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

合集下载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本文主要调查和分析苏州市行道树树种的应用情况。

我们对苏州市的行道树树种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树种种类、生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然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最适合苏州市行道树种的特点和要求。

苏州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园林资源。

行道树在城市中起到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选择合适的行道树树种对于城市的绿化建设非常关键。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苏州市行道树的树种主要有梧桐树、丧钟树、红叶石楠、榆树等。

这些树种在苏州市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树冠形态优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耐寒性。

梧桐树是最常见的行道树树种,树形高大挺拔,叶片宽大,能有效遮蔽夏日的炎炎阳光。

丧钟树则以其浓密的树冠和美丽的花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红叶石楠是一个四季常绿的树种,它的红色叶子在秋季能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

榆树是苏州市常见的乡村树种,也逐渐被引入城市作为行道树种,其独特的扇形叶片和高大优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除了树种的适应性和观赏性外,我们还发现行道树的规划和管理十分重要。

苏州市的行道树栽种通常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来实施。

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建筑和道路的协调性,避免影响交通和视野。

在栽种和养护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和疏枝,以确保行道树的健康生长和良好的观赏效果。

还要加强树木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病虫害的侵袭。

综合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苏州市行道树树种的应用应基于树种的适应性和观赏性,并结合城市的绿化规划和管理,以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今后的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和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城市的绿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

苏州市行道树树种应用调查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行道树的种植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

在众多行道树树种中,苏州市普遍使用的行道树树种有五常松、法桐、黄花梨等。

本文将对这几种行道树的应用进行调查和分析。

法桐也是苏州市常见的行道树之一。

法桐树高大,叶片呈心形,树冠宽广,叶子长期
绿色鲜艳,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较强的防尘、防噪的功能。

法桐树形状优美,绿化效果好,
适应性强,在苏州市的二次绿化中,也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两旁,法桐的种植
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花梨也是苏州市行道树的常见树种之一。

黄花梨树高6-20米,树形优美,枝叶繁密。

黄花梨是一种开花树种,花朵呈黄色,花期长,开放时整齐划一,非常美观。

黄花梨耐旱、耐寒、耐粉尘的特点,使得其在苏州市中的绿化景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街道两旁
的行道树中常见黄花梨,黄花梨也常常被种植在市区公园和广场等场所,为市民提供了美
丽而舒适的环境。

苏州居住区植物造景分析

苏州居住区植物造景分析

苏州居住区植物造景分析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以园林建筑著称的城市。

作为江南水乡,苏州的居住区植物造景具有独特的特色,不仅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理念。

今天,我们将对苏州居住区的植物造景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设计特点和美学意义。

苏州的居住区植物造景在植物选择上非常讲究。

由于苏州地处江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苏州的居住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木树种,如樱花、桂花、梅花、柳树、榕树等。

这些植物的选择不仅注重了季节性花卉的选择,也体现了对园林美学的追求。

在植物的布局和设计上,苏州居住区的植物造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苏州园林的造园宗旨是“小宇宙”的营造,强调小品布局,注重空间的营造和植物的错落有致。

在居住区的植物造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小品的营造,如花坛、小径、庭院等。

这些小品的精心布局既可以增加居住区的美观度,又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使人们在闲暇时可以在美丽的花园中散步、休息,享受生活的乐趣。

除了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外,苏州居住区的植物造景还强调了植物的养护和管理。

苏州人讲究“早起三年草,早晚三年花”,意味着植物需要长时间的照料和管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居住区的植物造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的修剪、浇水、施肥等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还可以提升居住区的整体美感。

在美学意义上,苏州居住区的植物造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强调“山水相连、宜人居住”,注重山水之间的对话和自然景观的塑造。

苏州的居住区植物造景也体现了这一理念,无论是在花园中设置假山、小溪,还是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树木,都可以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这种审美情趣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

苏州的居住区植物造景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和美学意义,不仅体现了江南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城市环境的设计理念。

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

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

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目录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1.1 山水1.2 植被2.苏州园林的自然特色2.1 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进2.2 水体2.3 山石2.4 植被3.苏州的植物正文东出盘门括眼明,萧瑟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倶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援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苏舜钦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防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便欲相携上野航。

