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录制声音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采集多媒体素材1录制与处理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采集多媒体素材1录制与处理声音》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素材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声音录制与处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多媒体制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在声音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尝试不同声音效果组合,培养创新思维。
3.团队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声音采集与处理任务,提高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声音处理软件的实操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美育素养: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声音的美,提升审美能力,将美育融入信息技术教学。
3.声音素材的运用:探讨声音素材在多媒体作品中的应用,如PPT、微电影等。
4.声音文件的保存与分享:掌握声音文件的保存格式和压缩方法,了解如何分享声音素材。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声音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在多媒体制作中的素材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素养:培养学生采集、处理和运用声音素材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第一单元采集多媒体素材1录制与处理声音》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信息技术》第一单元《采集多媒体素材》中的第1课《录制与处理声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声音素材的采集:介绍使用麦克风录制声音的方法,用:学习使用Audacity等声音处理软件进行声音的剪辑、降噪、混音等操作。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声音采集的正确方法和声音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声音剪辑和降噪,我会通过举例和逐步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录音艺术 教学大纲

录音艺术 教学大纲

《录音艺术》教学大纲1.课程的基本描述2.教学定位2.1 课程教学目标《录音艺术》课程是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限选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偏重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影视录音与音频剪辑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原理,了解音频技术的一般理论,掌握音频数字文件等基本概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制作高质量数字视频与音频节目的能力。

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制作出技术水准较高;艺术效果较强的视频与音频作品。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本课程是艺术学院相关专业专业学生第一门关于声音录制与制作的课程。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影视录音的基本概念以及硬件基础知识和音频剪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录音软件演进历程。

通过对已成功地应用于各大电视台以及广告传媒企业的录音软件Audition系统介绍,具体说明了软件录音与剪辑涉及的众多过程、活动与任务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介绍了建立录音文件、管理录音工程及在优化软件与硬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该课程着重强调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录音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完成录音以及剪辑。

2.3教学方法主要应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传统授课等教学方法,并说明具体的做法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本门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归成影视录音与音频剪辑、Audition软件使用等几个方面,按建议的讲授顺序影视录音相关基础知识音频的有关定律以及基础知识、拾音系统包含传声器的分类及原理、拾音方法、立体声拾音;影视录音之声音还原之音箱与耳机,分别阐述其在专业规范中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按知识单元分配学时,并标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重要程度。

在本章的最后按表格汇总列出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摘要】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包括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以及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等内容。

【关键词】教学设计;录制声音;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下面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谈一谈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的撰写。

一、《录制声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

声音是属于“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中的内容。

《录制声音》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操作性比较强,安排在小学高年级的信息技术学习中。

侧重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介绍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使用方法为主,简要介绍获取声音素材的方法,以及对音频文件进行简单的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以北京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17课安排了5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认识影音媒体播放工具,学会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频文件。

2.介绍音频的概念以及声音数字化的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上正确连接耳麦。

3.认识windows的“录音机”,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技巧。

4.对音频文件进行混音、截取、特殊音效等简单的编辑。

5.声音的应用,在幻灯片中插入自己录制的声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描述是: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在多媒体作品中,加入声音可以使作品增色,是多媒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年龄在10-12岁的小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已经会熟练的操作键盘和鼠标,知道计算机硬件的各部分组成。

掌握了画图、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知道了图片和文字是可以编辑的。

《第4课 声音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课 声音编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声音编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基本观点,理解声音的数字化过程,掌握声音的编码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将声音文件进行编码处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声音数字化技术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编码方式,理解声音的数字化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编码操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声音进行编码处理,如何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原理。

三、教学准备1. 硬件设备:计算机、耳机、麦克风、声卡等。

2. 软件环境:安装有录音软件、音频编辑软件、多媒体播放器等。

3. 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声音文件(如鸟叫声、水流声等),以及一些音乐和语音文件。

4. 教室互动工具:用于学生参与教室讨论和提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砚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播放故事音频)2. 听完故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3. 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故事需要我们拿着放大器去听,那会怎么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声音编码。

(二)探究新知1. 认识声音文件(1)播放一段杂音较多的声音文件,请学生尝试修复。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介绍声音文件的基本知识,包括:声音文件需要数字化、压缩编码、存储格式等。

2. 学习声音编码(1)教师介绍声音编码的基本观点和作用。

(2)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编码方式的特点和适用途景。

(3)介绍常见的声音编码格式及其特点。

(三)实践操作1. 小组合作,尝试应用不同的声音编码格式保存音频文件。

2. 将保存好的音频文件发给教师或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由教师评判、反馈。

3. 根据教师的反馈,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四)教室小结1. 教师总结声音编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要点。

