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教案.doc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1.强项令》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1.强项令》word教案 (5).doc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读课文,掌握有关《后汉书》及范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1、组织学生交流《后汉书》及范晔的相关知识并概括总结要点。
交流预习中收集的资料:
1、《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 十列传及八
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钟。
交流收集的资料,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7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2、朗读课文。
志,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 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2、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 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 《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2、熟读第一段,背诵。
1、完成听写。
2、教师提示每句的第一个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完成。
落实本堂课教学重点。
10分钟。
强项 令
范晔
一、文学常识
二、生字
三、通假字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强项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强项令》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2)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强项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中国历史上“清官”有哪些?俗话说“打狗看主人”,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县令,竟敢当街拦住皇帝姐姐的车驾,欲将无故杀人而藏于车中的凶手当街“格杀”。

他是谁,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硬脖子县令。

2.释题:刚强不肯低头。

简介作者、出处。

3.师范读课文、生读课文、齐读课文。

4.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有不懂字、词、句提出来,共同解答。

5.找同学翻译课文,复述课文,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县令董宣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强权统治,誓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也改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6.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写事件高潮,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由是搏击豪强……桴鼓不鸣董少平。

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二、整体感知。

第一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

董宣疾恶如仇的性格,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强项令教案 《强项令》教学设计(4篇)

强项令教案 《强项令》教学设计(4篇)

强项令教案《强项令》教学设计(4篇)强项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3.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重点:1.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进而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

2.学习用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一、预习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

2.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第一课时范晔(yè)陈留圉人(y)骖乘(cánshàng)以头击楹(yíng)枹鼓不鸣(fú)臧亡匿死(cáng)因敕(chì)艾绶(shòu)二、导入新课。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古代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董宣执法》,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制状况。

三、正课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叙述的故事。

①征:征召。

②苍头:家奴。

③主:公主的简称,这里指湖阳公主。

④骖乘:陪乘。

⑤驻车叩马:拉住车马。

驻(zhù),停留。

叩(kòu),拉住,勒住。

⑥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⑦*:打死。

格,击打。

⑧菙杀:用鞭子打死。

菙(chuí)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⑨良人:*民,百姓。

⑩理:治理。

11楹:柱子。

12盖:覆盖。

13谢主:向公主谢罪。

谢,认错。

14顿:叩头。

15据:按,撑。

16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犯17敕(chì)(**)命令。

18臧(cáng)隐藏。

现在写作“藏”。

19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

强,硬。

项,脖子。

20悉:全,全部。

21班;分发。

22搏击;捕捉打击。

23震栗:害怕得发抖。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精选3篇)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精选3篇)《强项令》记叙了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中学课文《强项令》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三、串讲课文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

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

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解词: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

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一、串讲第二段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 (4)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 (4)
二、探疑互动。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识记实词。
4.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 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2、以 教师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
一词多义。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整理:
⑴征:征召。
⑺、因此,(他)捕捉打击土豪列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 怕得发抖。
落实教学重点。
12分钟。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解疑归类。
这堂课我们要结合注释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掌握这篇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流畅的疏通文字了,相信你一定可以认识一位
⑾楹:柱子。
⑿盖:覆盖。
⒀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
⒁顿:叩头。
⒂据:按,撑。
⒃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
⒄敕(chì)(皇帝 )命令。
⒅臧(cáng)隐藏。现在写作“藏”。
⒆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 ,硬。项,脖子。
⒇悉:全,全部。
完成练习。
积累实词,落实教学重点。
15分钟。
掌握一词多义。
⑶、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他(看到车马),就拦 住车马, 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喝叱(那)家奴下车,因而(能)打死他。
⑷、陛下圣明德政(才能)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⑸、董宣不顺从,勉强使他跪下,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⑹、公主说:“您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门前。”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解题思路。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文化知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与其他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评价:结合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强项令》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强项令》的背景知识、解析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合作探讨课文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强项令
范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重点)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

2、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难点)
教学突破:
教学中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用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联系古今社会生活,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有句话叫“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出了百姓对为官者的要求和期盼。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官才是称职的官,才是好官呢?(学生回答)那么东汉的董宣是怎样用他的言行来诠释“好官”的概念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强项令(板书课题)董宣的世界。

二、相关简介:
1、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博览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著有《班超传》、《张衡传》等,最著名的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

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三、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字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老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译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质疑,解疑。


四、验收效果: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圉、匿、箠、楹、敕
(2)、解释划线字词:
后特征为洛阳令()臣不须箠()
使宣叩头谢主()由是搏击豪强()
宣悉以班诸吏()妻子对哭()
2、观看PPT课件5-9,进一步理解文意,请划出“董宣执法”这一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可相互讨论)
3、归纳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可相互讨论)
五、指导朗读:
在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中的词句也基本掌握之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来: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分明,语调要抑扬。

多听多思,自由朗读。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2、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董宣“格杀”家奴一事。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留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的身上。

第二课时
一、指导复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强项令》,请大家先齐读一遍文章,然后复述“董宣执法”的故事。

(强调细节,可让一位同学完整复述,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均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二、诱思导学:
(一)、自主学习:
请独立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课文反映了董宣的哪些优秀品质?采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清正廉洁,语言动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合作探究:
请思考、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从哪些字眼看出来?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预设:汉光武帝对董宣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

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后,改为“笑”,表现在“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最后,董宣死后,他“伤”,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运用了对比手法)由此可看出刘秀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开明,知错能改,爱惜人才的。

“怒”也许是为了顾及他那骄横,仗势欺人的姐姐的面子。

2、由湖阳公主包庇家奴杀人的情况,可看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怎样的?
预设:可见当时的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律法,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制裁。

刘秀起初也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
要“圣德中兴”。

3、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董宣此举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贵族阶级拥有特权,他们犯了法,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如果依照法律程序,湖阳公主一定会百般阻挠,包庇自己的家奴,对董宣的执法造成困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董宣未经审判杀了公主的家奴,伸张正义,这是可以理解的。

4、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请说说在当今社会,能否这样?
预设:当今社会的“法”与“执法”与古代的不同。

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多由县令施行。

当今法律分公安、检察、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安局是侦查机关,检察院是公诉、监督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

刑事案件首先要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是纪检机关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后提交检察院,检察院根据证据、情节和后果决定是否公诉,若提起公诉,就由法院进行审判。

三、拓展延伸:
生活在法制社会且应有正义感的同学们,如果现在遇到不法之事,请说说你们该做些什么?将来的你如果成了一位执法者,又该怎么做?
预设:现在若遇到,应向相关部门举报,使其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法律意识,不要意气用事,做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将来若是执法者,应不畏权,不徇私,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牢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人民的好公仆……
四、课堂小结:
积累知识增加技能积极探究学会欣赏学法守法理智做人
五、作业布置:
1、课文第一段是从()面来写董宣的,通过对他的()描写,并且运用()和()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的性格;第二段从()面写出他的()品格。

2、请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要能够准确体现这个人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