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学 第七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

• 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是从生态学角
度对土地资源的划分,其涵义是把各种 不同的土地资源视为具有一定结构、执 行特定功能的土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 系统主要是指地球表层一定地段以生物 和人类为主的自然和人文多种要素组合 而成的复杂有机组合体,不同于一般的 生物生态系统。
• 德国学者W.海博最近也以自然度的 减少或人文化的增加,提出主要土地系 统或生态系统体系。首先区分为生物生 态系统和技术生态系统两大类,又在生 物生态系统中划分出自然生态系统、近 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 生态系统四个次级类型。并简单列举各 个类型的基本特点。见表1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
1、粮食型: (1)计算粮食生总量
Y=P·A·R 式中:Y是粮食生产总量
P是土地生产潜力(亩产)水平 A是耕地面积 R是粮食用地占耕地的百分数
•(2)计算人均社会
粮食占有量
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应包括人口 口粮、种子粮、饲料粮、本地工业 用粮及仓储等其他用粮。一般可根 据近几年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并 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可制定 几个不同消费水平,以便求出几个 人口承载力方案。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 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 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移,是一个动态开 放系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 程。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多层结构,大系统中 包含高级子系统及次一级的子系统。这些子 系统,从类型上分,有农田生态系统、林地 生态系统、草源生态系统等。
土壤主要是通过土壤肥力对作物发生作用, 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土壤水、肥、气、热综合用 的结果。因此,土壤修正系数K应尽量反映土 壤肥力的综合状况。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重在编制、贵在实施
法制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社会手段 科技手段…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发现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使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 。
总量指标
增量指标 效率指标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环 境 规 划 …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 城市、村镇、农业 林业、自然保护区…
非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各部门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
知识回顾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的生产潜力研究; 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知识回顾
四、农业生态区法(AEZ)
Agro Ecological Zone
根据生态区土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等土地 资源特征,结合区域的生产条件和人口的消费水 平,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林增杰
福建闽侯人,1956-1961 于原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 地管理专业学习。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一、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56年创建土地规划系
1955-1958年土地规划研究生班
1960年抽调师资支援河北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农大。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学习目标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提供的可持续利用的服务功能的能力。
它是土地资源的重要属性之一,涉及到土地的物质能源供应、环境容量承载、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土地的肥沃程度、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和人口密度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规划,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嘿,咱来说说土地承载力是啥。
有一回我去农村玩,看到一大片农田,农民伯伯们在田里辛勤劳作。
我就想,这一块地能种出多少粮食呢?这就跟土地承载力有点关系了。
土地承载力呢,就像是土地的“饭量”。
一块地能养活多少人、多少动物,能种出多少东西,这就是土地承载力在起作用。
比如说一块肥沃的土地,能种很多庄稼,养很多牛羊,那就说明它的承载力比较高。
要是一块地很贫瘠,种啥啥不长,那它的承载力就低。
就像我看到的那片农田,如果管理得好,施肥、浇水都到位,就能产出很多粮食,养活很多人。
但如果过度开垦,不注意保护,土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贫瘠,承载力就会下降。
咱平时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土地承载力的影响。
比如说城市越来越大,需要很多土地来盖房子、建工厂。
如果不注意保护土地,土地的承载力就会下降,以后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粮食了。
所以啊,土地承载力很重要呢。
我们要好好保护土地,让它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养活我们大家。
以后咱要是看到土地,就可以想想
它的承载力,珍惜每一寸土地。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7.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及其研究意义 7.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7.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7.4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7.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 7.6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7.1 涵义及研究意义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所 密切关注的一项研究课题,对保护土地资源免受 破坏有重要意义,对生态脆弱地区更是如此。 • 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 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 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 • 1921年美国学者帕克和伯吉斯最早提出承载力的 概念。1970年威廉·福格特把生态学上的承载力概 念进一步延伸,明确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就是 土地提供饮食和住所的能力。
研究意义