《沧浪池上》文徵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唐代诗人们这些名篇绝句是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

苏州有着2500 多年的发展历史,周敬王六年,即公无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作了天文地质勘察,然后施工营造板筑城垣,周围十分壮观。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其实就是依自然之势选择和建设城市。

因此,作为今天的苏州城,其自然特征一开始就融入了城市环境之中,从城址的外环境看,恰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阳基形式;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宝地。

而其城内则附会“卧龙”之说,其自然特征也集中在一个水波微鳞之上,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然城址未变,至今仍保留“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古朴风貌的踪迹,这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为天下罕见的一大特色。

此外,江南水乡苏州城内的众多园林也是苏州城市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把苏州的园林与苏州的城市空间环境剥离开来,苏州园林也就失去了那种隐逸不群的气息。

苏州若是一棵大树,苏州的河道街巷是繁密的枝条,而园林和民居就是簇拥在枝上的花、叶。

因此要研究苏州的绿化特色,既要研究苏州城市的总体自然环境绿化特色,也要考察苏州园林的绿化特色。

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1.1山水“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最主要的城市自然环境,而古城的河道水系是城市景观中最有生气的元素之一。

苏州易移植的植物

苏州易移植的植物

苏州易移植的植物
苏州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许多适合移植的植物。

首先,苏州园林中常用的花木种类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月季、杜鹃、夹竹桃、栀子花、金丝桃、六月雪、瓶兰、探春、黄素馨、含笑等常绿植物;以及牡丹、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辛夷、蜡梅,紫荆、绣球、锦带花、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郁李、榆叶梅等落叶植物。

其中,牡丹被誉为“花王”,在苏州园林中是主要的观赏花种。

此外,苏州的公园内常见的行道树有法国梧桐、玉兰、广玉兰、香樟、重阳木、梧桐、榆树、朴树、桂花和鹅掌楸等。

这些树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遮阴效果,还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苗木移植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指一年生和一年生以上苗木的移植。

为促进多生侧根和须根,培养好的干形和冠形,提高苗木质量,培育二年生以上的苗木,一般都应进行移植。

但需要注意的是,移植的时间和方法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移植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态。

苏州昆山绿化苗木方案

苏州昆山绿化苗木方案

苏州昆山绿化苗木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苏州昆山地区的绿化工程提供一个合适的苗木选购方案。

通过选择适宜的苗木种类、合理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措施,旨在达到绿化效果的最大化。

2. 核心要点以下是我们为苏州昆山地区绿化工程推荐的苗木方案的核心要点:2.1 苗木种类选择在苏州昆山地区的绿化工程中,我们建议选择以下几种适宜的苗木:2.1.1 桂花桂花是苏州昆山地区常见的灌木之一,具有芳香的花香和吸引人的花朵。

它们适合种植在公园、花坛或者街道两侧,能够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空气质量。

2.1.2 美国红枫美国红枫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乔木,其美丽的红叶在秋季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它们适合种植在景观园林、湖泊或者大街小巷,为城市增添色彩。

2.1.3 刺桐刺桐是苏州昆山地区常见的植物之一,具有耐旱和耐寒的能力,因此适合在各种条件下种植。

它们可以用来修饰公园或者街道两侧,形成绿色屏障,提供阴凉和保护。

2.2 种植方法以下是适用于苏州昆山地区绿化工程的苗木种植方法:2.2.1 土壤准备首先要确保种植区域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

使用适量的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养分含量。

2.2.2 树穴准备为了给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应挖掘一个足够宽和深的树穴。

同时,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苗木的根系。

2.2.3 种植与固定将苗木小心地放入树穴中,确保根系与周围土壤接触良好。

然后将土壤轻轻压实,并使用支撑物将苗木固定。

这有助于确保苗木在风吹雨打时不会倒下。

2.3 养护措施为了确保苗木的生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养护措施的建议:2.3.1 浇水根据天气情况和季节的变化来调整浇水量。

