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地方课程教科书七年级家乡上册: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和先民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家乡上 第1课 吉林名称的由来

七年级家乡上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课题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吉林名称的由来和乌拉城的兴起2、能力目标: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通过收集家乡历史的材料锻炼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乌拉城的兴起教学难点初一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差,需要有效的引导。
教学方法三探、三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以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导入(一)设疑自探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展示出来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所提问题,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生情况(1)“吉林”源于什么语?它是什么的简称?它的含义是什么?(2)为何“吉林”又称“船厂”?(3)乌拉城兴起的时间及地理位置?阅读课文找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回答老师提问解决不了小组讨论(1)满语、吉林乌拉、沿江之意(2)明清时期,为了加强管理,在松花江畔设厂造船,后又设水师营,故称“船厂”。
(3)距今300多年历史,吉林市北部。
听歌曲以极大兴趣进入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后小结】【课外延伸】(4)乌拉城兴起的原因(5)清朝时乌拉城的地位?(二)解疑合探1、依次提问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完成上面每一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就让学生讨论,如讨论后还不能完成,教师补充讲解。
2、在学生合探过程中教师简单板书本课所学各问题之间的联系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三)质疑再探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2、对于学生的质疑其他学生能独立解疑的或合作解疑的教师不必补充,不能解疑的教师补充讲解(四)运用拓展你的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渊源和典故吗?考察有关家乡的遗址遗迹查找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调查报告。
(4)兴起与造船开工、吉林水师营的建立密切相关。
我的家乡——吉林PPT优秀课件

2021/6/3
1
它的夜景静谧、恬静,让人陶醉其中。 在霓虹灯的影射下,这座江城尽显她妩媚的 身姿~~~~~~
那桥、那人、那景、那一江春水 ~~~~~~沁透吉林人的心
2021/6/3
2
冬天的雪是白色精灵来到这座城市,人们以特有的方式 欢迎她,精灵飘洒的哪都是,树上、江边、天空、人们的脸 上~~~~~~~
2021/6/3
3
夜,给这座城市带来神秘感,在夜里人们尽 情的玩耍,在江边散步、去夜街的闹市、看江边 的彩色喷泉~~~~~
2021/6/3
4
遥远望去,这座城市在蓝天绿水白云的映衬下显 得更加姗姗可爱~~~~~~
2021/6/3
5
彩虹桥是勤劳奋进的吉林人智慧的结晶,它反映 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一群美丽人们的努力~~~~~
2021/6/3
6
江门——斜拉桥在缀缀的夜灯下显得那样静谧,在 这样静谧的夜晚,人们安静的睡去,睡梦中迎接美好的 明天~~~~~~~~~~~~
2021/6/3
7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我的家乡——美丽的吉林市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 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境内居住汉、满、朝鲜、回、蒙 等35个民族。吉林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位于 长春市以东124公里处。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 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环绕的群山和回转的松花 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 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东巡所作《松花江放船 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 城”之称。
吉林省地方教材一年级《家乡》上册全册教案

通过了解家乡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具
图片
教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特别高兴,像阳光一样灿烂,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美食及历史。
教学难点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具
图片
教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喜爱美食。家乡人的聪明才智,在饮食方面表现的很充分。
二、试一试
1、大家交流一下,我们最喜欢吃的家乡菜有哪些?最喜爱的主食是什么?
2、大家一起评选最喜欢的家乡主食和菜品的前三名吧!
三、试一试
1、如果你给外乡人介绍家乡美食,你会介绍什么?为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家在吉林
美景 人
课时教案
课时进度
第三周
课题
第3课:家里的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当众大胆地夸自己家里人,感受家庭的温暖。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大致内容,乐于与同伴交流。
3、积极参加讨论,能适时参与询问,补充或评价同学谈论的话题。
教学重点
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
积极参加讨论。
课题
第5课:家的趣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家里的喜和乐。
2、知道家人操心和烦恼的事,赞美家人的辛勤劳动。
3、积极参加讨论,能适时参与询问,补充或评价同学谈论的话题。
【部编版】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导学案1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七年语文第1课《春》导学案导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备习资料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掌握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型教读课课时第1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1.酝酿、宛转、黄晕、巢、应和、蓑衣、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2.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朱自清最初以诗出名,著有诗文集《踪迹》。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词语解释:酝酿、赶趟儿、婉转、花枝招展、欣欣然、朗润。
复习注音: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黄晕(yùn)抖擞(dǒusǒu)作者: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等。
1. 备习检测大屏幕显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每个图片后面都有一组备习检测的题。
2.导入新课用古人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3.出示学习目标出示题目,认真听学生回答和纠错,及时总结。
总结,大屏幕显示几首代表性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选取图片,完成题目,其他同学纠错。
二人组互考巩固。
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在课上展示。
齐读,认真倾听。
预见性问题:学生缀词成句的环节出现个别词语运用不准确。
解决对策:教师可强调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知道学生运用研重音: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停连: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一、读课文1.听读课文,注意听文章重音和感情基调。
2.自读课文,力求达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讲解“重音”和”停连”,并且举出恰当地例子。
吉林名称的由来

