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老年心脑血管药用量

中国老年心脑血管药用量1.引言1.1 概述老年心脑血管药用量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老年人中,心脑血管药物的使用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手段。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减轻心脑血管疾病对身体的损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的复杂性,老年人对于心脑血管药物的使用需要特殊的注意和规范。
在使用老年心脑血管药物时,药物的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也会相应下降,因此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用量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合理的老年心脑血管药用量不仅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体重、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进行调整,还需要考虑老年人患有的其他疾病以及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一些老年人常伴随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需要进一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
因此,在老年人中合理使用心脑血管药物的用量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药物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了解老年人心脑血管药物用量的调整原则,能够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效果的不佳等问题。
综上所述,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合理使用心脑血管药物的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合理调整老年人的药物用量应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科学、精确地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能够更好地制定适合老年人的心脑血管药物用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初晓艺林鑫)第一部分概述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普遍提高,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我国巳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4亿,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4.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XXXXXX)第一部分概述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用的退化首要施展阐发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1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血管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多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血栓等。
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故老年人血压常升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易发生组织器官的供血障碍。
老年心血管病教学中合理用药问题

老年医学既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医学作为二级学科使老年病学的教学从内科学中独立出来,突出“老年”特色,成为贯穿于老年病学教学整个过程的重点[1]。
在众多的老年科疾病中,老年心血管病是发病最多的病种,在此,作者介绍“老年心血管病教学中的合理用药问题”,试图通过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这一节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对老年心血管的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有所认识,为以后学习理解具体疾病的特点做好知识铺垫。
1讲授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比例的上升,使老龄人口的卫生保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和巨大挑战。
心脏是人体最常见和严重易衰老的器官之一,心血管疾病居老年常见多发病之首,而衰老本身是心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重要杀手[2]。
老年人常有多种器官功能减退和慢性病并存,常需多种药物治疗。
据报道,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已成为美国人死亡原因的第4位,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血管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死亡病例中1/3与ADR有关,在老年心血管患者中更加常见[3]。
老年人的ADR发生率比年轻人约高2~3倍或更多,其症状多、不典型,易疏忽或误诊。
另一方面,当前人们从观念上已经认识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但对老年人的用药认识尚不足,这即导致了老年人用药的不规范,特别是老年人合并有多种疾患,如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使许多心血管药物的应用受限,从而使许多有益的心血管药物在老年患者的治疗中得不到充分应用,影响了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治疗质量。
这两方面都要求作者加强学生及低年资医生对老年心血管病合理用药的认识与教育,避免用药不足、过剩或不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2介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特点通过本部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特点,体内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的新特点,为老年心血管病正确用药打下基础。
指导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合理用药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合理用药探讨朱江摘要执业药师要发挥对患者合理用药的指导职能,对心血管患者做好常规用药指导的同时还有根据药物性质,患者自身状况进行特殊指导,主要针对服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他汀类,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药患者的指导,帮助患者合理用药,降低风险,最大程度发挥药物作用。
关键词执业药师心血管病患者用药指导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成为许多人的终生困扰。
由于用药时间长,许多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经常是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到医院或者药店自行购药。
但由于医疗知识有限,也有一些患者因为盲目购药而对身体造成继发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执业药师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执业药师要具备对患者教育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技能,帮助他们合理用药,降低风险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作用。
心血管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在他们身上常常伴有两种以上的其他病症,所以,执业药师在向患者介绍药品的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常用名称、作用特点预期效果的同时,还要针对药物性质、患者自身状况做以特殊性指导。
1.对于以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患者预防和治疗的患者的指导阿司匹林为百年老药,在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的环节中,花费小、收益大、效价比高、含金量高。
50岁以上人群中每天口服一粒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脑血管事件下降25%-33% ,可以说在心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阿司匹林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购药患者,执业药师一定要详细询问其是否有既往出血史,并对出血风险进行分析,要告知患者时刻注意监测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症状,对于敏感患者,可酌情监视用量或停药,对于哮喘患者,由于阿司匹林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可以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哮喘,即所谓的阿司匹林哮喘,应用肾上腺素难以奏效,故哮喘患者严禁使用阿司匹林。
对于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要指导患者做到无禁忌证不停。
该药商品名包括新散立、新散立通、佩比加、赛宁、博尔心、拜阿司匹林灵、伯基、介宁、艾比西等。
高龄老人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浅谈高龄老人心血管药物的应用摘要:目的:主要对高龄老人心血管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20例75岁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对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来看,患者所使用的心血管药物共有9类45种,其中注射剂有8种,口服制剂有37种。
通过计算ddds值,按照ddds值进行排序,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抗心绞痛药物、抗高血压药物以及调节血脂药物;各种药物使用排在前三位的是欣康、阿司匹林以及灯盏细辛。
大部分药物dui值均在1以下。
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来看,本院高龄老人用药基本合理。
关键词:高龄老人心血管疾病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55-01心血管系统疾病常常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往往来势凶猛。
最近几年,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及死亡率快速上涨,对我们的生命出现了严重的危害,在美国病发患者里,就心血管疾病而病倒的人数约占整个国家总死亡率的50%。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律失常、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因此,加强高龄患者合理用药,保障高龄患者的用药安全成为了不少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对本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20例75岁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以了解高龄患者心血管药物的应用情况,以期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本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20例75岁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272例,女148例;年龄75~98岁,平均82岁。
患者的疾病类型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以及支气管炎等。
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天数、用药方法、使用剂量以及药物的名称与规格等内容,以利于进行统计分析,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准确可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遇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

· 调查分析 ·1342020年 第24期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类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疾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极高,危险性强[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心血管科室普遍对此类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机制,如果患者的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此本次研究对如何改善用药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现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由我院收治的22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100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2±6.34)岁。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处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药物说明书、《抗生素使用方法》[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分析缺乏护理合理性的报告单发生的主要原因,对因患者不合理用药所产生的临床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定的解决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AA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 ±s)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²检验。
其中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16例患者因不合理用药②产生其他问题,用药不合理引发治疗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7.27%,依据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分布临床用药常见问题n 构成比/%发生率/%药物用法不合理425.00%(4/16) 1.82%(4/220)用药护士禁忌症743.75%(7/16) 3.18%(7/220)配伍不合理212.50%(2/16)0.91%(2/220)临床诊断与用药不合理212.50%(2/16)0.91%(2/220)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16.25%(1/16)0.45%(1/220)3 讨论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经常出现的问题有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每种不同的药物都有不同的用量以及用法,按照药物说明书的用量与用法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没有在开销后向患者说明药物的用量以及用法,也没有向患者讲明遵守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导致患者再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用量用法不合理的情况出现[3]。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年纪越来也大,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免疫能力、身体代谢等都大不如前。
本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吸收、代谢等能力出发,考虑了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服用安眠药和抗生素以及止痛药等方面阐述老年人的正确用药,并总结出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日渐明显了。
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自然而然地会患上很多疾病,那老年患者用药的机会也会很大,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损害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因此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1 现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1世纪可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的25%[1],但其消耗处方药数量却占33%,其中不合理用药占25%[2]。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种—6种。
因此,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表的资料:50岁~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4%,61岁~70岁为15.7%,71岁~80岁为18.3%,80岁以上为24%。
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率的25%左右。
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
经临床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3]。
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才能合理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老年人的特点2.1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因性、危害性。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衰退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