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唐]王绩《野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附答案《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一起来看看阅读附答案,欢迎读者参考!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584-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将落之时。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瓜葛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附赏析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②徙倚:徘徊。

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阅读练习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唐诗五首》译文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阅读赏析及达标练习《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主题: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五篇范文]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五篇范文]

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五篇范文]第一篇: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王绩《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阅读训练】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4分)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

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参考答案】一、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2016·上海卷·T13-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答案】D【解析】A项,“白雪”和“清江”都是名词,从词语结构的角度分析,都是偏正式结构。

B项,“诸弟”“一身”都是名词,“诸”“一”都是表述数目的词语。

C项,“供多病”和“答圣朝”都是动宾短语,“供”和“答”是动词,“多病”“圣朝”都是偏正式结构短语。

以上选项均符合对仗特征。

D项,“时极目”与“日萧条”无论是词性还是词语结构都不对应,不符合对仗要求。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解析】A项,“西山”“南浦”都是野外的景象,但这是诗人在还未出城时想象的景象。

B项,“海内”“天涯”写“诸弟”与诗人天各一方,这两个词不是“望”见的景物描写。

C项,“迟暮”指诗人暮年,“涓埃”指诗人认为自己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

这两个词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无力报国的郁闷之情,与“望”无关。

D项,“出郊”点明是人到郊外去,“极目”写诗人远眺,切合题目“野望”的内容。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含答案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王绩诗歌作品选读【材料二】王绩自传性小品选读五斗先生传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

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

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尝一饮五斗,因以为号。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忽然而去,倏焉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④恸哭。

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

”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释】①两首诗均为作者弃官归隐期间所作。

②芸藿:锄豆。

③刈:割。

④嵇康、阮籍:两人均为魏晋名士,嵇康曾写《养生论》。

阮籍则因世风浑浊,常乘牛车,任其行走,至途穷,则痛哭而返。

6.小语和和小文探讨【材料一】两首诗歌的情感,请你补全对话。

小语:读王绩的两首诗,我发现,同写秋天之景,甲诗中作者的心情是,乙诗中作者的心情是。

小文:品读赏诗情,这是一种重要的读诗方法。

7.小语对【材料二】部分词句不理解,请你帮忙解释。

8.请用“/”帮助小文为【材料二】画线处断句。

(限断两处)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9.小文觉得加点词读来意味丰富,请帮他分析加点词的作用生何足..穷,而阮籍恸哭?..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10.《五斗先生传》是王绩的自传性小品,编辑组开展“大丈夫之辨”的主题联读活动。

孟子笔下的“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王绩笔下的“五斗先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五斗先生传》通过联读,你认为王绩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阐述理由。

【答案】6.苦闷(孤独、迷茫)喜悦7.(1)缠绕(2)尽、完(3)①(4)(他)去喝酒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挑地方到底就睡了,睡醒了就又起来喝酒。

8.先生绝思虑/ 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野望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义。

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

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3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

(3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1分),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1分),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1分)。

(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2层意思都有才可得满分,否则扣1分。

意思对即可)。

《野望》王绩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王绩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野望》王绩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名句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①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③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诗余选集》B.《乐府诗选》
C.《古诗菁华》D.《律诗集萃》
13.关于诗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结构是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且写景都是工整的对句。

B.颔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山山”“树树”都笼罩在秋意阑珊的落晖之中。

C.此诗描写山野秋色,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整首诗带有闲逸的情调。

D.首联“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14.赏析颔联和颈联写景的精妙之处。

12.D
13.C
14.①融情于景。

颔联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诗余”,诗词中词的别称。

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馀”。

南宋以后,文人称词为“诗余”。

本诗是律诗,不可以收录进《诗余选集》。

B项,“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本诗是律诗,不可以收录进《乐府诗选》。

C项,“古诗”,指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本诗是律诗,属于近体诗,不可以收录进《古诗菁华》。

D项,“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本诗是律诗,可以收录进《律诗集萃》。

故选D。

1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整首诗带有闲逸的情调”说法错误。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出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勾勒了一幅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颈联“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颔联和颈联都带有闲逸的情调。

但诗歌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更是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遥想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因此,首尾两联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不能说是“带有闲逸的情调”。

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