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布病防护措施

布病防护措施

布病防护措施
布病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接触病畜、人畜共居等途径传播,因此需要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和蜱虫。

2. 防蜱措施:在进入可能存在蜱虫的环境时,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和防蜱鞋袜,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以减少叮咬。

3. 消灭蜱虫: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草地、树林等潮湿的地方,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减少蜱虫数量。

4. 隔离病畜:对于感染布病的动物,应尽快隔离,并配合兽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5.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外出时避免进入野外草地和树林等可能存在蜱虫的地方,尽量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

回家后及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叮咬,并将蜱虫正确取出。

6. 定期体检:对于居住在布病高发地区的人群,可以定期进行布病相关的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布病感染。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蟑螂、老鼠等可能携带布病病原体的害虫。

宣传单布病防治知识

宣传单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映性疾病。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是一种严峻危害广大牧民的疾病。

一旦发病应及时医治,避免转为慢病,而终身不愈。

二、布病患者有哪些要紧临床表现发烧(不规那么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三、如何预防布病一、我国布病防治的方法在技术方法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人世抓好“三早”,即早发觉、早医治、早处置。

饲养放牧人员增强个人防护。

其他人员减少到家畜活动场所。

二、在疫区内检疫出的布病畜应如何处置疫区内各类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概不准外出,原那么上一概屠宰做无害化处置。

3、健康家畜如何办?预防布病利用S2菌苗口服法接种。

饲养户可自行购买接种。

4、布病家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应如何消毒?被布病家畜流产的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侵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服和其他物品,除上述方式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儿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新洁尔灭溶液或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

五、为预防布病应如何增强家畜的治理和个人防护?治理好家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饲养家畜要圈养,集体或统一放牧:二是人畜分居,不管是畜仍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居室内饲养。

在产羔羊季节万万不要把幼畜放在人居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三是建产羔室,饲养家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成立产羔室,在室内产羔接羔,产羔室内应备有防护服、像胶手套、消毒液、香皂、面盆、毛巾等。

2021年7月预防艾滋病你们了解艾滋病吗?明白艾滋病的危害吗?知识如何预防和操纵它们吗?在这篇简短的健康教育处方中,咱们将向你们传递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使你们牢牢把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提高自我爱惜能力,你们是预防和操纵艾滋病的主力军,希望你们在尔后的生活中保重自己,增强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健康的建设者。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1.管理并监测病畜。

如果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可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病畜给予治疗,必要时捕杀。

2.要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水源的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人畜分离。

对于家畜的肉制品一定要加热,煮熟了之后再吃,来自疫区的皮毛要达到灭菌后再应用。

3.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如兽医、畜牧养殖人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现有的疫苗接种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好。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 饲养、屠宰等从业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注意个人卫生。- 工作结束后必须洗手,定时消毒。-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7
消费者教育
- 提醒消费者在食用鲜牛奶、羊奶时,应加热到80-85度以上,并维持几分钟或煮沸后食用。- 吃涮锅牛、羊肉时,要把肉煮熟透再吃。吃烧烤时,烤熟再食用。- 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
免疫接种
- 按照国家和当地布病免疫政策要求做好免疫工作。- 科学选择疫苗,规模场实行程序免疫,散养户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 确保畜群应免尽免,强化免疫人员个人防护。- 对实施布病免疫的场户,及时开展免疫后抗体监测,确保免疫质量和密度。- 具体疫苗使用如布鲁氏菌活疫苗(S2株)、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A19-ΔVirB12株)等,需根据动物种类、年龄和免疫程序进行。
布鲁氏菌病防控要点
序号
防控要点
具体措施
1
养殖管理
- 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外来疾病引入。- 引种前做好疫病检测或查验检测报告,防止购入病畜和隐性感染畜。- 运输车辆消毒后方可进场,预留隔离舍。- 隔离饲养引入动物,确定无疫病后混群饲养。- 畜群分群管理,定时、定量饲喂,保持日粮稳定。- 保证足够新鲜、清洁、适温的饮水。- 做好防寒防暑,注意圈舍通风。- 及时清粪,保持圈舍、运动场清洁卫生。- 实施雨污分离,保证排水顺畅。- 设置单独产房,加强产后消毒工作。- 放牧时避免与其他畜群混合。
5
净化与无疫小区建设
- 依据相关技术指导文件,制定相应净化或无疫小区建设方案。- 建立完善的防疫和生产管理等制度,优化生产结构和建筑设计布局。- 构建可靠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人流、物流管控。- 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和感染抗体监测,通过淘汰带菌动物、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1. 布病是一种由于暴露于布鼠粪便中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吸入空气中的细菌或食用被感染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2. 布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引发肺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避免与可能感染布鼠粪便的环境接触,例如清理家中储藏食物的地方时要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

4. 在野外露营、探险等活动中,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携带防虫喷雾剂、露营地选择远离河流和灌木丛等布鼠密集地,避免食用没有经过充分烹饪的食物。

5. 在布病疫区,其他预防措施包括尽量不要使用被布鼠污染的杂草、草木作为饲料,及时处理垃圾,保持室内清洁等。

6. 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需要及时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饮食和接触史。

7.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布病,但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8. 对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政府和健康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9.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正规的餐馆和食品供应商,避免食用生肉、未经煮熟的食物等潜在的布病传播源。

10. 最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布病的症状,例如发热、肌肉疼痛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病史和接触史,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布病是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布病的基本知识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等。

2.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等。

3.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

二、预防布病的措施1. 饮食安全:饮用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风险,应选择经过高温处理或消毒的牛奶制品。

2. 动物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动物的管理和饲养条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避免感染动物的分泌物。

3. 个人卫生: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及时洗手和消毒,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口腔、鼻腔和眼睛等黏膜部位。

4. 定期体检: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布鲁氏菌,以便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三、如何预防布病的传播1. 教育宣传:加强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加强监测:建立布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和溯源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个人防护:在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4. 畜禽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布病的治疗和监测1. 治疗方法: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以评估疗效和判断是否复发。

布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
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够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预防布病?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
理。

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

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2)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

(3)防止经粘膜感染
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

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

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