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2、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于盆腔腹膜及各脏器表面,以骶韧带 、直肠窝、子宫后壁为常见输卵管内异症多累及其管壁浆膜层。直接 累及粘膜者较少。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扭曲、影响其正常蠕动, 造成不孕。 分二型: 色素沉着型——典型的酱紫色或褐色。 无色素沉着型——为早期病变,红色和白色,无色素沉着的内膜病灶 发展成典型的病灶需6——24个月。 深部侵润型内异症:病灶侵润深度 >5mm,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 宫凹陷、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道、腹壁切口等。
四、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一)、疼痛: 小的散在病灶可致剧痛 70—80%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 度不完全平行。 大而严重的粘连可无痛 (1)、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 (2)、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疼痛,少数。 (3)、性交痛及排便痛。30% 。 (4)、卵巢内异症破裂出现急腹症。 (二)、不孕:约50%的患者合并不孕。 (1)、盆腔解剖结构正常。 (2)、盆腔内环境改变。 原因:(3)、免疫功能异常。 (4)、卵巢功能异常。 (5)、自然流产率增加40%:15% 。
Page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以下特点:

1、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疼痛和不孕。 2、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症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 4、病变广泛、形态多样,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 5、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 6、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的恶性行 为。 7、激素依赖性。 这些特点是内异症的治疗甚为棘手,如何规范和系统化的治 疗,使患者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3例剖腹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初探

13例剖腹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初探
方法 。
参考文献
显效果 。1 3例患者均行 手术治疗 ,其 中 3例在局 麻下行 病 灶切 除术 ,1 0例在连硬 麻醉下行病 灶切 除术 。手 术时 间选 在月经期前进行 ,术 时用 电刀 切除超病灶 范 围外 1~1 . 5 c m 左右的组织 ,以防残 留病灶 的复发。1 3例患 者一次性 切除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医 疗 论 垤
Me d i c i a l r 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l 3 2・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2 ]曹泽义 .中华妇 产科 学 [ M]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1 9 9 9:1 2 6 7

前主要学说有 :种 植学 说、淋 巴及 静脉播 散学说 、体腔 上 皮化生学说 、免疫调 节学说 及诱 导学说 等… 。腹 部切 口子
妇1 0例。腹部横 切 口 1 1 例 ,纵切 E l 2例 。发 病 时间为 剖
腹产术后 6月至 3年 ,平均 2 2个月。
1 . 2 临床 表现 和检查方法
1 3例患者均于剖腹产术后 6月
至 3年 中 ,发现腹部 切 口疤痕部 位出现 随月经 周期变 化 的 局限性肿块 ,触 痛明显者 1 1例 ,2例轻度 触痛 。肿块 实性
质地韧 ,与周围边界 不清 。1 2例 为单发性 肿块 ,仅 1例扪
及 2个肿块。B超检查 为腹 壁 内实质性 低 回声 团块 ,形状 不规则与周 围边界 不清 ,无 包 膜。血 常规 检查 1 3例 均示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
包 块 约 9 0 m× . e 表 面皮 肤 淡 褐 色 , . e 6 0 m,
件正常。诊断 : 阴肿物性质待定 。为 明 会 确诊断 , 在局麻 下行会 阴肿物切除术 。术
中切除 肿 物 2 5m ×2 0 m ×20 m, .e .e . e 质 硬。将肿物纵行 剖开 , 面呈粉 红色 , 切 表 面粗糙 , 有小血块 样物 。病 理报 告 : 阴 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 。
性疼痛 2年 、 加重半年 , 20 于 0 5年 4月 1 1 日入院。患者孕 4产 1 19 ,9 4年孕足月剖 宫产 1 ,9 6年人工流产 1次 ,9 7年 次 19 19 人 工流产 1次 ,0 2年孕 5个 月 小剖 宫 20
加绝 育 术 1 。2年 前 发 现 下 腹 部 包 块 , 次
例 2 患 者 ,8 , 下腹 部 痛 性 包 块 : 2岁 因 半 年 , 20 于 0 2年 1 1月 3 日人 院 。2年 前
诊断: 生育年龄妇女, 有产科手术史 ,
在术后数月 或数 年内出现切 口部位痛 性 包块 , 呈周期性疼 痛等典 型症状 , 检查 发 现切 口部位 下粘 连固定包块 , 痛 , 有 压 可
本文讨论 的医源性 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发生与剖宫手术直接相关。
病因 : 子宫 内膜异位 症 的发 生 , 因 病
有多种 , 目前 原因 尚不 完全 明确 , 以种 仍 植学说为主要原 因。本文 5例腹壁及 会 阴切 口部位子宫 内膜异位 症均 由产科 手 术引起 , 这与近年来足月剖宫产率上升有 关 , 发生机制是 由于手术中子宫 内膜碎 其 片直接 种植 在切 口部位 组织 内所引 起。
例 4 患 者 ,2岁 , 下 腹 包 块 , 期 : 4 因 周

