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体外药敏检测

合集下载

肿瘤体外药敏检测

肿瘤体外药敏检测

Incubation for 3-5 days
ATPLuminescence
Construction of dose-response plots
Software Evaluation
国内外研究历史回顾
1. 1982年,Moyer等首先提出内源性ATP的含量可以反映细胞活性;随 后Kangas 等相继证实生物荧光技术是一种敏感、可靠的确定各种 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 2. 自1988年,Sevin首先将此方法用于新鲜肿瘤组织的药敏检测,在 欧洲和美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荧光强度与活细胞数量的关系
10000000
1000000
È (RLU) ¿ ¶ â Ç « ¹ Ó
100000
r£ ½ 0.9986
10000
1000
100
80 15 8 31 2 62 5 12 50 25 00 50 00 10 00 0 20 00 0 40 00 0 80 00 0 10 20 40
3. 1998 年,Kurbacher 等人报道了 ATP-TCA 辅助化疗与传统化疗比较 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ATP-TCA 指导的化疗治疗 复发性卵巢癌较传统化疗模式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病人总生 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4. NIH 的 GOG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项目组认为 ATP-TCA 是 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药敏试验方法,已纳入重点科研项目 (1998)。


肿瘤化疗药敏方法发展及简介
化学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近 30 年来,虽然 某些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有明显改善,但多数肿瘤,特别是 实体瘤疗效仍不理想。这与肿瘤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多重 耐药性(MDR)等因素有关。 因此如何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早已成为化 疗界所关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已有报告,用卵巢癌组织进行药敏检 测,该组病人中位生存期有明显延长。化疗药敏检测已发展 成为体外(in vitro)与体内(in vivo)两类,成为“当今 癌症研究的主攻课题”之一。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的临床应用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的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 1671-587Ⅹ(2012)01-0135-04[收稿日期] 2011-09-07[基金项目] 吉林省长春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资助课题(08SF48)[作者简介] 王 静(1976-),女,山东省新泰市人,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通信作者] 谭 平(Tel:0431-84995860,E-mail:tanping_jd@126.com)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的临床应用王 静,赵建军,李运霞,谭 平,徐珊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呼吸科,吉林长春130033)[摘 要]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

经验治疗组20例患者根据经验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PTX+CBP)标准方案全身化疗;药敏治疗组32例患者对胸水标本分别进行顺铂(DDP)、诺维本(NVB)、紫杉醇(PTX)、卡铂(CBP)、健择(GEM)、PTX+CBP、NVB+CBP、GEM+DDP体外药敏检测,根据体外药敏检测结果选用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结果:体外药敏试验,单一用药中NVB和PTX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最高,均为28.1%;GEM的体外敏感率次之,为25%;CBP的体外敏感率为21.9%;DD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17.6%。

联合用药方案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GEM+DDP的体外敏感率最高,达55.9%;PTX+CBP的体外敏感率次之,达50%;NVB+CB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40.6%。

