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理论文献综述论文

合集下载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集体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族际互动得以形成、传承和演变。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族际互动如何影响集体记忆的形成、特点及功能,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形成族际互动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被凸显出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民族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传承等方式,将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元素融入集体记忆中。

这些元素在互动中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集体记忆。

这种记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族际互动下集体记忆的特点族际互动下的集体记忆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性: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各异,集体记忆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这种多元性有助于丰富文化内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2. 共享性: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它在族际互动中被不断传承和发扬。

共享性使得集体记忆成为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的重要纽带。

3. 动态性:集体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族际互动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性使得集体记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四、族际互动中集体记忆的功能在族际互动中,集体记忆具有以下功能:1. 文化传承:集体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通过代际传承将传统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递给下一代。

2. 社会认同:集体记忆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3. 历史见证:集体记忆见证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后人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范文关键词:记忆,记忆规律,高效记忆策略,遗忘,干扰一、引言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处理和存储,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

记忆的机制和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目前对记忆规律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记忆的分类和存储记忆按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能维持几秒钟到几分钟,长时记忆则可以长期保存。

长时记忆又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我们可以意识到并主动回忆的记忆,包括语义记忆(关于事实和概念的知识)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

隐性记忆是指无意识的、无需主动回忆的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技能和操作的记忆)和条件反射(无意识的学习效应)。

记忆的存储分为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是将信息从感觉输入转化为可存储的表征形式的过程,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过程,检索是获取和恢复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的过程。

三、高效记忆策略研究发现,采取一些高效的记忆策略可以改善记忆的效果。

其中,重复练习是一种常用的策略,通过反复的记忆和回顾可以增强记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分布式练习则是将学习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内,比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

深层处理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记忆。

串联效应表明,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如果待学习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关联,则记忆效果更好。

四、遗忘和干扰遗忘是记忆中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在时间推移后,原本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逐渐丧失或无法恢复的过程。

遗忘可以分为主动遗忘和被动遗忘。

主动遗忘是指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忘记信息,而被动遗忘则是无意识的过程。

干扰是导致遗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新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相互干扰时,会导致记忆的混淆和遗忘。

五、总结与展望记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记忆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的机制和规律。

本文综述了记忆的分类和存储等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了一些高效的记忆策略和遗忘、干扰等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族际间的集体记忆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文将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旨在深入理解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与演变(一)集体记忆的定义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对共同经历的回忆、认知和认同。

这些记忆通过文化传承、社会交流等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传承等方式,将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内化为集体的记忆。

这些记忆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传统。

(三)集体记忆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集体记忆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等都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使其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一)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它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互动中,不同族群的成员通过分享经历、交流文化等方式,将各自的集体记忆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的作用集体记忆在族际互动中起到了维系和促进族群关系的作用。

通过共享集体记忆,不同族群的成员能够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而促进族群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案例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集体记忆研究以某多民族国家为例,该国各族群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不同族群间的集体记忆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该国各族群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共同经历和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通过族际互动得以传承和发展。

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34学术探讨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CSSCI 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胡林莉(西南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作为一个研究集体行为的概念,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于研究之中。

本文收集21世纪以来国内核心期刊中与集体记忆相关的293篇文献,借助CiteSpace (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集体记忆主要应用于新闻与传播、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艺术、政治学、情报学以及文学等社会科学研究,其中在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增长最快,此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民族学领域的学者更看重集体记忆。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研究;回顾与反思;哈布瓦赫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134-02一、前言近年来国内的集体记忆研究发展迅猛,甚至常常在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出现。

尽管此前已有学者做过集体记忆研究综述,对集体记忆的理论描述已经较为充分,对国内集体记忆研究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国内的集体记忆研究情况依旧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此前有学者针对国外集体记忆研究情况做了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并且与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指出了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学术影响力较小的问题。

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是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典型概念[1],本文在国内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中进行详细阐述。

本文对21世纪以来国内核心期刊中与集体记忆相关的293篇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回顾近20年集体记忆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与反思国内学者在集体记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集体记忆研究提出几点认识与规范。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一)研究基础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在CSSCI 中的文献都有较高的水准和学术影响力,为本文筛选文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通过输入关键词“集体记忆”,时段限制在2000—2019年,进行初次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共293篇,经过挑选,排除综述、会议等无效文章,最终获得有效论文263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族际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互动,不仅塑造了多元文化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族际互动的产物和反映。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研究,以期深化对族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理解。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族际互动是指不同族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各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元素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关于过去事件的记忆,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建构。

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族际互动是集体记忆形成的基础。

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各种历史、文化、传统等元素得以传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集体记忆。

其次,集体记忆是族际互动的产物和反映。

通过集体记忆,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进而理解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最后,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族际互动不断丰富和更新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反过来影响和引导族际互动的方向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文献分析主要用于梳理族际互动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深度访谈用于了解不同族群对集体记忆的认知和态度;问卷调查则用于收集大规模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以揭示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和报告;二是学术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三是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中获取的一手数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发现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中,各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元素得以传承和发扬,形成了独特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集体记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集体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集体记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动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深入探讨。

集体记忆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群体或社会共享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群体内部交流、协商和认同的过程后形成的。

集体记忆的核心是群体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如教育、传媒、仪式等)得以传承和强化。

集体记忆具有建构性和动态性。

这意味着集体记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是由群体成员根据现实需要和文化背景进行建构的。

同时,集体记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运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记忆内容的增减、记忆重点的转移以及记忆解读的多样化。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记忆的遗忘与重构。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缺失,而是记忆选择性的结果。