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 关键 词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腹壁 ; 剖官产 ; 治疗 ;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 7 1 1 _ 7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2 8 — 0 1 5 9 — 0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l i ni c a l An a l y s i s o f 2 0 Ca s e s o f Ce s a r e a n S e c t i o n I nc i s i o n o f Ab do mi n a l Wa U
r e c u r r e n c e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c e s a r e a n s e c t i o n i n c i s i o n o f a b d o mi n a l w a l l e n d o m e t i f o s i s i s a n i a t r o g e n i c e n d o m e t r i o s i s ,f d c u s i n g o n p r e v e n t i o n,i n
wa l l e nd o me t r i o s i s . Me t hod: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l i ni c a l d a t a o f 20 c a s e s o f c e s a r e a n s e c t i o n i n o ur h o s p i t l a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0 8 t o J a n u a r y 2 0 1 3 we r e a b d o mi n a l i n c i s i o n e nd o me t r i o s i s p a t i e n t s . Re s ul t :Th e i mp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o f l e s i o n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u p f 0 r 6 mo n t hs t o 3 y e a r s wi t h n o

如何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何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
Ch n at i a He t Car t ii n h e Nu r to
I 、 ,I

I ’
小 儿高热 的护 理措 施
王 玉 堂
【 中图分 类号 1R 3 7 4 7 2 【 献标 识 码1 文 A 【 文章编 号】 1 4—7 8 ( 1 )5 0 9 — 0 0 4 42 0 — o 0O 3 a 5

作者 单位 : 黑龙 江省双 鸭山煤 炭总 医院双 阳分院 J I 1 5 O L - 5 10 %
如何 预 防剖宫产 术后 子宫 内膜 异位症
司 秀 杰
【 要】 随 着 近年 来 剖 宫产 手 术 率 的 增 加 ,剖 官 手 术 后 所 形 成 的腹 壁 疤 痕 子 宫 内膜 异位 症 的 并 发 症 也 日趋 增 多 ,手 术过 程 中 摘
子宫周 围 。
【 图分类 号】 R 1 71 中 1 . 7
子 宫内膜异 位症 在某些 情况会 由医生 操作过 程所 引起 , 为医源 称 性子 宫内膜异 位症 。随着近 年来剖 宫产手 术率 的增加 , 宫手 术后所 剖 形成 的腹壁疤痕子 宫 内膜 异位症 的并发 症也 日 增 多。 自 2 0 趋 0 6年一 20 年 3 , 07 月 在我院手术 室做 了 3 腹壁包块切 除 , 例 病人均 为三年 例 3 前剖宫 产手术病 人 , 病理 检查后 均属子 宫内膜 异位 种植腹 壁所形 成包 块, 针对这一现 象 , 手术 室加强手术过 程中的管理 , 采取 各项有效措 施 , 来减 少和 预防 医源 性 子宫 内膜 异 位症 的发 生 。 ( ) 思想 重视 , 1要 手术 中时 刻想 到这种 可能 性存 在 。 () 2掌握好手术 适应 症 , 剖宫产子宫 体部切 口( 古典式 ) 最易引起 , 故 现 在绝 大 多数 均采 用子 宫 下段 切 口方 法 。 () 3 手术过程 中的管 理 1洗手护 士上台后预 先留 4 中弯血管钳 , ) 把 放在一 边 , 用于关腹后 使用 。 2腹腔打开后 , ) 在腹膜 与子宫之 间左右 各填塞止血 巾, 可以防止打 开 子宫 后 官腔 内 容溢 入 腹腔 。 3 ̄J 取 出后 , 子宫周 围立 即围一厚纱 垫 , ) L 在 然后 清官 , 宫用过 清 的器械 , 如产科刮匙 、环 钳及提夹子 宫角部 的组 织钳均 应放在 弯盘 内 , 置于 器械台的右 上角 , 与其 它未污 染的器 械分开 , 清点这些 物 品时 , 手 抓住尾端 , 不可触及 钳端 , 清官后 撤去止血 巾、厚纱垫 , 换新纱 垫置于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0T14:23:27.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包继英[导读] 防止剥离囊肿时破裂污染切口而引起种植,粘连重者不必强行剥离,先穿刺囊肿然后抽内液。