药敏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65.6%,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化疗药物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不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化疗方案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靶向药的靶向机制决定了 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和临床 意义
基因检测指导靶向用药结 果不理想下可作为备选方 案
日本进入医保 中国临床应用较多
用药指南未规定 临床应用较少
国外伴随诊断市场 快速增长;进入用 药指南和医保
用药指南未规定
2
一、药敏检测技术需求分析
➢ 临床需求——精准医疗下肿瘤用药指导:药物敏感性、耐药性、副作用等
13
二、药敏检测技术路线
• 2D细胞模型——ATP-TCA生物荧光药敏检测
荧光素酶改造 • 改造目标:提高灵敏度、稳定性 • 改造流程可如下所示:
合成北美萤火虫 荧光素酶基因
设计点突变引物,定 向突变荧光酶潜在的 多个活性相关位点
通过蛋白工作站,纯 化生产重组荧光酶
筛选得到灵敏度和 稳定性高的克隆
四唑蓝比色法 (MTT)
简便、快捷、费用低
敏感性较差,最低仅能检测500个细胞;量程 较小,有效量程在2.0以内。
ATP生物荧光法
敏感性好(可检测最少10个细 胞)、可评价率高、快速检测、
精密度好、具备产业化条件
——
野生型荧光素酶通常稳定性较低,如在体外 37℃放置3分钟即失活。
海创生物的ATP-TCA技术核心: 1、化学结构改良的ATP荧光素酶,稳定表达荧光强度 2、肿瘤选择性培养基
微镜对胶滴中细胞的染色情况进行扫描 ,通过图像软件设定
亮度阈值,排除染色较浅的成纤维细胞, 计算肿瘤细胞形成
清除血细胞、死细胞、 的克隆的OD值, 计算出药物的抑制率。
非细胞杂质
实例2:使用达瑞生物的DR6690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
收集活细胞重新分散后与胶原 凝胶混合,制成胶滴
胶滴培养一定时间
胶原可外购,如 Sigma、Fluka的I型胶 原蛋白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实用研究进展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实用研究进展
性 和 化 疗 的疗 效 。 A P— C T T A是 通 过 测 定 细 胞 内 源 性 A P 的 含 量 从 而 反 T
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 的杀伤能力 , 在肿瘤 细胞数量很 少 的 时候也能检测 到较 高数值 , 有高 敏感 性 、 具 技术检 测结 果 与 体 内治疗反应具有 高度 的一致性 。成 为除 M T 法之 外在 临 1r 床上也较 多用 的肿瘤体 外药 敏试 验方法 , 已被 制成试剂 盒 并 在 国外应用较多 ] T 。A P是活细胞 的基本能 量单位 , 当细 胞 的代谢 受损时 , T A P合成 下降 , 细胞 死亡 时受 酶 的作用 A P T 迅速水解 消失 , T A P水 平与活 细胞数 量呈正 相关 , 故通过 测 定其水平可反 映生物 体 的增 殖 活性。A P体 外药敏 试验 的 T 原理是细胞 内 A P与荧光 素酶 复合 物作用产生可测定荧光 , T 检测 荧 光 值 计 算 出 A P量 可 反 映 活 细 胞 数 。1 8 T 9 8年 Svn等 选择 2 ei 4孔培养板 , 采用 软琼脂半 固相底层 与液相 上层 为基础 的双层 培养法 , 2 将 2例 卵巢癌 细胞在体 外与不 同化 疗药物培养 5天 一 7天 , f 缓 冲液中和后 加入 A P抽 rs i T 提液 , 置于发光仪 中计数 , A P荧 光值下 降的 比值来 判断 据 T 其对化疗药物 的敏感 性 , 出该试 验方法 敏感性 为 8 . % , 得 95 特异性为 10 , 性 预 测 值 为 10 0 , 性 预 测 值 0% 阳 0 .% 阴 为 6 . % 。多数研究认为 , 67 对乳 腺癌手术后组织的可评价率
技术 ;9 0年 K r 19 e n和 Wesnh 临床试 验 表 明体外 药 敏试 i ta e l 验可用 来 预测 病人 对药 物 的治疗 反应 ;9 3年 Fu hu 19 reaf和 B s q e 临床试验 表明肿瘤体 外药敏试 验 的结果 和患者 生 oa u t n 存率有 显著关 系 ;00年在国外一些 国家抗癌药物敏感性试 20 验 进入了医疗保 险 ;0 1年 K rah r 道肿瘤 体外 药敏 试 20 ubc e 报 验 指导下的化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

TCA技术原理

TCA技术原理

TCA:
ATP-生物荧光体外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先进的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已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临床试验证实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肿瘤的疗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GOG(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项目组认为ATP-生物荧光体外检测肿瘤化疗敏感性方法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药敏试验方法。

