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脑积水分流术

合集下载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及护理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及护理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脑积水病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的观察及护理。

方法:13例脑积水病人行VPS,同时加强临床观察及护理。

结果:均恢复良好,无1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

[结论]加强VPS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护理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使脑脊液在颅内大量积聚,使脑室持续扩大,脑室周围组织受压缺血水肿变性,引起脑功能障碍。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shunting,VPS)是治疗脑积水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以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通过引流管将脑室分泌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解除脑脊液分泌与吸收的循环障碍,达到治疗脑积水的目的。

但VP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应加强VPS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采用VPS分流术治疗13例脑积水病人,同时加强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采用VPS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病人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0岁~76岁,平均52岁;病因:脑外伤4例,颅内感染3例,脑出血4例,不明原因2例。

2. 护理要点2.1术前护理2.1.1.呼吸道准备,术前2周戒烟。

有意识的进行深呼吸及咳嗽的训练,以利于手术后肺膨胀,掌握并进行腹式深呼吸和有效排痰训练。

2.1.2饮食:术前应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蛋白、高粗纤维、维生素及果酸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和鱼、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等。

必要时可以静脉补充营养。

同时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

2.1.3.辅助检查,完善各种检查,包括抽血化验、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B超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2.1.4.胃肠道准备,术前三天应练习在床上排大小便。

2.1.5.术前一日准备:观察体温变化,如有发热、咳嗽、女病人月经来潮时推迟手术期。

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

脑积水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

脑积水的外科治疗经历100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提出的分流方法多达20余种。

脑室腹腔(V P)分流术为目前临床首选的方法〔1〕。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4%〔2〕。

近年来有学者回顾性研究发现V P分流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2年内高达50%〔3〕。

因此,分析总结V P分流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1 分流管堵塞分流管堵塞是V P分流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分流管阻塞可由脑室端、腹腔端、分流阀或整个分流装置阻塞造成〔4〕。

其发生率为14%~58%,可发生于分流术后任何时间,因堵管再手术者占二次手术者的82%〔2〕。

术中发现大约有2/3的分流管堵塞发生于脑室端。

1.1 脑室端堵塞脑室端分流管梗阻的原因主要有脑组织碎块、血凝块、脉络丛阻塞及脑室端位置不当。

脑室端太短,侧孔并没有完全置入脑室中;或脑室端相对太短,分流后脑室缩小,埋没于脑组织中;脑室端分流管插入过长,易刺入脑室壁,或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被脑室脉络丛包裹而使引流受阻〔5,6〕。

刘志雄等〔7〕认为分流管前端插入的最佳位置为无脉络丛的额角,即Monro孔的前方,这样既可避免与脉络丛黏连发生阻塞,又可避免术后因脑室缩小、分流管嵌入脑实质内造成阻塞。

若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因脉络丛包裹而堵塞者占30%,而从额角置入分流管,与脉络丛几乎成直角,接触面积小,不易包裹,分流管置入侧脑室三角区者占术后堵塞率的48.6%,置入侧脑室体部者36.4%,置人额角者占22.7%。

防治或减少脑室端阻塞的关键:①手术时定位要准确,一次性穿刺成功。

减少脑组织损伤产生的碎块,出血引起的阻塞。

②将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前角,减少脉络丛阻塞。

可在脑室镜的辅助下,将分流管的脑室端准确地放置于侧脑室额角,避免脉络丛包裹而堵塞分流管开口。

有学者对脑室镜下放置及拔出脑室端分流管的研究发现:脑室镜下能清楚地观察到脉络丛及室管膜与脑室端分流管的黏连并能在直视下进行分离,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脑室镜有诸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V P分流术后,有些患者脑室的典型解剖结构已扭曲变形,解剖标志不易辨认,易造成脑室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脑积水是一种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潴留引起的病症,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如果不及时治疗,脑积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通过植入导管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以减轻脑积水症状的手术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交通性脑积水,即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潴留导致的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脑积水的治疗中。

脑室-腹腔分流术有许多优点。

该手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室内的脑脊液压力,减轻脑积水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效果较为稳定,长期效果可以得到良好的维持。

脑室-腹腔分流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手术过程中引流导管的位置和长度需要准确确定,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操作。

分流系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导管阻塞等,需要及时处理和管理。

脑室-腹腔分流术不能治愈脑积水,只能缓解症状,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导管来引流脑脊液。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积水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稳定等优点。

该手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由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和管理。

