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doc

合集下载

女性盆腔疼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

女性盆腔疼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

女性盆腔疼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女性盆腔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症状,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在治疗女性盆腔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女性盆腔疼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等。

常见的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亏虚型等。

气滞血瘀型盆腔疼痛的女性,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郁闷。

这种情绪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

疼痛的特点是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可能在月经前或经期加重,伴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加减,其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材能够活血化瘀,川芎、枳壳、香附等可以行气止痛。

寒湿凝滞型盆腔疼痛通常是由于女性在经期或产后受寒湿之邪侵袭,导致寒湿凝滞于盆腔。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冷痛,得热则减,还可能伴有四肢不温、带下量多而清稀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可以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其中的小茴香、干姜、肉桂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苍术、茯苓等能祛湿。

湿热瘀阻型的盆腔疼痛多由湿热之邪入侵,与瘀血相互搏结所致。

患者的疼痛表现为灼热疼痛,伴有带下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常用的方剂是清热调血汤加减,其中的黄连、黄柏、丹皮等能清热,桃仁、红花、当归等可化瘀。

气血虚弱型的女性,由于身体气血不足,无法濡养盆腔,从而出现疼痛。

疼痛往往是隐隐作痛,劳累后加重,还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治疗应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可选用八珍汤加减,其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能益气,熟地、当归、白芍等可养血。

肝肾亏虚型盆腔疼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有关。

这类患者的疼痛多为绵绵作痛,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需要滋补肝肾、养血止痛,常用的方剂是调肝汤加减,其中的熟地、当归、白芍等能养血,山茱萸、山药、杜仲等可滋补肝肾。

医案刺血治疗盆腔积液

医案刺血治疗盆腔积液

医案:刺血治疗盆腔积液盆腔炎作者:刘宏伟盆腔炎,是指由于流产、刮宫术、产褥期、老法接生,以及不洁性交等原因,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小盆腔炎症的总称。

与祖国医学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热疝”和“癫瘕积聚”等病的症状有相类似之处,是妇科常见多发病。

病有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之分。

急性多属湿热蕴结之火证型;慢性多属气滞血瘀之包块型。

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多因湿浊热毒,或寒湿凝滞,结于下焦,继而导致气滞血瘀、邪瘀互结所致。

但湿热、寒湿、气滞、血瘀又互为因果,病机转化极为复杂。

然急性多属湿热偏重,慢性以气滞血瘀为多。

【症状】高热,下腹剧痛,腹肌紧张而拒按,带下黄赤,月经量多,苔黄腻,脉数,多为急性盆腔炎,而慢性则见低热或不发热,少腹绵绵作痛,经前后为甚,带下量多或色黄,或形成瘕包块等证,且病程较长。

【疗法】取穴方一:大椎、中极、肝俞、十宣。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其中十宣穴用捏紧放血法。

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点刺放血,每次出血3-5滴,如不出血,可挤捏出血。

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盆腔炎。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取穴方二:分2组。

一为关元、脾俞、白环俞、章门、血海;二为中极、三阴交、肾俞、肝俞、期门。

有包块者配阿是穴(压痛患部相应处)。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次1次,交替使用。

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部位点刺放血少许(配穴用密刺法),或针后,在关元、脾俞或中极、肾俞和配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主治:慢性盆腔炎。

