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识别异常心理现象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心理素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过往精神病史等因素有关。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或轻度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如果发现有以下的一些异常举动,就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了。
1、疲劳感
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谎言表现。
4、强迫现象
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情况,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感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有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这种想法如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就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方面出现了与正常状态有所不同的表现,包括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的行为举止让人感到异常,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情绪的异常表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情绪异常包括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持续时间过长、情绪表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等情况。
比如,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怒暴躁,这些都可能是情绪异常的表现。
而情绪异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小事而大动肝火,或者因为一件不起眼的事情而伤心欲绝,这样的情绪表现都是异常心理的体现。
其次,思维方式的异常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
思维异常包括思维方式刻板、固执己见、无法接受别人观点、逻辑混乱等情况。
比如,一个人对于某个观点坚持己见,无法接受其他人的看法,或者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混乱,这些都可能是思维异常的表现。
而思维异常的人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会表现出固执己见,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或者在解决问题时缺乏逻辑性,这样的思维方式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此外,行为举止的异常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
行为异常包括行为举止怪异、反应迟钝、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规范等情况。
比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做出怪异的举止,或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者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规范,这些都可能是行为异常的表现。
而行为异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举止,或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者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规范,这样的行为举止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综上所述,情绪、思维、行为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表现,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以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这些人重回正常的心理状态。
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特征、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中,异常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不同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心理现象。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异常状态,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焦虑和强迫症等。
那么,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什么呢?1. 频率标准频率标准是指某一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发生频率。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人群中很常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被看作是异常。
例如,很多人感到焦虑、担心、忧虑,这是常见的情绪状态。
但是,当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发生导致个体社交、学业或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时,那么这种情绪状态就被视为不正常的。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影响了个体的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或日常活动,使个体不能正常的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那么这种现象就被认为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完成学校作业或工作任务,那就说明他/她的注意力缺陷/过多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客观性标准客观性标准是指医学和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标准。
即,某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基于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原则,并且这种诊断和治疗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或具有神秘信仰,这种现象在一些文化或宗教的背景下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但是根据客观性标准,在心理病理学领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
4. 权威标准权威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了社会权威人士的认可。
例如,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心理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健康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学界广泛认同并得到了权威人士的支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仅仅是异常的,而且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频率、功能、客观性和权威标准。
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要从人的行为方面、语言方面、心理状态来进行判断。
2、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比方说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看受测者是否处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3、在通常情况下,人能够保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做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心理异常。
4、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符合标准规定症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个体,肯定属于心理异常。
5、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并主动求助的一般都不严重,自己认为没有心理问题,专业人员通过各种表现,判断有心理问题的,一般很可能是心理异常。
6、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总能表现出来各种心理的活动,如果在别人看来某个人心理有异常问题,特别是当众多的人都有一致性的看法时,对这个人心理所产生的异常现象的判断,是基本上正确的。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表现,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的行为举止让人感到异常,但是要判断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心理异常,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
下面将就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考虑个体的行为是否与社会规范和常理相悖。
比如,一个成年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撕扯衣物,或者做出其他引人注目的行为,这种行为就可能属于心理异常的范畴。
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这样的行为明显与社会规范不符,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和反感。
其次,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考虑个体的情感状态是否稳定。
情感的波动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情感状态经常处于极端的状态,如长时间的忧郁、愤怒、焦虑等,而且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得到缓解和调节,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可能性。
另外,个体的认知能力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如记忆力下降、逻辑思维混乱、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言行等,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的情况。
此外,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心理异常的重要依据。
如果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无法正常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或者在社交场合无法适应、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这也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最后,心理异常的判断还需要考虑个体的行为是否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实质性的危害。
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残、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或者对他人进行攻击、伤害,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干预和评估,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行为、情感、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而且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评估下进行。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观察到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提到的情况,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以便及时干预和治疗。
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心理健康和稳定发展。
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

具有下列特征表现的人,可视为心理活动异常:
l、以幻想代替现实,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意见,不讲道理。
2、从不理会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和影响,不考虑环境条件,旁若无人,无是非标准,做事缺乏持久性。
3、无明确奋斗目标,精力不集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4、行动不考虑后果,缺乏责任感,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是再重要也撒手不干。
5、知觉上可以产生误差而导致行为失常或无效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觉得可耻和不安。
6、面对种种矛盾不能正确处理,感情上不能与别人沟通,听不进规劝和解释,固执己见,比较孤独,甚至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构成危害。
7、不能宽容和谅解他人,发怒时不能自控,不能把握分寸,常常失去理智。
8、情绪不稳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时,常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绝望,不能自拔。
由于情况复杂,我们不能仅凭1-2项就断定某人心理是否正常,离开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孤立地分析人的心理活动,甚至乱加分析,是十分有害的。
绝不能把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
因而引起的暂时的情绪反应及暂时出现的人际关系紊乱也视为精神异常。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

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一)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和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是否相一致。
主要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
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
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
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是否相统一。
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都说明这种一致性。
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
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是否相对稳定。
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
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
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二)高校常见异常精神障碍的识别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一般问题,通过自身的调节、朋友家长及老师的相助,一般都可以顺利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异性恐怖症:害怕与异性相遇。
特殊恐怖症—恐怖症
❖ 特殊恐怖症:表现为对以上两种类型以外的某一种 或少数特殊物体、情境或活动的害怕。
➢ 动物恐怖症:害怕蜘蛛、昆虫、老鼠等。
➢ 自然环境恐怖症:害怕雷电、登高、临水。
➢ 幽闭恐怖症:害怕进入电梯、汽车、飞机等封闭空间。
绪具有一定感染力;
3、情感迟钝,任何事情都很难引 起其情绪反应
哦,我知道了
你妈妈病得 很重!
