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保留灌肠

合集下载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医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医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
1、常用药物
秦先(去苗)桃仁(去皮、尖,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3克苍术(米泪水浸,炒)防风各2克黄柏(酒炒)1.5克当归尾(酒洗)泽泻各0.9克槟榔0.3克熟大黄3克。

水煎15OnII备用。

作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用于术后疼痛。

麻子仁4.5克(研细,用水浸,滤去皮,取浓汁)脂麻6克(微炒,研,用水浸,取浓汁)桃仁(汤浸,去皮、尖,熬炒黄熟,研如泥)30克荆芥穗(捣末)30克,煎15On1.I备用。

作用:润燥滑肠,用于术后通便。

2、操作方法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测量药液温度,39°C~41°C,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IoCnI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晚,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3、注意事项
(1)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C~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1.,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医医院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医院中药保留灌肠肛滴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未观察
开关未关闭
未按压
未整理
未记录
-5
-5
-5
-5
-3
-2
-2
-3
-5
-5
-5
-5
-5
-2
-3
-5
-5




1、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灌肠的目的和病变的部位,以便取合适的体位和插入的深度。
2、肠道疾患宜在睡前灌入。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及大便失禁者不宜作保留灌肠。
10
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5
考核时间:考核者:
4、排气、关闭输液开关。左手戴一次性手套,弯盘置于臀部,取下输液器尼龙针及橡皮管,润滑输液管前端,分拔臀部,插入肛门10-15厘米(根据病变部位深浅决定插入深度,最深可达20-25厘米),稍停片刻,固定。
5、松开输液器开关,滴入通畅后,调整60-80滴/分
6、滴入过程中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中医医院
科室姓名得分
项目
内容
分值
扣分
标准
扣分
目的
将少量中药溶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5
少一点
-5
用物
准备
中药灌肠液、输液瓶、网袋、输液器、治疗盘、弯盘、纱布、石蜡油、棉签、草纸、中单、水温计、小枕。
10
少一件
-1
素质
要求
仪表大方,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5
少一点
-1




1、向病人解释,嘱病人排空二便。30分钟后再作保留灌肠。
2、回治疗室,核对中药瓶签中的床号、姓名,取出渣中药灌肠液约200ml,测量药温(39-41℃)、倒入清洁的输液瓶内,套网袋,插输液器。洗手。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灌肠液的制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并 按照医嘱进行配制。
煎煮药物
将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在水中。
过滤药液
将煎煮好的中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得到清澈的药 液。
灌肠的操作方法
调整患者体位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高。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由于药物不经肝脏代谢,因此可以减 少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对肝脏 的毒性。
方便易行
中药灌肠法操作简便,患者可以在家 中自行操作,方便快捷。
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
中药灌肠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的发生。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
中药灌肠法主要适用于肠道疾病 的治疗,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
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肠 道黏膜修复,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的炎症反应。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
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中药保留灌肠法有助于缓解慢性肾盂 肾炎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减轻肾脏 负担。
膀胱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膀胱炎 症消退,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塞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癫痫
中药保留灌肠法可辅助治疗癫痫,缓解发作时的症状,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04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 插入深度,一般视病情而定。 如:
①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 ②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 应达18~25厘米; ③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9. 再次核对病人信息,记录
7.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舒适体位, 抬高臀部,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
实施
8. 整理用物,洗手
6. 药液灌毕,关闭调节器,反折输液管,用卫 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放于污物桶内。
10.交代注意事项:嘱病人灌肠后采取左侧卧 位→俯卧位→膝胸卧位→右侧卧位。每个部位 保持10~15min,是药物同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 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法
前言| 操作前准备| 实施|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内二科 涂艳
前言
一、概念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
作用。
二、适应症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肝性脑病。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减轻肛门刺激小。
3. 灌肠时压力宜低,药量宜小(200ml以内);为促进 药物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易引起排便反射达不到保留目 的。操作前须嘱排空二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4.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 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 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药治疗便秘、痔疮、内外痔等肠道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采用中药煎汁灌肠的方式,通过肛门输入中药汁液,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具体操作说明。

一、操作前的准备1. 灌肠器:选用容积200-300ml的橡胶灌肠器或塑料灌肠器。

2.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一般选用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生肌等功效的中药。

3. 药材:用于制作中药汁液的药材一般是指草药,可以选择麻黄、桂枝、大黄、芒硝、黄连、生地黄、金银花等。

4. 器具:煮药的瓦斯炉、煮药的不锈钢中火锅、布袋、口罩等。

5. 卫生用品:医用酒精、湿纸巾、手套等。

二、制作中药汁液1. 取干药30g左右,用清水洗净后,将其放入煮药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水药比例为1:10,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汁液剩余1/3至1/5,约30-60分钟。

