特殊技术可使该药均匀释放,降压机理为直接扩张动脉血管导致外周阻力下降,进而起到降压作用,由于该药半衰期长,无首过效应,药物作用缓慢而持续时间长,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硝苯地平控释片具有降压作用较强、持久平稳等特点,符合控制血压晨峰治疗要求,每日口服一次即可控制血压达24h以上,尤其对高血压患者清晨高峰期血压也能有效控制。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影响的观察

E 3 let S,LuP 3 A b r D s i Y,Hs ng nE n ia V,e l nrpr o el i ta,Ita ei n a c — t s
p a i l s i t a e o s c s l t l s i e v n u y l p s p — l tn p u n e r n u ip a i p u nt a e o s c c o hv ha n
参 考 文献
[ ]S gra e H.Cyoe ut e ugr n eiprt enrp 1 u ab k r P trd ci reya dp r eai t — vs o vi a
e io e l h mo h r p f r t e t e t n f a v nc d p i r rt n a c e t e a y o h r a me t o d a e rma y
[ ]GitmaJ 4 ee A,Yed usIJ lh i - ,Guh la /,e 1 P aeI a d I cearI - J t . hs I n a
Ph r a o l e l st d f l b pltn i a i n  ̄ w ih r l p e a m e k n tc lu y o o a a i n p te t t ea s d 0
v n h mo h r p o s g r n c a n p e iu a s e s r o a tc e t e a y t ur e y i a i e a p nd c l ro t o a c —
ma hs 1 vlain [ ] A t acr R s 2 0 , 2 :a p ae I au t e o J . ni n e e , 0 2 2 c
原发性高血压鉴别诊断

由肾脏实质性病变引起的高血压,通常伴随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症状。
详细描述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于肾脏本身发生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导致肾脏功能受损,水钠潴留,进而引发高血压。这类高血压通常伴随肾功 能不全、蛋白尿等症状,需要针对肾脏疾病进行治疗。
肾血管性高血压
总结词
由肾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高血压,通常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
嗜铬细胞瘤
总结词
由于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高血压,通常伴随剧烈头痛、心悸等症状。
详细描述
嗜铬细胞瘤是由于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的嗜铬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过多,进而引发高 血压。这类高血压通常伴随剧烈头痛、心悸等症状,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结词
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 的高血压,通常伴随低钾血症。
详细描述
老年性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高血压可能 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可 能导致高血压的疾病,如继发性高血压等。治疗上以改 善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为主,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妊娠期高血压
总结词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压,通 常与妊娠期生理变化、遗传等因素有关。
疼痛性肌痉挛
要点一
总结词
疼痛性肌痉挛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发症状性高血压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疼痛性肌痉挛是指由于肌肉疼痛引发的痉挛现象,这种疼 痛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压升高。疼痛 性肌痉挛引发的血压升高通常是暂时性的,但如果长期存 在,也可能发展为症状性高血压。
药物性高血压
总结词
脑血管疾病
总结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脑血管疾病时,会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头颅 CT或MRI检查可见脑出血或脑梗死。
不同时间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晨峰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服药时间将其分为A 组(67例)、B 组(70例)和C 组(61例),三组患者均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治疗,其中A 组患者服药时间为上午7点以前,B 组患者为上午7―10点,C 组患者为下午6―8点,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白昼平均收缩压(day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mSBP )、白昼平均舒张压(day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mDBP )、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nmSBP )、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nmDBP )、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morning peak blood pressure ,MBPS )等。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dmSBP 、dmDBP 、nmSBP 、nmDBP 、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SBPV )、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DBPV )和MBPS 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均P <0.05),C 组患者dmSBP 、SBPV 均显著高于A 组和B 组(均P <0.05),nmSBP 、MBPS 均显著低于A 组和B 组(均P <0.05)。
结论 与其他时段服药比较,傍晚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可明显降低夜间收缩压和MBPS ,但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较弱。
【关键词】 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高血压;血压变异性;晨峰;时间Effect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given at different times on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Shi Dan 1, Zhao Huaimei 2, Li Ling 2, Xue Jun 2 (1.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hengdu 363 Hospital, Chengdu 610041, China; 2.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ujiangyan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Dujiangyan 61183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ShiDan,E-mail:*****************【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given at different times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morning peak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 A total of 198 hypertension patients treated in Dujiangyan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67 cases), group B (70 cases) and group C (61 cases) according to medication time.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ll treated with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The administration time for group A was before 7 am, group B was 7―10 am, and group C was 6―8 pm. The day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mSBP), day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mDBP), 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nmSBP), night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nmDBP),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morning peak blood pressure (MBPS) of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After treatment, dmSBP, dmDBP, nmSBP, nmDB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SBPV),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DBPV) and MBP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ll P <0.05). After treatment, dmSBP and SBPV in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all P <0.05), while nmSBP and MBPS in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all P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 periods, the toward evening administration of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MBPS, but the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weak.【Key words 】 Lev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Morning peak; Time不同时间给予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石丹1,赵怀美2,李凌2,薛君2(1.成都三六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成都 610041;2.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基金项目:四川省医学会“施慧达”科研课题(SHD13-22)通信作者:石丹 E-mail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是老年人群常见疾病,极易诱发脑、心、肾等器官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晨峰的控制疗效观察

