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振动试验报告
随机振动分析报告

随机振动分析报告1. 引言随机振动是振动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各种结构和系统的设计与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并通过一个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随机振动分析。
2. 随机振动的基本概念随机振动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振动信号的幅值和频率是不确定的、随机变化的。
随机振动的特点是无法通过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因此需要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3. 随机振动分析的步骤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信号采集、数据预处理、频谱分析、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3.1 信号采集随机振动信号的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
采集到的信号需要进行滤波和采样处理,以便后续分析。
3.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频谱分析和统计分析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噪声、补充缺失数据和归一化处理等。
3.3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对随机振动信号进行频域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信号的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信号的频率分布和主要频率成分。
3.4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随机振动信号进行统计学特征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均值、方差、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等。
3.5 模型建立通过对随机振动信号的分析,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和仿真。
常见的模型包括自回归模型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等。
4. 示例:汽车发动机的随机振动分析以汽车发动机的随机振动分析为例,介绍随机振动分析的具体步骤。
4.1 信号采集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振动信号的采集。
将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的合适位置,以获取准确的振动信号。
4.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振动信号进行滤波和采样处理,去除噪声和不必要的频率成分,并将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
4.3 频谱分析将预处理后的振动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得到信号的频谱特性。
可以使用FFT算法将信号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并绘制频谱图。
4.4 统计分析对频谱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信号的均值、方差和自相关函数等统计学特征。
振动测试技术分析报告

文件编码:版本:密级:生效日期:页数:页振动测试技术分析报告拟制:__ ___ __ ___ 日期: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批准:__ ___ __ ___ 日期:_目录1、目的 (3)2、参考标准 (3)3、术语解释 (4)4、振动测试简介 (9)4.1.振动测试必要性 (9)4.2.振动引起失效模式 (10)5、振动测试项目 (11)6、正弦振动试验 (11)6.1.正弦振动试验目的 (11)6.2.正弦振动应力参数 (11)6.3.正弦振动试验条件 (12)6.4.正弦振动试验标准 (13)7、随机振动试验 (16)7.1.随机振动试验目的 (16)7.2.随机振动应力参数 (16)7.3.随机振动试验条件 (21)7.4.随机振动试验标准 (21)8、振动台简介 (23)8.1.机械式振动台 (23)8.2.电磁式振动台 (24)8.3.液压式振动台 (26)8.4.振动台选取 (28)振动测试技术分析报告1、目的分析振动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评估导入振动测试的必要性;介绍振动测试的定义、测试方法以及相关标准;为环境可靠性测试体系中振动测试规范的制订提供依据;2、参考标准GB10593.3-9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振动数据处理和归纳GB10593.1-8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振动GB05170.14-198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电动振动台GB05170.15-2005-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液压振动台GB05170.13-2005-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正弦)试验用机械振动台GB02423.56-2006-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数字控制)和导则GB02423.49-1997-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e:振动-正弦拍频法GB02423.48-1997-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f:振动-时间历程法GB02423.11-1997-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d:宽频带随机振动一般要求GB02423.10-1995-T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3、术语解释3.1.通用术语●位移displacement:表征物体或质点相对于某参考系位置变化的矢量。
振动试验测试报告

制表P repar
最大不得超过1微秒的信号瞬断,产品没有物料和特性伤害,插头高度5.89mm.
No discontinuities of 1 microsecond maximum. Shall remain mated and show no evidence of physical damage. Plug must meet 5.89mm.
