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级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高风险生物材料和病原体研究的特殊实验场所,为了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以及防止生物材料泄漏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需要建立严密的防护制度。
本文将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物理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设备维护和管理、实验材料管理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等方面来详细介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
一、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首先需要根据实验风险级别确定生物安全级别。
生物安全级别一般分为四级,从Biosafety Level 1(BSL-1)到Biosafety Level 4(BSL-4)。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对生物材料的安全要求和防护措施也不同。
二、物理防护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防护设施是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这些设施包括实验室的门禁系统、生物安全柜、通风系统、防护墙壁和地面等。
1. 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应设置为双层防护,包括电子密码和指纹等多种识别方式,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2. 生物安全柜是进行生物实验最重要的物理防护设备,其密封性和过滤效果决定了实验室内生物材料的安全性。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将生物材料放入生物安全柜中,确保操作过程中的生物材料不会外泄。
3.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应采用高效过滤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有效过滤和清除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颗粒物。
4. 实验室的墙壁和地面应具有抗腐蚀性和易清洁性,以防止微生物滋生并减少清洁的难度。
三、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是保护实验人员的重要手段,包括实验人员的防护服、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等。
1. 实验人员应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包括实验服、实验鞋和帽子等。
防护服应选择材质耐酸碱、耐溅射和抗菌性能好的材料,并能够覆盖全身,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2.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适合的手套,以防止生物材料接触皮肤。
3. 防护眼镜和口罩是保护实验人员眼睛和呼吸系统的关键。
防护眼镜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耐腐蚀性,口罩应具有良好的过滤性和密封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本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本一、引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免受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
本规章制度旨在建立和规范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可靠进行。
二、实验室安全人员管理1. 实验室安全经理1.1 实验室安全经理应负责组织和协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务,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制度。
1.2 实验室安全经理应定期组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并监督员工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2. 实验室工作人员2.1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循实验室操作程序。
2.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汇报和记录实验中的生物安全事故和异常情况,并按要求进行事故处理和报告。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1. 实验室基础设施1.1 实验室应具备合适的通风、排气系统,确保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排放。
1.2 实验室应设置合适的防护设施,包括生物安全柜、固定安全柜等,确保生物材料的安全操作和储存。
2. 实验室消毒措施2.1 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台、仪器设备和各种工作表面进行清洗和消毒。
2.2 实验室应准备合适的消毒剂,并确保其在适当的浓度下使用。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1. 生物材料的管理1.1 实验室应分类存储和管理生物材料,确保不同可能的生物危害源之间不会相互污染。
1.2 实验室应制定标准的容器和标签,明确生物材料的种类、危害程度和储存时限。
2. 个人防护措施2.1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2.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更换和处理个人防护装备,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废物处理3.1 实验室应建立废物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不同类型的废物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和处置。
3.2 实验室应提供专门的废物收集容器,并保证废物的及时清理和妥善处理。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1. 新员工培训1.1 每名新加入实验室的员工都应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
百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演示教学

根据废弃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感 染性废弃物、化学性废弃物、放射性废弃物等。
分类收集
为各类废弃物设置专门的收集容器或收集袋,并标注明显的标识, 确保不同类别的废弃物不相互混淆。
处理流程
各类废弃物应按照相应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置,包括消毒、灭活、压 缩、焚烧、填埋等,确保废弃物安全、有效地得到处理。
百级实验室建设标准与要求
• 建设标准:百级实验室的建设应遵循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等。这些标 准规定了实验室的建筑结构、设施配置、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百级实验室建设标准与要求
建设要求:百级实验室的 建设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实验室选址应远离人口密 集区,且易于隔离;
公正合理原则
在生物资源的获取、使用和分享过 程中,应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避 免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案例分析:违反法规伦理事件剖析
某实验室违规操作导致病毒泄漏事件
该事件违反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实验室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导 致病毒泄漏并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某生物技术公司非法获取基因资源事件
Part
06
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制度
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和演练实施
预案制定
根据实验室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危险, 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应急 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 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措施。
演练实施
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应急演练,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演 练过程中要注重实效,确保参演人员 掌握应急处置流程和操作技能。
