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自理能力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深入分析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1.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刚刚进入幼儿园的3岁孩子,他经常因为无法完成简单的自理任务而依赖老师或家长。
这让他的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因为缺乏自理能力会影响小明的全面发展。
2. 评估与观察老师和家长对小明进行了综合评估与观察。
他们发现,小明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不会穿鞋系鞋带、不喜欢自己洗手、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等。
这些问题表明小明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培养。
3. 制定计划为了帮助小明培养自理能力,老师和家长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计划。
他们采取了逐步引导的方式,从简单的任务开始,慢慢提高难度,以培养小明的独立能力。
让小明学会系鞋带、自己取餐具和盛饭菜等。
4. 实施与跟进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小明进行了反复的示范和引导。
他们始终保持耐心和坚持,鼓励小明克服困难,勇敢尝试。
他们也及时给予小明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5. 效果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学会了系鞋带、独立洗手、自己吃饭等,不再依赖老师或家长。
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整体情绪也更加稳定和愉快。
6. 观点和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逐步引导和耐心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能有效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这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环境,家长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还可以获得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以确保孩子能够有效地学会自理,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案例背景小班幼儿园中,教师希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脱衣物、系鞋带、吃饭、如厕等基本技能,这些能力不仅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同时也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案例描述在小班的日常教学中,老师发现有些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表现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穿脱衣物和吃饭时,需要大量的成人帮助。
例如,吃饭时有的孩子经常洒掉食物;穿衣时,部分孩子不会自己拉拉链或系鞋带,常常需要老师或者家长代劳。
针对这种现象,幼儿园的教师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案例人物-小华,3岁,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穿衣和如厕方面,常常需要老师帮助。
-小明,4岁,生活自理能力中等,能独立吃饭和简单穿脱衣物,但系鞋带时仍需老师协助。
-小梅,3岁半,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自己吃饭和如厕,但在遇到困难时依然会寻求大人的帮助。
问题分析1.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o依赖心理较强:由于孩子年龄较小,部分孩子习惯于依赖成人的帮助,特别是在家中,他们往往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缺少独立完成生活任务的机会。
o缺乏实践机会:部分家长或教师出于“怕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受伤”的心理,可能会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限制了他们锻炼生活技能的机会。
o发展水平的差异:3至4岁的幼儿正处于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但他们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等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因此有时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2.教师的应对策略不足虽然教师意识到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倾向于“代替孩子做”而非“教会孩子做”。
这种代替行为短期内可以节省时间,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案1.引导孩子逐步参与生活自理活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步骤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孩子完成各类自理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从孩子已经掌握的简单任务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幼儿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与总结

幼儿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与总结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成为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幼儿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总结。
案例一:小明的自我饭桌整理能力小明是一名幼儿园三年级的学生,之前一直比较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做事情缺乏主动性。
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逐渐培养起了自我饭桌整理的能力。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和鼓励,小明学会了如何整理自己的餐具,收拾自己的餐桌,并且在整理过程中也培养起了细致和认真的品质。
案例二:小花的自我穿衣能力小花是一名四岁的幼儿园学生,之前在家里一直由父母帮忙穿衣服。
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小花逐渐学会了如何自己穿衣服。
老师们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发了小花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她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提高了自我穿衣的能力。
这两个案例反映了幼儿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
在实际实践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幼儿园儿童可以逐步养成自己生活自理能力。
我认为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有主动尝试和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重视情境教学和榜样示范。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自理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做出示范。
需要家园合作,形成良好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环境。
教师和家长要保持交流和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环境。
在幼儿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
通过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信和负责的品质。
我相信,在幼儿园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自理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生活自理教学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育领域,生活自理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们常常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生活自理教学的一个案例展开分析,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旨在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案例描述该案例中,我担任了一所小学五年级班级的生活自理教学导师。
学生多数年龄较小,对许多日常生活技能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熟练度。
由于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教育程度和训练有所不同,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案例分析1. 确定目标:首先,我明确了生活自理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我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了解到学生们最需要提高的生活自理技能是:穿扣子、系鞋带、整理书包和洗漱等。
