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简称布病)。

布鲁氏菌病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度10-20分钟,3%的漂白粉澄清液数分钟就可将其杀灭。

布鲁氏菌在外界环境的生存能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到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

二、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目前在我市主要以羊、牛、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病畜及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四、布病主要症状、体征是什么?1、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故曾称布病为波状热。

但目前少见此类病例,多为低热,间歇热等。

2、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现盗汗,汗质较粘。

3、关节肌肉痛:在急性期这种痛常呈游走性,主要是在大关节。

慢性期疼痛限局于大关节。

4、其他症状体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五、布病的危害:人得了布病后,布鲁氏菌可侵入人体各个部位,引起各个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者可造成终身丧失劳动能力。

牲畜感染了布病后可导致母畜不孕,另外还可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或产生不健康幼畜,严重降低繁殖率和成活率。

患病牲畜可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又会使更多的牲畜感染布病。

这不但会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并对乳、肉、皮毛加工带来无穷的遗害,而且还会直接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俗称“羊杆菌”。

)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

2、布病有哪些主要传染源?感染布病的家畜(羊、牛、猪等)是人间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人是怎么患布病的?主要是人在没任何防护下接触病畜的分泌物、代谢物、接产、剪毛等、布鲁氏菌可以经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而引起感染或发病。

4、布病对人体有哪些损害?布氏菌侵入机体、能引起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最常见的有肝、脾和淋巴结等器官,以及运动、生殖、血管和神经等系统损害较为明显。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少数患者导至死亡的结局。

5、人患布病后有哪些表现?感染布鲁氏菌后,经过1—3周的潜伏期后开始发病。

起病缓慢者岀现全身困倦,四肢无力、头疼、失眠、食欲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微热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

起病急剧者发病一开始就表现得较为碘型: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乏力、骨关节痛、肝、及睾丸肿大。

6、如何判断是否患了布病?对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及全身乏等表现,且用药不见效者,要警惕布病的可能,要及早到县疾控中心检查。

依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凡具备牲畜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有上述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即可确诊为布病。

布病病例多不典型,因此易误诊感冒、肝炎、结核、风湿和肿瘤等疾病。

7、怎样避免感染布病?(1)、消灭传染源: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布病传入的最好办法就是自繁自养;必须买入时,要进行严格检疫,检出的病畜已没有治疗和利用价值,应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不得外卖。

(2)、切断传搏途径:要注意饮食卫生,各种乳和乳制品,要加热消毒后食用,切记不要生食拌肉或未熟透的肉;从事畜牧饲养、兽医、乳肉皮毛加工、收购人员等、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应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围裙、胶鞋等,并配有脸盆、肥皂、消毒药品、毛巾等。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畜产品产量下降
由于布病导致牲畜死亡和 生长发育受阻,畜产品产 量明显下降,影响畜牧业 的发展。
动物死亡率增加
急性死亡
布病可引起牲畜急性死亡,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
慢性死亡
感染布病的牲畜长期处于带菌状态,不断排出病原体,导致其他健康牲畜感染, 形成恶性循环,使动物死亡率增加。
畜产品产量下降
牛奶产量下降
地方布病防治计划
各地根据国家布病防治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布 病防治计划,明确防治目标、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地方布病防治经费保障
各地政府应将布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的及 时投入和有效使用。
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布病诊断标准
制定布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依据和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规范性。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教育策略,提高宣传教育效果,有效降低布病的发病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三阴交等。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推拿
按摩方法有推法、揉法等。
04
布病对畜牧业的影响
畜牧业发展受阻
01
02
03
牲畜繁殖障碍
布病可导致牲畜出现繁殖 障碍,如流产、死胎等,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生长发育受阻
感染布病的牲畜生长发育 受阻,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影响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
对动物圈舍、饲料、饮水等进行定期 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阻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阳性病例,对病 畜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
散。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减 少病原体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五、如何预防布病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2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3防止经粘膜感染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

布病防治知识精讲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布病防治现状•布病防治基础知识•布病防治方法•布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布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布病防治工作实例目录01布病防治现状当前布病疫情多个省份出现了暴发流行,其中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疫情较为严重牛、羊等家畜感染率较高,部分地区血清学阳性率超过10% 2020年全国布病报告病例数达到3755例,较2019年增加了约25%布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防控手段有限家畜养殖模式和流通环节存在漏洞,容易造成疫情传播部分地区防控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规范布病防治的紧迫性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可导致长期反复发热、疲劳、关节疼痛等症状布病在家庭、社区等范围内传播风险较大,对当地畜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布病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02布病防治基础知识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分布广泛: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特别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布病的基本概念呼吸道传播布鲁氏菌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通过吸入感染性气溶胶而致病。