在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风险等因素,以及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和共识。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脑脑脊液(CSF)在脑内或脑外的路径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而导致的CSF潴留。

脑积水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精神症状或昏迷。

脑积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脑积水的治疗尤为重要。

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通过手术将脑室内的多余脑蛛网膜下腔液引流到患者的腹腔内,以减轻脑室内的压力,缓解脑积水症状。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脑室—腹腔分流术已经成为治疗脑积水的一种主要手术方法。

那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究竟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临床实践角度来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一、临床效果评估指标在评估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包括手术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认知功能、精神状态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颅内压力、脑室大小、白质病变等影像学改善情况。

还需要评估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二、临床效果分析从临床实践来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根据临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脑积水患者在手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脑室—腹腔分流术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共济失调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脑积水患者都适合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对于一些有严重合并症或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并不适合。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手术后并发症方面,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较为少见。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机械故障以及脑室内出血等。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详细过程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详细过程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详细过程概述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积水等病症。

该手术通过植入脑室腹腔分流系统,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从而缓解脑压增高和脑积水导致的症状。

手术准备在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步骤:1. 术前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评估以及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手术方案和评估风险。

2.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空腹,并按医嘱停止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3. 麻醉准备: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术期间的无痛和安全。

手术过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详细过程如下:1. 切皮和暴露:医生会在头部进行局部消毒,并进行局麻或全麻。

然后在头皮上划出手术切口,并将头皮剥离,以暴露出颅骨。

2. 颅骨钻孔:医生会使用电钻在合适的位置上钻孔,以便将脑室腹腔分流导管植入脑室。

3. 导管植入:通过钻孔的入口,医生将脑室腹腔分流导管插入脑室内。

导管一端连接着脑室,另一端延伸至颅骨外部,以便后续的分流操作。

4. 皮下隧道制备:医生将导管穿过皮下组织,创造一个通道,使导管能够顺利延伸至腹腔。

5. 导管置入腹腔:医生通过腹腔切口将导管插入腹腔内,确保导管的正确定位和通畅。

6. 固定和连接:医生会在颅骨上钻入一个小孔,通过该孔将导管固定在头骨上。

导管与脑室腹腔分流系统的连接部分会被放在头骨外侧,以便进行后续的调节和管理。

7. 手术结束和伤口处理:在确认整个脑室腹腔分流系统正常工作后,医生会对伤口进行缝合、止血和敷料处理。

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和观察,以确保手术效果和预防并发症。

以下是常见的手术后护理措施:1. 头部固定:为防止导管移位,患者需要使用头部固定器,并遵守医生和护士的头位保持指示。

2. 导管调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调节脑室腹腔分流系统的引流量和压力。

3. 创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创口愈合情况。

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疗效分析

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疗效分析

·567·脑积水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大量积聚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所致。

脑积水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

脑积水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视力障碍、步态异常、痴呆、尿失禁等[1],治疗主要是采用分流手术。

分流手术可重建脑脊液通路,以手术植入分流系统达到分流目的[2],近年来最常用的是脑室-腹腔分流术[3-4]。

对于分流术后堵管、术后颅内或腹腔端感染等复杂脑积水患者,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5]。

本研究对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复杂脑积水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复杂脑积水合理的治疗方案。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及分组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2例需再次手术的复杂脑积水患者。

纳入标准:(1) 既往曾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失败且已取出分流管者;(2) 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但蛋白含量偏高;(3) 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可以缓解症状,具备分流手术指征;(4) 同意手术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具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疾病史;(2) 具有手术禁忌证;(3) 具有精神障碍病史;(4) 患者失访及非脑积水相关死亡。

其中采用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21例 (观察组),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21例 (对照组)。

 观察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 (61.9±6.8) 岁;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 (61.2±7.1) 岁。

2组性别、年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P < 0.05)。

1.2 手术方法1.2.1 对照组:分别标记右额部半圆形切口、右枕部直行切口和腹部剑突下正中切口3处。

圆刀切皮、皮下成皮瓣并悬吊,骨钻钻孔,咬骨钳略扩大,电凝硬膜并悬吊备用。

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连,肾间质纤维化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两组I gA肾病患者的病理特点(例)注:与对照组比较,8P<0.叭3讨论I gA肾病是1968年由法国病理学家B er ger首先报告的,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I gA肾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广泛,可以是单纯血尿,亦可以是肾功能不全,病情轻重不一,预后结果各不相同。