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 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 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因此,它对于土地、人口、 食物与发展等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 有限的。土地超量负荷,必将导致掠夺式使用土地,使土 地肥力下降,再生资源活力减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 终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进行土地人口承载 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威廉·阿伦的研究
英国的威廉·阿伦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 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 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给出承 载人口的上限。 这种承载力研究所依据的定义是,在不发生土地退化的前 提下,一个土地利用系统所能永久支持的最大人口密度, 以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表示。 可以说是某一区域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理论人口,即某 地区与土地利用系统相联系的人口承载力。它主要考虑总 主要考虑总 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 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它不考虑人口对农业 生产的反馈作用。 生产的反馈作用。由于没有考虑对农业的投入与整个经济 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反馈作用,这种方法只能提供某个时期 该地区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粗略估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作物的灌溉气候生产潜力
• Yw=g(wi)·Yt
• 式中:Yw是光温水生产潜力(g/m2·年)
• Yt是光温生产潜力
• g(wi)是灌溉条件下水分影响函数
•
g(wi)=(Ws+Wi)/E0
• Wi-农田灌溉水量
• E0-土壤水分年平均蒸发量
• Ws-土地水资源量
• 4.农业生态区法在土地资源开发前景中没有考 虑大型土地改良措施的作用,而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许多边际土地在外国能被认 为是不适耕作的土地,在我国都采取了多种大型 土地改良措施。
农业生态区法应用的特点
• 5.一个农业生态单元的土地并不都是 用来生产食物。在计算土地资源的食 物总产量时,就发生土地总面积中有 多少是用来生产粮食的问题。这就涉 及到土地利用结构问题。FAO采用了简 化的推算方法,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时, 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 定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参数。
•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
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 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 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 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 土地自然生产力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其水平高低主要受自然条件制约, 与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与人类的经济活动 无关。
⑸、计算土地(经济)生产力 ——通过考虑投入水平修正土壤适宜性
• (1)投入的方式
• 一是改变土壤状况的基本性投入;主要是农田基本建设,如土 地平整
•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的常规性投入;主要是肥料、良种、农机和 技术投入等。
• (2)投入的水平 • 在农田基本建设与常规生产性投入方面同时考虑分为高、中、
• 通过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自 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同时它也是计算土地经济 生产潜力的基础。
•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
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 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当地几种主要当家 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 它是在计算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基础上,又考虑了水、 土壤、经济技术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下,而计算的土 地生产潜力。它是土地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共 同作用的产物。
363
高梁
3640
77
谷子
2620
97
甘薯
1270
18
马铃薯
770
23
三、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区域分析
1、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较大,无论何 种投入,现有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 高及增产潜力较大者均在东部省区。
2、人口超载的地区,首先是大城市所在地 区;其次为土地条件生产潜力较差的地 区;再次则为人口技术较大的省区。
年的平均气温,取其平均值代入公式计 算,即可得到光温生产潜力。
⑵通过年平均降雨量计算降雨气候生产潜力
• 它是在光温和土壤养分都能在整个作物生长周 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只受降雨量的限制而计 算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一种方法。计算模型为:
• Yp=3000/(1-e-0.00065p)
• 式中:Yp是土地生产潜力(g/m2·年) • p是年平均降雨量(毫米) • 选取若干年降雨量的平均值代入分式计算,即
• 一般以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作为
计算的基础。
区 别:
• 土地生产潜力不是土地生产能力 • 人的生活水平与人的生活需要不同 • 土地人口承载力不能和土地人口容量相提并论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的特点
• (1)针对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 • (2)其主要的过程是要计算这一行政区
域的食物生产能力,它取决于这一区域 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物质、技术等方 面的投入水平。 • (3)需要考虑分析预测期的生活水平, 因为对于一定的食物生产量,生活水平 不同,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的。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由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 长……
1原9联87合年国中秘期书,长世佩界雷人斯口就已此突提破出50报亿告大:关。 世界人口从10亿增到20亿,经过100年; 从20亿增到30亿,经过35年; 从30亿增到40亿、50亿,经过14、15年 并且这种趋势不可能很快减缓。
农业生态区法应用的特点
