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色谱分析课程大纲

《色谱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241006课程英文名称:Chromatograph Analysis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0 实验:12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色谱法是分析化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门技术。
作为一种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分析强有力的工具,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色谱分析从理论到技术也得到较快发展,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等新型高效分离模式相继问世,极大地拓宽了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目前,色谱法已经成为分析化学学科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学、化工、轻工、石油、环保和医药等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色谱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践等方面皆取得了系列成果。
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人才的培养。
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色谱讲习班,到现在的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色谱分析”课程,一大批高水平色谱分析人才脱颖而出,为色谱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色谱分析方法,了解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色谱分析技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具体的色谱分析方法与技术。
(三)实施说明讲授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满足应用型色谱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动色谱法的本科教学。
选配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也对最新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作了浅显的介绍。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分析化学。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并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色谱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气相色谱分析实验

气相色谱分析实验实验1 填充色谱柱柱效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术。
2.掌握柱效能指标的塔板数、塔板高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色谱柱分离混合物的能力用柱效能(柱效)来表示。
在一定色谱条件下,色谱柱的柱效可用塔板数n 或塔板高度H 来衡量。
在塔板理论中,有效塔板数n 有效及有效塔板数高度H 有效能比理论塔板数及理论塔板高度更真实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能力,它们的计算公式为:n 有效22R R 1/2b''5.54()16()t t W W ==R R M /'H L n t t t ==-有效有效式中 R 't —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W 1/2—色谱峰的半峰宽;W b —色谱峰的峰底宽;t M —空气或甲烷气的保留时间(称为死时间); L —色谱柱的长度:三、仪器与试剂仪器:气相色谱仪,TCD 检测器。
试剂:丙酮、丁酮、甲烷 四、实验步骤 1.设置实验条件T c=90℃, T I =120℃; T D =120℃ 色谱柱:3m ×3mm 不锈钢柱。
固定相:邻苯二甲酸二壬酯。
担体:6201红色担体。
2.柱效能的测定取20μL 甲烷气进样,记录甲烷气的t M 。
分别取0.5μL 丙酮、丁酮标样进样,记录W 1/2及t R 。
将所测数据记入(表1) 3.载气流速对柱效能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改变载气流速(10、20、30、40、50、60、70mL ·min -1),在每一流速下将20μL 甲烷气、0.5μL 丁酮标样注入色谱柱,记录t M 、t R 、W 1/2填入表2,载气的流速可用皂膜流量计来测定。
五、记录表 1(表2)计算并绘出柱效能H与载气流速线速u的关系曲线,找出最佳载气流速及H 最小。
其中u=L/t M (cm·s-1)表 2六、思考题1.测定H-u关系曲线有何实用意义?2.如何选择最佳载气流量?实验2 大气中苯系物的色谱分离一、实验目的掌握并了解气相色谱法在分离方面的优越性,对苯、甲苯、二甲苯异构体的混合物的测定方法。
中药色谱分析教学大纲

新疆医科大学《中药色谱分析》教学大纲(适用于中药、中维药资源研发专业本科)I 前言中药色谱分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固定相对流动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的一门学科。
包括平面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色谱分析法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分支,它与中药专业的各门基础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色谱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利用现代色谱分析仪器进行成分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加深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本大纲适用于中药学、药学研发类专业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3.5:1,即讲课28学时,实验8学时。
II 正文第一章中药色谱分析概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掌握色谱法的有关概念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熟悉色谱过程,四类基本色谱类型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及色谱法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色谱分析的有关概念(术语)和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包括保留值,区域宽度,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保留时间与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关系;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速率理论。
2、熟悉色谱过程;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空间排阻色谱四类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固定相和流动相、影响组分保留行为的因素。
3、了解色谱法的分类及色谱法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基线、保留值、色谱峰高和峰面积、色谱区域宽度、分离度、分配系数、容量因子、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空间排阻色谱、涡流扩散、纵向扩散、传质阻抗。
《色谱分析》教学大纲

《色谱分析》教学大纲Chromatography课程编码:21A42089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推荐教材:苏立强主编,《色谱分析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参考书目:1.于世林编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2.刘虎威编著,《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3.陈义编著,《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应用》,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色谱分析是环境科学的主要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色谱分析方法和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色谱分析在生活、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平面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中利用仪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操作。
2.掌握色谱分析测定中的干扰因素、误差来源及其消除的方法。
3.熟悉色谱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基本的分析过程。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概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色谱法的分类、特点和局限性;色谱分析法中的色谱图和相关术语;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熟悉色谱现代发展及相关联用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色谱图和相关术语、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色谱分析法的历史第二节色谱法的分类一、按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物态分类二、按分离原理分类三、按固定相使用的方式分类四、按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五、按色谱技术分类第三节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第四节色谱图和相关术语第五节色谱现代发展及相关联用技术第六节有关色谱得中文工具书和国内外主要色谱期刊第二章基本理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平衡理论、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分配系数、分配比和分离度的概念;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作用和不足。
大学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色谱实验

