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专业 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精选资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

【精选资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技能训练、“两课”课外实践、就业指导实践、企业认识实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学制
三年制专科(全日制)
六、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一)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
七、教学时间安排表(见附表三)
八、毕业学分要求(见附表四)
附表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1
18
课外18
52210010
就业指导
2
36
小 计
36
694
-
608
-
32
19
8
8
6





05210690
管理学
3
48
1
48
3×16
05210050
经济学
3
48
1
48
3×16
05210880
人力资源管理
2
32
1
32
2×16
05210670
市场营销学
3
51
2
51
3×17
05210090
组织行为学
3
入学、始业教育
军事
训练
社会
实践
生产劳动
毕业
设计
(论文)
毕业教育


合计

1
16
2
1
(1)
1
20
2
17
2
1
(1)
20
短学期
2
2

3
16
2
1
(1)
1

人力资源课程设计撰写

人力资源课程设计撰写

人力资源课程设计撰写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任务。

2.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和劳动法。

3.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分析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趋势,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及其作用和流程。

3.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模型,如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模型等。

4.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和劳动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人力资源管理词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

4.实验设备:准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实验设备,如招聘面试模拟室、培训教室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的情况出发,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和法规,吸收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培养规格1.掌握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 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6. 掌握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设计和操作技术。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55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五、教学计划表(附后)主要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管理学 Management内容简介: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主要内容有管理思想的演变、管理过程、管理结构、管理行为、战略管理、比较管理和未来管理等。

对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信息和创新等管理者职能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

教材名称:《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参考书目:《管理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郭咸纲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出版。

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教案》(版)

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教案》(版)

《人力资源管理教案》(附件版)《人力资源管理教案》一、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教案旨在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和任务。

2.实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战略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人力资源规划:讲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内容、程序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技能。

3.招聘与配置:介绍招聘与配置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具备招聘方案设计、面试技巧、人员配置等能力。

4.培训与发展:讲解培训与发展的意义、类型、程序和评估方法,使学生掌握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等技能。

5.薪酬管理:介绍薪酬管理的概念、原则、体系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设计、福利管理等能力。

6.绩效考核:讲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流程,使学生掌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考核方法选择、考核结果运用等技能。

7.劳动关系管理:介绍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相关政策法规,培养学生具备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能力。

8.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讲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实施方法,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趋势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

第十一章 员 了解员工激励的含义与类型,学习并掌握员工激励的过程
工激励管理
与作用,掌握员工激励的基本原则;学习并理解激励理论 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掌握员工激励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使学生从战略性人力 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技术,树立现 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在不同情境下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基本技巧;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 定基础。
第七章 招募 了解员工招聘的含义与目标、招聘的意义与原则;掌握员
与甄选
工招聘的基本程序;掌握员工招募的渠道与方法;掌握员 工甄选测评的方法与技术
第八章 与开发
培训
了解培训与开发的含义与类型、培训与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培训与开发的基本学习原理;了解培训与开发同其他人力 资源管理职能的关系;明确培训与开发的关键程序;掌握 培训与开发的主要方法;掌握管理人员培训与开发的主要 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按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层面、组织层面、职能层 面,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技术,系统介绍了人力资源战略与 规划、组织架构与设计、组织文化、工作设计与分析、胜任素质、招募与甄选、 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职能的基本原 理及实务。本书根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安排各个章节的内容,逻辑结 构清晰、框架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且与时俱进。在梳理古今中外人力资源管理的 相关思想及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当前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实践精 华,并汇集了作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五章 工作 设计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格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格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格式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成为了当下很多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

随着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应的课程设计也不断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际业务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格式:1. 课程大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编写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应涵盖课程的目标、范围、预期结果以及所需资源等内容。

2.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对每一节课程进行详细的安排,包括每节课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等详细信息。

3. 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应该包括教材、资料、参考书等。

教材应该有针对性,能够贯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进一步扩充目标阅读材料、案例分析、宣传材料,以及实习和其他体验性活动应该在教学材料中详细说明。

4.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学评估包括课程评估和学生评估两个方面。

课程的评估包括对整个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评估,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反馈,课程设计者可以结合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同时,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将学生的学习反馈因素纳入教学评估的一环,以达到更好的针对性。

5. 更新周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变革非常迅速,因此课程设计必须与时俱进。

当业务、产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及时地对课程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因此,课程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结合行业实际情况,仔细编写和完善课程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培养要求1.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学生应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备实际操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技能。

3.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4.领导和沟通能力:学生应具备领导和沟通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员工和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协调,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