2. 煮制完毕后,用纱布或细布袋将中药渣过滤掉,获取中药汁液。

3. 将过滤好的中药汁液倒入灌肠器内,并注意灌肠器内的空气要挤出。

三、操作步骤1. 清洁:将手洗干净,并涂上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将灌肠器和附件消毒后清洗干净,同时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姿势:患者应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弯曲,直肠会自行松弛,易于进行灌肠。

3. 插管:将已涂抹润滑油的灌肠器插入肛门,需慢慢插入,并同时推进灌肠器内的中药汁液,直到肠液进入直肠。

4. 保留:当中药灌入直肠时,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中药汁液流失,同时让患者尽可能地保持放松状态,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推荐保留时间为10-15分钟。

5. 清洗:保留后将灌肠器轻轻拔出肛门,使用湿纸巾或温水清洁肛门区域,以免引起肛门感染。

四、注意事项1. 灌肠前应评估患者的肛门和肠道有无异常情况和感染,如有,应暂停操作,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
一、准备:
1、自身准备: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一次性注射器{50ML}、量杯(内盛药液)、弯盘、石蜡油棉球、一次性中单、、卫生纸、手套、水温计、小垫枕、医疗垃圾桶、。

二、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必要时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排尿,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便于药物保留及吸收。

3、协助病人脱裤至膝部,取左侧卧位,臀部移至床边,用小垫枕将臀部抬高10cm,以利于药液保留。

将一次性中单及卫生纸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

4、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药液注入灌肠袋内,连接肛管,排气后加紧。

5、左手垫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病人做排便动作,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5-20cm,固定肛管,打开开关使药液缓慢注入(60-70滴/分),注入直肠以上部位。

6、药液注入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药液全部流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用卫生纸擦净肛周,反脱手套,保住肛管放入医疗垃圾桶。

嘱患者静卧保留2小时以上,使药物充分吸收。

7、整理床单元、清理用物,开窗通气。

8、观察病人反应、洗手、记录。

三、注意事项:
1、保留灌肠以晚上睡眠前灌肠为宜,此时活动少,药液易于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便,肠道排空利于药液吸收。

2、应选稍细的肛管(20号以下)并且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100ml),压力要低,注入速度宜慢,以减少刺激,使灌入的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利于肠粘膜吸收。

3、对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及大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做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大肠内注入中药水剂,让患者吸收中药的有效成分,从而治疗相关疾病。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中药和灌肠器具。

中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在具体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灌肠器具包括清洁灌肠器、废液桶、药液桶、自行车充气管、塑料膜等。

2.术前准备:患者需要清空大肠,可使用盐水灌肠或者是口服泻药来排便。

清空大肠后,患者需要取横卧的姿势,并将一个折叠起来的毛巾放在肚脐下面,用来保持一定的高度,便于注射中药。

3.进行灌肠:将清洁灌肠器连接到自行车充气管上,并放入热水中进行消毒,确认无菌后再进行注药。

首先将中药水剂倒入药液桶中,将药液桶与清洁灌肠器相连,在保证无泄漏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车充气管将药液注入患者的大肠内。

药液的温度应在37左右,注射药液的速度要缓慢,大约是1-2秒钟注射1毫升。

4.保留药液:将药液注入后,患者需要进行保留药液的操作,一般需要保留20-30分钟,这样可使中药成分更好地被吸收和渗透到大肠黏膜中。

当然,患者在保留药液的时候应该尽量放松全身,这样可使药液在肠道内更加顺畅,并且更容易被吸收。

5.排出废液:在保留药液时间结束后,患者需要将肛门里余留的药液排出体外。

此时,应使用废液桶接收排出的药液,排放的过程中要轻柔,并且尽量向上升起臀部,这样可让药液尽量排出而不会滞留在大肠中。

6.清理器具:在完成灌肠后,清理器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进行专业的清理和消毒。

清洁灌肠器和药液桶应该用肥皂和清水进行清洗,之后再用热水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确定病情和体质,以便合理的选择中药,对于操作灌肠的细节也要格外注意,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操作要点:
1、卧位:左侧卧位 2、压力:40-60cm 3、插入深度:7-10cm
评价
1病人卧位符合病情需要,暴露少,衣被无污染。 2药温适宜,剂量准确,病人无不良反应,症状缓解。 3护士操作熟练,方法正确,肛管插入深度符全要求。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
减少活动。 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
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 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 38℃~40℃之间为宜。 6老年人药温宜偏高。 7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 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 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 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遗臭万年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 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 卧1小时以上。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药保留灌肠
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
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
腺炎等。
评估 病情及治疗情况 意识、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和自理能力 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肛周皮肤、粘膜情况
1预期目标 (1)病人体温降低或正常。 (2)病人慢性炎症、肠道感染、氮质血症等临床症关缓解。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如 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 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 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 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灌肠。
用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 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 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 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 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 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 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 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2准备 (1)护士衣、帽、口罩、洗手。 (2)用物 治疗盘内备注洗器、量杯(或小容量灌肠筒),
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 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 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便宜盆及便盆布, 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3病人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