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声原理
声带的工作原理

(2011-12-08 12:04:54)
声乐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假如不能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各器官,没有魂牵梦萦般地去完整体验整个发声体的运动过程,要想掌握歌唱技术是非常难的。学习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如何控制整个系统和寻找使用合理共鸣的艺术。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有健全的发声器官,有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经过刻苦和持久的锤炼,就一定能够掌握它。人的歌唱器官如同一件管乐器一样,它是由发声体、共鸣腔和动力组成的。发声体是声带,共鸣腔包括胸腔、口咽腔和头腔,动力是使声带振动的气息。人要想发出所需要的声音,声带、气息和共鸣体就必须协调作用,相互配合。声音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柔或刚,在整个发音过程中身体各部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密切配合。没有受过声音训练的人,在自然音域内能够流畅地歌唱。但遇到过低、特别是过高的声音时,就一筹莫展、难以应付了。他们不是声嘶力竭地喊叫,就是憋得脸红脖子粗,怎么也唱不上去。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器官之间配合不当,该打开的地方没有打开,该拉紧的地方没有拉紧,该放松的地方没有放松。要想解决歌唱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弄清歌唱的原理。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系统地训练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性。有人曾多次询问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捷径?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不走错路、弯路,就算是走了捷径。正确的方法加上刻苦的磨练就是成功的法宝。这就是学习声乐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谁遵循了这条原则,谁就能成功,谁违背了这条原则,最终失败就是必然的结局。下面,我就具体叙述一下声乐学习过程中,身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和运动过程。
无论喉头过高或过低又分别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人无论喉头升或降舌颚肌都不紧张,下巴不硬不突出,舌骨不前移下压。这种情况的发声只不过音色不统一但无紧逼感和闷塞感。二是另外一些人无论提喉或压喉,舌颚肌都是紧绷的,下巴僵硬突出。这种人歌唱更容易疲劳,对声音损害更大。那么,什么是最恰当的喉头位置呢?作为基本功而言,良好恰当的喉头位置是带有自然的面部表情、半张口深吸气时的较低的喉头位置。有时因每个人声音的特殊性也有例外,那就需要用耳朵的听力去鉴别,看什么喉头位置在个别歌唱者的身上能发出最佳的音色。就同一个歌唱者来说,演唱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感情的作品,甚至一个歌曲中不同句子的不同表情都要求喉位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喉头位置的任何微小调整都不能使舌颚肌紧张。舌颚肌紧张,下巴僵硬,永远是有害的。在歌唱过程中,提喉和放喉两种动作也是一对矛盾。当提喉肌组用力收缩时,放喉肌组一面伸张一面又保持一定的抗衡力。当放喉肌组收缩用力时,提喉肌组一面伸张又一面保持一定的抗衡力。因此,没有放也就无所谓提,没有提也就无所谓放。提和放的最优分寸感应该统一于科学和艺术的需要之中。这就是歌唱训练时提喉和放喉的辨证关系, 也是学习歌唱时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第09章朗读与说话(1)发声技巧

泰山学院中文系 于亚楠
一、发音原理和发音器官
1、发音原理 发音,是言语形成过程中最复杂的阶段。发
音内容的构成是在大脑中完成的,然后人脑发出 信号,通过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很小,很微弱,又不优 美动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语言 中,仅仅依靠“声带”本身的声音去讲话的情形,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由声带发出的声音, 还必须在“气息”这一动力的推动下,通过喉咽 腔、口咽腔、鼻咽腔、口腔、鼻腔等各共鸣腔体, 加以扩大音量,美化音色,最后传出体外,才能 完成全部发音动作。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 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四个调类。
传统说唱理论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 分。当代语言学家从音节结构的角度出发, 经过科学分析,认为:
字头——指声母加韵头(声母常随介 音而改变口型)。
字腹——指韵腹。 字尾——指韵尾。
2、吐字归音要领
呼气:呼气时,先要保持住吸气终止时托住气 流的状态,不致于使气流很快泄掉。然后两肋 慢慢还原,小腹逐渐放松,使气息犹如一条长 线,在适当的控制中均匀、平稳地呼出。
3、换气
朗读时适时地补充气息,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 表情达意的需要。换气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朗读允许有停顿的地方,从容不迫地 吸足一口气,为下面的表达准备好足够的气息, 这叫大气口,比较容易掌握;
班门弄斧 排山倒海 妙手回春 风卷残云 独具匠心 突飞猛进 鸟语花香 龙飞凤舞 瓜熟蒂落 口若悬河 烘云托月 价值连城 气壮山河 心旷神怡 中流砥柱 乘风破浪 生龙活虎 人才辈出
朗读时三腔应做到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协调统 一,方能使声音悦耳动听。
声乐中的震动原理