效果:屡用皆效,久治效佳。

妇科痛证针灸施治方法概述

妇科痛证针灸施治方法概述
2 传 统 灸 法
灸 法 是 我 国 传 统 的外 治 法 之 一 , 有 温 经 散 寒 、 阳 固脱 、 具 扶 消 瘀 散 结 及 防 病 保 健 等 作 用 。有 人 根 据 灸 法 的 特 点及 国 内外 疼
痛 研 究 现 状 提 出 “ 法 治 疗 疼 痛 的研 究 将 是 新 世 纪 针 灸 研 究 的 灸
由此 认 为选 穴针 刺 可 显 著 改 善 患 者 痛 经症 状 。其 机 理 为 降 低 血
液 黏 度 、 善 子 宫 供 血 、 加 血 液 流 速 、 进 前 列 腺 素 等 致 痛 物 改 增 促 质 转 运 等 。 笔 者认 为 , 通 经 止痛 之 外 , 刺 发 挥 显 著 止 痛 效 果 在 针 还 与补 虚 止 痛 、 神 止 痛 等 机 理有 关 。 安
时 可伴 有 代 谢 、 内分 泌 、 吸 、 环功 能和 心 理 的 改 变 [。 妇 科 呼 循 1在 ] 疾 病 中 . 乏 以疼 痛 为 主 症 而 寻求 治 疗 者 。 要 医者 就 疼 痛 做 相 不 需
应处 理 。早 在 《 帝 内经 》 黄 中就 有 许 多 篇 章 记 载 了 治疗 疼 痛 的理 论 与 方 法 , 代 针 灸 文 献 中 , 如 《 灸 甲 乙经 》 《 灸 铜 人 》 历 诸 针 、针 等
应增加 。
5 结 语
起 、 隔 物 、 实 按 于 腧 穴 而 进 行 治 疗 , 史 由来 已久 , 今 广 为 或 或 历 至 应 用 。 施 灸 材 料 、 具 加 以革 新 , 对 器 对操 作过 程 加 以变 化 , 至 是 甚 对 灸 法 理 论 进 行 重 新 发 现 、 结 和 阐释 , 产 生 了许 多 的 特 色 灸 总 就 法 , 治疗 效果 , 医 者 振 奋 , 其 令 患者 欣 慰 。 中多 种 特 色 灸 法 也 在 其 妇 科 痛 证 中发 挥 了颇 佳 的 治 疗 效 果 。 赵 中 亭 l 应 用 铺 灸 治 疗 产 1 9

针刺加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3例

针刺加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3例
[ 1 ] 朱 兰, 赵 煜, 刘 军 . 慢 性盆腔炎国 内外研究现
状[J ] . 西南国防医药, 2 00 7, 17 (3) : 337.
(收稿 2 00 7212 2 25; 修回 20 08 2 03 2 2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87 9
针刺加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43 例
麻春丽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 ( 054000) 摘 要 目的: 观察针刺加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7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43 例, 针刺关 元、 中极等穴同时加灸关元穴。 对照组 27 例超短波、TDP 治疗。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8% , 对照组 89% 。 提示: 针刺加灸法相结合共奏活血通络、 温经祛寒之功 , 达到疏通经 络、 消炎止痛的效果。 主题词 子宫附件炎 �针灸疗法 穴 , 关元 穴, 中极 笔者在 2005 年 ~ 2007 年, 用针刺加灸法治疗慢 性盆腔炎患者 43 例, 效果满意, 并与超短波、TD P 治 疗 27 例进行对照, 报道如下。 临床资 料 70 例患 者均确 诊为 慢性盆 腔炎 患 者。 多为反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疗效差 , 病情反复 发作的。随机分为治疗组 43 例, 患者年龄 20~ 49 岁; 病程最短 4 个月, 最长 15 年。 对照组 27 例 , 患者年龄 21~ 50 岁; 病程最短 3 个月 , 最长 13 年。 两组病例在 年龄、 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 关元、 中极、 归来 ( 双) 、 血海 ( 双) 、 三阴交 ( 双) 。 选用不锈钢毫针, 以常规方法 进针平补平泻 , 关元、 中极穴向下斜刺进针 , 行捻转、 提 插手法, 要求针感向少腹、 前阴部放射。 三阴交穴直刺 进针 , 行提插手法, 使下肢抽动 3 次为度。得气后以关 元穴为中心放一温灸盒, 盒内放 1�2 根艾条 , 两端 点 燃, 使热力透达穴位 , 如局部灼热难忍, 可提起灸盒, 然 后放在原处, 以局部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留针 30m in, 每日 1 次 , 10 次为 1 疗程。 疗程间休息 3 ~ 5d, 经期暂 停治疗。 3 个疗程观察疗效。 对照组: 超短波、 TD P 治 疗: TD P 治 疗先预热 5 ~ 10m in, 患者平卧位, 照射下腹部 , 以温热为宜, 时间 20m in。休息 10m in 进行超短波治疗。 板状电极在骶部 和下腹部对置 , 间隙 2 ~ 3cm , 微热量 , 每次 20m in, 每 日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 经期暂停治疗。连续 3 个疗程 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 痊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妇科检查 无阳性体征。 显效: 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妇科检查: 压痛 消失 , 局部阳性体征有明显改善。 有效: 临床症状及妇 科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效: 治疗后临床症状及 体征均无变化。 治疗结果 治疗组 4 3 例, 痊愈 28 例 , 显效 9 例, 有效 5 例 ,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 98 % , 对照组 27 例 , 痊 愈 13 例, 显 效 6 例 , 有效 5 例, 无效 3 例, 总 有效率 89% , P > 0. 0 5。 讨 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是盆腔 生殖器官 ( 子宫、 输卵管、 卵巢) 及盆腔、 结缔组织和盆 腔腹膜炎等炎症性病变的总称。 也是引起不孕、 异位妊 娠、 妇科盆腔疼痛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多见于育龄妇 女。 常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当或患者体质差 , 病程迁延 所致。 一般认为本病多因流产或取环术后体虚正气不 足或月经不洁 , 寒湿之邪乘虚侵袭, 气血阻滞、 冲任失 调而致, 与寒湿、 气滞、 血瘀有关。 所以在选穴上 , 以局 部取穴加灸为主, 远端取穴为辅。 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 阴经交会穴, 有补精、 益血、 扶正之功 , 为强壮要穴; 中 极有益肾调经功效, 又为膀胱募穴, 主治泌 尿生殖疾 病; 归来为下腹部理气散寒之要穴, 有行气理气、 散寒 止痛、 调经止带之功;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有补 养精血、 行血祛瘀、 调经止带之功; 血海有活血调经功 能。 近代研究显示, 针刺不仅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 而且还可影响免疫系统。 通过对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 的调节来实现其治疗作用。针刺调节炎症介质的特点 是既有整体性又具有双向性。 即针刺能使过强或过低 的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起到调整作用 , 可维持 或提高抗炎、 细胞因子的水平, 消除致病因素, 又能抑 制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 , 使炎症反应减轻[ 1 ]。 同时灸法 具有温通、 活血、 渗透作用, 可以使血管扩张 , 新陈代谢 能力提高。 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改善。 从而 有利于炎症包块的吸收和消散 , 粘连的组织松解而最 终达到止痛消炎的目的。 并且诸穴加灸法共用, 可以增 强患者的抵抗力, 增强体质, 减少本病的复发。 而神灯、 超短波虽然具有改善微循环、 镇痛消炎、 加速组织修复 的作用。 但是不能整体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患者 体质。 因此 , 针刺加灸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一种有效 的方法。 参考文献

