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与中国的近代外交关系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中俄关系大事记

中俄关系大事记时间事件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992年12月中俄签署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
1994年9月中俄签署《中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和《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两国还宣布决心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6年4月中俄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中俄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
2001年7月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发展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003年5月两国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全面加强和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4年10月两国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并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
《纲要》规定,双方将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
两国还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2005年6月中俄两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关于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批准书,中俄边界问题从此得到彻底解决。
2008年7月两国外长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
2009年6月两国签署《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批准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
2009年9月两国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确定了两国相互投资和地方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项目。
2010年9月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发表《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
2011年6月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互信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2012年6月系的联合声明》。
中俄关系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俄关系发展史院系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教师时间摘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
这段不短也不长的交往史根据两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及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中俄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
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史引论: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 (1)3十月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新中国成立至苏联解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苏联解体至今..................................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评早期中苏关系

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看早期中苏关系张建1924年5月31日,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长顾维均与苏联外长加拉罕于北京签定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大纲除规定了中俄在东北三省的利益归属外,苏联放弃了沙俄原来在东北地区的一些不平等权益。
恰逢九十周年之际,回顾曾经孱弱的中国在当时外交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十月革命”在当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与俄国有着世界上最长陆地边界线和复杂历史渊源的国家,更是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强烈冲击,这使得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对俄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苏俄在国际上也得不到承认,处于孤立地位。
而且协约国还发动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占领了苏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了远东很多地区。
因此,如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干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时摆脱外交孤立、争取国际承认就成为摆在苏维埃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苏俄要冲破封锁、巩固政权并确保其远东边界的安全,就不得不力求协调和改善同邻国的关系。
自然,作为苏俄最大邻国的中国就成为苏俄外交的重点。
当时,中国北京政府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
他追随协约国,不承认苏俄政府,并于1918年3月召回驻俄公使,断绝了与苏俄的关系。
同时,还允许沙俄外交人员继续在中国行使权利,仍将“庚子赔款”交给沙俄使馆。
北京政府还与日本缔结反苏军事协定,使大批日军开入中国东北,甚至在1918年8月还以保护俄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为借口派了一个团的部队与日本一起参加了反苏战斗。
这些都成为苏俄在远东的极大隐患。
因此,作为苏俄来说,它不希望北京政府保持同沙俄的旧的外交关系,成为沙俄残余势力的据点,也不希望北京政府长期亲日拒俄而出现中日联合对付俄国的局面。
所以,尽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取得中国的外交承认就成为了苏俄对外政策的主要战略目标。
正是为了实现其对华外交的战略目标,苏俄政府分别在1919年和1920年发表了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奴役中国人民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攫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新中国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