声乐中的震动原理
声带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位于喉部,长度约为17-25mm,宽度
约为4-6mm。
声带主要由两块纤维带状的肌肉组织构成,中间由软骨相连。
正常情况下,声带是平行放置,但在发声时会通过息肩肌等肌肉的作用变
得紧张。
声带的震动是由空气通过肺部、气管、喉咙等通道产生的气流驱动的。
当气流通过声门进入喉咙时,声带会受到气流的作用而被迫分开,形成声门。
当气流通过声门时,声门会因为气流的作用而开始震动。
声带上部的
气流速度较快,会形成高气压区域,声带下部的气流速度较慢,会形成低
气压区域。
高气压使得声带向下方施加了压力,低气压则使得声带向上方
施加了吸力。
由于这种压力和吸力的作用,声带会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分离,形成周期性的震动。
声带的震动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高。
当声带紧张时,震动频率较高,
发出的声音较高;而当声带松弛时,震动频率较低,发出的声音较低。
此外,声音的音色也与声带的震动特征有关。
在声带震动时,声波会
通过喉腔、唇、牙齿等共振腔体的作用而发生滤波,产生了特定的共振频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音色。
最后,声音的音量也与声带的震动有关。
当声带处于张紧状态时,气
流通过声门时受到的阻力较大,声音更响亮;而当声带松弛时,气流通过
声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声音相对较弱。
总结起来,声乐中的震动原理是指人的声带在发声过程中由气流的作用而产生的紧张-分离-碰撞的周期性震动。
这种震动特征决定了声音的音高、音色和音量等属性,是声乐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
鼻腔共鸣发声技巧

鼻腔共鸣发声技巧
鼻腔共鸣发声技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发声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声音的质量和音色。
这种技巧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鼻腔的共鸣效应来增强声音的音质和音量,从而使声音更加清晰、明亮和富有表现力。
要想掌握鼻腔共鸣发声技巧,首先需要了解鼻腔的结构和功能。
鼻腔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一部分,它由两个鼻孔、鼻腔和鼻咽三部分组成。
鼻腔内部有许多细小的毛细血管和黏膜,这些组织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微粒,同时也可以起到过滤和保护的作用。
在发声时,我们可以利用鼻腔的共鸣效应来增强声音的音质和音量。
具体来说,就是在发声的同时,将空气通过鼻腔流出,使得声音在鼻腔内部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声音的音质和音量。
这种技巧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发声场合,比如演讲、歌唱、广播等。
要想掌握鼻腔共鸣发声技巧,需要进行一些练习和训练。
首先,可以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体和呼吸系统,使得空气可以自然地流入和流出鼻腔。
然后,可以尝试用鼻腔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嗯”、“呃”等,感受声音在鼻腔内部的共鸣效应。
最后,可以尝试在演讲或歌唱时运用鼻腔共鸣发声技巧,注意控制呼吸和声音的强度和节奏,使得声音更加清晰、明亮和富有表现力。
鼻腔共鸣发声技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发声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掌握声音的质量和音色。
通过练习和训练,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这种技巧,并在各种不同的发声场合中得到应用。
人体发声原理

人体发声原理
人类发声是通过声带和声道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声带是位于喉部的一对肌肉
组织,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声带时,声带会振动产生声音。
而声道则是将声音传导出来的通道,它包括咽部、口腔和鼻腔等部分。
人体发声的原理可以分为呼吸、发音和共鸣三个方面。
首先,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基础。
呼吸是通过肺部的气流来提供声带振动所需的
能量。
当我们呼吸时,肺部的气流会通过气管进入到声带的位置,激发声带振动。
这种振动产生的声波会随后通过声道传播出来,形成我们所说的声音。
其次,发音是指声带振动的过程。
声带振动是由呼吸激发的气流通过声带时,
声带产生的震动。
这种震动会在声带上产生一系列的声波,这些声波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
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声带的张紧程度和长度来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最后,共鸣是指声音在声道中传播的过程。
声道包括咽部、口腔和鼻腔等部分,它们可以对声音进行共鸣和调节。
当声音通过声道时,这些部分会对声音进行共鸣,使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口腔和舌头的位置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质。
总的来说,人体发声的原理是通过呼吸、发音和共鸣三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来实
现的。
呼吸提供了声带振动所需的能量,发音产生了声音的基础,而共鸣则使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声音的产生和调节,从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声音能力。
五音发声法