6-3慢性盆腔疼痛的评估和诊断流程

6-3慢性盆腔疼痛的评估和诊断流程

没有可识别病因的慢性膀胱疼痛。膀胱充盈相关 的耻骨上疼痛,即在憋尿时膀胱区疼痛,排尿后 可缓解,同时伴尿频、尿急及夜尿增多
盆腔淤血综合征
疼痛位置不固定,腰背痛,深部性交痛且性交后 疼痛持续24小时,经前尤为严重
阴部神经痛
既往外伤、分娩史,骑车,会阴区域疼痛,性交 痛,与体位有关,坐位加重,卧位减轻
病史询问要点
1. 什么时候开始疼痛?开始疼痛是如何发作的?有什么诱因? 2. 您认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 3. 使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4. 疼痛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 5. 是否有性交痛? 6. 疼痛一旦开始是否有扩散或放射? 7. 是否留意到疼痛与皮肤(疼痛、瘙痒、烧灼感)及肌肉关节有关 8. 疼痛是否与排尿相关(尿频、憋尿时疼痛、夜尿增多、尿道口痛) 9. 是否有便秘、腹泻或其他与肠道相关症状 10. 疼痛是否引起情绪异常如焦虑或抑郁 11. 自己曾采取过什么措施来缓解疼痛,哪些有用,哪些不起作用 12. 曾经采用什么治疗?是否有效? 13. 以前用过什么药物,现在用什么药物治疗? 14. 对于疼痛,您最关注什么?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Glazer评估——前静息阶段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Glazer评估——快速收缩阶段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Glazer评估——紧张收缩阶段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Glazer评估——耐力收缩阶段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Glazer评估——后静息阶段
诊断流程
慢性盆腔疼痛
病史
体格检查 是
特定疾病相关的盆腔疼痛
腰大肌试验
Patrick=Faber’s 试验
骨盆带疼痛激惹试验(P4)
Gaensslen试验
卧位
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

慢性盆腔炎的刺血疗法

慢性盆腔炎的刺血疗法

慢性盆腔炎的刺血疗法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属于中医的“带下”“微瘕积聚”范畴。

临床多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肿痛和坠痛,肛门也多有下坠感,白带多,月经不调,痛经;劳累和月经前后加重,乏力、腰酸、食欲不振、便溏等。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之邪内侵,瘀结胞中,阻滞经络;或过食生冷,寒客胞中,寒性收引,令气机不畅;亦或久病伤肾,蒸腾无力,封藏失司。