2. 分层次教学:我根据学生们的基础差异,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一些基本技能较差的学生,我采用了小组示范的方式,让他们可以互相学习、辅助和观察。
而对于一些较为独立的学生,我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 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特意为班级创造了一个有序、整洁的环境。
我在教室里设置了各种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角,让学生们可以随时进行练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教具和练习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技能。
四、教学反思1. 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某些技能上进展较慢。
在反思中,我发现这是因为我在个别指导方面不够充分。
因此,我决定增加更多的个别指导和补充材料,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2. 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学生对生活自理技能的学习兴趣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积极参与。
在反思中,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地利用游戏和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与家长密切合作:生活自理教学涉及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合作。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在现代社会,家长们普遍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而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
在幼儿园,教师们会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下面,我们就来以幼儿园的生活自理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1.实例1: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在幼儿园,老师们会组织孩子们学习如何自己穿衣服。
他们会以实际的案例为例,逐步教会孩子们如何穿上外套、鞋子和袜子等。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技能,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老师们会给予孩子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
这种逐步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2.实例2:引导孩子们自己整理玩具在幼儿园,孩子们通常都会有自己的玩具。
而教师们会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养成自己整理玩具的习惯。
老师们会教孩子们如何把玩具分类整理、收拾到指定的地方,以及如何保持整洁。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孩子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这一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3.实例3: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倒水在幼儿园,老师们也会鼓励孩子们尝试自己倒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注意稳定的动作和合适的力度,这既是对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好机会。
即使孩子们在倒水的过程中不慎弄湿了衣服,老师们也会耐心地告诉他们如何去解决问题,让他们从中学会如何自行应对困难,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理能力。
回顾总结: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
在此过程中,老师们的耐心和鼓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家长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方式,通过生活自理案例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案例分析

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案例分析案例一:自主穿脱衣物小明是一名7岁的小学生,之前一直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穿脱衣物。
然而,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他的父母决定采取逐步引导的方法。
他们首先教会小明认识和区分不同的衣物,例如上衣、裤子、袜子等。
接着,他们教给小明如何正确地穿脱衣物。
他们给小明准备了一套容易操作的衣物,例如用魔术贴代替纽扣的上衣,这样小明就能够更轻松地自己穿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技能逐渐提高,他开始能够穿脱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衣物,例如有纽扣或拉链的外套。
为了鼓励他进一步提高自理能力,他的父母给予了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他们还给小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家里布置一个简单的衣物摆放区,让他学会整理和挑选合适的衣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引导,小明逐渐学会了独立穿脱衣物,不再依赖他人的帮助。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和独立感。
案例二:自己洗漱小红是一名8岁的小学生,之前她习惯让父母帮助她洗漱。
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决定使用分步骤的方法来教导她。
首先,他们教给小红正确刷牙的方法和时间,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她解释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他们在浴室里为小红设置了一个低洗脸盆,让她更容易洗脸。
父母还给小红挑选了适合她年龄的洗漱用品,例如温和的洗面奶和儿童牙刷。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逐渐学会了正确的洗漱步骤。
她在清晨和睡前自主完成洗脸和刷牙的任务。
父母通过表扬和奖励来鼓励她坚持每天独立完成洗漱。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提高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
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渐引导孩子掌握自理技能,例如穿脱衣物和洗漱。
在引导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小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案例分析

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案例分析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小明,男,4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小明性格外向,喜欢与小伙伴们玩耍。
但是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比如,小明不喜欢刷牙,每次都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协助,平时上厕所也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吃饭方面,小明喜欢挑食,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且不愿意自己动手拿餐具,需要老师帮忙。
小明的父母认为这是因为小明太小,还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需要老师在幼儿园里多加教育和指导。
二、分析原因1.缺乏家庭教育小明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也没有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自理培养。
因此,小明在幼儿园里面面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有些吃力。
2.缺乏自我意识小明目前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知道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和帮助他逐渐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3.缺乏生活自理技能小明目前还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比如刷牙、上厕所、自己动手拿餐具等,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三、解决方案1.家庭教育小明的父母需要在家庭中加强对他的生活自理培养,比如教会他如何刷牙、上厕所、自己动手拿餐具等基本技能。
同时,也要让小明懂得生活自理的重要性,培养他的自我意识。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小明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针对小明的不足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比如,可以开展生活自理技能培训课程,让小明学会刷牙、上厕所等基本技能,同时也要让小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挑食、自己动手拿餐具等。