实验室应设置独立的供电、供水 和排水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 能够正常运行;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内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应当包括实验室的分级管理、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设施设备检查维护、个人防护措施和事故处理等内容。
首先,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当进行分级管理,根据实验室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实验室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
常见的生物安全级别包括BSL-1至BSL-4级,其中BSL-1级表示最低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无病原性微生物;而BSL-4级则表示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用于处理高致病性微生物和对人类具有极高危害性的工作。
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后的清理工作等。
实验人员应认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同时,实验室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也是防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实验室应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并及时处理设备的故障和损坏问题。
个人防护措施是保障实验人员个人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验操作中,实验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有效防护实验人员不受生物危害因素的侵害。
此外,实验人员应遵守“一人一台实验台”的原则,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最后,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事故处理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实验人员应熟悉实验室内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流程,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对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的危害。
综上所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制度是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制度,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生物危害因素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伤害,也能够提高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为生物实验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docx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docx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生物安全管理区内的实验室,包括生物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农业实验室等涉及生物实验的工作场所。
第三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预防、综合的原则,依法依规管理和操作,确保实验室内实验活动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第四条实验室应当根据实验需要和危险性级别划分生物安全管理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防护。
第二章生物安全管理区划第五条实验室应当划分生物安全管理区,根据生物实验的危险性级别分为四级:(一)一级生物安全管理区:适用于无病原微生物、无致病基因的转基因微生物、无致病毒的生物材料实验。
(二)二级生物安全管理区:适用于含有病原微生物、致病基因的转基因微生物、致病病毒的生物材料实验。
(三)三级生物安全管理区:适用于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高度致病性病毒的生物材料实验。
(四)四级生物安全管理区:适用于易造成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特别危害性病原微生物、高度毒性物质的生物材料实验。
第六条实验室应当根据实验需求和规模合理划分生物安全管理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生物安全管理要求第七条实验室内生物实验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以下管理要求:(一)实验室应当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实验环境的卫生和无菌。
(二)实验室内应当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高效过滤器、负压通风系统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操作人员应当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熟悉实验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四)实验人员应当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设备,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和文件,明确实验过程中的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加强实验安全监督和检查工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

手部防护装备——手套
手套的清洗和更换:
使用一次性手套,不可重复使用。用后立即进行 高压灭菌消毒然后丢弃。
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区域。
工作人员在完成感染性物质试验,离开生物安全 柜之前,应该脱去外层手套丢入生物安全柜内的高 压灭菌袋中。然后用消毒液喷洗内层手套,以避免 污染门捏收、电灯开关、电话等(BSL-2和BSL-3实 验室)
6、听力保护器等
手部防护装备——手套
1、在实验室整个工作过程中都应使用手套进行操作。 2、在接触感染性物质(血液、体液、分泌液、渗出液以及接触粘膜和非完整
皮肤时),必须使用合适的手套以保护工作人员避免受到污染物溅出或生 物污染的事故所造成的损害。 3、手套被污染,应该尽可能早的脱下,消毒后丢弃。 4、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适、灵活、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 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
鞋套
在实验室中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因子的情 况下,穿合适的鞋子和鞋套或靴套,可以避免实 验人员足部(鞋袜)受到损伤。
BSL-2和BSL-3实验室要坚持穿鞋套或靴套。
禁止在生物安全实验室穿凉鞋、拖鞋,露趾鞋和 机织鞋面的鞋。
足部防护装置不得离开实验室。
BSL-1实验室个人防护要求
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所有可能的使用者介 绍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发给工作人员 书面的规章、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特别需要明确 的是,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就 不再能保护操作者。
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病原微生物分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 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标本包装的打开:所有标本应该在生物安全柜 内打开包装,同时备有消毒剂以便随时处理可 能出现的标本泄漏。打开包装前应仔细检查每 个容器的外观、标签是否完整,标签、送检报 告与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有污染及容器是否有 破损等,要登记详细的报告单并记录处置方法。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薄膜和涂片的操作:用显微 技术检测固定并染色的血液,痰,和排泄物等 标本,可能并未杀死涂片上的所有病原体,所 以这些涂片等物品应用镊子来操作,妥善保存, 并且在丢弃前要高压灭菌处理。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安全平台的需要 是生物防护的需要 是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 是动物防疫的需要 是出入境检验检疫的需要 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
嗜中性粒细胞与病毒 来袭时的微细胞之战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