【取穴】
中极:当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次髎: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方解】
中极为任脉俞穴,通于胞宫,可调理冲任、理气活血;
次髎为膀胱经俞穴,可祛湿热、清秽浊、理气止痛。

【方法】
取三棱针,点刺以上俞穴,再用闪火法扣拔火罐,留罐10分钟。

【注意事项】
①做好个人卫生。

②禁止产褥期、流产后、月经期的性生活。

③经期提倡淋浴,不宜游泳。

④不宜多吃辛辣、油腻食品及酒酪。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针灸治疗痛证及针刺

针灸治疗痛证及针刺
40至60岁为高发年龄。 颈部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 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1. 椎间盘 :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一般在30岁左右即开始。髓核脱水变薄 ,椎间隙变狭,使纤维环及周围韧带变 松弛,颈椎稳定性减弱,更易进一步加 重劳损及退行性变。纤维环变性及颈椎 失稳使椎间盘易于向后及侧方突出。 C4-5,C5-6椎间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
翳风、颊车、角孙。
关冲、外关、合谷。
颊车、下关、合谷、内庭。 外关、风池、独阴。
颊车、下关、太溪、行间。 肾俞、合谷、独阴。
少商、合谷、天突。
曲池、尺泽、列缺。
太溪、照海、列缺、天突。 合谷、三阴交。
金津、玉液、廉泉、神门。 合谷、外关、太溪。
病证 下颌关节痛 三叉神经 第一支痛 三叉神经 第二支痛 三叉神经 第三支痛 颈项痛 胸胀痛 心绞痛 食道胀痛 乳房胀痛 肝郁胁痛 瘀血胁痛 肋间神经痛 胆区痛
病证
主穴
配穴
大腿痛
伏兔、风市、殷门。
髀关、承扶。
小腿痛
丰隆、足光明、承山。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
膝关节痛
膝眼、血海、梁丘。
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
踝关节痛
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照海。 解溪、中封、商丘。
足背痛
解溪、太冲、足临泣。
下巨虚、绝骨。
足跟痛
昆仑透太溪、申脉、照海。 肾俞、承山。
足足止 痛
八风、太冲、足临泣。
痛点选穴(阿是穴)亦属于对症选穴法。此 法从《内经》中“以痛为腧”和“在分肉间痛 而刺之”等刺法演变而来。《针灸聚英·肘后歌》 说:“打仆损伤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 这些都是提倡应用压痛点治疗痛证的先例。临 床上应用压痛点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 在病灶部位针灸,均有较好的效果。

三阴交为主穴针刺联合盆腔Ⅰ号方药物导人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三阴交为主穴针刺联合盆腔Ⅰ号方药物导人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 ( ) 例 % ]
无效 总 率
有效
虚寒 型 2 4例 。对照组 : 湿热瘀 结 型 2 6例 , 血 阻滞型 2 瘀 0例 ,
冲任虚寒 型 l 2例。2组患者在性 别 、 龄 、 程及 临床症状 等 年 病
方 面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 .5 , 有 可 比性 。 P 00 )具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史2 例, 1 上避孕环 史 1 。根据《 8例 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 指导原
则》 慢性盆腔炎 的诊断标准 , 全部病例 在治疗前 均在本 院行 B型超声及妇科综合 检查 , 符合慢性盆腔炎 的诊断标 准。按照 中医分 型为治疗组 : 湿热瘀结型 4 例 , 8 瘀血阻滞型 3 9例 , 冲任
慢 性 盆 腔 炎 是 女 性 盆 腔 生 殖 器 官 及 周 围 结 缔 组 织 、 腔 盆 妇 科 检 查 及 B型超 声 检 查 均恢 复 正 常 。 ( ) 效 : 疗 后 症 状 2显 治
腹膜 发生 的慢性 炎性病 变 , 妇科 临床 中常见病 、 是 多发病 。近
年来 其 发 病 率 逐 渐 上 升 , 响 广 大 妇 女 的 生 活 质 量 , 时 也 是 影 同 造 成 不 孕 的 主 要 因 素 。 针 对 其 病 理 特 点 , 者 自 20 笔 0 7年 1 0
徐 化金 , 李修 侠
【 摘 要】 目的 探讨 以针刺三 阴交穴 为主联 合盆 腔 I 号方 药物导 人治疗 慢性盆 腔炎 的临床疗 效。方 法 将
19例慢性盆腔 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1 6 11例) 和对 照组 ( 8例 ) 治疗组采用 针刺三 阴交穴为 主, 5 , 加随症 配穴 , 然后 将盆腔 I 号方水煎 浓缩 液加到电脑 中频透入机 的 2个 电极板上 , 分别放在患者小腹 的两侧或疼 痛反映点 上进行导入 ;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注射头孢 噻肟 、 替硝唑及 口服金 刚藤胶囊 等。观察 2组 治疗 疗效 。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率 为 9 .0 , 8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的 8 .3 , 79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0 0 ) 且疗 程 明显 缩短 。结论 P< .5 , 采 用针剌 三阴交穴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
以结构为基础进行针灸治疗,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均有诸多经验。

