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教学设计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一、教案概述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并从中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3. 作文素材: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图片,如钥匙、眼镜、手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物件。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解释“以小见大”的含义,即通过描述一个小物件或一个小事件,展现出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道理或主题。
举例说明“以小见大”在作文中的应用,如通过描述一根蜡烛的燃烧,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3. 案例分析: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如钥匙的象征意义、眼镜的代表作用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大道理。
4. 作文素材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物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后作业提交情况,观察学生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作文创作中的感悟和困惑。
3.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小事物件的描述、大道理的阐述以及整篇作文的逻辑结构等方面。
本节课通过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小事物件中蕴含的大道理。
通过作文素材分享和课后写作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培养其发现和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作文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以小事见大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刻含义。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以小见大”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以小事见大》,理解文章内容,思考文章所传达的道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领悟到的道理。
2.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举例,说明“以小见大”的道理。
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小事体现出大道理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以小见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领悟道理以及将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如公共场所排队、节约用水等。
2. 各组展示选定的小事,并阐述其中所体现的大道理。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以小见大”案例。
七、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以小见大”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在与同学、家人相处时如何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
八、角色扮演(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实践“以小见大”的道理。
九、课堂总结(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总结“以小见大”的道理。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在生活中践行“以小见大”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
以小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教案.docx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小事情,让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洞察人生的大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领悟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1. 认识到生活中的小事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2.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和哲理;3.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和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以小见大”的道理;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生活中的小事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如排队、捡垃圾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小事背后的道理。
2. 第二节:从细节洞察人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细节中看出人生的大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 第三节:“以小见大”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运用“以小见大”的经历;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领悟力。
4. 第四节:提升人生境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5. 第五节: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以小见大”的思考;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以小见大”的概念和意义;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系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蕴含的道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小见大”的技巧和方法;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以小见大”的重要性。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反映出大道理。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领悟力。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以小见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现大道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领悟力。
第二章:小事中的大道理2.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小事中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大道理的能力。
2.2 教学活动2.2.1 观看短片:生活中的小事播放一部关于生活中小事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小事中的大道理。
2.2.2 小组讨论: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并尝试从中发现大道理。
2.2.3 分享心得:感悟小事中的大道理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家一起感悟小事中的大道理。
3.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培养观察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从生活中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
3.2 教学活动3.2.1 观看视频:观察力的重要性播放一部关于观察力重要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观察力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3.2.2 小组练习:观察力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
3.2.3 分享经验:提高观察力的方法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练习中提高观察力的方法,让大家共同学习。
第四章:培养思考力4.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如何培养思考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从生活中发现小事中的大道理。