试验项目Item 振动试验客户试验数量Q 'TY
试验编号制令单号
判定标准Requirements 将产品包装好放入纸箱放在振动台上进行振动。
振动频率10~55HZ之间变化,振幅0.4英寸,10-55-10HZ 为一个循环,3个相互垂直的轴向各扫频5次持续2小时
Subject mated plug and terminated jack to frequency range of 10 to 55
Hz with displacement amplitude of .014 (0.356mm) inch. Sweep cycles per direction shall be 5 in each direction of 3 axis which are mutually perpendicular planes for 2 hours .测试日期T est Date
试验料号P/N
振动试验测试报告
试验条件Procedure
判定Judgement■合格PASS □不合格FAIL
审核Approveled:
振动测试台 Vibation device
使用设备Device。
振动测试作业报告

振动测试技术期末总结学号: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1504班)姓名:杨允宁2016年4月27日目录1 振动测试概述 (1)1.1 振动的分类: (1)1.1.1 按自由度分类: (1)1.1.2 按激励类型分类: (1)1.1.3 振动规律分类: (1)1.1.4 按振动方程分类: (1)1.2 振动基本参量表示方法: (2)1.2.1 振幅(u): (2)1.2.2 周期(T)/频率(f): (2)1.2.3 相位( ): (2)1.2.4 临界阻尼(C cr) (2)1.2.5 结构的阻尼系数(c): (2)1.2.6 对数衰减率(δ): (3)1.3 振动测试仪器分类及配套使用: (3)1.3.1 振动测试仪器分类 (3)1.3.2 振动测试仪器配套使用: (4)1.4 窗函数的分类及用途 (5)1.4.1 矩形窗(Rectangular窗): (5)1.4.2 三角窗(Bartlett或Fejer窗): (5)1.4.3 汉宁窗(Hanning窗): (5)1.4.4 海明窗(Hamming窗) (6)1.4.5 高斯窗(Gauss窗) (6)1.5 信号采集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1.5.1 信号采集和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1.5.2 解决方法 (7)2 惯性式速度型与加速度型传感器 (8)2.1 惯性式传感器的分类: (8)2.2 常用加速度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模型: (8)2.2.1 电动式(磁电式)传感器: (8)2.2.2 压电式传感器: (9)2.3 非惯性传感器: (11)2.3.1 电涡流式传感器: (11)2.3.2 参量型传感器: (11)3 振动特性参数的常用量测方法 (11)3.1 简谐振动频率的量测: (12)3.1.1 李萨(Lissajous)如图形比较法: (12)3.1.2 录波比较法: (12)3.1.3 直接测频法: (12)3.2 机械系统固有频率的测量 (13)3.2.1 自由振动法: (13)3.2.2 强迫振动法: (13)3.3 简谐振幅值测量 (13)3.3.1 指针式电压表直读法: (13)3.3.2 数字式电压表直读法 (13)3.3.3 光学法 (14)3.4 同频简谐振动相位差的测量 (14)3.4.1 示波器测量法 (14)3.4.2 相位计直接测量法 (14)3.5 衰减系数测量 (14)4 振动测试及动载测试实验报告 (15)4.1 振动测试实验报告 (15)4.1.1 测量梁模型一阶振型的数据处理 (15)4.1.2 模态分析 (17)4.2 动应变实验报告 (18)4.2.1 测量梁模型的数据处理 (18)4.2.2 模态分析 (21)5 概念 (21)5.1 功率谱 (21)5.2 相关函数 (22)5.2.1 自相关函数 (23)5.2.2 互相关函数 (23)5.3 相干函数 (24)5.4 传递函数 (24)6 模态分析 (25)6.1 基本概念 (25)6.2 方法分类和理解 (26)6.2.1 频域法 (26)6.2.2 时域法 (26)6.2.3 时频法 (27)1振动测试概述1.1振动的分类:1.1.1按自由度分类: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结构只有一个质点体系);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质点体系)。
随机振动试验报告

3)振型 第一阶(频率 41.282Hz)
第二阶(频率 163.565Hz)
第三阶(频率 352.865Hz)
第四阶(频率 640.065Hz)
第五阶(频率 993.587Hz)
6.2 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比,可知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 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如下表频率值 的误差计算所示:
振动模态如下所示 第一阶竖向振动(39.593 Hz)
第二阶竖向振动(158.304 Hz)
第三阶竖向振动(355.906 Hz)
第四阶竖向振动(631.935 Hz)
第五阶竖向振动(985.535 Hz)
5 试验内容与步骤
5.1 试验准备 1) 熟悉各台仪器面上各键、钮、表头等。 2) 将加速度传感器用磁铁固定在梁上。 3) 全部仪器接线完毕,须检查确实无误,方可开机。 至此,全部准备工作就绪。 5.2 试验(运行 “DASP 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 ”) (1) 建立 “几何文件 ” 根据被测模型建立 “几何文件 ”。 (2) 频响测试 根据被测振动的幅值、 频率等选择合适的参数, 然后用激励锤垂直迅速的
频率(Hz) MIDAS(a) 试验值(b) (a-b)/b 第一阶 39.593 41.282 第二阶 158.304 163.565 第三阶 355.906 352.865 第四阶 631.935 640.065 第五阶 985.535 993.587