技术原理:
根据细胞内源性ATP含量与活细胞数呈正相关,因此,测定细胞内源性ATP的含量可以反映细胞的活性和活细胞数量。

在体外测定经不同浓度化疗药物直接杀伤的培养肿瘤细胞中的ATP含量,进而判断该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

具体做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经组织消化酶将组织块消化成单个细胞,接种至加有不同浓度化疗药物的96孔板内,经过培养,检测ATP的含量,从而计算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判断药物的敏感程度。

该技术能在患者化疗之前检测出该患者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准确预见体内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筛选出相对有效化疗药物,为临床医师确定化疗方案和开展有的放矢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其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高敏感性、高可评价率、高通量筛选、计算机扫描和软件分析等特点,使该技术体外检测结果与体内治疗反应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总的预测准确率在85%以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他技术。

消化道肿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消化道肿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00 ) o cuin T e i io tmo u cpiit ts n a eemie te snivt o u r ts e t aiu .5.C n ls h n vt u r sse t ly et g cn dtr n h e s i y ftm0 i u 0 vr s o r b i i ti s 0
率 为 8 .%, 小 抑制 率 为 44 平 均抑 制 率 为 3 .% ; D 1 2 最 -%, 56 D P最 大抑 制 率 为 5 . , 小 抑 制率 为 0, 均 抑 制 率 为 87 最 % 平
3 .%。各药 物 的敏感 性 与 肿瘤 分 期无 相 关性 ( 1 2 P>00 ) 结论 体 外肿 瘤 药 敏试 验 可 以判定 各 化疗 药 对 肿瘤 组 织 .5 。
t o nt si lt o s r i e tna um r
HAN n u Yu g o
De a t n fP a ma y t eCe t lHo ptlo i z o t,S a d n r vn e Biz o 2 7 0 h n pr me to h r c , h nr s i fB n h u Ci a a y h n o gP o ic , n感 性 , 为临 床标 准化 化疗 用药 及 个体 化化 疗 提供 依据 , 可 对消 化道 肿瘤 的 辅助 化疗 有 一定 帮助 。
【 键 词】消化道 肿瘤 ; 外药敏 试验 ; 裂霉 素 ;一氟脲 嘧啶 ; 关 体 丝 5 顺铂
【 中图 分类 号】 7 5 R 3
【 献标 识码 】 文 A
s e i n n 3 ain swi d a c d g sri tsi a a c rweed tce t p cme si 0 p t t t a v n e atone t lc n e r ee td wi MTI sa . n h or lt n b t e e h n h "as y a d t ec reai ewe n o ih bt n rtsa d ciia tg swa x lrd n iii ae n l c lsa e se p oe .Re u t MC ma i m n iiin rt s 8 .% a d mii m n ii o n s lsM xmu ih bt aewa 55 o n n mu ihb . t n r t s63 , t n a e a e ihb t n rt f4 .% ; 一F xmu i hbto ae wa 12 a d mii m n i aewa .% wih a v r g n ii o aeo 22 o i 5 u ma i m n ii n rt s8 .% n n mu i. i hb t n rt s44 ,wi n a ea ei hbto aeo 56 ; ii o ae wa .% i t a v rg n i i n rt f3 .% DDP ma i m n i io aewa .% a d mii m h i x mu ih bt n rt s587 i n n mu i hbto aewa , t a v rg n i io aewa 2 .Dr g s se tbl ya d t mo tg r o eae n i i n rt s0 wi n a ea e ih bt nr t s3 .% i h i 1 u u c piii n u rsa ewee n trltd t

肿瘤患者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进展

肿瘤患者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进展

Esh r hac l. ed ite ,9 4, 2 1 ) 4 6~4 3 c ei i oiTrn sBoe h 19 1 ( 1 : 5 c 6
4 B l C,C a K,R e e 。e 1. o o s k n s e pe so i me h e v s P J t a Rh d p i n ia e: x rs inn
7 郑立 运 , 先 珍 . 方 酵母 表达 系 统 最新 研 究 进 展 . 州牧 业 工 程 高 等 郑
8 前 景 与展 望