直接接触传播人接触到患病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如接生、屠宰、处理动物制品等过程中未做好防护措施,容易感染布病。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源,或与患病动物密切接触后未彻底清洁手部而接触口鼻等部位导致感染。

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的常见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布病患者常常有关节疼痛的症状,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主要累及膝、肘、肩和髋关节等大关节。

关节疼痛布病患者常有肌肉疼痛的症状,表现为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

肌肉疼痛部分布病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神经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03布病防治方法对牛、羊等动物及其产品的严格检疫是布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通过检疫,可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切断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1. 布病是一种由于暴露于布鼠粪便中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吸入空气中的细菌或食用被感染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2. 布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引发肺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避免与可能感染布鼠粪便的环境接触,例如清理家中储藏食物的地方时要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

4. 在野外露营、探险等活动中,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携带防虫喷雾剂、露营地选择远离河流和灌木丛等布鼠密集地,避免食用没有经过充分烹饪的食物。

5. 在布病疫区,其他预防措施包括尽量不要使用被布鼠污染的杂草、草木作为饲料,及时处理垃圾,保持室内清洁等。

6. 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需要及时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饮食和接触史。

7.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布病,但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8. 对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政府和健康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9.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正规的餐馆和食品供应商,避免食用生肉、未经煮熟的食物等潜在的布病传播源。

10. 最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布病的症状,例如发热、肌肉疼痛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病史和接触史,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病防治知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布病防治知识发布日期:2009年8月6日来源:网络作者: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布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

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

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1.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2.布病的传播因子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3.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制品易患布病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氏菌。

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

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4.加工布病畜的肉类可直接接触感染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氏菌存在。

而且可在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

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5.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易患布病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氏菌,尤其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

6.布病疫区被病畜污染的水也能传播布病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

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邻近地区的水源。

7.哪个季节布病的发病率高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4---8月发病居多。

8.患布病与性别、年龄及职业的关系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感染布病,而且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

因为中、青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多,感染布氏菌的机会就多,故患病多。

并有明显的职业性,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

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三、布病的临床与治疗1.布氏菌侵入机体后会引起哪些损害布氏菌侵入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

其中最常见的有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以及运动、生殖、血管和神经系统。

2.布病患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3.治疗布病要遵循哪些原则(1) 早期用药,彻底治疗(2)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3)综合疗法(4)中西医结合四、怎样预防布病1.我国布病防制措施布病防制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技术措施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间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2.为什么要对家畜进行布病检疫家畜进行布病检疫是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之一,一方面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查清疫情的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其流行规律和特点,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为了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保护清净地区不受污染,达到有计划地全面防治布病。

3.在疫区内检出的布病畜应怎样处理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对少数经济价值极高的动物允许严密隔离鉰养,培育健康后代逐渐处理。

4.健康家畜怎么办布病检疫阴性的家畜必须用布氏菌苗免疫,S 2菌苗是我国畜间防治布病的主要菌苗,目前多用口服法接种,此法安全可靠,甚至可以用于孕畜。

羔羊5个月龄,牛犊、仔鹿8个月龄后均可应用。

5.布病牲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应怎样消毒被布病畜流产的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物和其它物品,除上述方法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新洁儿灭溶液或—%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

6.如何把好布病畜的输入关为防止引进布病家畜,在购买和调运牲畜时应从非疫区购买和调运。

如必须从布病疫区调运,必须在无布病的乡或场购买。

调运牲畜,尤其是跨越县、省境调运牲畜时,应当有组织地在兽医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得私自交易和调运。

调运牲畜必须具备检疫或免疫证。

7.为预防布病应怎样加强家畜的管理和个人防护管理好家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饲养家畜要圈养,集体或统一放牧;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还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

牧区在产羔季节千万不要把牲畜放在毡房内,小孩不要和羔羊玩耍;三是建产羔室,饲养牲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建立产羔室,在室内产羔接羔,产羔室内应备有防护服、消毒液、肥皂、面盆、毛巾等。

8.认真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疫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发现疫情后,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并报给上级行政、专业部门。

五、急性期布病治疗方案方案一: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常用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个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链霉素,每日1克,分两次肌注,14-21天为一疗程,一般应用两疗程。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利福平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续用药6周。

方案二:头孢曲松钠并用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钠,每日2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每日克,口服,15天为一疗程,可用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以上两个方案应配伍中药治疗。

中新网5月9日电卫生部网站今日以“问答”形式公布了手足口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问答全文如下: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 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玻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

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玻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

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

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

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

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

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