-0.04091
-0.03216
0.008618
取频响函数矩阵的一列或一行,如第 P 列,就可确定振动系统的全部动力特 性(模态参数)。
H11 H H l1 H N1
(完整word版)随机振动分析报告

Alex-dreamer制作PSD:(可以相互传阅学习,但是鄙视那些拿着别人成果随意买卖!)PSD随机振动应用领域很广,比如雷达天线,飞机,桥梁,天平,地面,等等行业。
虽然现在对这方面公开资料很少,但是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学术的浪潮总体是向前的,不会因为几个大牛保密自己的成果就会阻止我们对PSD研究,因此结合我的经验和爱好,我研究了一下两种PSD加载分析。
我标价的原则是含金量大小和花费我的时间以及我的经验值,如果你觉得值,就买;不值就不要下了。
因为我始终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算是互相尊重。
如果你得到这份资料,那就祝你好运!Good luck!-Alex-dreamer(南理工)一:目的:根据abaqus爱好者提出的PSD随机振动分析,提出功率谱如何定义及如何加载?如果功率谱是加速度的平方,如何加载?如果在输入点施加载荷功率谱如何定义?本文将给出详细的分析过程。
二:随机振动基本概念1. 随机振动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是概率统计值,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输入量为PSD (功率谱密度)曲线,分为加速度、速度、位移或者力的PSD曲线;最常见的是加速度PSD,常用语BASE MOTION基础约束加载。
2. 随机振动的响应符合正态分布,PSD实际上是随机变量的能量分布,也就是在不同频率上的方差值,反映不同频率处的振动能量,PSD曲线所围成的面积是随机变量总响应的方差值;3. RMS为随机变量的标准方差,将PSD曲线包络面积开平方即为RMS。
4. 随机振动输出的位移、应力、应变等值都是对应不同频率的方差值(即PSD值),量纲为x^2,当然也可以输出这些变量的均方根值(即RMS值);abaqus6.10以上版本可以直接在场变量里面输出设置。
见下文。
5. 如果是单个激励源,定义为非相关性分析,如是多个激励源,则需要定义相关性参数。
因此出现type=uncorrelated。
三:模型简介:1)该模型很简单,是hypermesh中一个双孔模型。
振动测试报告

振动测试模态分析报告班级:力学08-2 班姓名:方志涛学号:3号变时基锤击法简支梁模态测试一、实验目的1、学习模态分析原理;2、学习模态测试方法;3、学习变时基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三、实验原理1、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模态分析方法是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参数识别〔系统识别〕,从而大大地简化了系统地数学运算。
通过实验测得实际响应来寻示相应的模型或调整预想的模型参数,使其成实际结构的最正确描述。
主要应用有:用于振动测量和结构动力学分析。
可测得比拟精确的固有频率、模态振型、模态阻尼、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
可用模态实验结果去指导有限元理论模型的修正,使计算机模型更趋于完善和合理。
用来进行结构动力学修改、灵敏度分析和反问题的计算。
用来进行响应计算和载荷识别。
2、模态分析根本原理工程实际中的振动系统都是连续弹性体,其质量与刚度具有分析的性质,只有掌握无限多个点在每瞬间时的运动情况,才能全面描述系统的振动。
因此,理论上它们都属于无限多自由度的系统,需要用连续模型才能加以描述。
但实际上不可能这样做,通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归结为有限个自由度的模型来进行分析,即将系统抽象为由一些集中质量块和弹性元件组成的模型。
如果简化的系统模型中有 n 个集中质量,一般它便是一个 n 自由度的系统, 需要n 个独立坐标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是 n 个二阶互相耦合〔联立〕的常微分方程。
模态分析是在成认实际结构可以运用所谓“模态模型〞来描述其动态响应的条件下,通 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寻求其“模态参数〞,是一种参数识别的方法。
模态分析的实质,是一种坐标转换。
其目的在于把原在物理坐标系统中描述的响应向量, 放到所谓“模态坐标系统〞中来描述。
这一坐标系统的每一个基向量恰是振动系统的一个特 征向量。
也就是说在这个坐标下,振动方程是一组互无耦合的方程,分别描述振动系统的各阶振动形式,每个坐标均可单独求解,得到系统的某阶结构参数。
振动测试报告

振动测试报告一、测试目的。
振动测试是为了评估产品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振动环境对其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
本次振动测试旨在对产品在振动环境下的性能进行评估,以验证其在实际使用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二、测试对象。
本次振动测试的对象为公司新研发的XX产品,该产品是一款高性能的工业设备,主要应用于XX行业,具有重要的工作功能和安全性要求。
三、测试环境。
本次振动测试在专业的振动测试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振动测试设备和仪器,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振动环境,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测试方案。
1. 预先设定不同频率和幅值的振动测试方案,以模拟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振动情况。