样品前处理对色谱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未来可以深入研 究样品前处理的最佳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分离效果和实验 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对于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 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应用范围, 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02 色谱法基本原理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不同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 配平衡实现分离。
长等。
进样分析
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仪 器,启动实验,开始色
谱分离分析。
结果处理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 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得
出结论。
04 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
在色谱实验中,需要详细记录每个步 骤的实验数据,包括进样量、检测时 间、峰面积等。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 、归一化、计算等,以便后续的结果 分析。
结果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
将实验结果与标准品或已知样品 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和相似之处。
定量分析
根据峰面积等数据,计算待测物 的浓度或含量。
谱图解析
对色谱图进行解析,识别各组分 的峰,并确定其对应的物质。
结果解读与讨论
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解读待测物的性质、组成和含量 等信息。
结果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和误 差来源,提出改进措施。
分类
按固定相类型,色谱法可分为液 相色谱、气相色谱、凝胶色谱等 ;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柱色谱、 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等。
色谱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色谱分析》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修订)时间:2017年6月课程名称:《色谱分析》课程编码:080241006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环境工程课程总学时:32学时实验(上机)计划学时:12学时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1.环境工程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2.环境工程专业《色谱分析》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3.近年来《色谱分析》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色谱分析实验课程的建立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是在色谱分析理论课基础上的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有助于对色谱分析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1、了解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平面液相色谱的理论和方法。
2、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理解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学生要学会使用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器。
四、实验基本要求“气相色谱仪原理及应用”通过学习气相色谱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及其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数据报告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记录简明,台面整洁、实验有序,良好的环保和公德意识)。
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及应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及其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薄层色谱原理及应用”实验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六、教材(讲义、指导书)《色谱分析实验指导书》,校内实验指导书。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具体要求,根据每个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准备,实验过程的考查,实验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综合给出实验成绩。
2.实验评分应包括三个方面:(1)实验预习回答提问占20%;(2)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纪律占40%;(3)实验报告占40%。
《色谱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色谱分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hromatography Analysis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64/4适用专业:工业分析技术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课。
是分析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事仪器分析相关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
色谱分析法是利用不同性质的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吸附性能或其它作用不同而被分离,并进行成分、含量、结构等多方面的分析。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各种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了解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主要结构与工艺,培养学生对各种实际分析样品的分析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正确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该课程是在完成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课程,掌握色谱分析方法可以为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分析工作打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色谱分析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2.学习色谱分析原理,使学生理解色谱分析方法的应用;3.学习色谱分析仪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能力;4.学习色谱分析的定性定量方法,培养学生对色谱分析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5.学习色谱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色谱联用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作业及测验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练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理解色谱的定义及原理,掌握色谱分析仪器的使用及定性定量方法。
七、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测验成绩、期末成绩等组合而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平时出勤成绩:5分。
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
平时作业成绩:5分。
主要考核对课程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平时实验成绩:10分。
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80分。
主要考核色谱分析的概念,方法和仪器使用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色谱分析 教学大纲.doc