确保土壤保持湿润,但不要使其积水。

2.3.2 施肥使用适量的有机肥料来提供营养,促进苗木的生长。

根据肥料的类型和用量进行施肥。

2.3.3 剪枝定期修剪苗木的枝条,以保持其形状和健康。

剪去枯萎或受损的枝条,以促进新梢的生长。

2.3.4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苗木,如果发现任何病虫害的迹象,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江苏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植物分析

江苏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植物分析

江苏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植物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园林绿化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苏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其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将以江苏地区为例,分析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的种类、特点及功能,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江苏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种类(1)乔木类:香樟、银杏、广玉兰、紫薇、樱花、桂花等。

(2)灌木类:南天竹、海棠、迎春、珊瑚树、红叶石楠、柏树等。

(3)藤本类:爬山虎、凌霄、常春藤、络石等。

(4)草本类:鸢尾、美人蕉、萱草、紫露草、玉簪等。

二、江苏地区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特点及功能1.乔木类乔木类植物在江苏地区的城市绿化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香樟、银杏、广玉兰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为城市环境提供阴凉和美丽的景观效果。

同时,它们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香樟和银杏都是常见的行道树,具有较好的遮荫和观赏效果。

广玉兰则因其高大的树形和美丽的花朵而广泛用于公园和公共绿地的绿化中。

1.灌木类灌木类植物在江苏地区的城市绿化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南天竹、海棠、迎春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它们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形成美丽的城市景观。

南天竹因其四季常绿、耐寒耐旱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中。

海棠和迎春则以其鲜艳的花朵和四季常青的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1.藤本类藤本类植物主要包括爬山虎、凌霄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攀爬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墙面、栏杆等垂直表面上生长覆盖,起到保温隔热、降低噪音的作用。

同时,它们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爬山虎和凌霄都是常见的垂直绿化植物,能增加城市绿化的立体感和景观效果。

1.草本类草本类植物在江苏地区的城市绿化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鸢尾、美人蕉、萱草等。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名录
注:1、习性栏中“E”为常绿、“SE”为半常绿、“D”为落叶;“T”为乔木、“S”为灌木、“V”为藤木、“B”为竹类、“H”为草本,例如“ET”为常绿乔木,“ES”为常绿灌木,“SES”半常绿灌木,“DS”为落叶灌木,“DS&T”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2、适栽区栏中“1”为苏南、“2”为苏中、“3”为苏北;“e、s、w、n”为东、南、西、
北部地区。

例如“3”为苏北’“3e”为苏北东部地区。

3、有“*”者为江苏土树种。

4、本名录摘自《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844 菊花脑(南京
菊)*
H 阳性观花、地被1、2、3 845 紫松果菊 H 阳性观花、地被1、2、3 846 大头橐吾* H 中性观花、地被1、2s 847 匍地龙柏 ET 阳性地被1、2、3 848 铺地柏 ET 阳性地被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目录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1.1 山水1.2 植被2.苏州园林的自然特色2.1 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进2.2 水体2.3 山石2.4 植被3.苏州的植物正文东出盘门括眼明,萧瑟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倶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援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苏舜钦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防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便欲相携上野航。

《沧浪池上》文徵明“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唐代诗人们这些名篇绝句是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

苏州有着2500 多年的发展历史,周敬王六年,即公无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作了天文地质勘察,然后施工营造板筑城垣,周围十分壮观。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其实就是依自然之势选择和建设城市。

因此,作为今天的苏州城,其自然特征一开始就融入了城市环境之中,从城址的外环境看,恰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阳基形式;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宝地。

而其城内则附会“卧龙”之说,其自然特征也集中在一个水波微鳞之上,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然城址未变,至今仍保留“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古朴风貌的踪迹,这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为天下罕见的一大特色。

此外,江南水乡苏州城内的众多园林也是苏州城市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把苏州的园林和苏州的城市空间环境剥离开来,苏州园林也就失去了那种隐逸不群的气息。

苏州若是一棵大树,苏州的河道街巷是繁密的枝条,而园林和民居就是簇拥在枝上的花、叶。

因此要研究苏州的绿化特色,既要研究苏州城市的总体自然环境绿化特色,也要考察苏州园林的绿化特色。

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1.1山水“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最主要的城市自然环境,而古城的河道水系是城市景观中最有生气的元素之一。