专科 学 校 学 报 .0 5 源自 ( ) 2 0 5 2 0 ,5 4 :5 —2 3
n , o n a S B, a n n M , t a . c v r ol e d sai h L N m h F n o e 1 Re o ey o m l f  ̄ n o tt n po u e y P c i a tr s ge p n e e d o pin. is p m t n rd c d b iha p o i u i x a d b d a s r t s s n d o Boe a i , o
维普资讯
第 1 期
农 垦 医 学
第 3 0卷
由此 ,p表达系统 可作为 研究 膜蛋 白结 构 和功 能 的 P 场所 。P p表达外 源蛋 白既可 以在胞 内表 达 , 可 以 也 分泌 到胞外 。对 于胞 内表 达 , 往 使 用 M t 往 u 一表 型 菌株 , 降低 A X的表达 , 利 于外源 蛋 白的纯 化 ; O 有 对 于分 泌表达 , 几种 甲醇 利用表 型都可 以使用 。
meh lt p i y at. r i itc n l19 8 5)5 4~5 0 tyor he essCutOpn Boe h o,9 7, ( :5 o 6

浅谈肿瘤化疗药敏试验方法

浅谈肿瘤化疗药敏试验方法
关键词 : 抗癌药 ; 药敏 试 验 ; 检测 ; 肿瘤
如何更有效地筛选应用抗肿瘤药物,预测个体肿瘤对药物的敏 性 的判断方法是 , 利用 图像分析装置 , 依据肿瘤细胞 和成纤维细胞 的 感J 生, 指导临床治疗 以提高疗效早已成为临床化疗界瞩 目的问题。近 增殖形态和中性红染色程度的差异计算出肿瘤细胞克隆的体积值, 进 年来 , 肿瘤药敏试验指导 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 受到国内外肿瘤界的 而计算出抗肿瘤药物处理组( T ) 和非处理组( c ) 之间的相对增殖率之 重视 。 国际上 , 相继建立了一系列药物敏感I 生 试验技术。 应用人类新鲜 比( 即 值) 。T / c 值在 5 0 %以下的被认为肿瘤对该试验药是敏感的。
【 技术原理 】 【 技术原理】 基于以整体细胞群杀灭概念为基础 ,同时检测分裂细胞和非分 A T P生物荧光技术产生于 2 0世纪 7 0 年代中期。 1 9 8 3 年, Mo y e i 一 裂细胞 , 从而维持肿瘤细胞群体的异质眭。因为肿瘤难治 的主要原因 等提出内源性三磷腺苷 的数量可以反映细胞的活性度。随后 , K a r c m 是其与肿瘤细胞群体 中有可逆 的非分裂细胞( 即G o 期细胞 ) 的杀灭
2 四氮唑 ( MT T) 比 色法
பைடு நூலகம்
【 技术原理 】 活细胞特别是增殖期细胞线粒体 中琥珀酸脱氢酶将黄色的 M 1 代谢产物 5 一 氟一 2 一 脱氧尿苷_ 5 — 磷酸和 D N A合成形成牢 固立体 的共 代谢为 深蓝色 的甲躜 晶体 , F G F二 甲基亚砜 D MS O溶解 晶体后 , 价复合物 , 而阻滞 D N A合成 ; 另外 , 5 _ F u最终被 D P D等三种分解为 5 7 0 n m波长测量 A值并判断结果。 近年来 , M r I T I 1 法在几乎所有类型肿 氟一 B 一 丙氨酸而排泄 , D P D活性和 5 一 F u 抗肿瘤效果呈负相关。 瘤药敏试验中应用 , 其可评率高、 简易快速 、 观察终点客观。Mq T法也 【 技术特点】 有多种改良, 如用软琼脂培养 , 减少正常细胞生长 ; 于 MT r 溶液 中加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内 T S 、 D P D潘 陆可预测对 5 - F u的敏感性 , 进 步以 R T - P C 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内镜下获得的微量组织标本 【 技术特点 】 中T S 、 D P D的 m R N A表达情况 , 可由于肿瘤的恶性性质及 目 前肿瘤 M 1 T r 法有众多优点 , 被认为是简便、 快捷 、 经济的药敏方法。 治疗 的 现状 , 医师和患者均希望有能够准确预测化疗药物敏感 『 生 的方 3 胶原凝胶包埋培养药物敏感・ 眭实验 法, 能否与临床实际相符合是医师考虑的首要因素, 价格 、 操作难易程 【 技术原理 】 度、 需要的时间也在考虑范围之内。 随着人们对药敏试验的不断重视, 是先通过特定的酶消化9 中 瘤细胞外基质 , 单纯 回收细胞成分 , 再 以及方法上的不断改 良, 或出现了新 的药敏测试方法 , 从而能进一步 将这些细胞成分包埋于人工的细胞外基质 , 即I 型胶原凝胶 中, 以此 提高肿瘤化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这种 情况下, 开发对肿瘤敏感 构成—个与体内相似的微环境 , 并将它们放置于近似于体 内的环境 中 药物的新筛选方法, 从不断增多的各种治疗方案 中 选择对患者最合适 进行三维立体培养 , 然后进行药敏试验 。C D - D S T的药物抗肿瘤敏感 的抗肿瘤药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临床化疗界瞩 目 的重要问题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肿瘤细胞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肿瘤的发生具有多阶段、多基因的特点,而同一种肿瘤的基 因特性和发生阶段都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表现出在形态 上和生物学功能上的极大的不同。 这种肿源自细胞的异质性已经得到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 形态异质性:病理学上的形态多种多样。 基因异质性:肿瘤的发生经历了多基因的改变,同一种基 因可以有多个突变位点。如P53基因的突变 位点就已发现有 2000个之多。 功能异质性:基因的异质性导致生物学功能的异质性。