3、了解计算机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4、了解二纬色谱在样品分离中的应用
授课方法:教师指导下自学
实验部分:
1、气相色谱的基本操作及进样练习
2、掌握气相色谱操作条件的建立
3、掌握气相色谱灵敏度及测限的测定
4、校正归一法定量测定苯系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建议学时4
5、气相色谱柱的制备建议学时4(选做)
授课方法:讲授
第五章:气相色谱的检测器建议学时:2
1、掌握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基本要求、分类和主要的性能指标及测定和计算方法
2、掌握气相色谱的主要检测器,如:TCD、FID、ECD、FPD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操作条件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授课方法:讲授
第六章:气相色谱填充柱建议学时:4
1、掌握色谱柱系统的基木概念
授课方法:讲授
1、掌握影响液相色谱柱效的主要因素及分离控制授课方法:讲授
第^一章:高效液相色谱的实验技术建议学时:4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性质、选择及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2、了解梯度洗脱的应用
3、了解制备色谱及应用
4、了解衍生化技术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5、了解制备色谱及其应用授课方法:讲授结合自学
2、了解固体吸附剂的主要种类及应用
3、掌握固定液的基本要求、分类、特征常数及选择方法
4、掌握色谱载体的基本要求、分类及应用
5、掌握色谱柱的制备方法
6、掌握气相色谱最佳色谱条件的建立过程
授课方法:讲授
第七章:开管柱Biblioteka 相色谱的特点及种类建议学时:21、了解开管柱色谱的速率理论及影像柱效的因素
2、了解开管柱色谱的制备及色谱柱的评价
课程编号:0202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一、实验目的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基本术语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分离度:气相色谱中随着温度升高,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气相色谱柱:流动相:氮气进样量:10.0ul进样口:150 o C柱温箱: 80 o C检测器: 250 o C2.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气相色谱中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计算保留时间、分离度和理论塔板高度。
【3】建立标准曲线。
液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一、实验目的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流动相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基本术语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分离度: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反相液相色谱中随着有机相浓度增加,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甲醇:水=70:30,80:20,90:10(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54nm灵敏度0.02~0.2AUFS2.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组分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如何建立标准曲线。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茶叶中的生物碱一、实验目的1.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
2. 茶叶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溶解性咖啡因:乙酸乙酯、氯仿、嘧啶、吡咯、四氢呋喃中可溶,酒精和丙酮中一般可溶,石油醚、醚及苯中微溶。
茶碱:常温下溶于水、乙醇、氯仿、氢氧化碱液、氨水、稀盐酸和稀硝酸中,微溶于乙醚。
可可碱:微溶于水、乙醇,中度溶于胺。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在1~100nm胶体范围之内。
维持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因素有两个:(1)水化膜: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的沉淀析出。
(2)同种电荷:在pH≠pI的溶液中,蛋白质带有同种电荷。
pH>pI,蛋白质带负电荷;pH <pI,蛋白质带正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阻止蛋白质颗粒相互聚集,发生沉淀。
蛋白质沉淀法有:1.热变性及酸碱变性沉淀法用于选择性的除去某些不耐热及在一定PH值下易变性的杂蛋白。
2.有机溶剂沉淀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产品的分离纯化,有时也用于蛋白质沉淀。
有机溶剂的沉淀机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面水层的生物大分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
该法优点在于:1)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即蛋白质或其它溶剂只在一个比较窄的有机溶剂浓度下沉淀;2)沉淀不用脱盐,过滤较为容易;3)在生化制备中应用比盐析法广泛。
其缺点是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操作要求在低温下进行。
总体来说,蛋白质和酶的有机溶剂沉淀法不如盐析法普遍。
3.等电点沉淀法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两性物质的沉淀。
但此法单独应用较少,多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4.非离子多聚体沉淀法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
5.生成盐复合物沉淀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小分子物质的沉淀。
6.盐析法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HPLC);乙醇(A.R.);乙腈(A.R.);咖啡因(A.R.);茶碱(A.R.);可可碱(A.R.);茶叶。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甲醇:水=30:70(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54nm灵敏度0.02~0.2AUFS2.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将10.0g粉碎后的茶叶粉末置于100.0 mL 50%乙醇的烧瓶中加热至70.0 o C萃取30.0分钟。
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
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咖啡因1.0mg、茶碱1.0mg、可可碱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甲醇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咖啡因0.01-0.5 mg/mL、茶碱0.01-0.5 mg/mL、可可碱0.01-0.5 mg/mL标准溶液.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6.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天然物中生物碱的提取要注意什么。
【2】提取时什么条件对提取效果有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盐角草中的酚酸一、实验目的1. 盐角草中的酚酸的提取。
2. 盐角草中的酚酸含量的测定。
3. 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添加剂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溶解性原儿茶酸:溶于水、乙醇、乙醚。
咖啡酸:易溶于热水、冷乙醇。
阿魏酸:溶于热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流动相添加剂作用原理(1)抑制色谱柱上残留硅醇基的电离。
(2)控制化合物的电离状态了,酸性化合物加酸时基本能控制在分子状态,而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在酸性条件下也只有一种电离状态了,如果不加酸,对某些PKa在中性左右的离子型化合物会出现裂峰的现象的(一个化合物出两个峰)。
分析酸性化合物加酸起到改善峰型,改善分离度,防止拖尾的效果。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乙腈(HPLC);原儿茶酸(A.R.);咖啡酸(A.R.);阿魏酸(A.R.);盐角草。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乙腈:水:三氟乙酸=20:80:0.1(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70nm灵敏度0.02~0.2AUFS2. 盐角草中酚酸的提取:将1.0g粉碎后的盐角草粉末置于20.0 mL去离子水中加热至80.0 o C 萃取30.0分钟。
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
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原儿茶酸1.0mg、咖啡酸1.0mg、阿魏酸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流动相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原儿茶酸0.01-0.5 mg/mL、咖啡酸0.01-0.5 mg/mL、阿魏酸0.01-0.5 mg/mL标准溶液.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