较之以气血阴阳等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方法,有较大的补充作用,也便于疗效的把握和理解。

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关玲发起“结构针法交流群”,诸多专家以结构为基础,贡献了宝贵经验,今结集汇报,以期有助后学。

(一)盆腔痛
【基础知识】【概念】慢性盆腔疼痛( CPP )指非周期性、持续达 6 个月以上(也有认为达 3 个月以上)、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盆腔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盆腔疼痛的特点是
病因复杂,有时即使做了腹腔镜检查或开腹探查也找不到明
显原因,疼痛程度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常见病因】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粘连等器
质性病变可引起疼痛,但也有许多病人仅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或无器质性改变。

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导致的盆腔脏器
扭曲并不一定会引起疼痛,即使引起疼痛,其部位及程度不
一定与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可与创伤性经历有关,与婚姻不幸及性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慢性盆腔疼
痛包括腹腔镜检查容易发现的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也包括
一些隐匿性的躯体疾病(通常是妇科以外疾病),如肠激惹综合征,还包括非躯体性(精神源性)疾病。

常见的症状体
征包括:( 1)下腹部疼痛或后背部疼痛可以是整个下腹部,也可以是双侧或单侧髂窝处,或是无明显定位,常伴有阴道
不适,为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或隐痛;患者说不清疼痛加重和缓解与何种因素有关;(2)抑郁患者抑郁症状显著,如无
食欲、疲倦、失眠、性欲丧失或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或
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 3)异常疾病行为有一种躯体偏见,深信自己患有疾病,医生尽全力进行治疗,但仍有疼
痛。

【刺法经验】胡寿晃:我常用触发点治疗这种妇科功能
紊乱疾病,效果很好。

黄强民 :下腹肌触发点和内收大肌触发点可以解决大部分盆腔内的功能紊乱,如,痛经,闭经,痔疮,习惯性流产,多尿,功能性腹泻。

如患者霉菌性阴道炎,在内收肌群及下腹部腹直肌腹斜肌触发点治疗后,瘙痒感立
马消失,留针 10 分钟,局部一跳针,第二日白带明显减少。

举病例:一位患者半年前先出现双臀部外侧疼痛,然后出现
妇科症状,局部用药症状反复,治好她的疼痛症状后,她顺
带提到妇科疾患,因和疼痛症状相继出现,考虑力学平衡,
就扎了内收肌,效果奇佳,在原理方面,考虑与筋膜张力有关。

关玲:传统上常规选取三阴交、血海穴、中极穴治疗
盆腔痛,应该是调整了肌筋膜张力。

刘路遥:盆腔炎症产生
机理——筋膜张力的改变,导致局部软组织内压增高,从而
使局部体液循环不良,即局部内环境稳态改变,这种情况会
促使局部细菌或病毒滋生,会产生炎症反应,进而产生疼痛。

局部筋膜腔或体腔压力才是我认为的“气”的定义,这个可以
通过局部脉诊判断,符合内经遍诊法操作原理。

刘农虞:《灵枢.经筋》中叙述足三阴及足阳明筋皆聚阴器与临床痛经的
病候及治疗的体会。

痛经患者除小腹疼痛,可伴腰骶、外阴、肛门坠痛,及大腿牵涉痛。

此病位在胞宫,辩证论治除考虑
脏腑病,冲、任、督脉病外,也应考虑足三阴及足阳明筋病。

因为《经筋》篇中所述足三阴之筋循行皆有“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的叙述。

《类经》注“股之内侧曰阴股”,即大腿内侧。

而足阳明经筋循行则“”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髀就是股骨、大腿。

根据《经筋》所述可以解释痛经为何常牵
涉大腿内侧或股骨周围痛,并提示可根据以痛为腧,在经筋循
行路径治疗有关疾病。

在符仲华所著的《浮针疗法》中述治输
尿管结石、痛经、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均以大腿内侧部位浮针
针刺的治疗方案,并以筋针刺法立时解决大腿痛。