新中国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政策研究“一边倒”是新中国实行的主要外交政策,不管是在对外关系还是对中国国内建设上都产生积极影响。
1950年2月,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基本内容和外交政策框架中得最核心方针。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一边倒”却不断受到挑战,至1966年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一边倒”最终走到尽头。
一、“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1949年6月26日,刘少奇代表团抵达了莫斯科,向斯大林及苏共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详细的描述了中国革命对未来新中国内外的政策设想。
该报告说明巩固中苏的联盟,两国的友谊建立对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国的独立发展和建设,它决定党中央的意义,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两个伟大的国家的友谊促进和巩固必须通过共同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刘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报告斯大林高度重视。
刘少奇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斯大林也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他承诺:新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就立即承认,斯大林提出了1945年中苏条约和有关协定的具体方案。
为了满足中国对各类专家的需求,苏联迅速批准并集中了200名各方面的专家,和刘少奇一起返回中国。
刘少奇同志长达一个多月的的苏联之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一边倒”外交战政策诞生的原因(一)无中立之路可走第一,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很难把中国看作中立国。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即使没有和苏联结盟这种情况,他们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对新中国猜疑、遏制。
其次,苏共领导人以斯大林为首一贯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斯大林甚至将毛泽东同志看作“游击队领导人者”而不是国家领袖,若中国不与苏结盟,就会使两国矛盾更为加深。
到时候苏不但不向中供应安全援助,反而可能可能把中国视为又一个南斯拉夫。
正是因为苏传统的沙文主义大国思想和对邻邦的猜疑和中苏边境问题的存在,中极可能变成苏防范对象之一。
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精选课件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
世界上两个最大社会主义国家 两国关系十分曲折道路
50年代初:同盟,中国对苏联“一边倒”, 卓有成效合作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日趋恶化, 60年代末,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关系恶化到严重地步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12页
70年代:视对方为最主要威胁
1979年中国照会苏联条约不再延长同盟被送进历史坟墓三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改善的背景苏联中国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三大障碍中苏边界谈判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晤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三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苏关系中苏两个最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过长达30年的对抗之后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它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且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64年,苏联:曾提出停止争论;毛泽东:“打打笔墨官司有什么了不起呢?天不会塌 下来;山上草木照样长;女人照样生孩子;河里的鱼照样游。这场争论要进行一万年。”
文革爆发,中苏关系更趋恶化。1969年,珍宝岛事件,边界武装冲突, 战争边缘
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美联合对付苏联;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 百万。1979年,中国照会苏联,《条约》不再延长,同盟被送进历史坟墓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12页
二、中苏关系由盟友到敌人
(一) 导致中苏关系破
裂的基本因素
历史因素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12页
战略因素
意识形态因素
国家利益因素
(最重要、最根本动因)
长波电台
联合舰队
二、中苏关系由盟友到敌人
(二)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裂
50年代末,表面盟友,实际不断恶化;决裂
1960年6月,赫鲁晓夫布加勒斯特会议围攻中共;7月,撤走苏联专家
中国外交形势政策论文_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外交形势政策论文_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初探》摘要:2022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由于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秩序、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中俄贸易的发展并不顺利。
因此,认真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建国时与苏联的蜜月期,到赫鲁晓夫后的兵戎相见的紧张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战略性建设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经济合作尤其是外贸的发展是两国和平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基石。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山水相连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经贸合作现状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至2022年,中俄贸易保持连续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2年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但2022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至388亿美元,而在2022年中俄贸易取得很大发展,达到554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70%,基本上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俄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22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据中方统计,2022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增长70%以上。
此外,中国还对中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中长期的信贷。
如果把这些也考虑在内,中国在俄投资额已达几十亿美元。
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
近年来,两国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一)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偏见的认识进入九十年代后,中俄间政治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合作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来说都与两国的经历实力相比相差甚远。
评析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评析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一边倒”方针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确立的外交政策,即新中国在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而选择这样的外交政策是有怎样的原因呢?在当时它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从今天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个外交政策的实行有怎样的利弊呢?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内容,原因,和影响来浅析新中国的这项外交政策。
关键词:一边倒新中国外交成因影响正文:一“一边倒”政策的内容及含义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
那么,什么是“一边倒”?一边倒基本释义为比喻某人或某种力量,从相互对立的双方中间,完全倒向一方。
1每一个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是要从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出发的。
从内政的角度来看新中国将跟随着苏联老大哥坚定地走着社会主义道路。
而从外交的角度看“一边倒”作为一项外交政策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而其实质就是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
但是这项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在当时的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针政策,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外交政策呢?为什么一边倒不倒向美国资本主义而是导向苏联社会主义呢?二“一边倒“政策的成因(一)国内原因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俱兴,经济十分落后。
而一个国家的富强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建设的进展。
所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进行经济建设。
当时的中国凭借自己微弱的能力,没有先进的技术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
当时的美国扶蒋反共,而苏联和新中国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苏联与美国相比更愿意给中国以帮助。
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苏联就承诺给予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
若此时中国保持一种所谓的中立立场,与美国和苏联实行等距离外交,那么苏联也会采取观望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国中后期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谓错中复杂,在这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大抵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是欺压掠夺关系。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
中国和俄罗斯近代以前,是两个孤立的国家。
17世纪前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以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特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
例如:1858年参与签订了《天津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规定,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归俄国。
通过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即《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被俄国侵占。
第二是结盟关系,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与十月革命的指引有关。
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了很大帮助。
苏联和共产国际在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支持。
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有重要意义。
苏联积极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如“一五”期间重工业项目)。
中国奠定国家工业化初
步基础也是走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第三是对抗、冲突关系。
60年代到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对抗,先是赫鲁晓夫期间我们九评苏共,苏共20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有个秘密报告,反对个人崇拜,同时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
第四是缓和关系。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
综上言论,中国与俄罗斯不论是在从前或是未来,都将以不断合作与竞争的形势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