按危害程度讲病原微生物分4类: 四类: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
实验室人员管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掌握培训的目的 制定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对培训的评估 建立培训档案
总结:
概括起来,实验室生物安全主要涉及“硬件、 软件”两方面,硬件主要指设置和装备,软件 主要是严格规范管理。因此只有严格执行规定, 警钟长鸣,常备不懈,才能真正把住实验室生 物安全这道防线。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与范围
安全概念:是指 避免或不会引起 伤害或损失,是 每个人除了生存 以外的最重要的 需求。
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概 念的产生是因为世间存 在着生物威胁或生物危 害,即感染性生物因子 形成的使人忧虑的,可 能发生的严重危害,生 物安全是人们避免或控 制生物危害发生的一种 要求。
SARS病毒
果子狸
各种实验室操作造成实验室感染的 危险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是指在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活动中,为消除火灾减少人员直接暴露于 感染性材料中,在人员与感染性材料之间设置的物理隔离。包括生物安全柜、 密闭容器、个人防护装备(手套、口罩、无菌服、鞋套等)
二级防护:是指病原微生物的活动的设施为了防止设施内病原微生物、活动产 生的感染性三废(固废、液废、气废)等泄漏到外环境而设计的物理隔离技术 和方法。
3、简单来说生物安全柜是往里边吸空气,防止治病微生物溢出感染实 验人员和空间,是保护人的设计。超净台是往外吹风,不考虑实验室 和实验员是保证试验台无菌环境的设备。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 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是紧密相关的。大
4、生物安全柜内严禁使用酒精灯等明火,避免热量产生气流,甘涛柜内气流稳定,同 时明火极易破坏HEPA过滤器,并极易引发火灾。
5、工作时尽量减少空间内人员走动或开关门窗,防止柜内气流不稳定。 6、工作完成后,保持风机继续运转10-15分钟,同时打开紫外灯照射30min。 7、柜内污染物品应在消毒后再取出,以防止将治病微生物带出,从而造成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三方面要素: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设备和个人防护 二、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护 1、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原则(一级防护、二级
防护、三级防护) 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主要防护设备 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个人防护装备
2、打开风机5~10分钟,待柜内空气净化并气流稳定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将双臂缓缓伸 入安全柜内至少静止1min,使柜内气流稳定后在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GMP 实验室 用于干细胞、免疫细胞制备,属于一级生物安全实验 室,用A2型生物安全柜即可满足要求。
质量检测实验室
用于HIV/HCV/HBV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属 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用A2型生物安全柜即可满足 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英文缩写
BSL-1、BSL-2、BSL-3、BSL-4 (bio-safety level,BSL) 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ABSL-1、ABSL-2、ABSL-3、ABSL-4 (animal bio-safety level,ABSL) 表示包括从事动物活体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二级防护:实验室结构设计
二、生物安全标志介绍 Coding 文件编号/Document
图上的两个同心圆象个枪管3个镰刀 型的标志可以理解为象牙,犀牛角 ,鹿角 红色代表血腥 很多圆形的的组合代表全球危机 通常用于二级生物安全以上实验室
与病源微生物接触就有安全问题
从事病院微生物工作人员,感染率较普通人员高5-7倍!
九、干细胞研究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建立系统、规范的生物安全评价体系 确保干细胞安全。
谢 谢!
洗眼器
灭火器
其它配置
采用正确的细胞产品标识
九、干细胞研究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干细胞研究及其相关临床应用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 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生物危害的潜在安全隐患。
干细胞无论用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 都必须经 过实验室干细胞分离、培养、定向诱导分化甚至基因 操作, 体内研究还涉及细胞的移植和体内示踪等较为 复杂和耗时的过程。这些过程存在来自干细胞的内源 性的和操作过程中外源性的生物危害风险。
LOGO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定义
实验室为科研或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 验室工作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 措施。 目的: 1. 确保工作人员不被实验对象污染 2. 确保工作环境不被实验对象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定义
一级防护:个体防护装置
六、生物实验室危害类型
微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毒 素、寄生虫 受感染的人或动物的血液、组织或体液等
感染物
细胞、分子
细胞系之间污染,分子水平核酸污染
七、实验室感染途径
皮肤接触感染 粘膜接触感染 气溶胶吸入感染 食道吸入感染 单击添加文字内容
八、生物实验室基本配置
生物安全柜
24小时实时监控系统
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46-2004,建设部2004年8月3日发布公告, 5.《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2003年10月15日颁布施行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2003年5月12日颁布施行。
三、我国实验室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7.《生物安全柜行业标准》 YY0569-2005,2005年7月18日颁布,2006年6月1日实施 8.《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233-2002),2003年8月1日实施
四、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
1.WHO: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003年4月第二版(修订版)以电子形式在WHO网页上问世
2.美国:NIH/CDC联合出版的《微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实验室生 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二级: 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 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 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三级: 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 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四级: 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 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九、干细胞研究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内源性
细胞
自身所携带传染性疾病
内 源 性
细胞被感染
未知或罕见的病原体污染
细胞
自身所携带的遗传性疾病
九、干细胞研究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外源性
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等
支原体:人源性、动物源性
外源性
真菌:细胞操作导致
病毒:HBV/HCV/HIV/CMV等,交叉污染导致
三、我国实验室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第424号国务院令。 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3年6月4日,第380号国务院令
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4),2004年5月28日颁布
三、我国实验室安全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