辽源市:“辽源”作为地名,诞生于 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当时,清政府 在今郑家屯附近设立了辽源州。
通化市:“通化”的 “通”字,含有 贯通之意,“化”字则为教化,也就是要 用 所谓的“仁德、仁政”之类去教化百姓, 含有通归王化的意思。
白山市:原名浑江市、临江县、土名帽儿山, 1994年1月浑江市更名白山市
吉林名称的由来
吉林是满语,全称叫吉林乌拉,吉林 是沿或靠近的意思,乌拉是江或川的意思, 吉林乌拉就是靠近江边的地方,后来从汉 语习惯,省去乌拉二字,简称吉林。明永 乐十八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奉命来松花江 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厂”之称。
1885年,康熙帝下令通称吉林,从此 吉林成为正式法定称谓。
吉林省地理概况: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松花江畔, 这一带地理风物,从东到西,各具风采。 东部长白山区,素以“林海雪原”著称。 这里是著名的江城吉林和松花湖、白头山 天池胜景,是关外颇有特色的名胜游览区, 又是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的主要产 地。中部是松辽平原“粮豆之乡”,以城 市绿化著称的吉林省府长春,座落在这里。 西部是广阔的草原牧区与内蒙古哲里木盟 相接。
历史概况:
吉林地区,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已 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西周时为肃慎地。 汉时期高句丽地方政权和唐代的渤海国前 期都城,则分别在本省长白山区和集安、 敦化、珲春、临江、和龙等地。明朝此地 为“乌拉国”,这一带古城址等历史遗存 十分丰富。近年在渤海国时期的公主墓中 发现大批壁画和铜器等珍贵文物。长白山 区还是我国朝鲜族、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区 之一。
乌拉城的兴起
第一课
长春市: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 二说是:《吉林地志》和《增订吉林地 理纪要》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 是因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吉林省家乡七年级教案