• 3. FAO过去研究的国家一般是一年一熟,因此, 对种植制度的研究不细。而我国的情况是人多地 少,劳动力充裕,复种指数高,种植制度复杂, 而且有许多作物品种适应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种植 制度。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应将作物按不同季 节分为越冬作物,春作,夏作。秋作四种类型; 将种植制度分为一熟制。二年三熟制。二熟制和 三熟制四种类型,并在全国进行种植制度区划。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PSCL= 〔 P(e)×A 〕 / N
PSCL:土地人口承载力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P(e):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土地面积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 1)土地资源的数量 •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 3)投入水平 • 4)生活水平 • 5)时间尺度
Pi是各土壤类型与总土壤面积的比值
Ai是各土壤类型对农作物的适宜度 Bi是各土壤类型面积 C是土壤总面积
土壤修正系数K的求取,可以是首先确定不同土壤类型对作物 的适宜程度,最好的土壤适宜度为1,其他土壤类型按其 对作物的适宜度不同逐渐降低,从而确定所有土壤类型对 作物的适宜度,然后把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与总土壤面积 的比值作权重系数,土壤类型对作物的适宜度为基值,采 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该地区土壤修正系数K
1989年原国家土管局及FAO、UNDP研究中 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结果:
按高投入、欧美型膳食标准14.94亿,但在计 生政策执行完好的情况下,最高可达16亿。
因此,中国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陈百明与 特 点
•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 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的一定生 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研究! 研究!!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结果表明:如果保持研究期的土地利用水平,发 展中国家全部耕地只能勉强养活2000年的人口, 而其中64个国家不能养活自己。
由来
97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认 为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继续承载不断 增长的庞大的人口数量,进而向美国政府 提出“中国威胁论”。
低投入三级。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经营标准划分,从总体上看,我
国属于中等投入水平,有些边远落后地区为低投入水平。 • (3)对土壤适宜性的修正——调整土壤适宜性的级别
2、估计人均营养标准
方法: 1)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不分年
龄、性别、职业、粮食品种。这是种概算。 2)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
• 它不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受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活动如施肥、灌溉、耕作、应用 科技术等,对土地经济生产力水平可能过到的最大 程度,为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制定土地管理和人 口政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农业生产提 供依据。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式图
光照 温度
光温 生产力
气候生产力
• Ws=P-(Rs+Rg)
• P-年平均降雨量
• Rs-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
• Rg-地下水年平均径流量
⑷.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n
n
Ys=Yt·K=Yt·Σpi·Ai=Yt·Σbi·Ai/C
i=1
i=1
或 Ys=Yp·K=Yp·Σpi·Ai=Yp·Σbi·Ai/C Ys是土地生产潜力(g/m2·年) K是土壤修正系数
1、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 (1)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 2050年,达到16亿人口,已接近或超过我国土地人
口承载力的上限。
二、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 1、计算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 2、估算人均生活水平,如人均
粮食消耗量 • 3、计算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1、土地生产潜力计算
土地生产潜力的概念
•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土地的生产力,它 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可程度,反映 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
• 土地生产力又可分为:
土地自然生产力 土地经济生产力
农业生态区域法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方法
• 目前,常采用农业生态区法(AEZ法)。
• 农业生态区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基金会 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为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和计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 的一种方法。
• 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 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亦可称为 农业生态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制图单元),每个 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农业生态区是通过 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 图件的叠加而成的;农业生态区的划分,主要借助 于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MapInfo、MapGIS等 软件完成。
步骤
1.土地资源清查
2.划分农业生态区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 内的土地生产力
5.确定经济投入水平 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 土地人口承载力
农业生态区法应用的特点
• 农业生态区法提供了确定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的新途径,是一种综合探讨农业规划和人口发展 的方法,它将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相结 合,来反映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潜力,并考 虑了对土地的投人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 和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但是,这一 方法主要是从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创造 出来的,而我国与这些国家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不能机械地照搬联合国粮农组 织的农业生态区法,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 行修正、发展,主要可似考虑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