包继英(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四人民医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69-02 【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

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镜下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与临床诊断相符。

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

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掌握剖腹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手术技巧,规范操作,并加强对腹壁切口的保护,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以25—45岁育龄妇女多见,发病率10%-15%[1],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

盆腔外较为少见。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在增多。

据不少文献报道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现将我院6年来共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例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30.5岁。

9例均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继发于足月妊娠子宫下段剖宫产6例;中期剖宫取胎并行输卵管结扎术2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1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10月—5年。

1.2临床症状 9例患者均主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附近触及结节或肿块,胀痛,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肿块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样发生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样发生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它又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其发病机制扑溯迷离,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疾病。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用多因子的发病理论来解释其发病机制,也就是说它是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下面我们分别讲述这些发病学说,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而更好的预防它。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以下几种学说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
虽然有关子宫内膜症的发病众说纷纭,虽然子宫内异症仍以经血倒流、种植和体腔上皮组织转化学说为主导理论,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病因学解释越来越趋于成熟,即多因子学说。
但以上发现都无法解释盆腔外的内异症,于是有学者提出,认为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像动物实验证明,将妹妹组织注射到动物的筋脉内,可以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在远处种植,使这些部位发生病变。这就解释了全身各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但为什么全身部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远处种植,使这些部位发生病变。这就解释了全身各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如此低呢?而且经血倒逆流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只有部分人患此病呢?其原因是否还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或是这种良性转移本身少见,尚难定论。
粘附—是异位内膜“入侵”盆腹腔及其器官组织的第一步。粘附因子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家族。一些粘附因子使细胞间失去粘附,获得侵袭性,或有了迁徙能力。
侵袭—主要是降解了细胞外基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最为重要,内异症病人之间质细胞中MMPs表达增高,或它的抑制剂下降,促进了种植侵袭。
血管形成—血管形成是异位内膜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促进因子,血小板反应素则是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前者的上升与后者的下降,都使病变得以发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很多女性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要了解这一病症,首先得弄清楚它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的医学研究来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其他女性亲属患病的风险相对会增加。

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导致的某些生理特点或者易感性有关。

内分泌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对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雌激素,当雌激素水平过高或者失衡时,可能会刺激子宫内膜的异常生长和迁移。

比如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波动如果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离开子宫腔,跑到其他部位“安家落户”。

免疫因素也不容忽视。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和清除异常的细胞和组织。

但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免疫系统可能存在某种缺陷或者失调,使得子宫内膜细胞能够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从而在其他部位存活和生长。

另外,子宫内膜的逆行播散也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在月经期间,经血中可能会携带子宫内膜细胞,如果这些细胞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就有可能在盆腔内的其他组织上附着和生长,形成异位病灶。

医源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

比如在进行一些妇科手术,如刮宫术、剖宫产手术时,可能会将子宫内膜细胞带到手术切口或者其他部位,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可能会影响激素的代谢,进而对子宫内膜的正常生理过程产生影响。