一些相对简便经济的方法在目前仍应积极提倡,如MTT比 色法。
(三)同步瘤细胞培养

将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瘤细胞分离培养,可研究 药物的周期特异性作用。
1.药物阻断法 如长春新碱使细胞阻滞于M期,博莱霉素 则使其堆积于G2期。 2.物理法 运用细胞同步化技术,如M期细胞震荡收集 法,可避免药物阻断法的干扰作用。
左:肠型腺癌(胃)
右:弥漫型胃癌
2.临床与个体化治疗

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的手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种肿瘤对化疗药物具有不同的反应性,忽视个体 差异仅凭经验式化疗存在盲目性,使得总体疗效不 佳。尤其对实体瘤,经验化疗的疗效仅为20%左右。


临床需要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在用药前筛选出敏 感药物,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个体化治疗;是否进 行个体化治疗成为肿瘤化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瘤细胞连续培养

瘤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通常为1~4周),细胞生长增殖 达到一定密度,产生密度抑制。故需分离出一部分细胞, 进行传代培养,并可建立细胞株。本法得到的瘤细胞数量 多,在抗癌新药筛选中起重要作用。 缺点是实验周期长,只能作回顾性药敏检测。

二、体内药敏检测

即异种移植法。通常用啮齿类动物做移植宿主。将人癌标 本移植于受试动物体内如肾包膜下移植法(SRCA) , 再给予抗癌药。数天至数周后处死动物,测量移植瘤的大 小变化,以评定药物敏感度。本法较体外试验更接近人体 情况,对需要体内代谢而发挥作用的药物,如临床常用的 环磷酰胺尤为适宜。还可测试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临床 意义较大。 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可交替应用。如将体外培养的瘤细胞 植入裸鼠体内,或将人癌移植瘤再作HCTA培养均可。