南阳市中心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通过对I g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发现,伴有肾小动脉增厚的I gA肾病(观察49组)临床表现为’肾功能不全较不伴。

肾小动脉增厚的I gA肾病多见,说明肾小球动脉增厚在肾功能不全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观察组的病理类型表现为膜增殖性。

肾小球肾炎及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说明肾小球动脉增厚参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节段硬化性。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及形成。

病理特点显示观察组的肾小球系膜中度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球硬化≥20%、。

肾缺血改变、新月体形成、血管洋葱皮样改变、球囊粘连,肾间质纤维化明显高于对照组;文献报道显示I gA肾病的预后与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小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o,说明肾小动脉增厚与I gA肾病的预后亦呈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1]陈香美,谢院生.重视延缓I gA肾病进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20(4):1-3.[2]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3]张燕平,陈香美,庄永泽,等.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 gA肾病中的l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2001,49(9):4044.[4]严海东,周希静.局灶节段透明变性及硬化在I gA肾病预后中的意义[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5):26-28.(收稿E t期:2009—10—26)(本文编辑:崔长征)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宗庆华王树凯刘素彬李艳新【摘要】目的探讨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脑室系统的扩张和脑脊液的积聚,常导致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临床症状。

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果。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通过植入导管将脑室内积聚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的手术方法。

该手术可以达到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灌注等效果,从而缓解脑积水引起的症状。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适应症包括非交通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步骤相对简单,但手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工作非常重要。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状态,如皮肤颜色、脉搏、血压、瞳孔等,以及腹胀、恶心呕吐等腹腔并发症。

术后患者常需要留置引流管,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量和压力,以判断分流通畅与否。

术后还需要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能有效缓解脑积水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排除脑脊液的积聚,可以降低颅内压力,减轻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室—腹腔分流术还可改善脑血流灌注,提高脑细胞的供氧供血,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步态和平衡等。

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但也需引起注意。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分流管堵塞等。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感染征象,出血的表现等。