还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二噁英等,可能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是遗传、内分泌、免疫、逆行播散、医源性因素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源性疾病主要是指因医务人员的措施不适当引起的疾病。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种植学说相关,指因医源性穿刺、破裂、手术局部创伤,手术切口未予保护,操作粗糙,未按操作规程,经期妇科检查等引起疾病发生或播散。

具体如下。

1 经期妇科检查
虽属“小事件”但若对月经史询问不清,尤对后位后屈子宫等,检查子宫时,挤压易致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或留置在输卵管,引起相应病变。

2 穿刺
目前,仍存在一些医师不详细询问病史便进行妇科检查,更对超声检查不重视,不会读片或不亲自阅看超声图像,仅依赖超声医师报告的结论,对肿块性质分辨不清,对肿块的诊断更是采用老观念而行肿块穿刺、抽吸囊液。

众所周知,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囊液黏稠,细小针头难以抽吸,即使采用输血针头样粗的穿刺针也难以吸净,更不能抽吸完全。

但不论针头粗细,拔除后,由于囊内压相对较高,均有囊液会自穿刺口溢出,易致子宫内膜在其他部位种植,致疾病扩散,也是造成粘连及相应盆腔疼痛、影响生育、包裹性积液
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穿刺针通过腹壁也可在腹膜、腹壁各层内种植形成医源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

此外羊膜腔穿刺,甚至取卵等均应注意医源性问题。

3 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术时切口等未保护,均可能因牵拉、挤压使子宫内膜在盆腹腔、腹壁、肠道、浅表膀胱浆膜层等部位种植,或收集标本袋在盛装标本或取出腹壁时有泄漏,或剥离时囊肿破裂,囊内液外溢,手术中未冲洗干净或使用冲洗液少,均有形成医源性疾病的危险,使临床上原有病灶复发或医源性播散后形成新病灶,有时两者难以区分。

4 人工流产术
釆用负压吸引时,如取出吸管时未解除负压强行拨出吸刮管,宫颈管外突然转为正压,而宫腔处于明显负压状态,瞬时宫腔内由负压突然转为正压,易致宫内血液和子宫内膜组织、蜕膜等经输卵管进入输卵管或流入盆腔,日后形成输卵管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刮或宫腔操作时使用有齿宫颈抓钳等,对宫颈造成损伤,日后可能形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能忽视。

5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因妇科疾病行输卵管切除术或有各种输卵管绝育术史者,病检可发现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不少病例有人工流产史和或放置宫内节育器史,约50%有输卵管结扎史,也有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有合并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

近来研究发现:输卵管至少作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透明细胞癌、内膜样癌及浆液性癌的部分来源,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可能的干细胞来源具有分化潜能。

推测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相关疾病可能也与之相关。

6 放置宫内节育器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与子宫后倾后屈,又因宫腔压力大,易致宫腔内压大,经血排出不畅致经血逆流有关。

7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率近年不断提高,也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但尚未被临床医师重视,甚致不能识别。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深层和浅层、原发和继发之分。

浅层型与宫颈物理治疗(电灼、冷冻、激光、微波等)以及宫颈锥切、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宫颈裂伤、分段诊刮、单抓钳使
用等使用有关。

深层型少见,发生在宫颈纤维肌肉实质中,可见后陷凹或直肠阴道隔内延伸,或是子宫腺肌病的一部分,异位内膜也可由子宫肌层向下延伸入宫颈深部。

原发性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宫颈阴道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如能排除来源于直肠阴道隔或骶骨韧带子宫部延伸而来均归入原发性。

临床所见大多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宫颈手术在月经后半期进行,当术后创面未结痂或愈合而月经来潮,易使子宫内膜在宫颈创面种植而发病。

症状可在术后半年或更长时间出现,在月经前后均有数天少量褐色血性液排出,连同月经期前后可长达10 d或更长,也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性交后出血,经量异常,痛经,下腹肛门坠胀,腰痛,阴道刺痛等。

