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合集下载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异常。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首先,外部行为表现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的行为表现往往可以反映其内心的状态。

比如,情绪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等;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自伤、自杀倾向、暴力行为等;认知异常可能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次,个体的生活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个体是否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是否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个体出现了生活适应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再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体验是否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比如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无法控制等,都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因此,需要通过与个体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其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最后,个体的心理测试结果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心理测试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认知、人格等方面。

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判断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生活适应能力、自我认知和情绪体验以及心理测试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提供的判断标准能够对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心理学标准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统计学原则:根据大量的人群数据,确定特定心理现象的普遍性和分布规律。

通常,心理学家会使用标准分数和正态分布等工具来确定一个人的表现在特定群体中的位置,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

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心理现象有不同的标准和期望。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时,需要考虑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背景,并结合其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等因素来进行评估。

功能障碍原则: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表现明显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能力,使其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那么就可以认为他存在心理问题。

时机与情境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波动或者认知失调等,但这种状况并不一定代表他们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时机和情境来判断这种表现是否属于正常范围。

综合以上几点,心理学家会通过量表评估、临床面谈和心理测试等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同时,也需要考虑上述原则中的各个因素,客观地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标准异常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发生的原因、特征、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中,异常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不同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心理现象。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异常状态,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焦虑和强迫症等。

那么,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什么呢?1. 频率标准频率标准是指某一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发生频率。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人群中很常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被看作是异常。

例如,很多人感到焦虑、担心、忧虑,这是常见的情绪状态。

但是,当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发生导致个体社交、学业或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时,那么这种情绪状态就被视为不正常的。

2. 功能标准功能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影响了个体的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或日常活动,使个体不能正常的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那么这种现象就被认为是一种异常心理现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完成学校作业或工作任务,那就说明他/她的注意力缺陷/过多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功能产生了影响。

3. 客观性标准客观性标准是指医学和心理学界普遍接受的标准。

即,某种心理现象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基于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原则,并且这种诊断和治疗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或具有神秘信仰,这种现象在一些文化或宗教的背景下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

但是根据客观性标准,在心理病理学领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

4. 权威标准权威标准是指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了社会权威人士的认可。

例如,某种心理现象是否得到心理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健康专家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某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学界广泛认同并得到了权威人士的支持,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仅仅是异常的,而且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学的四个标准是频率、功能、客观性和权威标准。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ppt课件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ppt课件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 视为病态。
编辑版ppt
12
错觉和幻觉有什么区别呢?
错觉是有东西在那里,但是你感知错了; 幻觉是没有东西在那里,但你凭空而来地
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前者有实物,后者无实物。
编辑版ppt
13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 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 属正常现象。
编辑版ppt
7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 桥,1937年完工,迄今 为止,共有1300多人从 桥上跳下自杀。因此, 金门大桥也被称作“自 杀圣地”。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
编辑版ppt
8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
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
同事因疾病去世之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 劝告,属正常现象。
呢,有时间我再问
问,现在着哪门子
急呀。”
编辑版ppt
15
自言自语可有效缓解精神压力 心理学家发现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解
决精神压力的方法。
编辑版ppt
14
“自我对话”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对不合理逻 辑、不合理的思想保持警觉。
譬如:
把一件小事情看成 了天大的事情时
“这件事情并不重பைடு நூலகம், 也不复杂,不用老 惦记着!”
对某些事物充满 疑虑或者不满意 时
“情况还没有搞清楚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编辑版ppt
1
前言
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 问题,关键是看有些心理异常症状的产 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 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 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异常 的标签。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疾病和异常行为。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便能够准确地判断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所在。

以下将从行为、情绪、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来探讨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从行为方面来看,异常心理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的异常。

比如,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明显超过正常范围,或者出现了极端的行为,如自伤、自残等。

此外,行为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的行为经常变化,且难以预测,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其次,情绪方面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异常心理往往伴随着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

比如,个体情绪波动大,经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恐惧等,且情绪反应与外界刺激不相称。

此外,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指标,如果个体情绪长时间无法得到缓解,或者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在认知方面,异常心理往往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或错误。

比如,个体出现了幻觉、妄想等认知异常,或者出现了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此外,个体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的思维方式异常,或者逻辑混乱,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最后,从社交方面来看,异常心理往常表现为个体在社交中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

比如,个体出现了社交恐惧、人际关系问题等,或者出现了极端的社交行为,如孤立、自闭等。

此外,个体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判断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如果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明显的困难和障碍,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需要从行为、情绪、认知和社交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只有全面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所在,才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

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在其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不仅要了解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还要关注人类心理异常的特征。

那么,心理学是如何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和分析。

1. 主题概述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指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一系列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个体心理状态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特征心理学家通常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

其中包括,心理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和文化的规范、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与其生理状态和环境相适应等。

3. 评估心理状态的工具和方法在实际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如心理测试、临床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心理学家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判断其心理是否属于正常范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项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心理正常与异常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存在着很多灰色地带。

心理学家在评估个体心理状态时,需要慎重、客观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总结心理学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本文介绍和讨论,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希望未来心理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心理评估标准,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心理现象、行为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与干预。

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不仅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也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1. 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 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 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 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种疾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并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 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
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 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能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 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