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教案

合集下载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以小见大”作文技法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以小见大”作文技法


粒 沙 里 看 世 界 半 瓣 花 上 说 人 情 ,
例 谈 “ 小 见 大 ” 文 技 法 以 作 张 斌
( 河南 省信 阳 高级 中学 , 南 信 阳 河 440 ) 6 0 0
粒沙 里 看 世 界 , 瓣 花 上 说 人 情 ” 处 处 留心 皆学 问 , 半 生活处处是作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 涕一笑 , 一 自然 中 的 一 山一 水 、 草 一 木 , 能 引 起 我 们 的 某 种 感 受 , 能 成 为 我 们 一 都 都 写 作 的 契 机 和 源 泉 。常 言 道 : 滴 水 也 能 反 射 太 阳的 光 辉 。 一 一 叶 勃 发 而 见 春 . 叶 飘 落 而 知秋 。 要 善 于 挖 掘 生 活 小 事 中 隐 一 只 含 的 道 理 ,领悟 自然 景 物 中 蕴 涵 的 哲 理 ,采 用 以小 见大 的技 法 . 可 以反 映 深 刻 的 文 章 主 题 就
台 湾 著 名 作 家 刘 墉 先 生 在 他 的 《 处 有 义 章 》 文 中 讲 处 一 道 :写 文章 也 ~ 样 . “ 由身 边 的 每样 东 两 都 可 以 一 番 道 理 、 t t 引 出许 多 文章 。 ” 还 举 例 说 道 : 他 当看 见 了一 把 美 刀他 便 想 到 了利 H 崩 时 问 的方 法 。 往 】 ( 刀 片上 作 许 多 刻痕 , 当前 一 段钝 了 的 时 候 , 要 沿 着 刻 痕 折 只 断 , 面 习 一 段 就 义 变 得 锋 利 如 新 了 , 到 了 做 事 应 事 先 作 规 下 j 5 想 划 . 阶 段 办 事 . 提 高 时 间 的利 用 效 率 。 ) 分 来 当看 见 了订 书机 他 便 引 申 } 人 生 的 道 理 。 由于 } 拈机 能 f J ( r 把 力 虽 集 中在 两 个点 上 , 直 用 力 。 到 了我 们 应 像 钉 书钉 一 垂 想 样 , 清 目标 , r全 力 , 傍 徨 , 犹 疑 , 斗 到 底 , 能 成 就 认 集 f _ l 不 不 奋 才

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教案

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教案

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教案教学目标: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引趣法,回忆法,启发式双边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导入:有位名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

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细心观察生活的微小,往往能悟出大道理。

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是否学过从一件小事悟出大道理或表现大主题的课文。

(回忆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一、回忆(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散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这件生活小事,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表现了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大与小的关系:小: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相似性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教学研讨归纳:“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阐释(1)“以小见大”释义: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2)口述:“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二、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归纳:(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归纳:(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归纳: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高考作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高考作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例谈高考作文“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高考作文反对“假”“大”“空”,而以小见大之法则是打击“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假”“大”“空”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情”,巧妙运用以小见大之法,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小见大——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就是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大”、较“宽”、较“虚”的话题具体为一个小事件、集中在一个小视野,近而为这些话题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

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1.角度上以小见大。

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近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

如下例: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

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却回答日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秀习作《生命的意义》片段“生命的意义”可谓一大话题,但这段文字,作者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盲人可以看见什么”三个生活“小”角度揭示了生命意义之“大”话题的内涵。

2.题材上以小见大。

即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所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材料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对这些“小”对象的描述,近而来展示整个写作对象之“大”境界。

如下例:夏日的阳光耀眼却又灼人皮肤,我坐在凉席上,看着一旁玩耍的弟弟,心中很不是滋味:别人家的小孩儿在这么大时,早就会走了,可他……我越想心中越觉得苦闷,不停地用扇子扇风,耳畔的发丝轻轻扬起,右脚不停地抖动。

没一会儿,我把扇子一扔,抬腿向弟弟走去。

“宝宝,来,走起。

作文指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考场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

作文指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考场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考场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技法详解“以小见大”是作文构思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所表现的却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却是深刻道理。

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记“小事件”以见大。

这类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深入浅出地来阐述一个大的、引人深思的事理。

以“小景物”来见大。

太史公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是些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

不少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类文章,同样具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特点。

写“小人物”而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什么影响力的人。

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作用。

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件、小景物、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来,这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那样:“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

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那么,运用这一技法,具体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致地观察日常生活。

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努力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以小见大”类文章的源头活水。

最后一点,要准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力求处处在写“小”,又处处在表现“大”,既要“一览众山小”,又要“一叶而知秋”;既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又不能脱离事件、人物等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作文主题。

高三语文《以小见大》教案

高三语文《以小见大》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三语文《以小见大》教案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贵在以小见大唐代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

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

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真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

笔者认为,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法大致有下列几种:首先,以小事见大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