制疗效观察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替米沙坦概述•高血压晨峰现象•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替米沙坦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
清晨血压升高(晨峰)是高血压的一个显著特征,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替米沙坦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晨峰的控制效果。
分析替米沙坦对血压变异性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选取轻度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
替米沙坦组患者接受替米沙坦80mg 治疗,每日一次;安慰剂组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
患者在接受其他降压药物治疗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安慰剂组。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和4周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02替米沙坦概述替米沙坦是一种非杂环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化学结构明确。
化学结构替米沙坦的分子式为C22H20N2O5S,分子量为448.47。
分子式和分子量替米沙坦药物性质作用机制替米沙坦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作用,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降低血压。
药效学替米沙坦对AT1受体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和选择性,而对AT2受体几乎无作用。
替米沙坦药理作用替米沙坦临床应用高血压治疗替米沙坦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其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
心血管保护替米沙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03高血压晨峰现象高血压晨峰现象是指清晨时段血压急剧升高,相较于夜间血压高出30-50mmHg以上。
这种血压波动变化在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高血压晨峰定义VS高血压晨峰形成机制神经体液因素清晨时段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药物因素部分降压药物在清晨时段药效减弱,导致血压控制不佳。
高血压患者如何扼制晨间血压高峰

高血压患者如何扼制晨间血压高峰早在1978年,有人通过实验发现,人体在上午6~8点钟时的血压比其他时间段高20%左右。
此后有不少文献证实,人在清晨患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几率比在其他时间段高40%左右,患脑卒中的几率比在其他时间段高约49%,患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以及原发性心脏猝死的几率也比其他时间段高。
由此可知,清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恶化的高峰时段。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他们在清晨的血压比一天内其他任何时间段的血压都高得多,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较高。
目前对高血压病人会在清晨出现血压高峰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这可能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①人们在清晨开始活动时,体内由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会大量增加,这会促使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血管张力增强,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②人体内血浆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释放)的水平会在清晨逐渐升高,这样会增强冠状动脉的缩血管反应,从而引起动脉血压升高。
③当人体从睡眠状态向活动状态过渡时,人体内交感神经控制血压的作用会从抑制转为亢进。
此时,副交感神经不能有效地抑制交感神经亢进所引起的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全身的血压骤升。
此外,在清晨时,人体内神经间递质传导不平衡等因素也会引起血压升高。
那么,如何才能扼制高血压患者在晨间出现血压高峰呢?1.应多次测量血压。
多次测量血压对于发现血压晨间高峰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测量血压的次数过少,就不易发现清晨血压高峰的存在以及其波动幅度的大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其家属的帮助下经常测量血压。
必要时,高血压病人可以使用由医疗机构提供的动态血压计,以便在日常生活习惯基本不受干扰的前提下,详细地记录自己全天血压波动的情况。
在去医院就诊时,高血压病人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所测血压的真实情况,以便医生及时为自己调整治疗方案。
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高血压病人仍然需要定期测量血压。
2.要用长效降压药取代短效降压药。
高血压的诊断、鉴