4.2 教学活动4.2.1 观看短片:思考力的重要性播放一部关于思考力重要性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思考力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4.2.2 小组讨论:思考力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思考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力。
4.2.3 分享心得:提高思考力的方法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提高思考力的方法,让大家共同学习。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

作文以小见大教案第一篇:作文以小见大教案《记叙要选好角度之以小见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记叙文的写作步骤。
2.学习掌握记叙文的构思技巧。
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善于组材的记叙文写作构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范本研讨——构思技巧点拨——课堂实践活动——写作练笔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乐趣与成就感。
2.捕捉生活的惊喜,收获美的沉思。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个性张扬,对传统单一的教法难以满足,讲究协调、理解、沟通的语文平台。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记叙文写作要学会“小”中见“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1、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
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旅途中的一次搀扶平日里的一次发现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2、导入:“滴水藏海”,我们应学会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二、范例引路(一)选择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扰乱我逐渐理清的思绪。
选择,好难的选择:出国,还是参加高考?我闷坐在房间里,望着那一轮苍凉的圆月……那天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我远在加拿大的叔叔联系上了,我可以在高考前出国。
那时正值中午,明晃晃的太阳在我的眼前掠过,我慌忙闭眼,冷漠得什么也没说。
“怎么?你不想去吗?”我的表情仿佛一盆冷水,将爸爸兴奋的火焰浇熄了。
“我……”我垂下头,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仿佛装了一座山!“你考虑一下吧!认真地考虑!”爸爸的话如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壁。
冷月在空中舞蹈,在云层中变换着模样。
月中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切仿佛都镀上了一层珠光宝气,这是渥太华吗?那个爸爸口中讲述的天堂一般的城市?“你可以上一所好学校,毕业可以在那里工作。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概念。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领悟大道理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见大”的含义和意义。
分析生活中的小事例,让学生体会从小事中看到大局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以小见大”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大道理。
第二章:身边的小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并关注它们。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小事。
分析小事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小事。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小事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小事中的大道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小事中领悟大道理。
培养学生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事中的大道理,让学生理解小事与大局的关系。
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提炼出普遍的道理。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小事中的大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小事与大局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从小事中领悟的大道理。
第四章:以小见大的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以小见大”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将“以小见大”的理念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成长。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以小见大”的理念。
经验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以小见大”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反思如何将“以小见大”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5.3 教学方法个别提问法: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以小见大”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以小事见大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小事见大”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观察和思考人生的大道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小事见大”的含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
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例,让学生感受“以小事见大”的力量。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以小事见大”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法: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事例,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观察生活中的小事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小事的习惯。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小事来发现人生的大道理。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自然现象等。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小事,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记录下来。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小事,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第三章:思考小事中的大道理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小事思考人生大道理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人性的善恶、道德的选择等深层次问题。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小事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大道理。
分析小事中所体现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3.3 教学方法:思考法:学生通过对小事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其中的大道理。
讨论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四章:表达小事中的大道理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表达小事中的大道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清晰度。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在小事中发现的大道理。
提供一些写作和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4.3 教学方法: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小事中发现的大道理。
演讲法: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小事中发现的大道理。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以小事见大”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以小见大 写作 教学设计