“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的作文复习课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的作文复习课
教学设计 : ( 一) 问题 导入
2 0 1 6 年1 月6 日. 厦 门市 青年 教师 成长工 作坊送 教下 乡 ,
第一期学 员汇报 课在厦 门同安梧 侣学校 开展 。汇报课 既是 成果展示 . 又是送 教下 乡 , 开课 的班 级全班4 0 人, 9 0 %为进城
务 工 子弟 . 他 们虽 然基 础 薄弱 。 但 都 充满 朝 气 。 课 堂气 氛 比
典型 文章 .达 到温故 知新 的效果 。在此 基础 上进行 方法 指

⑤节选《 背影》 《 台阶》 , 共同点 : 以“ 生活小细节” 见“ 大”
主题 : 诉说真情 , 关注社会 。
4 . , J 、 结 呼应 “ 大” “ 小” 的意 义— — 小 的 内容 : 凡人 小 事 、 自然景 象 、 细 枝末 节 ( 类型 : 小 人
名 言和课 标要求 . 让 学生更 加重 视作文 求真 的意 义 . 进而 自
然 导 人 复 习 主 题
( 二) 知概 念 , 明“ 大” “ 小”
领பைடு நூலகம் 生 . 为他们 建构一个 作 文的 系统框 架 , 让他们 对未来 的
作 文学 习有 一个 整体规划 .同时这样 设计 可 以达 到送 教下 乡的 目的—— 以教带 训 . 以教带研 。”
生作文 的 电子 照片 . 在将 照片 打印成 电子文 档 的过程 中 , 我
越来越 清晰地发 现该 班学生 的作 文大 多空洞 , 叙 事俗套 , 情 感平淡 . 在 发现 问题 的过程 中 , 我越 来越 清晰地 找到 了本节 课 的设计 思路一 以小见 大。 考虑 到 本节 课涉 及 要实 现 多元 目标—— 作 文指 导 、 迎
面对没有系统作文指导训练的初三年学生要处理好作文指导课和作文复习课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系统作文复习指导课与后期复习指导课的关系学生学情与中考现实的关系课堂教学展示与以教带训的关系等是比较困难棘手的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中学会“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中学会“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作文中学会“以小见大”摘要:“以小见大”既是一种精细选材的技巧,也是一种深刻立意的技巧,是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也是初中学生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特点是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既能使学生的文章生动具体,不乏空洞,也能使描写易于深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题材大主题以小见大巴尔扎克说,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尔扎克的说法反映在初中生写作上,就是一位学生如果能够用最小的题材来表现最大的主题,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成功的。

“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指写小的事物,“大”是指表现大的主题。

“小” 是现象,“大”是本质,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一、“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一)以小事见大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道理。

如七上的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写了作者童年时与五个小伙伴为了好玩去爬悬崖,中途被放弃,进退两难,后在父亲的指引下成功脱险的故事。

其实,作者的“爬山”的经历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可作者却能将普通小事上升到普遍规律,在文章结尾写了自己长大后,每次遇到困难挫折时,总会用“爬山的那段经历”提醒自己,学会将大困难分成小困难,不要想着前面的困难有多大。

卒章显志,凸显文章主旨引人思考和共鸣。

又如莫怀戚的《散步》,文章通过“一家四口散步”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浓浓亲情。

(二)以小物见大所谓的“小物”,就是不太受周围人关注,很寻常,但是意趣极大,揭示一定哲理的事物。

如七下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文中描写一棵在恶劣环境生长的小桃树,它曾被家人嫌弃,屡遭风吹雨打快凋零,但最后在暴雨中仍然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它的生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七年级写作指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七年级写作指导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记叙文写作技巧之“以小见大”法例谈泉州实验中学周素丽【师说】在初中阶段的写作中,以小见大是好作文必备的写作技巧之一,所谓的“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细小的事件,“大”是指意义重大的主题或内涵深刻的道理。

初中课文中许多篇目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老王》《台阶》《背影》《最后一课》《回忆我的母亲》等,以小见大往往在选材上撷取一个或几个小的片段,捕捉一个或几个微小的瞬间,选择一件或几件细小的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具体阐述,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写作中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展现的是细小现象,但表现的是重大主题,阐述的是深刻道理。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送别时肥胖的父亲要穿过铁道为我买橘,作者通过细小的动作描写着力刻画艰难中的父亲对我的关爱,表达了感人至深的父爱。

同学们在实际写作中可以学习“写小事晓大情,写小事悟大理”的写法,在小作文中感悟人生,诉说真情,关注社会。

小中悟情:聚焦寻常小事,写小事晓大情例1:我早该发现泉州实验中学七年级钟静琦岁更始,可长歌可醉泣,唯不可离去。

悠悠岁月,感谢你们独特的相伴,让我慢慢而快乐地成长……秋风萧瑟,卷起一阵枯叶。

路灯惨淡,人行道边的绿化带漆黑一片。

墨色吞噬整个城市,一个小小的身影正伴着吸溜鼻涕声缓缓而笨重走着——那是七岁的我第一次走夜路,边哭边走着,把自己吓着了也把稀疏的行人吓着了。

爸妈一向不是那么管束我,我却极生气,因为他们将许多同学从不做的恐怖之事都一骨脑抛给我——即使这些事很小。

走夜路是我最抗拒的,偏偏因晚上常有兴趣班,不得不为之。

看着同学一个个在他们爸妈的臂弯下回家,眼泪总委屈地奔上眼眶,又强强压回。

“你们一点不像为人父母的样子,我肯定不是你们亲生的!”许久的怨气迸发而出,那声我自己发出的摔门声至今回想仍心惊肉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作文指导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尝试运用该手法写作
学习过程:
一、导入,引出话题
1、以粉笔为描写对象,抓住粉笔的特点,联想我们的人生,构思一段话。