4.4、各种血压 测量方法的评价
• 诊室血压目前仍是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 的常用方法。 • 动态血压检测不仅用于高血压的诊断评估, 还可用于: • 诊断白大衣效应。 • 发现隐蔽性高血压 • 检查顽固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 • 评估血压升高程度、短时变异好昼夜节律。 • 家庭血压检测不仅可测量长期血压变异, 也可避免白大衣效应,还可了解患者生活 常态下的血压情况,改善治疗依从性。
4.2.动态血压
• 目前动态血压检测的常用指标是24小时、 白天、夜间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清晨时段血压的升 高幅度(晨峰)。 • 24小时、白天、夜间的平均值反映不同血 压的总体水平,是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诊 断高血压的主要依据,其诊断标准包括: 24小时≥130/80mmHg,白天 ≥135/85mmHg,夜间≥120/70mmHg。
高血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 疗——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 指南解读
一、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 ——患病率持续增长
20 15 10
5.11 7.73 7.5
现患率
标化现患率
13.58 9.4
17.65 12.3
5 0 1959 1979 1991 2002
四次全国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4.2.动态血压
• 动态血压监测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ESH 和AAMI)的监测仪,并每年至少1次与水 银柱血压计进行校准,二者读数相差小于 5mmHg。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测 压间隔时间15~30分钟,白昼与夜间的测 压间隔时间尽量相同。 血压读数至少达到 应测次数的80%以上,最好每个小时至少 有1个血压读数。
诊室血压
• (7)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以听到柯氏 音第Ⅰ时相即第1个响声时水银柱凸面高度的刻度 数值作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Ⅴ时相即声音消失 时的读数为舒张压。儿童、妊娠、严重贫血或主 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情况下,听诊声音不消失,此 时改定为以变音为舒张压。取得舒张压读数后, 快速放气至零(0)水平。 • (8)应重复测2次,每次相隔1—2分钟。取2次 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读数的收缩压或舒张 压读数相差大于5mmHg,应再隔2分钟,测第3次, 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 (9)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读取血压数值时,末 位数值只能为0、2、4、6、8,不能出现1、3、5、 7、9,并应注意避免末位数偏好。血压在临床使 用时采用毫米汞柱(mmHg), 1mmHg=0.133k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诊断及治疗,有效控制血
压晨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方法:对54例MBP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4例MBPS分三组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MBP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一定关系。
采用长
效降压药物的非特异性治疗及按时间给药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晨峰。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晨峰;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29-01
正常人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波动。
清晨血压波动最大,即所谓的晨峰现象[1],一般情况下,血压的晨峰情况持续大约在4~6h之间。
而据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出现明显的时辰规律,并和血压晨峰现象相关[2]。
本组资料中,对我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现象进行
分析,以期寻找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特点,提高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现
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住院原发高血压患者34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
20例,平均年龄(615±73)岁。
所有患者均未经过任何治疗。
因出现高血压
症状而就诊,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
所有患者均排除继发性因素导致的高血压,排除有心律失常者,有慢性心衰及慢
性炎症及体位性低血压者。
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B、C三组,
每组18例。
A组患者中,门诊患者7例,住院患者11例,男性12例,女性6
例,平均年龄(609±74)岁,B组患者中,门诊患者6例,住院患者12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14±75)岁,C组患者中,门诊患者7例,住院患者11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17±74)岁。
三组患者
在就诊方式、平均年龄及男女性别比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可参与研究。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A组患者用辉瑞制药生产的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每日口服5~10mg;B组患者采用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每日
口服10mg~20mg,每晚于睡前加服盐酸特拉唑嗪2mg~4mg;C组患者采用北京诺华公司生产的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每日口服10mg~20mg,晨起加服尼群地平
10mg~20mg。
采用瑞士席勒公司BR-102plus型号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
测定上述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
监测频率为白昼30min/次,夜间60min/次,记录日间血压(6am~10pm)、夜间血压(10pm~6am)[3]。
13血压晨峰异常判断标准:起床后2h平均血压-减夜间睡眠时的最低血压,该差值如果大于35mmHg者可判为异常[4]。
14疗效判断:治疗2月后,再次行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晨峰下降,低于
35mmHg为有效。
15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
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简爱诺颜,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压晨峰数值变化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晨峰值比较
22不良反应: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药物反应。
3讨论
有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患者晨起时的收缩压升高的平均值约为14mmHg,最高者可上升达80mmHg。
临床将这种血压于晨起后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之为“血压晨峰”(MBPS)[5]。
目前尚没有机构对MBPS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
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生血压晨峰现象的因素比较多,临床医生较为认同的因素有:晨起后交感神经系统得以激活、血浆皮质激素在晨起时浓度为1d之内最高,晨起动脉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等[6]。
血压晨峰越严重,即晨起2h后的平均血压与夜间睡眠时的最低血压之间的差异越大,则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也越大,血压晨峰和24h平均血压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Kario K,Pickering TG等的研究资料已经证实了血压晨峰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7、8]。
基于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之间的关系,临床控制血压变异和减低晨峰程度合理地成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9]。
临床较常使用的药物有: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治疗方案以按时间给药的方法[6]。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分别给予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予以长效血压控制药物氨氯地平及长效制剂贝那普利进行非特异性治疗,同时予以睡前加服特拉唑嗪及晨起后加服短效制剂尼群地平的按时间给药特异性治疗方法,患者的血压晨峰均得到有效控制,上述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该种治疗方法确实有效,但本组资料的患者例数国少,尚不能确切证实上述治疗方案在更广范围内的有效性。
后续可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力求能有效降低MBPS,降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Giles TD.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events [J].J Hypertens Suppl,2006;24:S11S16
[2]Ishikaw J,Hoshide S,Shibasaki S,et al.The Japan Morning Surge-1 study:protocol description[J].Hypertens Res,2006;29:153159
[3]张维忠,龚兰生,陆华.动态血压参数的短期重复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3739
[4]Kaneda R,Kario K,Hoshide S,et al.Morning blood pressure hyper-reactivity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hypertensive cardiac hypertrophy in a community-dwelling population [J].Am J Hypertens,2005;18:15281533
[5]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
34:287288
[6]黄绮芳,李燕,王继光.血压晨峰[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6:9193
[7]Kario K,Pickering TG,Umeda Y,et al.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a prospective
study.Circulation,2003;107:14011406
[8]Gosse P,Lasserre R,Minifie C,et al.Blood pressure surge on rising.J Hypertens,2004;22:11131118
[9]Kario K.Morning surge and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J].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Hypertension,2005;45: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