2.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尝试应用声音编码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人教版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人教版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人教版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人教版教案: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电子发声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发声实验课程设计

电子发声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发声的基本原理,掌握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电子器件在发声实验中的作用,如扬声器、麦克风等。

3. 学生能够解释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它们在电子发声实验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子发声实验,包括搭建简单的电路,进行声音的录制与播放。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电子发声装置,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电子发声产生兴趣,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通过电子发声实验,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电子器件介绍:扬声器、麦克风、放大器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电子器件及其应用》3. 电子发声实验:a) 电路搭建:学习基本电路知识,搭建简单的电子发声电路。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基本电路的搭建与应用》b) 声音录制与播放: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声音的录制与播放,了解数字化声音处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声音的录制与播放》4. 创意电子发声装置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创意发声装置。

-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2024年初二信息技术计划(四篇)

2024年初二信息技术计划(四篇)

2024年初二信息技术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本计划针对八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e____cel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

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是使用最新____版本: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上,内容是全新的。

内容包括:用好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

其中“制作多媒体演示作品”的内容占本教材的____%,可见制作多媒体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特性,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安装与卸载软件,获取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重难点: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三、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硬件的基本组成,学会安装和卸载软件。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八年级上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获取与编辑

八年级上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获取与编辑

目录重要提醒《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以为信息活动为主线,从实际应用出发,(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2)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3)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4)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第一单元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获取与编辑学习目标(1)掌握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

(2)了解音频和视频信息的存储格式,学会播放和转换音频、视频文件。

学会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简单编辑。

音频和视频信息是信息技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信息交流、生活娱乐及多媒体作品中常见的元素。

在计算机中,可以播放和应用本机中的音频、视频文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外部的音、视频内容,并将其加到计算机中,实现音频、视频的数字化,方便我们的编辑、创作、应用。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音频、视频信息的获取与编辑,并利用这些技术创作音频、视频作品。

本单元知识框架第一课:音频信息的获取(2个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网络和CD光盘获取音频信息。

(2)自己动手录制音频信息。

(3)音频格式的转换。

(4)初步掌握播放音频文件的常用软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录制声音教材简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多媒体基础》的第四课,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如何进行声音素材的获取、处理、转换等操作。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多媒体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多媒体制作的声音素材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无论是录音、处理声音,还是声音转换,本课都生动有趣,操作性强,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教材结构上看,知识点从“录音机”拓展到“超级解霸”,是软件知识的升华,对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声音录制的方法和声音的简单编辑;知道声音文件的格式及转换。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使用“录音机”、“超级解霸”等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多媒体电脑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热爱信息技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声音录制的方法和声音的简单编辑;知道声音文件的格式及转换。

教学难点掌握声音录制的方法和声音的简单编辑;知道声音文件的格式及转换;“超级解霸”工具使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八年级学生,本课主要介绍学生如何进行声音素材的获取、处理、转换等操作,生动有趣,可操作性强,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声音的录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课堂上学生操作有一定的限制。

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把握和控制。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声音素材,课堂上重点考虑声音素材的加工,分组以“任务驱动”方式学习,这样就可以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兼顾后进生的学习。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

所用课时1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机房。

本课教学应至少一人或两人一机,投影机一台或机房配备广播系统、耳机、话筒等,整个机房以宽带的形式接入因特网,网速较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声音很早以来就是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

例如,樵夫搬运木材时发出的劳动号子、庆祝丰收的锣鼓与传递情感的对歌,以及古城报时的晨钟暮鼓,都是人们对声音的应用。

自从人类社会中有了自己的语言,声音在信息传递方面成为最主要的交流手段之一。

随着现代录音和广播等信息技术的发明与运用,稍纵即逝的声音可以保存,声音的传播也从此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樊篱”。

投影广播(樵夫、锣鼓、报时晨钟等图片)下面就让我们学习如何制作一个配乐诗朗诵,当一个小小录音师。

(板书:录制声音)二、讲授新课(一)创建简易“录音棚”师:录制声音,首先要一些基本的硬件设备,声卡、耳机、话筒是“录音棚”中最基本的设备。

声卡是计算机中处理声音信息的硬件设备,在这里可以完成对声音的录制、播放、编辑和合成处理等工作,是声音信息的加工厂。

耳机用来重现声卡输出的声音。

话筒是拾取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并将其输入到声卡进行处理。

投影广播(话筒、耳机与声卡相连的图片)(二)调整录音设备参数师:将耳机、话筒等设备连接好以后,为了保证录音效果,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设置。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老师设置。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1.设置录音属性步骤1:双击“控制面板”中“多媒体”图标,打开“多媒体属性”对话框中的“音频”选项卡。