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宽阔的外城河及纵横的城内河流形成了有机的网络,河道水系和街巷结合,构成双棋盘式城市格局,河道水体遍布全城,“水”紧邻街巷,紧贴建筑,“水”又和桥梁、园林、绿化、驳岸和小品相融合,构成了城市丰富、生动独特的小环境、水景观,人们又能够方便的亲近水、观赏水,因而形成了“可游可居,可玩可赏”的佳景。

流水是江南繁华的根本,是流水成全了江南。

锦绣江南,众多的河道,犹如庞大躯体上的毛吸血管,有了流水,江南也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活力,城内水体处于缓慢的流动之中,既充满生机,又静谧安详,倒影变换,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正如清代杨祁孙诗云:“门前流水满花香,纷纷美景动波上。

”苏州水巷姑苏水巷景色千姿百态,但基本形态只有三中:有河无街、一河一街、一河两街。

水巷空间高低宽窄错落有致,尺度宜人,富有韵律。

1.2 植被历史上苏州以绿化茂盛而著称。

唐代白居易离任苏州刺使退居洛阳后,曾经常咏诗赞扬苏州杨柳最多,其树木花草之所以生长繁茂,这也得益于河道水系,“水”贯通全城大街小巷,深入建筑和园林空间。

受河水的滋润,助长了树木的生长。

所以清代苏州地方官费淳总结说:“苏州之旁魄蔚歧,得水附之而膏滋。

”加以水空间清净,水质良好,气候的改善等,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苏州的绿化至解放初,除洋关、阊门、留园马路一带,有枫杨、刺槐外,其他地方树木稀少;风景园林、名胜古迹、私宅庭院、街坊大院,存有少量古树名木。

城市绿化覆盖率极低。

解放后,政府开始注意城市绿化,并成立了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城市绿化得到很大改善。

1983年,市政府确定把香樟作为苏州市市树,桂花为苏州市市花。

至今,城市主要道路骨架绿化已经形成。

根据有关资料,至1985年,城区有乔灌木75.5万余株,70多个树种;绿化面积388公顷,占城区总面积的1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5.3%,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2.苏州园林的自然特色2.1 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进苏州私家古典园林的产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隐逸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居住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其本质是居住功能的扩展和异化。

其前身是构筑于乡村间的田园别墅――别业,别业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带有自然和人工景观环境的复合式多功能别墅。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不稳定,士大夫阶层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人投靠统治阶级,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仿照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构筑园囿,一部分人忧国忧民,脱离朝政,隐居民间,去追求另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茅屋、草堂。

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东晋陶潜的园居,陶渊明是隐居文化的奠基人,也是隐居文化的创始人。

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王维以对自然诗情画意的理解拓展了别业形式的发展,至中后唐的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已开始注意到选址和修建的因地制宜,即以有选择的自然景观为主的规划设计思想。

两宋时期是山野型别业向园居发展的转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旺,城区和近郊出现了经济、雅宜、技术进步的园居。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苏轼的《东园记》、沈括的《梦溪游记》都描述了园居的建设情况。

明清是私家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园林的数量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成为了一种时尚。

规划设计上更多的是人工对自然的经营,还出现了计成的《园冶》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

2.2 水体苏州私家古典园林和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水是人们赖以生存之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也是追求静谧和明苏州拙政园澈的哲理需要。

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庄子·庚桑楚》)管子也说:“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管子·内业》)因而,苏州私家古典园林追求的是静而明。

苏州的园林在城市环境及住宅的有限空间里,古人运用理水、叠山、建筑、花木以及铺地、陈设等要素,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传统手法,构筑一方天地。