学生思考撰写、课堂交流
我们刚才通过一支小小的粉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像这种以“小”的材料内容,展示“大”的主题意义的手法,叫“以小见大”。

“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或深刻的主题。

我们作文的时候,从“小”处入手,反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既是具体的写法技巧,又是构思文章的技巧,在中考作文上有用武之地。

二、回顾经典课文,明确技法
(一)理解“小”和“大”
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教师举例说明:
①相对于国家大事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小题材。

例如《小巷深处》(七年级上),文中人物是一位养母和弃婴,养母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

其中写到: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

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这些琐细的事,表现了养母深沉的无私的母爱。

小结:聚焦凡人小事诉说真情
②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虫鱼鸟兽、自然景物就是小题材。

例如说:花、草、树、狗、猫、鼠等等。

《石缝间的生命》(九年级下)中作者由石缝间的无名野草、山花、松柏为了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改变了自己的形态,伤痕累累,艰难顽强地生长打拼感悟到生命的尊贵,不可抑制,赞扬了顽强拼搏,战胜自己的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小结:观察身边景物感悟生命
③相对于情节复杂、完整的事件来说,片断的零星的事迹就是小题材。

如:《百合花》(九年级下)中所写到的小通讯员为“我”带路,小通讯员借被,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献被、盖被等小事。

用这些小题材表现了百合花般高尚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深情。

小结:撷取零星事迹颂赞崇高
④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
材。

例如:《背影》(八年级下)中所写的父亲跳下月台,穿过铁道,再爬上月台去买橘子的动作,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于细微处见真情”,“攀”、“缩”、“倾”等重要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更使我们充分领略到那平实的语言和寻常的细节里蕴涵的深厚深沉的父子之情。

小结:捕捉寻常细节关注社会
总结:(小)(大)
聚焦凡人小事诉说真情
观察身边景物感悟生命
撷取零星事迹颂赞崇高
捕捉寻常细节关注社会
(二)如何“在小中揭示大”
常见方式(一):
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大”。

常见方式(二):
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大”。

三、学以致用,小试身手
(一)根据情景,说说自己的思考
①看到一片落叶,你会有哪些想法?
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②看到农民大伯的手相,你会有哪些想法?
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③看到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你会有哪些想法?
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
(二)请从下列物品中选择一种(也可选其他自己喜欢的事物),揭示其深刻的内涵
“阶石”“红绿灯”“村边的老井”
(三)阅读《收获》,然后在空白处补写句子,揭示文章深刻的主题。

《收获》
先前激动的心情渐渐被失望和烦躁所代替。

我无精打采地抛下第八杆,等来的还是被鱼儿吃掉诱饵的空钩在阳光下闪
烁,仿佛在嘲笑我的无知和无能。

而就在此时,在不远处垂钓的老人又有了收获。

我决定窥探老人钓鱼的诀窍。

老人把竿倚在左肩上,用指尖从面粉团上拈下一小团穿在鱼钩上,再用指头将面团捏扁,裹藏住鱼钩。

然后,他站直身子,左手斜举着鱼竿,右手拖着鱼线末端,绷紧,一弹,鱼钩带着鱼饵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远远地落在水中。

浮漂静静地躺着,聚集了老人的目光。

忽然,鱼线似乎抖动了两下,老人迅速挥起鱼竿——空钩,弯弯的,像挂着讥笑的嘴。

哎!我的失望填满了眼前的湖水。

而老人却不动声色,又一丝不苟地装上诱饵,抛出鱼钩。

等待——目光聚集,两道敏锐的射线锁定了浮漂;等待——纹丝不动,静立如罗丹创作的一尊塑像……
然而,幸运似乎不愿再光临他的鱼钩,空钩再度令我失望不已。

而老人仍是不动声色,一如既往的抛下第三竿。

仍是空钩。

第四竿——空钩。

期望的绿草在失望的沙漠中枯萎,我已失去信心。

老人却仍旧淡泊、宁静,如眼前碧绿的湖水。

无奈和失望让我心神不定。

就在我东张西望时,老人双手一扬,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便出现在眼前,我禁不住欢呼起来,那老人仍旧不露声色,又抛下了第六竿。

我赞叹,那一次又一次抛竿的耐心和意志。

我欣赏,不论成功、失败都保持淡泊和宁静。

我才明白,并非每一次抛竿都会打开幸运之门,只有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抛好每一竿,才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幸运。

我重新拿起自己的鱼竿。

四、佳作欣赏:《春风吹又生》
五、总结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这样作文会收到好的效果。

六、课后作文
以“我身边的榜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600字以上。

注意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进行构思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