一、体外药敏检测
理想的药敏检测方法应该具备的条件
1. 操作简便,可以标准化,便于推广 2. 标本可评价率高 3. 检测敏感、可靠、客观 4. 临床相关性
肿瘤化疗药敏方法发展创新方向
1. 标准化,精确定量(无论是用药量或细胞数等)
2. 对体内环境的极近模拟
(一)瘤细胞直接损害试验
新鲜肿瘤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与抗癌药接触 1~数小时后,洗去抗癌药,加入染色剂,与未 加药对照样本比较,可从瘤细胞的杀伤比例判 断药物抗肿瘤效应。根据染色剂与观察指标的 不同,可分为:美兰法、伊红台盼蓝法、吖啶 橙荧光测定法、同位素释放法等。上述试验周 期短、成本低、方法简便,但准确性差,现已 少用或仅作为细胞存活与否的判断方法。
药敏检测方法 存在问题
标本可评价率低,仅有40~70%。 实验周期长,需要2周以上 测试药物种类和数量有限 操作繁琐,难以标准化 阳性预测值较低,仅有40~60% 敏感性较差,最低仅能检测500个细胞 量程较小,有效量程在2.0以内 可适用标本类型不广,目前仅用于血液肿瘤 人为判断因素较大,难以推广 标本可评价率不高,仅有70~80% 阳性预测值较低,仅有70~80% 实验人员接触放射,不利于健康 标本可评价率不高,仅有70~80% 测试结果仅能反映少量处于增殖相的肿瘤细胞 对某些药物的测试结果存在假阴性
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
☆ 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 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TCA)
Tumor Chemosensitivity Assay
将肿瘤细胞进行体外的有药培养,然后 通过检测细胞活性的有关指标,判断不同 药物的疗效。通过这种试验,即可确定针 对个体肿瘤细胞具有最佳疗效的化疗药物 或药物组合。
传统化疗和ATP-TCA指导的化疗的 生存率比较
100 80 100 80 ATP-TCA指导的化疗 (n = 39)
p = 0,0009
Overall Survival
% Patients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 Patients
60 40 20 0 0 50
60
40


肿瘤化疗药敏方法发展及简介
化学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近30年来,虽然 某些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有明显改善,但多数肿瘤,特别 是实体瘤疗效仍不理想。这与肿瘤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 多重耐药性(MDR)等因素有关。 因此如何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早已成为 化疗界所关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已有报告,用卵巢癌组织进行药敏检 测,该组病人中位生存期有明显延长。化疗药敏检测已发 展成为体外( in vitro )与体内( in vivo )两类,成为 “当今癌症研究的主攻课题”之一。
集落形成法 (HTCA)
四唑蓝比色法 (MTT)
细胞毒性差异染 色法 (DiSC)
胸腺嘧啶核苷 掺入法 (3HTdR)
原代瘤细胞培养药敏检测方法的几点提示

本类方法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中仍在不断探索发展,并无 完美及完全定形的技术,各方法内部尚有细化及改进方法。 肿瘤细胞贴壁法、瘤细胞粘附培养法、细胞团培养法及流 式细胞仪测定法等已成为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不再 作为独立的药敏检测方法。
20 0
ATP-TCA指导的化疗 (n = 39)
p = 0,0016
传统化疗(n = 17)
传统化疗(n = 17)
0 50 100 150 200 250
100
150
200
250
Weeks
Weeks
引自Kurbacher CM, Cree IA, Brucker. Anticancer Drugs. 1998, 9: 51-57

(二)原代瘤细胞培养

体外药敏预测一般采用短期原代培养。在无菌条件下,用机 械法和/或酶消化法,将新鲜肿瘤标本分离为组织块、细胞 团或分散的单个细胞(视瘤组织多寡及所用培养方法而定), 与各种抗癌药分别作用一定时间后,与对照组比较,可计算 用药组的瘤细胞杀伤比例,测出抗癌药物敏感度。
主要的原代瘤细胞培养药敏检测方法 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