山水为全园骨架,“山水相依,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的组合,往往为一园主景。

尤以水为构成江南水乡景色布局中心,其形式有湖、池、溪、湾、涧、泉、瀑等,或以聚为主,聚分结合;或弯弯曲折,细流潺缓;或水绕山流,萦环如带;或瀑布三叠,奔泻而下。

园主利用城市水网之密,多引池水和外河相通,或另设暗窦引水入园,园内亭廊桥阁峰石无不凌波依水。

2.3 山石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骨架。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均以山水为主题,反映着物质和精神对山水的共同依恋,回归自然的愿望。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他认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用隐喻的手法意向名山大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对山水产生了感情,《庄子•知北游》中说:“山和林,皋和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把山和人联系起来。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山石往往作为建筑和自然环境过渡的物质素材。

苏州园林建筑为了取得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常在建筑的临界部位以山石作为点缀,有时以天然岩石作为踏步、蹬道、室外楼梯等。

石这种材料,一方面物质上和砌筑建筑的砖石有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然物,造型上和自然环境有联苏州怡园入口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系,因此这两者之间往往能取得协调、过渡的效果。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多以石为主,或全用石构。

石土合用者以石山带土为最多,或石山包土,或外石内土。

石质以湖石和黄石为最常用,选石和构思相通,且一般不同石色纹理的石材不间杂采用,选石的标准以“瘦、透、漏、皱”四字为要决,可多方面观赏为奇石之宝。

叠山之道首选山的体势,以山体结构决定空间环境中的意境。

叠山之二是取自然之形,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然的效果。

叠山之三是重草木和山涧的浑然一体,石和花木互渗互补、相生相发。

2.4植被中国之园林,可以无花,但不可以无木,林木在苏州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造景元素,是构成各种园林景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苏州的园林往往在水边、亭旁、假山之上植奇花异木,和建筑、水体交相辉映。

绿化和园林建筑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人和自然的亲切交往,这也体现了古人造园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2.4.1绿化使园林建筑主题更突出。

如拙政园中有以植物命名的枇杷园、海棠春坞;“柳浪闻莺”,种苏州留园中部植大量柳树来烘托主题;《园冶》上说的“梧阴匝地,槐阴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等等。

2.4.2在造园中,很注意保护利用原有的百年古树,有时完全以古树为依据,开山造屋,规划园林。

因为高大成片的林木,古木交柯,雄健挺拔,浓郁如盖,更增添了山林的浑厚苍劲的气势和园内深邃幽奇的情趣。

有时园内的树木和园外的绿化有意识的连成一片,造成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树外有树的自然气氛。

2.4.3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和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中”。

“化大为小,溶于自然”,建筑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处于从属地位,从而突出了风景景观。

我国古代画家总结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的就是这种关系。

这样的结果使建筑物和自然风景之间互相穿插交融的进行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建筑溶于自然,点缀风景。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房廊蜿蜒,楼阁崔巍”。

建筑和自然山水相依成景,构成有特色的、丰富变化的景观。

人们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到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2.4.4在植物的布置手法上,重朴实疏落,反映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景观,忌矫揉造作,不用成行成排,规则种植,更见不到如陈列品似的摆布树团、树群。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说:“……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疏密。

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

”因地制宜,随天然环境,任其自然。

建筑和绿化的配合,有时以建筑去配合树木,也有时以树木配合建筑,均依据情况以构成美丽的景观为目的。

在以绿化配合建筑时,不仅注意其色彩和品种,更注意它的造型,注意树木枝干线条和建筑造型的搭配。

2.4.5建筑造型和风景园林的统一。

以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去打破建筑平直、呆板的线条;以绿化的色调去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

这是因为屋宇、山石的造型线条都比较硬、直,而花木的造型线条却是柔软、活泼的;屋宇、山石是静止的,水云是流动的,而花木有风则动,无风则静,处于动静之间;它又是有生命的,蓬蓬勃勃不断生长的;在色彩上,它有季节性,有变化的。

这样就形成了动静相兼的生动的景观效果。

如网师园中部水池的东岸是一片居住建筑的高墙,在处理这一大片呆板、平整的实墙和园林自然景观的关系中,设计者采取了以白粉墙作为衬托自然景物背景的手法,在白粉墙的前面除了空廊、半亭作为建筑处理外,还叠以假山、植以藤萝、点缀小石拱桥,远远望去,自然景物的造型十分突出,宛如在白纸上绘出的山水画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