五音发声法五音发声法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技巧,它通过利用五种不同的音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发声方法在戏剧、音乐和演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
本文将介绍五音发声法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五音发声法的原理是基于声音对人体和心理的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五脏六腑,每个器官都对应着不同的音调。
通过发出不同的音调,可以刺激和调整相应的器官功能,从而达到调理身心的效果。
同时,不同的音调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思维,使人更加积极、自信和开放。
在五音发声法中,五种音调分别是宫、商、角、徵、羽。
宫音悠扬宁静,可以安抚心灵;商音高亢激昂,能够激发激情和动力;角音洪亮有力,有助于增强自信和决心;徵音明亮清脆,可以提升思维敏捷和创造力;羽音轻柔悦耳,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
通过调整发声的音调和强度,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音发声法在戏剧表演中得到广泛应用。
演员通过掌握五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悲剧中,演员可以运用角音来表现角色的坚定和决心;在喜剧中,演员则可以运用商音来表现角色的欢快和活力。
五音发声法不仅能够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还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使戏剧更加生动和感人。
在音乐领域,五音发声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歌唱家通过运用五音的特点和技巧,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五音发声法可以帮助歌手调整嗓音,增强音域和音色的表现力。
同时,五音发声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疗法,可以帮助人们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生活质量。
五音发声法还在演讲和沟通中得到广泛运用。
演讲者通过掌握五音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
五音发声法可以使演讲更加生动、有力和有感染力,增强演讲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社交交流中,五音发声法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增强沟通的效果。
五音发声法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技巧,它通过利用五种不同的音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eqs 声浪原理

eqs 声浪原理声浪原理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和传递的过程。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产生。
当发声体振动时,周围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形成一系列的压缩和稀薄区域,从而使振动向外传播。
具体而言,声浪原理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发声体的振动引起的。
一般来说,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而振幅则影响声音的音量。
例如,在吹奏乐器时,乐器内部空气柱受到乐手的振动作用而产生声音。
而在人体中,喉部的声带也会受到空气的流动使其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其次,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声能。
当发声体振动时,周围空气分子也会跟随着振动,形成一系列的纵向波动。
这些波动会在空气中以声速传播,声速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约为343米/秒。
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从而改变其传播方向和强度。
最后,声音的接收:声音的接收是指人类或其他生物接收并解读声音的能力。
人类通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至大脑,进而被解读成我们所理解的声音。
而其他生物也能通过其特殊的感知器官接收到声音,并根据声音的不同特征作出相应的反应。
除了上述基本的声浪原理,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现象值得讨论。
例如,共振现象是指当某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加的声波频率相等时,物体会产生共振放大效应。
此外,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声源或接收者相对于彼此运动时,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声音的高低变化。
总的来说,声浪原理涵盖了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了解声浪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运行机制,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如音乐、通讯、声纳等领域。
人体发音原理