3.提高自我意识学校应该通过游戏、故事、绘本等形式,提高小明的自我意识,让他明白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让小明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让他能够主动要求自己去完成一些生活自理的事情。
四、实施效果经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小明逐渐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他学会了刷牙、上厕所、自己动手拿餐具等基本技能,也开始懂得了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同时,小明的自我意识也有所提高,他开始能够主动要求自己去完成一些生活自理的事情,比如自己去拿餐具、自己去上厕所等。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

幼儿园生活自理案例分析: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生活中,有许多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和案例出发,探讨幼儿园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培养方法,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案例一:学会穿衣服小明是一名幼儿园的学生,他在穿衣服上遇到了困难。
老师和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采取行动。
他们教小明如何区分衣服的正反面,如何穿袜子、鞋子和衣服。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让小明自己尝试穿衣服,并在成功的时候进行肯定和鼓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和引导,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穿衣自理能力。
这既需要耐心和耐心,也需要及时的肯定和激励。
二、案例二:学会整理书包小芳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经常把书包乱七八糟。
老师和家长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帮助小芳养成了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他们教导小芳如何将书本、文具放入书包的特定位置,以及如何在放学后及时整理书包。
他们还制定了一些奖惩制度,让小芳意识到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需要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整理书包。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奖惩制度,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案例三:学会用餐礼仪在幼儿园生活中,用餐礼仪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小杰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经常在用餐时举止不端。
老师和家长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开始对他进行教育。
他们耐心地教导小杰如何洗手、用餐时坐姿的正确方式,以及如何与同伴一起有序地用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用餐礼仪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耐心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生活中,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认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出发,耐心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自理能力不仅需要耐心和耐心,还需要及时的肯定和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作者:闫娇娇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02期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自理训练是指对孤独症儿童自我料理基本生活与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活动能力训练。
其目的是在于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补偿智力缺陷,使之能独立或者半独立地生活。
而孤独症学生由于智能障碍以及刻板拒绝环境变化等特性,生活自理训练难度相当大,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学生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
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二)分解式操作教学
1.步骤分解: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
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
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
2.使用提示帮助: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
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
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3.强化:为了使教学计划的进度顺利有效的进行,就要让孩子在一种即不紧张也不枯燥甚至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这就需要训练者在不同时期都应该不断地使用强化,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一开始可以用食物或饮料等初级强化物,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表扬、拥抱等次级强化物。
每个训练项目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食物、表情、玩具、表扬、赞赏等强化物及强化手段,反复训练每个步骤,及时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让学生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训练中还应注意变换各种方法进行合理强化,使学生逐渐懂得高级的强化。
4.反复练习: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
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三、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应用
(一)步骤分解与训练方法举例
1.顺序法
即按照正常操作顺序一步步的完成训练。
例:刷牙。
第一,准备好漱口杯与牙刷;第二牙膏挤在牙刷上;第三先用清水漱口;第四,把牙刷放进嘴里上下刷动;第五,取出牙刷用清水漱口;第六,把牙刷上残留的牙膏洗干净;第七,将漱口杯洗干净;第八,放好漱口杯和牙刷。
2.倒序法
也就是从最后一个动作教起。
例1:穿衣服。
第一,让儿童把穿到一半的袖子穿上;第二,让儿童把刚伸进袖口的袖子穿上;第三,帮其穿上一只袖子,让儿童穿另一只;第四,让儿童把披在身上的衣服穿上;第五,让儿童自己穿衣服;第六,让儿童自己穿衣服、系扣子。
例2:脱衣服。
第一,指导者让儿童把脱到肘下的袖子脱掉;第二,让儿童把脱到肘上的衣服脱掉;第三,指导者帮其脱掉一只袖子,让儿童脱掉另一只;第四,帮其解开扣子,让儿童脱掉上衣;第五,让儿童解扣子,并将上衣脱掉。
例3:穿裤子。
第一,指导者帮其穿上裤子,让儿童把拉锁拉上;第二,帮其穿上裤子,让儿童把扣子系上;第三,让儿童把穿到臀部的裤子穿上;第四,让儿童把穿到膝上的裤子穿上;第五,帮其穿上一条裤腿,让儿童穿另一条;第六,把裤子放在儿童面前,让他自己穿上。
(二)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帮助、提示
其一,当学生不能按照步骤完成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提示,以促使学生每一步都成功,既能减少学生因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感,又能使学生熟能生巧;其二,衣服、裤子有前后之分;袜子、鞋子有左右之分。
训练时,应该用较明显的区分标志提示儿童分清前后、左右;其三,用图片或语言提示协助儿童完成整个衣着过程,以后逐步减少同时或帮助,直至儿童独立完成。
2.及时、合理强化
无论是顺序法还是倒序法,训练中的每一步只要学生完成了就要及时、合理的强化,尤其是要重点强化低引导水平的动作或训练步骤,以促使儿童有成功感和积极性。
3.反复练习
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有了合理的强化和提示,学生愿意反复进行练习。
反复进行练习,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其一,训练每一个新的技能项目时一般给学生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并准确了解学生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其二,成分利用日常生活的起居时间,如晚上睡觉前、早上起床后、中午午休前后等等时间反复联系。
四、训练的思索
第一,从小培养孤独症儿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第二,强化物的使用极其关键,并且需要多种强化方式配合使用;
第三,生活自理训练尤其需要家长的配合;
第四,应用行为分析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作用不亚于拐杖之于盲人、助听器之于聋人。
以上只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轮廓,如何使应用行为分析法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有赖于志同道合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