早期发现并治疗并发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脑积水的方法。

该手术通过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灌注等途径,能缓解脑积水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工作也非常重要,以及早发现并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临床医生在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作为治疗脑积水的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等因素,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脑积水 0.31
CT 0.28
===
MRI 0.28
CT ----- MRI
术前 0.32
术后 0.15----有效
术前 0.30
分流术后仍为0.30----无效
时间差:
PTH 必须有3份以上影像片,每次间隔7--10天。 iNPH必须有2份以上影像片,间隔3---6月。
1
123
2
1
外伤脑积水
脑室/环池/ 脑沟/侧裂…认识。 (5). 脑积水临床试验与测量----必需要进行。
(下面分别解释)----那些是主要的
脑积水诊断标准有那些方法?
1.临床症状和体征---A --------头痛.恶心.呕吐. 2.临床症状和体征---B --------智能减退.步行障碍.尿失禁 3.临床症状和体征---C --------视乳水肿. 4.影像学检查方法有那些?
(1)X片 (2)CT片征像
1) 三室宽度 2) Evans指数 3) 脑室与颅内比 4) 脑室指数 5) 双侧室夹角
6) Huckman值 7) Gado评分 8) 环池、脑池受压/消失 9) 脑室边缘糢糊,侧室体呈锯齿状. 10) 额角变增大颞角扩大 12) 三室呈气球状 (3) MRI片征像
脑室指数 >1.6 1.4---1.6 0.1---1.3 <0.1
Huckman值 <15 16—20 21---25 >25
直观法
Gado计分法
轻-脑室大(1分) 中-脑室大(2分) 重-脑室大(3分) 脑室不大(0分)
三室扩大(-2分) 脑沟正常(0分) 脑沟扩大(-2分)
>3分---脑积水
呼沦贝尔大草原---根河
脑积水诊治
-------对分流术 适应证及并发症
认识
安 徽 省 立 医 院 神经外科 安 徽 省 立 体 定 向 神 经 外科研 究 所
汪业汉
V-P L-V
V-P 分流术
L-P分流术
脑积水是常见病, 多发病,医师都会诊断与治疗。 脑积水往往是其它神经系统疾病严重併发症后果。 脑积水易学 、易懂、易掌握的手术技术。
脑室-颅骨比值:
(室间孔水平脑室宽度与颅骨内板间比值)
< 0.15
正常
0.15~0.23 轻度扩大
> 0.23
重度扩大
< 30岁 --- 0.16 < 50岁 --- 0.18 < 60岁 --- 0.19 < 80岁 --- 0.21 < 90岁 --- 0.25 正压性脑积水> 0.3
未发生脑积水 0.13
2பைடு நூலகம்
二图任选一,计算比值都一致
2
脑积水影像学表现认识与鉴别
基礎
额角扩大,颞角扩大
三室宽度
<8mm 8---10mm 11-14mm >14mm
前角夹角 <1000
三室呈气球状
三室前部---疝
导水管宽度>1.5mm
导水管
侧室体锯齿状
乳头体与桥脑间距
Evans指数 18-33 <33 33-40 >40
1) 基本同CT 2) 胼胝体升高 3) 胼胝体变狭 4) 脑室体不整齐呈锯齿状 5) 导水管宽度 6) 乳头体/桥脑间距
5.腰穿压力与试验 (1) 压力值: 儿童40----110mmH20 成人80---180mmH20 (2) CSF化验:蛋白 , IgG………. (3) Ayala指数 >0.7交通性; <0.5梗阻性。 (4) 老试验:脑室造影,脑血管造影,酚红试验。 131 I 试验, EEG灌注试验 (5) 新方法 3D-CISS, 心电门控相位对比MRI电影。 (意义不大, 基本淘太或不愿做)
3
2
脑积水NPH
5年后MRI确诊NPH
3
外伤脑积水
4 脑积水 X
2. 积水定义:
各种”原因”致使脑室系统内脑脊液不断增加, 同时脑组织相应减少, 脑室系统扩大, 称脑积水。
非脑积水
脑积水
yes
脑积水 ?
脑积水 ?
yes
no 脑积水 ?
脑积水 ?
no
3. 脑积水发病机制 ?
1)直接经蛛网膜颗粒与微绒毛小孔进入V窦---CSF梗阻。 2)CSF动力学改变---大骨瓣减压。 3)再吸收障碍。 4)蛛网膜撕裂或/和过渡脱水-------脑外积水。 5)由蛛网膜下腔通过脑实质微血管胶质细胞突起.(发生问题) 6)通过嗅N鞘,筛板,鼻淋巴结……。(发生问题) 。 7)经脑组织直接入血液。---(发生问题)。
6.时间 PTH 必须有3份以上影像片,间隔每次7--10天。 iNPH必须有2份以上影像片,间隔3---6月。
7.年龄 1.5岁以下; 2----50岁; 75岁以上。
SPECT; MRI-CSFcsf电影; Tap testcsf释放; ELD;RO testcsf阻力…
1
选那个图来计算和诊断?
一. 脑积水V-P分流术适应证是什么?
------在诊断和选择治疗讨论时 , 为什么存在认识分歧?
各人诊断脑积水标准为什么不一? 是迟后了?
还是与时俱进?
(多向“共识与指南”请教,)
1.脑积水目前诊断标准是什么?
(1) 对脑积水”定义”要统认识。 (2) 脑积水发病机制。 (3) 脑积水症状与体征----要充分认识。 (4) 脑积水影像学特征----要正确理解
脑积水病因很多------治疗原则和方案也不统一?
(1) 病因去除术---除个别梗阻脑积水外(脑瘤 ,妊娠…………..), (2) 减少CSF分泌手术---疗效差而难—药物或脉络丛烧灼术。 (3) CSF外引流或V-P,L-P, V-A, …分流术---目前医疗主要方法。
1.V-P---分流术 2.L-P---分流术 3.V-A---分流术 4.Endoscopes---三室底分流术 5.其它分流术……等等.
它又是不容易诊断,很难做好的手术技术; 它术后并发症多、无效也不少、死亡率也高。
今日讲此专题------共同来学习脑积水; ------对分流术适应证及并发症认识 与比较。
当前对脑积水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
1.脑积水在诊断和选择治疗讨论时------为什么存在认识分歧? 2.脑积水发病机制您清楚吗? 3.脑积水诊断分型治疗原则为什么不统一? 4.脑积水临床表现------是简单还是十分复杂? 5.脑积水影像表现是十分复杂吗? 6.脑积水L-P、V-P分流后并发症多吗?您知道那些危险并发症? 7.脑积水分流术后,导管为什么经常堵? 8.脑积水分流术后,导管是通的,为什么病人症状体征反而加重? 9.脑积水进行L-P/V-P分流术,选什么 “型号”分流管为首选? 10.脑积水手术前,您还有那些方面不太明白, 有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