以小见大写作教学设计标题:以小见大——小说写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写出有意义的小说;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典型的短篇小说作品和相关的写作素材;2. 学生准备写作工具,如纸和笔或电脑。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自己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以小见大,写出小说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小说的定义和要素,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并通过典型小说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并就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构思。
4. 个人创作(25分钟)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开始个人创作。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运用想象力构建情节,并注意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述。
5. 作品分享与点评(20分钟)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并进行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和进步。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提炼出共同点和亮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并定期进行作品分享和交流;2. 组织学生参观作家座谈会或举办小说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潜力;3. 帮助学生拓宽文学素材的获取渠道,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等,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价:1.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要评价材料,既注重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又注意语言的准确与流畅;2. 通过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评价其想象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3. 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互动点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意义:1. 改变学生对写作的认知,使其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创作的可能;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4. 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写作方向提供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萱草的柔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2懂得及时感恩伟大的母爱。
二、教学过程:(一)访谈导入:
(二)赏析作家的母亲(读课文并概括选读篇文章中母亲的特点)
1、《我的母亲》邹韬奋:
2、《母亲与书》赵丽宏:
3、《最深情的哺育》梁晓声:
4、《萱草的柔情》杨玉东:
(三)回忆地震中的母亲
(四)感悟自己的母亲
(五)赞美母亲
1、写一组赞美“母爱”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
2、写一篇歌颂母亲或表现母爱主题的作文,题目自拟,参考题如下:
⑴我心中的妈妈⑵妈妈,我想对您说⑶母爱……(六)感恩母亲
三、教学小结:
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
但我们的母爱正如疲惫中的一杯龙井,令人神清气爽;母爱正如烦恼中的一曲古筝,使人意气勃发;母爱犹如寒夜中的一床棉被,让人顿觉温暖。
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四、资料链接
名言俗语
1、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
“妈妈”。
———纪伯伦
2、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3、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
4、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
歌词站台:
《懂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心里我一直都懂你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孩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范文展板:
黄楼初中学生获奖习作欣赏
《面朝大海,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张永超
指导老师:陈蕾
面朝大海,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棂,祥和又柔美。
风儿轻轻吹动,万物都怀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这一天的最后时光。
我也心怀感恩给您写信,但母爱得沉重让我无法落笔,繁琐的思绪也无从整理。
我怕我文字的平凡不能表达我对您的满心感激。
您对我的爱,也许我全部无法获悉。
因为在我的生命航程中,您给予了我如浩瀚大海般的爱,而我是这海上的一叶小舟,尽管我终日在大海的怀抱中巡游,却永远读不懂大海的博大与深沉。
母爱深深深几许?我无法丈量,只能心怀感恩去报答。
还记得吗?那是上二年级的期末考试,这对小小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一年的辛苦努力,只为的是这次考试。
而在这节骨眼上,我却感冒了。
早上起来,头昏沉沉的。
您心急的摸着我的头说:“哎呀,这么烫啊!可这快考试了呀。
”是啊,可怎么办,我心里急,您比我更急,可是急也没有用啊!我多想在家呆着,起码舒服些。
再说就是去考试,也考不好啊,不如在家呆着呢……我不断为自己找理由不去考试了。
可是要不去考试,我这么多天的努力不白费了吗?我心有不甘啊!我在犹豫、在迟疑,我望着您,眼里充满渴求和无奈。
您终于说话了:“要不,要不……”您在犹豫,“要不我陪你去考试吧!我就在外面等你!你考试时千万别慌……”您说了很多,我无心听……我想给我自己失落的心寻找安慰。
我也无心考试,我向窗外望去,烈日烘烤着早已干涸的大地,没有一丝荫蔽,也没有一丝风。
您就这样独自站着,汗水从您的脸颊流下。
我明白了,是啊,作为一个母亲,您又怎会不担心?只是,您知道,如果不让我去考试,那我一定会不甘心,毕竟付出过那么多努力。
刚才的一丝怨恨也烟消云散我全心投入到考试中,因为这才是对您的最好报答……
还记得您夜里起来替我盖被子,却不记得有多少次。
还记得,您早早起来给我做饭,却也不记得有多少天。
还记得……
母爱——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我一生都报答不完。
您对我的爱,确是那春日里的微风,那夏日里的雨露,秋天里的落红,冬天里的暖阳。
人们常说爱如空气不可缺少。
而我要说爱如大海爱似海深,无法称量。
我无时无刻不在心底感恩,您对我那如浩瀚大海般的爱,让我抛却一切阴霾和不快,迎来希望和幸福。
天已暮,风已住,您对我的爱无止境……面朝大海,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此致
敬礼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女儿:张永超
2013年2月11日
《那条小路上的故事》
——为娘的61岁生日献礼
作者:陈蕾
窗外的雨雪飘飘洒洒的下着,我望着窗外,雪很快填满了每一个角落,我不知道这雪是否已经落满回娘家的那条小路,我祈祷那雪花不要飘进那条原本泥泞的小路……
那条小路印证了很多故事,印证的最动人的故事就是娘在下雨天为我们兄妹去学校送雨伞的故事。
每逢雨雪天气娘都是从那条泥泞的小路上艰难的走出,风吹凉了娘的衣衫,雨浇灌了娘的胸膛,泥浆沾满了娘的双脚,娘却把干净的雨伞送到每个孩子的校园。
我决定,结婚了就把娘接到城里,让娘不再走那满是泥巴的路,让娘天天吃上我做的可口饭菜,让我为娘整天捶捶背揉揉那酸痛的肩。
然而,婚结了,还是没能接娘来城里住,因为娘还得看孙子。
我的心只能慢慢等待,等待我小侄子快快长大,等待娘再没什么事情可干的时候就把娘接到城里,和娘天天在一起生活了。
终于,小侄子来城里上小学了,娘却说她不愿意颤巍巍的爬上爬下,她不愿来城里生活,更愿意拿个交叉板凳坐在洒满阳光的柴垛前看田间麦苗慢慢的成长。
岁月的流逝,吹绿了麦苗,熟透了樱桃,可是没能圆了我多年让娘来城里生活的梦。
白天娘依旧有自己的太阳,黑夜娘依旧有自己的月光,娘依旧住在那个荒凉的满是泥巴的土岭,坚守在那个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圣洁的地方。
而我想娘的心就如同春节孩子那装糖块的裤兜,被塞得满满的。
于是,我决定常回家看看,看看那在土岭生活了一辈子的娘,为娘带点好吃的。
娘以前最爱吃蜜食,可是以前没钱不舍得吃,如今我能让娘想吃就吃了,娘却有了高血糖症了,为此,
枕头上不知多了多少我的泪痕。
所以如今自己能做的就是无论雨雪下的有多大,无论道路有多泥泞,无论老公的爱车被泥巴弄脏被枝蔓划蹭有多心疼,无论工作了一天的我有多疲惫,只要心中涨起了想娘的念头,就随时开车回家,回到娘的身边,看看娘的双眸,摸摸娘的双手,揉揉娘的双肩,为娘做顿家常便饭。
娘的头发花白了,娘的背驼了,娘的腿弯了,娘的目光呆滞了,可是娘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空中的雪花似乎飘得更多,风吹刮得似乎更加肆虐,道路似乎变得更加泥泞,而我却走在回娘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