发音部位
• 双唇 唇齿 •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 舌面 舌根
发音方法
• 1.塞音【瞬间完成】:发音部位先形成闭 塞,然后保持对气流的阻塞,最后让气 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如:b、p、d、 t、g、k。
• 2.擦音【可以持续】:两个发音部位靠近, 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 磨擦成声。如:f、s、sh、r、x、h。
发音原理
一、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 构成:
1. 肺(动力) 2. 声带(发音体) 3. 口 腔 、 鼻 腔 、 咽 腔 ( 共 鸣 腔 )
发音器官图
1唇 2齿 3齿龈 4硬腭 5软腭 6小舌 7舌尖 8舌面 9舌根 10咽腔 11会厌软骨 12声带 13喉头 14气管 15食道 16口腔 17鼻腔
• 5. 鼻腔胸腔共鸣训练
• 方法:先将歌词轻声朗读, 而后用“哼哼”音哼出歌调。
• 如:《青花瓷》
三、元音与辅音发音
(一)元音:
舌位的前后, 舌位的高低, 嘴唇的圆展。
普通话单元音
ɑoe iuü
本课程考核方式:
• 30% 课堂表现、平时练习 • 30% 期中考试(配乐朗读音频) • 朗读文章长度需超过400个音节,
塞 不送气 b
d
音 送气 p
t
塞 不送气
擦音 送气
鼻音 浊
m
n
边音 浊
l
擦清
f
音浊
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 舌根 发音方法
塞 不送气 b
d
g
音 送气 p
t
k
塞 不送气
擦音 送气
鼻音 浊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聲音結束稱之為釋放(release),如同起音一樣,結 束時也希望是個乾淨清楚的結束,聲門會回復到它開 啟的位置。所謂的硬釋放,聲帶肌肉會維持一定的張 力,使聲帶無法回到深吸氣時的完全開啟狀態,因此 延遲呼吸的回復以及有效的再關閉;另外更常見的是 軟結束,肌肉的力量慢慢釋放,會延遲聲門開啟的動 作,接著減緩了換氣的動作,軟結束常會伴隨著呼吸 機制的塌陷、身體姿勢明顯的改變。
喉腔、咽腔、口腔、唇腔和鼻腔组成人类发 音器官的声腔,是非常灵活富于变化的共振 腔。声带音通过声腔时,由于声腔形状的种 种不同变化,产生不同的公正共振,形成种 种不同的声音。
9
声音产生祥述
聲帶開始產生振動的方式有三種,分別稱為軟(soft)、 硬(hard)、平衡(balanced)起音。硬起音是聲帶會用 力的關閉,產生很高的聲門阻力,因此需要很高的聲門下 壓力才能誘發發聲,因此在歌唱聲音前會出現聲門的爆破 音,容易造成聲帶的傷害;軟起音是聲帶關閉前會有氣流 通過,使得聲門不會閉合,常常可以在聲門後區看到未完 全關閉的部分,聲音開始時較為柔軟但帶有氣息音;最好 的方式是平衡起音,在發聲的瞬間,不會看到上腹部突然 地向內移動,聲音清楚的開始。
人体发声原理
作者:6—408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声器官
• 呼吸器官:口、鼻、喉管、肺、会厌等。 发声器官:声带、喉头、咽壁、软腭、硬 腭等。 共鸣器官:头腔、胸腔、口腔。 咬字吐字器官:唇、舌、牙、齿、喉。
2
1唇 2齿 3齿龈4硬腭 5软腭6小舌 7舌尖8舌面 9舌根10咽腔 11会厌软骨 12声带 13喉头 14气管 15食道 16口腔 17鼻腔
7
• 声带是发声的音源,发声时的声带要随着音 调的高低、强弱不同作出相应的变化。发高 音时,声带缩短变薄张力加大,振动频率就 快;发低声时,声带拉长变厚张力减小,振 动频率就慢。同时,气流量及力度对声带也 有影响。
8
• 声带在呼吸的作用下震动发出声音,在共 鸣腔的扩大之下,发出声音,并在呼吸器 官和发声器官及共鸣器官的共同协调的过 程中,完成发声。
12
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宽,女子声带短而狭,女子比男子声调高。 我国成年男性的声带的平均长度为20mm左右,成年女性为15mm左 右。 女高音约1.4至1.7公分,女中音约1.8至1.9公分;男高音约1.8 至2公分,男中音约2.1至2.7公分,男低音约2.4至2.5公分。由此 可知声带宽长者属于低音,声带狭短者属於高音。东方人的声带成 年男子约1.7至2.3公分,女子约1.2至1.7公分,西方人略为长一些 。 声带与身高成正比。所以高个子的人大多唱低音,但声音的高低 并不完全由声带的长短宽窄来决定,因为声带细长的声乐家唱出来 的高音可能比声带宽短的歌者更高更美妙,所以自然歌唱的高低音 决定于肌肉筋骨拉动声带的能力,及声带本身的伸缩性如何。因此 人声之差异除先天之生理结构及人声成长的不同外,最重要的是后 天训练的改变了。 在此要特别强调,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声音观念,音质在成 人定型后较难改变,但音色、强弱、力度、音域的高低都可藉训练 13 改变而发展出来。
11
人類的聲帶振動產生了複雜的訊號就是聲門脈衝波, 它會有複雜的諧和音,第一個諧和音常常是基礎頻率的兩倍 ,比基礎頻率高八度,第二個諧和音則是基礎頻率的三倍, 依此類推,第三個諧和音則是基礎頻率的四倍。在共振腔頻 率一樣的情況下,基礎頻率較低者會有較多個諧和音產生, 因此,一個女高音會比一個男低音產生較少的和諧音,這個 原理可以解釋兩種不同聲音品質的差異。聲門脈衝波傳入聲 道,聲道的長度與形狀決定了共振峰(formant)的頻率, 母音具有特殊的共振峰,經由某些頻率被加強某些頻率被減 弱,而產生了我們能分辨的一個特殊聲音。男女的聲道構造 不同,這會加強諧和音的不同部分,也就是男性較大的聲道 會共鳴較低頻率的諧和音,而女性較小的聲道就比較會加強 共鳴較高頻率的諧和音。
3
4
5
6
作用机制
• 从喉部纵切面图可以看到声带。声带是两条 有弹性筋肉的带,事实上是气管内壁延伸的 末端。前端固定在甲状软骨上,后端固定在 杓状软骨的的声带突上。两条声带之间隔以 声门裂,声门裂前方是音声门,后方是气声 门。当呼吸时,声门大开。当发声时声门关 闭,呼出的气流必须冲开声门而出,由于伯 努利效应,声门复归关闭,当声门下气压足 够大时,又冲开声门。如此反复开闭,就形 成声带周期性的颤动,发出乐音性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