2. 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振动测试,包括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和冲击振动等,以全面评估产品在不同振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3. 在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测产品的振动响应,记录振动数据,并对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五、测试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振动测试,我们得到了详细的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产品在不同振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包括振动响应、振动传递特性、结构动态响应等方面的数据。
六、结论。
根据振动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关于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评估结论。
产品在振动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改进空间,将在后续的研发和生产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七、建议。
根据振动测试结果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针对产品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这些建议将为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八、总结。
振动测试是评估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次振动测试,我们全面了解了产品在振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这将为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确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以上就是本次振动测试报告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振动试验报告
高等桥梁结构试验报告
讲课老师: 张启伟(教授)
姓名: 史先飞
学号: 1232627
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1.过试验进一步加深对结构模态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
2.熟悉随机振动试验常用仪器的性能与操作方法;
3.复习和巩固随机振动数据测量和分析中有关基本概念;
4.掌握通过多点激振、单点拾振的方法,利用DASP2005软件进行模态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试验仪器和设备
1. ZJY-601振动与控制教学实验仪系统(ZJY-601A型振动教学实验仪、激励锤、YJ9-A型压电型加速度传感器等)。
2. DASP 16通道接口箱。
3. 装有“DASP2005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软件的PC机。
4. 有关设备之间的联接电缆。
3 试验原理
3.1模态叠加原理
N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是一组耦合的方程组:
引入模态矩阵Φ和模态坐标(广义坐标或主坐标)q,使X= Φq。
如果阻尼矩阵能对角化,方程组即可解耦:
解耦后的第i个方程为:
可见,采用固有振型描述振动的模态坐标后,N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的振动响应可以表示为N阶模态响应的叠加。
3.2实模态理论
实模态理论建立在无阻尼的假设基础上。
在实模态理论中,模态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
,尼模态固有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而固有振型矩阵中的各元素都是实数,它们之间i
的相位差是0?或180?。
系统在P点激励,l点测量的频响函数为:
K,,式中,称为频率比,,为模态固有频率。
当,则: ,,,,,/,,,iiiiiMi
取频响函数矩阵的一列或一行,如第P列,就可确定振动系统的全部动力特性(模态参数)。
3.3伪实模态理论
某些有阻尼振动系统有时会出现与实模态一样的实数振型,而非复数振型,但其模态
2,,,,,1固有频率为,具有这种性质的振动系统的模态称为伪实模态。
伪实模态理diii
论仅适应于阻尼矩阵可解耦,即可采用固有振型矩阵正交化模态称为伪实模态。
在伪实模态下,各测点的相位差都是0?或180?。
伪实模态理论仅适应于阻尼矩阵可解耦,即可采用固有振型矩阵正交化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阻尼矩阵对角化的充要条件为:
上式也是有阻尼振动系统方程解耦的充要条件。
总之,H(ω)建立了模态参数与频响函数的关系。
因此,利用实验测出的H(ω) 值,即可计算出系统的模态参数。
根据频响函数的互易定理及模态理论,只需
H(ω)矩阵的一列(或一行)即可求出全部模态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简支梁的振动测试,了解和学习随机振动试验的基本测试方法以及利用软件进行模态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桥梁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以及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判断。
4 试验模型简介和试验前的预习
4.1试验模型
本试验选用的模型是一个矩形截面的钢简支梁,如图一所示:
