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诗歌赏析 王绩
王绩《野望》赏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王绩《野望》: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野望》是王绩的一首诗,以下是原文、背景、重点文言字词解释、译文和赏析: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初。
王绩曾担任过太乐丞,后因酒醉解职。
他的诗多写酒乡孤独隐居的寂寞情怀,因仕途失意,胸怀难舒,常有避世思想。
重点文言字词解释:1. 东皋:指王绩的家乡东皋村。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徘徊。
4. 欲何依:想往哪里去。
5.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6. 山山唯落晖:一座座山只有夕阳的余晖。
7. 牧人:放牧的人。
8. 驱犊返:赶着小牛回家。
9. 猎马:打猎的马。
10. 带禽归:带着猎物回家。
11. 相顾:相互看。
12. 无相识:没有认识的人。
13. 怀采薇:怀念隐居的生活。
译文:在东皋村停留到傍晚,徘徊不定不知该往哪里去。
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座山都只有夕阳的余晖。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回家,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回家。
环顾四周没有认识的人,便怀念起隐居的生活。
赏析:《野望》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色,表达了王绩内心的孤独和避世思想。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心情,展现出一位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之上的隐士,他徘徊不定,不知该往哪里去。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周围的景色,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每座山都只有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放牧的人赶着小牛回家,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回家,这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和安逸。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王绩内心的感受,他环顾四周没有认识的人,便怀念起隐居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避世的思想。
总的来说,《野望》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色和乡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王绩内心的孤独和避世思想。
野望诗歌鉴赏

野望诗歌鉴赏《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如下:野望王绩〔唐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
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王绩《野望》赏析:萧瑟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王绩《野望》赏析:萧瑟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王绩的《野望》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2、注释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王绩《野望》赏析

王绩《野望》赏析
王绩的《野望》是一首感性派诗歌,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优美风景的向往和追求。
该诗节奏舒缓,语言生动,内容充满情感,读起来十分抒情。
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如“孤山寺庙”、“夕阳箫鼓”、“星汉灿烂”等,形象地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从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另外,诗中引用的“野望”(wild hope),也是诗人对追求自由的理想的表达,他希望在自然界中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静。
总的来说,《野望》是一首深情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美景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了他尊重自然、热爱自由的理念。
《野望》全文与赏析

《野望》全文与赏析王绩的《野望》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全诗内容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秋日黄昏景象,展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和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的开篇,诗人站在东皋之上,在黄昏时分眺望远方。
“徙倚”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徘徊不定的姿态,也透露出他内心的迷茫和无所依靠。
这种迷茫,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感触,也是对人生方向的思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两句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之中。
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和夸张的描写,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展现出秋天的宁静和寂寥。
诗人通过“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让人感受到一种广阔而又深沉的氛围。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在这样的秋景中,诗人看到了牧人赶着牛群归来,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家。
这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然而,这热闹的场景却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因为他与这些人相互不认识,无法融入其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面对周围陌生的人群,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他想起了古代的隐士伯夷和叔齐,他们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坚守自己的志向。
诗人用“长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古代隐士的向往,希望能像他们一样,摆脱尘世的纷扰,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两组对仗,不仅在语言上整齐优美,而且在画面上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野望赏析-翻译-原文

野望赏析|翻译|原文年代:唐作者:原文西白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写的是山野秋。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初中古诗词:《野望》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野望》原文译文赏析《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但是这些喧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绩《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
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
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
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赏析一:《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 :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案: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带着不满于社会黑暗,不愿意堕身委服于现实名利之心退隐山林,然世人无有同自已志同道合的,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和苦闷惆怅之情。
篇二: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诗句默写。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