在录音一栏中选择相应的录音设备。

双击桌面的右下角状态栏中的喇叭图标,打开“音量控制”,选择“选项”“属性”菜单,在“调节音量”框内选择“录音”。

2.录制诗朗诵步骤2:设置完成后,从“开始”菜单中运行录音机程序,单击红色的录音键,就能录音了。

步骤3:对着话筒朗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步骤4:录音完成后,可按停止按钮,并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给文件命名并保存。

师:由于Windows所带的“录音机”录音的最长时间只有60秒,因此如果要录制较长时间,需要先分段录好后,再合成。

步骤5:重复以上操作,录制好第二段。

因为录音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教师最好将录音具体操作改为课后练习。

(三)编辑整理教师分段打开已经录制好的声音给学生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我们录制的声音,说说你的感受。

生:前后有杂音,没有连在一起……师:同学们说得好,下面我们裁剪去掉每段录音前后的多余部分,并将各段录音串连起来后能够形成一段完整的诗歌朗诵录音。

好不好?教师演示操作:步骤1:打开第一个文件后,通过试听,找到并定位游标所有删除的位置上,单击“编辑”→“删除当前位置以后的内容”/“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

步骤2:打开裁剪好的第一个声音文件,移动游标到最后,单击“编辑”→“插入文件”命令,系统会弹出“插入文件”对话框,选中第二个声音文件并单击“打开”按钮。

按照相同的方法按顺序将剩下的各段文件插入进来。

步骤3:以“诗歌朗诵.wav”为名重新保存文件。

(四)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教师给学生发送声音素材文件。

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将01.wav、02.wav前后杂音去除,并将02.wav插入到01.wav后面。

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个别学生添加背景音乐。

(同时将制作较好的作品上传到教师机,以便展示给其他同学们看)(五)添加背景音乐师:刚才老师在课堂上看了同学们的操作,情况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的作品。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最后展示带背景音乐的作品。

生:……师:这个同学做得真不错,他不但把声音合成,而且还在声音加入了背景音乐。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加入背景音乐。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1:打开“诗歌朗诵.wav”,单击“编辑”→“与文件混音”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准备好的音乐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并保存文件。

步骤2:制作过程还可以利用“效果”→“添加回音”命令来添加回音等效果。

(六)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投影广播任务:请同学们在“诗歌朗诵.wav”加入背景音乐。

(教师发给学生背景音乐文件)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七)转换声音文件的格式师:上面录制的配乐诗歌朗诵是wav格式的声音文件,体积非常“肥胖”,下面我们用“豪杰超级解霸”这款软件来给它“瘦瘦身”,将它转换成MP3格式,转换完成之后就可以在mp3机里面播放它了。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操作。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步骤1:单击【开始】→【程序】→【豪杰超级解霸】→【实用工具集】→【音频工具】,启动“MP3格式转换器”。

步骤2:在“MP3格式转换器”添加需要转换的文件“配乐诗歌朗诵.wav”。

单击“添加文件”按钮,选择所要转换的文件。

步骤3:设置MP3文件的保存路径。

单击“设置”按钮,弹出“MP3设置”对话框。

在“输出路径”中,通过“浏览”按钮设置目标文件的保存路径。

其他设置选项一般保存默认设置不变。

设置完成后,单击“确认”按钮返回程序主界面。

步骤4:单击“开始压缩”按钮压缩文件,等压缩进度条显示100%后压缩完成。

这时你可以在目标文件的保存路径里面找到MP3格式的“配乐诗歌朗诵.MP3”文件。

师:Windows所带的“录音机”小巧易用,“豪杰超级解霸”用户群也十分庞大,但是它们对声音的编辑功能非常有限,因此在声音的制作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很多问题,制作出来的声音也不一定满意。

Cool Edit Pro/2000、Sound Forge、Wave Edit、Gold Wave等声音编辑器对声音的录制和编辑的功能都很强大,它们一定能为你排忧解难,有兴趣可以在网上下载试用版去体会一下!三、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掌握声音录制的方法和声音的简单编辑;2.知道声音文件的格式及转换。

四、课堂作业录制一首古诗,并添加背景音乐。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录制声音,一听要录制声音,学生的情绪可高了,顿时班里可炸开了锅,有的说要录一首自己唱的歌,有的说要朗诵一首诗;有的说要录下自己的感言…学生的这些提议无疑都是好的,而且任何一个的实践都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去评价他们的作品,经过与大家协商,我们还是决定先统一任务然后再自由发挥。

整节课学生们都带者极高地热情在实践着。

学生的这种热情和那么专注的投入,真让我现场感受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正魅力,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兴趣那就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