某些记忆可能因为不符合群体利益或价值观而被刻意遗忘或压制。

而重构则是对记忆进行再次解读和加工的过程,它可能使原有的记忆得到强化或弱化,甚至产生全新的记忆内容。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集体记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族际互动得以形成、传承和演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族际互动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族际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集体记忆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为深入理解族际关系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集体记忆的内涵与特点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记忆,它具有共享性、传承性、选择性等特点。

首先,集体记忆是群体共享的,不同个体在互动中形成共同的记忆。

其次,集体记忆具有传承性,通过代际传递得以延续。

此外,集体记忆还具有选择性,即群体在记忆形成过程中会选择性地保留、遗忘或重构某些信息。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复杂的集体记忆。

这些记忆不仅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客观信息,还包含情感、认同等主观因素。

因此,集体记忆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三、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交流。

这种互动为集体记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在族际互动中,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使得彼此的记忆得以共享和传承。

同时,互动过程中的冲突、融合和认同等行为也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

具体而言,族际互动中的交流和交往使得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信息得以传播和共享,从而形成共同的记忆。

此外,族际互动中的冲突和融合也会对集体记忆产生影响。

冲突可能导致某些记忆被淡化或遗忘,而融合则可能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认同和共同记忆的形成。

四、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传承与演变集体记忆的传承与演变是族际互动的重要结果。

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老一辈人的记忆通过口传、教育等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

同时,族际互动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使得不同族群的记忆相互渗透和影响。

这种相互渗透和影响使得集体记忆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以某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为例,他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共同的记忆,如共同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2024年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文

《族际互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族际互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互动,不仅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族际互动的产物和反映,它记录了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维系族群认同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从族际互动的视角研究集体记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族群关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

二、族际互动与集体记忆的关联族际互动是不同族群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竞争和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族群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不仅是族群认同的基石,也是族际互动的重要产物。

在族际互动中,集体记忆通过口传历史、文化习俗、节日庆典、仪式活动等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手段,以获取丰富的研究数据。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族群史志、地方志等;二是现场调查数据,包括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取的一手数据;三是网络资料,包括社交媒体、论坛等网络平台上的相关讨论和观点。

四、研究结果1. 族际互动对集体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族际互动中,各族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集体记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使得集体记忆更加丰富多彩,各族群的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族际互动也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加强了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集体记忆的传承与发扬集体记忆通过口传历史、文化习俗、节日庆典等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族际互动中,各族群通过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历史文化资源等方式,加强了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集体记忆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3. 不同族群间的集体记忆差异尽管各族群在族际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但不同族群的集体记忆仍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

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集体记忆;集体认同
一、集体记忆理论是记忆研究的新起点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

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1、“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的。

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

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

个体之间存在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

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

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

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忆”的解释。

他认为“集体记忆”倚仗于他人的记忆,同时还是现实对过去的重建。

虽然个人并未经历某些事件,但这些事件仍可以被型塑成集体记忆,从而在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2、“集体记忆”的两种研究范式
“集体记忆”概念被提出之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者们对众多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分成了“集体记忆”研究的建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范式。

建构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是现在对历史的重建。

哈布瓦赫也有“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的论述[3]。

而美国社会学家彼得·诺维克沿承了哈布瓦赫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集体记忆”的核心特征是非历史性,甚至反历史性的。

“记忆并没有完结,而是在现实中得到延续,‘集体记忆’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4]。

韦尔奇(james wertsch)也从建构主义的范式出发,将“集体记忆”分为三种类型:同质型集体记忆、互补型集体记忆和冲突型集体记忆,它们是同一集体内成员建构记忆的不同结果[5]。

功能主义范式认为集体记忆最重要的功能是集体整合。

哈布瓦
赫对集体记忆的功能也进行了探讨。

在概念化“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他始终强调集体记忆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维持群体的稳定和完整。

亨利·罗素(henry rousso)发展了哈布瓦赫的思想,论述道“与个体记忆一样,集体记忆也支持着各种认同。

它在情景中跨越了个体的边界而进入集体领域,它支持了族群认同、国家认同、市民认同以及其它认同”[6]。

建构主义注重集体记忆的因变量特质,而功能主义则强调它的自变量身份。

为了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两种范式的契合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往往采用过程分析法。

二、集体记忆实现的基础——集体认同
在哈布瓦赫的理论中,形成记忆的个体因素如语言、思维、逻辑都不会单独存在,而是特定生活场景下个体与他人互动产生的综合体。

”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

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7] 集体认同的一个作用是强化了集体记忆。

集体认同可以看做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框架,以强大的集体意识作为准则。

人们生活在其中,个体的记忆会逐渐被群体同化,成为能够被触发的回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同的记忆会由被反对到淡化,然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集体所认同的意识所同化,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

集体认同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权力对集体记忆进行重建。

现存社会秩序包含政治、经济等方面要素,其中的权力关系很大程度上
影响或决定了集体认同,进而对集体记忆的场景影响和重建。

在极权主义的社会下,统治者可以用权力制造恐惧来控制人民对事件的记忆。

三、集体记忆理论的现状及意义
国外学者对集体记忆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而展开的。

如对大屠杀的研究,大屠杀集体记忆不论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维度上的工具化,还是文化维度上的内化,都是为了支持和强化已形成的集体认同,或是为形成中的集体认同提供合法性基础,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建构主义范式强调的则是集体认同对大屠杀集体记忆的型塑。

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这对相关关系像纽带一样把有关记忆研究最常用的两种范式结合了起来。

国内学者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研究也大都是围绕着某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对人们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

如景军的《神堂记忆》,对中国西北某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来理解集体记忆对村民的作用。

总之,集体记忆理论还处于发展中,属于较为边缘和交叉化的理论,但哈布瓦赫的这一理论确实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注释:
[1][4]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5][6]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3][7]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