三、培养内容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律、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2.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3.项目实践: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锻炼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学术研究与实践交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实践交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培养方法1.课堂授课:在理论学习方面,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训练:通过模拟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3.项目实践: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接触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锻炼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并通过学术论坛和实践交流,与行业专家和同行进行互动和交流。

五、培养评价1.学业成绩:通过考试和论文写作等形式,检验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掌握程度。

2.项目实践报告:学生完成项目实践后,需撰写项目实践报告,展示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人力资源师培训教学计划

人力资源师培训教学计划

人力资源师培训教学计划一、培训目标1. 培养具有较强人才视角和战略思维的人力资源师;2.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3. 具备综合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能够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4. 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师。

二、培训内容1.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1)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和职能(2)组织行为学原理(3)劳动法律法规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1)招聘与选拔(2)绩效考核与激励(3)员工关系和冲突处理(4)薪酬管理3. 综合能力提升(1)团队建设与管理(2)沟通与谈判技巧(3)创新能力培养(4)领导力发展三、培训方法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实例讲解,教师授课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环节,让学员在企业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操作提升能力。

3. 个性化辅导设置专业导师,为学员提供个性化辅导,解答疑问,指导学习。

四、培训师资1. 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2. 企业管理高管3. 教育专家五、培训评估1. 考试评估每阶段设立考试,测试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安排案例分析环节,考察学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学员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认可和反馈。

六、培训时间和地点1. 培训周期:3个月2. 培训地点: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七、培训后服务1. 企业对接学员毕业后,学校将为学员提供就业对接服务,协助学员顺利进入职场。

2. 职业指导安排职业规划师为学员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学员明确职业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必修



2 必修



2 必修 √



2.5 必修 2 必修




√√ √√
1 必修


√√
1 必修




2 必修 1 选修




√√ √√
2 选修




1 选修




1 选修




1 选修




3 选修




1 选修




2.5 选修




6 选修




1 选修




2 选修 √ 2 选修 √



√ √√
2 选修




2 选修 √



2 选修




2 选修

√√√
2 选修 √



2 选修




2 选修




2 选修 √



1 选修 √



2 选修




2 选修


√√
2 选修 √




2 选修


√√
2 选修 √




学科 市场营销学 基础 教育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2.5 必修

2 必修

2.5 必修 √

2.5 必修 √







√ √
√ √
应用统计学
2.5 必修



财务管理
2.5 必修




运营管理
2.5 必修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2 必修



√√
企业战略管理
2 必修



√√
管理信息系统
2 必修
VB程序设计
3 必修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
2 必修 √


经济法
2 必修 √



管理学
2.5 必修 √



高等数学B(1)(2)
10 必修 √



线性代数B
2 必修 √



人力资源管理导论
2 必修 √



组织行为学(双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3 必修 √


3 必修



√ √
会计学




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专题
2 必修 √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前沿
1 必修 √



社会心理学
2 必修 √


心理测量 工作分析
2.5 必修




2 必修




专业 员工招聘 教育 劳动法
2.5 必修 2 必修






√ √
劳动经济学
2.5 必修 √



劳动政策与法规
2 必修




培训与开发
附表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教育 层次
课程名称
修读课程可实现毕业要求情况
学分
课程 类别
毕业要 求1-基
本素养
毕业要求 2-公共基 础知识与 能力
毕业要求 3-专业知 识与能力
毕业要求 4-问题分 析能力
毕业要 求5-综 合与创 新
毕业要 求6-信 息获取
毕业要 求7-法 律法规
毕业要 求8-团 队能力
2 必修




绩效管理
2 必修




附表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续)
教育 层次
课程名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2) 社会保障学 薪酬与福利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决策模拟 管理实践调查 人才测评工具使用与设计 人力资源获取技术训练 专业认识实习 人力资源开发流程模拟 绩效考核方案设计 激励性报酬体系设计 专业实习 EXCEL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毕业实习 专业 毕业论文 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 商务礼仪 压力管理 劳动关系 企业文化 创业管理 领导学 情商管理 管理运筹学 互联网金融 职业生涯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文书写作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跨文化沟通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统计 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修读课程可实现毕业要求情况
学分
课程 类别
毕业要 求1-基
本素养
毕业要求 2-公共基 础知识与 能力
毕业要求 3-专业知 识与能力
毕业要求 4-问题分 析能力
毕业要 求5-综 合与创 新
毕业要 求6-信 息获取
毕业要 求7-法 律法规
毕业要 求8-团 队能力
毕业要 求9-终 身学习
毕业要 求10-国 际视野
毕业要 求9-终 身学习
毕业要 求10-国 际视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必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必修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必修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识 理论体系概论
3
必修




教育
大学体育(1)-(4)
4 必修 √


大学英语(1)-(4)
16 必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