这是筋性窍
病的例子。

《内经》中揭示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机理和治
疗,实在很值得我们继续努力发掘和研究!八髎穴
一针入孔刺法:在骶骨帝半寸寻找下髎穴,向下 80 度角直刺即可。

中髎穴在髂后上棘与骶骨角连线中点凹陷中,向下
60 度角刺入。

次髎在髂后上棘内下方陷中,向下 50 度刺入。

上髎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陷中,向下 30 度刺入。

刺八髎对盆
腔疾病均有调治作用。

一般常用下、中、次髎。

针体与脊柱
平行,角度掌握好,基本一针入孔,当然定位陷中。

于洋:腹部痛点、结节松解;腰骶部刺络放血,阳性点挑治;刺八
髎、代秩边,针感传到下腹部;灸百会、中脘;手法调整骨
盆。

回家吃中药,我选的基础方是升陷汤加减。

代秩边我用
的多一些,看个人习惯。

从刺激角度来说,效果差不多,如
果附带松解的话,八髎效果更好。

用针刀或粗一点的针更好
刺入。

用针刀扎八髎,针体硬,好找,顺便可以松解一下孔
内缘。

针刀贴着骨面进针。

高志雄:但凡功能性的慢性盆腔
疾患,我是先从腰骶部软组织找原因,而且患者也总是或轻
或重有腰痛病史。

【病例交流】马彦红:病例1、本院医生母亲, 68 岁,主诉:阴道痛、干涩近 10 年,伴下腹不适。

曾在多家医院妇科就诊,检查无异常,局部用药无明显效果,
坐浴后自觉舒适。

(丧偶 10 余年)。

病例 2、妇科转诊病
人, 37 岁,主诉:无白带,伴下腹部、腰骶部坠胀感。

妇科检
查无异常,随转诊我科治疗。

(孩子 2 岁,夫妻异地分居)病
例 3、妇科转诊病人, 27 岁,主诉:性交痛,伴下腹不适,会
阴部侧切疤痕处疼痛。

妇科检查会阴部侧切疤痕明显触痛。

(孩子 6 个月)治疗方法:1、背腰部:肾俞、腰阳关、八髎穴针刺,留针15 分钟,取针后拔罐 5 分钟2、腹部:
关元、归来针刺,留针15 分钟,取针后拔罐 5 分钟3、局部治疗:按李建民老师骨盆内五环压揉法,压揉耻骨下支
(短收肌、股薄肌、大收肌),孔内(孔内肌),
孔外(孔外肌),揉尾骨至耻骨。

治效果:病例 1 每周治 2 次,治 6 次,明解病例
2 每周治 1 次,治 2 次,已有正常白,腰腹不适消失
病例 3 每周治 1 次,治 3 次,已没有性交痛。

治心得:以前病人只做腰骶部、腹部刺治,
局部无治,效果不如 3 例明。

病人一定要神:
3个病例在后面括号中都有注明,都与神乱,神散有关,治中
要有相关的交流疏: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性生活的正确念。

关玲:你几个病例只明了加上李建民老的揉方法,和神没
关系吧,只能明形的手段多,毫有候作用不。

:神用的好
的也可以起到松解筋膜的作用。

郝篷亮:有没有松解盆底肌
(耻尾肌、尾肌、尾骨肌⋯⋯)呢 ?因盆底肌与以上病例症状关系
更大些。

盆底肌是指封骨盆底的肌肉群。

一肌肉群犹如一
“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直等器都被“网” 的吊住,而而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

如果吊网
生异常再加体内激素化,便会生案例中的症状吧。

不个地
方不好操作,再加上性原因⋯⋯我做一男性患者大便排不尽,
松解完盆底肌,再加艾灸病情改善了。


:揉尾骨到耻骨就包括你的:1、尾骨尖:从里
向外揉; 2、尾骨面:沿着尾骨从里向外揉;3、
坐骨棘 -坐骨小切迹 -坐骨 -坐骨支 -耻骨下支 -耻骨下
方:沿骨内向外操作⋯⋯。

个手法确受到性限制太
大,但是效果是很棒的。

黄春:你的到位,异性治,
要告知后再体及治。

性交痛等,病位多在尾骨前(阴位),触精确定位是必的。

我用,密刺,可到
痛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