情感淡漠—情感障碍
➢ 对引起正常人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情无动于衷; ➢ 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视若无睹; ➢ 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
异常心理现象
❖ 言语异常 ❖ 情绪异常 ❖ 行为异常
三、行为异常
1、反复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行为
异常心理现象
❖ 言语异常 ❖ 情绪异常 ❖ 行为异常
1、胡言乱语,违背常理
我是仙女, 我是月亮!
老师,学校里有 人密谋要害我!
一、言语异常
2、滔滔不绝或沉默不语
大家都听 我说!
我没什么 可说的!
3、前言不搭后语,缺乏逻辑
会计,我喜 欢粉色的衣 服。
你是做什 么工作的?
异常心理现象
❖ 言语异常 ❖ 情绪异常 ❖ 行为异常
莫把“感冒”扛成“癌”
---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危 机干预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识别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
心理不正常
神经症
变态人格 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2
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
神经症:不是神经病,也不是精神病, 是一种心理障碍,旧称神经功能症。
神经病:常常存在器官性受损,多属 于生理性疾病。
精神病:是人脑机能活动严重失调的 严重心理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
(一)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
病、反应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 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二)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病) (三)神经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 (四)反应性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癔症 (五)人格障碍 (偏执、反社会性、冲动性、表演 性、强迫性) (六)心理生理障碍(心身性疾病、神经性厌食、 失眠、性功能障碍)
或朋友; 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 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 严重自然灾害
常用的危机干预因素
(1)耐心倾听,充分表达理解与真诚的关心。 (2)对于那些情绪异常激动,随时都有可能采取
自杀行为的个体,首先要确保他们的安全,在有 把握的范围内应给予个体最大愿望的直接保证。 (3)激发起个体对自己亲友的牵挂和责任。 (4)帮助个体主动去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5)帮助个体重新审视危机事件。 (6)训练个体问题解决的能力。
我什么都 不想做!
异常心理现象
❖ 言语异常 ❖ 情绪异常 ❖ 行为异常
什么是心理危机?
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 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 化,尤其是出现了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 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至使当事人陷于 痛苦、不安状态。
引起危机的常见因___负性生活事件
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 恋爱关系破裂; 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
生活真是太美好 了,一切都那么 有趣,哈哈!
情感高涨—情感障碍
➢表现出过分的愉快和喜悦,总是兴高采烈; ➢讲话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生动; ➢对一切感到非常乐观,好像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 ➢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自负自信,有无所不能感; ➢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无比舒畅和幸福; ➢高涨的情感和周围环境具有一定联系,其乐观的情
二、情绪异常
1、长时间情绪低落、郁闷、 苦恼甚至悲哀哭泣
情感低落—情感障碍
➢ 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 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不足,甚至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 兴趣丧失,愉快感消失; ➢ 自罪自责,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 伴有思维迟缓、言语及动作减少,反应迟钝;
2、长时间情绪高涨、过度的愉快、 兴奋、兴高采烈
反复检查
反复洗手
强迫观念—强迫症
➢ 强迫性回忆: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的经过。
➢ 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思索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 强迫性怀疑:反复怀疑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性和 可靠性,以至于反复检查与核实。 ➢ 强迫性对立观念:脑子里无法克制地冒出与自己 的意愿或者公共道德相悖的念头。
强迫动作—强迫症
➢ 身体损害恐怖症:害怕看到流血、暴露的伤口或接受 注射。
3、精力过于旺盛,不知疲倦, 睡眠时间明显减少
我是超人!
意志障碍
❖ 意志增强:病理性的意志活动增多。 ✓情绪高涨,兴趣广泛,觉得任何事情都有意义; ✓参与各项活动,终日忙忙碌碌; ✓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睡眠减少;
4、精力过于不足,容易疲倦,对任何事情 都不感兴趣,甚至不顾及个人卫生
➢ 强迫清洗 ➢ 强迫检查 ➢ 强迫询问
➢ 强迫性仪式动作 ➢ 强迫性计数
2、对某种事物、活动或情景过分惧怕
社交恐怖症—恐怖症
❖ 社交恐怖症: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 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情况,因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 一种恐怖障碍。
➢ 赤面恐怖症:害怕见人脸红,被人看到,而惴惴不安。
➢ 对视恐怖症: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以为眼睛的余光 在窥视别人,而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