1、乌拉古城兴起的时间和地理位置
乌拉古城位于吉林市北部,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
300余年的历史。
因其形成早于吉林市,所以民间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的说法。
2、乌拉古城兴起的原因
乌拉古城的兴起,与船厂的开工,吉林水师营的建立密切相关。
吉林乌拉军事地位重要,并且拥有水陆交通,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因此这里成为“吉林将军”的驻地,是当时吉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
3、乌拉古城在清朝时的地位
在古代,乌拉地区是满族祖先活动的地区,到清朝归属盛京(治所设于今沈阳市)管辖,后改为宁古塔将军管辖。
4、现在的名称
曾设乌拉街人民公社,1984年,乌拉街乡改为乌拉街满族乡,后变更为乌拉街满族镇,隶属于永吉县。
1999年,归属吉林市龙潭区。
四平的满语名称为“细直”与此相似的地名,你还能举出一些吗?
我国各省名称的由来,请同学们翻阅资料总结。
小结
1、吉林名称的由来
2、乌拉古城的兴起。
【部编版】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导学案2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七年语文第1课《春》导学案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总-分-总的结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2、指导学生通过描写对象归纳春天的五幅图画,从而欣赏结构美3、指导学生从修辞、词语角度赏析精美语言,并体会蕴含的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熟悉文中描绘春天各种景象的五幅画面。
难点指导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精美语言,并体会蕴含的情感。
课型教读课课时第2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研习春草篇:春草报春——清新柔软,春风篇:春风唱春——轻柔和煦春花篇:春花争春—热热一、课文中描绘的这些春日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适当的指导观察学生自学的情况,巡视,并提醒巡视组内互助情况,并给予点拨指导,收集学生有疑难读文,圈划运用修辞和生动词语的语句,并做圈点批注,并说说起的作用。
组内互助梳理归纳知识,查漏补缺,倾听其他组的回预见性问题:为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可能会有点困难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每幅图特点,抓关键字,在此闹闹春雨篇:春雨润春——润物无声诗吗?二、找出精彩的语句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问题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适当的指导巡视,点拨指导学生疑难处引导学生去赏析语言,先教赏析语言的方法,并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
答,补充交流。
自主思考,学习赏析的方法,试着去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基础上配诗。
预见性问题:学生赏析的语言不规范。
解决对策:教师加强联系,举例子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时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段。
2.写一段赏析的语言。
板书设计春草篇:春草报春——清新柔软,春风篇:春风唱春——轻柔和煦春花篇:春花争春—热热闹闹春雨篇:春雨润春——润物无声教学反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
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十分丰富的优美抒情散文。
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
如:涨、散、藏、和、晕等。
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思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课本中的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图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那些进步。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山顶洞人的特点和生活特点。
2、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哪些进步。
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公有、平等
3、想象一下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引导学生阅历少,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应指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资料插图,把历史事件和空间位置联系起来。
学生第一次做历史比较题,会感觉无从下手,要注意方法引导。
三、山顶洞人。
1、体貌特征
2、生活特点
1、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他的面貌特点?
2、山顶洞人的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能说出元谋人生活的时间、地点及为什么元谋人已经是人了?
为什么元谋人已经是人了有些难度,要予以点拨,借此强调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人。
1、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2、人的特点
3、人的生活特点
1、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他的面貌特点?
2、人的过着怎样的生活?
3、人是如何使用火的?火的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教材图片、彩图、文献资料说出人的生活时代、地区、生产和生活状况,强调火的使用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人头部复原图、现代人头像,帮助学生学会比较。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人的特点和生活特点。
2、探究火是怎样出现的,分析火的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学目标
1、记住元谋人、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地点。
2、掌握人、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案
主备人:白云涛 1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吉林溯源
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和先民的足迹
教学目标1.培养“家乡”的概念,树立观念“我的家乡是吉林”。
2.学习吉林最基础的知识:名称由来,先民的足迹,吉林的建制。
3.让学生对家乡吉林产生最初的热爱。
重点学习吉林最基础的知识:名称由来,先民的足迹,吉林的建制。
难点培养“家乡”的概念,树立“我的家乡是吉林”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以《家乡·七年级上册》封二“致
同学们”引入新课
我们这届学生是从八年级开始学习
这门地方课程,为了课程的连续性
,我们从七年级的内容开始学习。
首先了解两个概念:家乡,籍贯
《家乡》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
学习要求:准备专用笔记本,重点
内容要记笔记,期末考试内容都在
笔记本上。
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吉林溯源
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和先
民的足迹
一、吉林名称的由来
1.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回答后,出示笔记1:
找学生看WORD读“致同学们”,
让学生了解《家乡》是一门什么
样的课程,应该怎样学习《家乡》
这门地方课程。
学生讨论,PPT展示概念内容
WORD展示“致同学们”,找学
生朗读
学生回忆七年级地理课知识
学生记笔记:全国共有34个省
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学生记笔记:吉林名称的由来
三、总结2.我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PPT展示各省名称由来可分为几种
情况
二、先民的足迹
1.现在吉林省的民族:吉林省是多
民族省份,境内共有汉族、朝鲜族、
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
49个民族。
2.吉林古人类:“榆树人”“安图人”
“青山头人”。
3.吉林古代历史上的三大族系:肃
慎族、东胡族、秽(hui)貊(mo)
族。
有史以来,吉林就是多民族聚居的
地区,除汉族外,还有属于东胡、
秽貊、肃慎族系的许许多多少数民
族,他们是吉林省土地的主要开拓
者,在东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
了绚丽的色彩。
学生记笔记:
学生记笔记
学生记笔记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吉林溯源
第1课“吉林”名称的由来和先民的足迹及吉林的建制
一、吉林名称的由来
二、先民的足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