图一试验模型
53其中,钢梁的弹性模量为,=2.0×10MPa,质量密度为ρ=7850kg/m,横截面为矩形等截面。
图中的尺寸单位为mm。
4.2理论计算
4.2.1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进行模态分析,建模如下:
图二试验有限元建模模型
4.2.2计算结果
振型频率/Hz 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 SAP2000 39.207 156.74 352.34 625.52 975.51 5 试验内容与步骤
5.1试验准备
1) 熟悉各台仪器面上各键、钮、表头等。
2) 将加速度传感器用磁铁固定在梁上。
3) 全部仪器接线完毕,须检查确实无误,方可开机。
至此,全部准备工作就绪。
5.2试验(运行“DASP2005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
1) 建立“几何文件”
根据被测模型建立“几何文件”。
2) 频响测试
根据被测振动的幅值、频率等选择合适的参数,然后用激励锤垂直迅速的敲击简支梁的测点进行频响测试,每个测点激励两次。
实验仪器会自动拾取激励的信号和响应信号。
3) 模态分析
根据“几何文件”以及“频响测试”进行模态分析。
6 数据处理
6.1原始数据整理
通过DASP2005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对力锤的激励以及响应进行采集、分析,得到简支梁的前几阶振动频率,振型以及阻尼比。
现将测量得到的模态结果汇总如下:
模态频率和阻尼比
阶数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频率(Hz) 39.956 161.489 350.676 636.395 991.833 阻尼比(%) 2.990 2.103 0.164 0.467 0.192 模态质量、刚度和阻尼比
阶数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
M 1.00E+00 1.00E+00 1.00E+00 1.00E+00 1.00E+00
K 6.3026E+04 1.0295E+06 4.8548E+06 1.5989E+07 3.8836E+07 C 7.5053E+00 2.1337E+01 3.6083E+00 1.8667E+01 1.1942E+01 振型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第四阶
第五阶
6.2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比,可知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如下表频率值的误差计算所示: 频率(Hz) 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 SAP2000(a) 39.207 156.74 352.34 625.52 975.51 试验值(b) 39.956 161.489 350.676 636.395 991.833
(a-b)/b -1.87% -2.94% 0. 47% -1.71% -1.65%
分析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可知误差的产生原因有:(1)试验理论上为简支梁,但是实际根据试验条件,梁的两端均采用了铰接,边界条件不同造成试验值;(2)试验中阻尼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但是在有限元软件建模时,没有考虑阻尼的影响;(3)试验的简支梁约束不能做到完全铰接;(4)力锤敲击时的激励信号不能做到完全的垂直钢梁以及敲击不够迅捷;(5)由于人为的影响,每次力锤敲击的力度和迅捷度都不一样;(6)钢梁的激励点位置较少而使高阶振型出现尖角;(7)理论结果本身具有一定误差,不同有限元软件之间也会有差别。
7 小结与体会
本次试验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等截面简支梁模态特征的测试和研究,基本熟悉了DASP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的测试性能和基本的操作方法。
试验老师生动、耐心、细致的讲解,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这次试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试验重点在于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试验,来加深对多点激振、单点拾振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而且通过sap2000建模,让我熟悉了有限元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试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总是会有误差,试验的重要环节就是对误差进行分析,并且找到改进的方法。
误差分析的过程,也是对试验理论更深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本次试验造成误差的原因有多种,有试验边界条件、阻尼的影响,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还有有限元软件的影响等等。
减小误差的影响,就需要改进试验方法,在细节上更加严格要求,同时,有限元建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更复杂的条件,更加真实的模拟实际情况。
总体来说,本次试验是成功的,试验值相当接近理论值,让我们兴奋不已。
只有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工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通过理论和模型真实的模拟出实际的结果,为人类的工程事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