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沪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在受力后产生的形变恢复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 浮力: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功和机械能:-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能量传递的量度。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现象。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8. 电路的组成和规律:- 串联电路:电阻串联,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力场。

-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10.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物理沪科版知识点总结

物理沪科版知识点总结

物理沪科版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力和运动: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牛顿第二、第三定律。

重力与摩擦:了解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掌握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性力学:理解弹性形变、胡克定律以及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应用。

二、热学温度与热量:掌握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概念及转换关系。

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力学定律: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增原理)的基本内容和应用。

三、电磁学电荷与电场:理解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以及电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流与电路:掌握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分析方法。

磁场与电磁感应:了解磁场的产生、性质和应用,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四、光学光的传播: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以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光的粒子性表现。

五、原子物理原子结构与光谱: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级和光谱线的产生。

量子力学基础: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波函数、量子态和不确定性原理等。

六、实验与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以及评估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总结,物理沪科版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且深入。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建议结合教材和参考书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做习题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是由于振动的波形不同所造成的。

2.噪音:指无规律的、不和谐的声音,对人体有害。

3.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反射。

当反射的时间大于0.1秒时,我们就能听到回声。

4.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振动的作用时,如果它的振动频率与外界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共鸣现象。

5.声音的干扰:当两个声源发出的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扰现象,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两种。

6.声音的衍射: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衍射。

7.声音的吸收:声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吸收,吸收的程度与物体的材质、厚度和声波的频率有关系。

2.人们用分贝来衡量声音的强度,30到40分贝是较理想的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应该控制在90分贝以下。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该控制在50分贝以下。

3.噪音和乐音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二章光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近似为3×108米/秒。

3.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包括影子、日食和小孔成像。

2-1 光的反射1.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需要注意的是,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两种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包括: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此外,平面镜成像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的应用包括成像和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沪科版)初二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第一节 动与静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三节 快与慢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第一节 动与静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2、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位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录无意义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静止则相反。

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需要事先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长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制和常用单位,其中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在长度测量中,使用的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需要进行观察,包括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在测量时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并将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读出精确值后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最后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在长度测量中还有一些特殊方法,例如累积法和化曲为直法。

时间的单位包括国际制单位和常用单位,其中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在误差概念中,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仪器精密度不高、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以及测量者估读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竞赛)、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例如观众看跑步比赛)以及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为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速度的公式为υ= s/t,其中s为路程,t为时间,变形公式为s=υt、t= s/υ。

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制单位米/秒和交通用单位千米/小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速度大小和/或方向发生变化。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推荐文档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推荐文档
v s , 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 米/ t
;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
秒=3.6 千米/小时
第 1 页 共 13 页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
化 的直线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
程 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 中 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
12、凸透镜成像:
(1) (2) (3)
F
F (1/)
(2/)
第四章 多彩的光
f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
沿直线传播。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 的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 米/
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来 的。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
质 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
又比气体快。
11 4.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2 S总 2 vt总
10、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 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

第 2 页 共 13 页
立、 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投影仪。
(3) 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如放大镜。
13、光路图: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6.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二、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4.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结果,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三、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能与电功率:电能是电流做功的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场变化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折射。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的分散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通过折射光线,可以形成实像或虚像。

5. 光的干涉和衍射:干涉是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的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衍射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或通过狭缝时发生的方向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
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设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与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收集证据 → 分析与论证 → 评估 →交流与 7.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
入射光线 法线 反射光线
1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
镜面
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
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
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
15. 根据v s 可求路程:s vt和时间:t s
t
v
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 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 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 s ,速 t
度的主单位是:米/秒。1 米/秒=3.6 千米/小时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
线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
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
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 s ; t
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 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 毫升=1 厘米 3 ;测量液体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 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 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 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 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
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
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
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米/秒,而空气 Nhomakorabea空气
空气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
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
1 2
S总
1 2
v t总
※光线透过厚薄不同的玻璃或水透镜发生折射时, 光总偏向较厚的部分。
12、凸透镜成像: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体快。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八年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
上一 曲线的长度?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
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投影仪。
第四章 多彩的光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放大镜。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 13、光路图:
合作
变化叫机械运动。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刻度尺。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
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
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
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
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
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 (2) (3)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F
F (1/)
(2/)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
f
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
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们关系是: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