主要体征是宫颈手术后或人工流产后在光滑的宫颈表面或所谓“糜烂”边见有呈樱桃红、暗红色或粉红色的红点、红线、红斑的体征之一或二。

小的病灶早期不易发现,后可稍突起表面,触之可有(或无)出血,经后红点、红线、红斑可缩小,色泽变淡。

个别报道有巨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可即诊断,在熟知上述有关病史、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结合宫颈创伤或手术史,一般临床(上述月经症状、宫颈局部所见)容易诊断。

少数需要病理诊断:
(1)有较菲薄,但常不完整的宫颈鳞状上皮。

(2)上皮下有子宫内膜腺和间质。

(3)有出血证据可见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4)典型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型。

镜下可见宫颈鳞状上皮,上皮下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间质中可见陈旧性出血或红细胞。

(5)组织结构破碎型。

除上述病理形态外,组织结构破碎,切片中见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子宫内膜腺体与宫颈被覆上皮脱开。

(6)宫颈黏膜子宫内膜化生型。

只见子宫内膜腺体,而未见明显子宫内膜间质。

若用小锐性尖刀取下病灶可作活检进一步证实,若用活检钳取材易致病灶破损,影响诊断。

治疗可用小锐性尖刀切除病灶,或局部小范围病灶处再次物理治疗。

颈管病灶可搔刮或颈管物理治疗。

病灶大而深者可作部分宫颈锥切等。

关键是应预防,加速创口愈合和(或)避开或推迟月经来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严格掌握物理治疗应于月经净后3~7 d内进行为宜,若月经期长,周期短者更应在月经净后3~4或5 d之内进
行。

试用局部消炎和口服避孕药推迟月经有一定作用。

尽量避免经期操作,减少人工流产、诊刮等对宫颈及颈管损伤,防止宫颈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物理治疗时避免过度深入颈管,以<1 cm为宜。

8 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灶常发生在会阴撕裂处,会阴侧切或正中切开处,前庭大腺切除创口处。

患者常有会阴部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数日及行经后数日症状明显,常有褐色分泌物,量少于月经,连同月经期持续时间可约10 d或更长。

经前也有性交困难或疼痛,或坐位时外阴部不适或疼痛。

病灶小时不易发现,随病变发展则可见暗红色小泡,略高出皮肤或黏膜,触之有痛感和结节。

治疗先采用药物,若无效或増大则手术切除。

会阴撕裂,切开作缝合时阴道内宜放置湿纱布,防止产后血液中混有的内膜组织在创口植入,也可保持创口视野清晰,缝合后切勿遗忘取出纱布。

缝合切口也宜再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液清洁创口。

前庭大腺手术也应防止经血沾染和子宫内膜种植。

9 阴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有原发与继发之分。

可因子宫内膜种植于阴道壁损伤处,如阴道撕裂、
会阴侧切、子宫切除后阴道残端瘢痕处等。

患者常有性交困难、疼痛、性交后流血等症状,也有排便不畅。

局部检查时阴道可及结节、触痛,若表面破溃则呈糜烂面或有继发感染。

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有一定难度,易致周围脏器损伤,术后有的仍需配合药物治疗。

10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报道和所见相对较多,故不多赘述。

但需知常见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剖宫产术、腹部子宫切除者,前置胎盘或用海绵、大纱垫清洁宫腔,羊膜腔穿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重囊肿剥除术等,使子完内膜种植于腹壁各层,形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以手术为主。

11 剖宫产子宫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为剖宫产后的又一种医源指疾病,无病理证实前临床常误诊为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PCSD)、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CSD)、子宫肌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月经异常等,因其临床表现並无特殊。

实际其发生率远比病理诊断率为高,因大多患者并未作病灶切除和病理确诊。

本病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活性子宫内膜种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处,胎盘娩出时蜕膜组织脱落种植,纱布、海绵污染,子宫切口全层贯穿缝合等)、干细胞学说、发病的3A学说(黏附、侵袭、血管形成)、体腔上皮化生等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