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0~14 题。
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直自避;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怒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废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度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乙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延每欲畀以美官,惟悉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枝,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诚信(节选)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业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
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载,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
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之盛德,复将有所间然乎。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
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
则小人绝其佞邪,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鼓:城邑名。
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
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
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1.下列用“I”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文言文《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B.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C.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D.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难,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盖.儒者所争盖:___________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理: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举: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以: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具体指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①原来,表推测②道理③推行④用来。
(每空1分,共4分)
20.①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关键词:议、修,倒装句式。
整体句意通顺,2分)②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就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关键词:怨、诽、固、其,整体句意通顺,2分)
2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少一点扣一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