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广度与深度
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严谨

语文课课堂教学要求严谨、细腻、充分,因此,其课堂内容的广度及深度应是提前预测和设计时要注意的。
目前的语文课,大多有课件华丽、活动繁多、形式新颖、课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师生获益匪浅。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语文课的质量:一、注重平时积累,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学会设计教案,注意三维目标的编写,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反思,不断提升教学基本功。
其次要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教师对人类的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其次还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有良好的沟通艺术,这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二、上课认真,注意细节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特别是对讲课中的一些细节,要仔细琢磨,不能出现纰漏。
比如,朗读时,要有感情,有抑扬顿挫,有停顿,有重音;分析时,语速不要太快,带着学生一块思考;板书时,所写内容尽量要完整,精炼,一目了然,形象生动;注音时,拼音应当用醒目的颜色标示,让学生看清楚;教字词时,点出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词语,加深学生印象;讲重点时,提醒学生注意记下必须要记的笔记;学生回答时,认真倾听,听完后要抓住发言的中心,分析归纳,引导提高……三、设置精练的思考题,重视层级思维的训练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工夫。
教师应把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设计的思考题要有思维的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题目的文字宜简洁,题目不宜太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四、采用有文采的言语,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时,可以结合即将要上的课文内容或即将要写的作文进行,也可以增加课外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
五、设计简洁美观的板书,注重要点的识记与书写的示范在教学时,还是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该板书时要板书,切不可完全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
“深入浅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深入浅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使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这是教师素养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假如在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钻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教师上课前胸有成竹,课堂就可能使用自如,教得得心应手。
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
“深入浅出”用之于语文课堂教学,指语文教师钻研文本要“深入”,而课堂上向学生表达文本时则要“浅出”。
可见,“深入”关乎教材的把握,“浅出”关乎教材的处理。
事实也确是如此,要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不但要追求“深入”,同时也要追求“浅出”。
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把握真谛;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才能产生高效。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深入浅出”,是一门艺术,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做到钻研教材“深入”,处理教材“浅出”。
深入浅出”的语文教学,能通过开放式课堂、探究性学习,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一、把握教材要深广。
在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大家认为难教。
一是写作背景与学生久远,“国联”、“他信”、“自欺”等内容,学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为此,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查找了很多资料,阅读了相关课文的很多知识:如作者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历程、作者的写作缘由、鲁迅杂文及其特点,驳论文的写作,本文在这个单元、在这个册的重要位置等等。
其次,本文语言犀利如刀,字字含情,句句有意。
要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不但要理解通彻,还必须找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的最易最好的方法。
为此,我对课文反复咀嚼,从字词到篇章,仔细揣摩,反复琢磨,问个究竟,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如:文中出现多次的“脊梁”、最后一段中的“脂粉”、“地底下”等词句,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难度。
对语文课的评价与建议

对语文课的评价与建议语文课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语文课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促进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评价1.课程内容首先,语文课的内容设计丰富多样,涵盖了语文知识、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等方面。
这种综合性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语文,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方法语文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演讲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尤其是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并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4.评价方式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测验、作业、口头评价等。
这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二、建议1.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课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写作比赛、朗诵演讲等。
这种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增加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
2.增加互动环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对于阅读理解部分,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文章,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进度。
4.鼓励创新思维语文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创作等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加强阅读指导阅读是语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提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总结起来,语文课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老师在全优课堂中的深度与广度如何生成

老师在全优课堂中的深度与广度如何生成?一、巧妙设计,实现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所谓深度,是指教学能揭示文本的内在逻辑;能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和把握;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充分利用文本教育资源;能够引发学生追问和探究的热情,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留下足够的空间。
所谓广度,即课堂的密度,所选内容要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求教师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合理安排好课堂设计的广度与深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飞跃。
大纲对教材课文选编的要求是: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要难度适宜,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我们必须研究教材的处理方式与教学设计艺术。
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对教材处理的艺术,即对课堂设计的广度与深度的处理艺术。
课堂设计的广度与深度的处理一直是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有一种趋向性的新模式:整体感知、探究研读、质疑评价、迁移拓展。
这其实就涉及到广度与深度的问题。
要处理好课堂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可作以下尝试:(一)、将文本重新组合,展示作者情感的多面或同面的多层性。
在同类的类比中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既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做到广度与深度兼顾。
(二)、多作对比阅读教学。
将不同作家、不同类别等文本作比较迁移欣赏,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
于此,在做到广度的同时增加深度,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眼;在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的同时提升其人生境界。
(三) 、用问题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选好角度,设计个性问题,适时激疑生惑,让学生入境深思,用有深度的思维构建一种新的语文课堂;或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甚或是人物的一个动作,协助学生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既注重广度,又注重深度,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力求教学广度。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语言、文学、修辞、阅
读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讲授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化传统。
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不同形式的作文、演讲等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要力求教学深度。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
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构建等,培养学生
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还要教授一些高级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学
生能够运用这些技巧丰富自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实施广度与深度并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组
织小组讨论、辩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辨;可以组织文学赏析活动和写作比赛,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可以设计项目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内容
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语文教学应力求广度与深度并存,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提出的“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提出的“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版)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这一教学理念,旨在推动语文教学向深度、广度、高度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意义、特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大单元教学是指以主题、问题、情境为纽带,集中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于一体,以一个相对完整的议题或主题为内容单位进行教学。
它不同于传统的零散知识点的教学,而是通过关联丰富的内容,形成一个大的教学单元。
大单元教学主张从整体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系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大单元教学的意义1.促进学科整合。
大单元教学能够整合语文学科相关内容,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促进跨学科学习。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取其他学科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科整体性。
3.促进情感态度的培养。
大单元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通过情景营造、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4.促进综合素养的培养。
大单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大单元教学的特点1.主题性。
大单元教学以一个主题或问题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整体的认知。
2.问题性。
大单元教学强调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境性。
大单元教学注重情境营造,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4.综合性。
大单元教学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1.确定教学主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确定一个符合教学要求的主题,如“家乡的变化”、“友情与童年”等。
2.构建教学架构。
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教学架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浅出教语文论文

深入浅出教语文“深”与“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文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理解教材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握课堂中的种种深与浅,在教学中寻找“深”与“浅”的契合点,做到:深入而浅出。
一、教材挖掘要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这是教师素养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要上好语文课,必须要钻研教材,深入文本,占有资料。
首先要深入教材。
只有对教材内容钻研得比较深入,准备得比较充分,课上才可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
对于教材的探讨,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话,才可以使教师心里有底。
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把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其次语文教学还要占有材料。
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在日常生活的读书、阅报、上网、看电视、听广播中有意识地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还可以购买相关的书籍,认真阅读,开拓视野,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为了更好的把握课文内涵,认真分析了教材,特别是《教师参考用书》,此外还大概阅读了《骆驼祥子》的相关篇目。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引用了一段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来反衬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从而很顺畅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
我想这就是占有文本深广之后所带来的好处吧。
二、主题挖掘要透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
深透的语文课应当在语言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明理陶情。
课文主题挖掘要深透就要深思熟虑、深情厚谊,更多地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有些语文课堂表演盛行、平移明显,学生的学习只浮游于文本表面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无几。
当然,我们不能把”深透”简单地理解为深奥,这里指的是相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的,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人曾经听过一所名校的语文教师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该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后作了有机的课外链接,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课内走到课外。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连贯的两个阶段,尽管两者都是语文学科,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
一、课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高中语文相较于初中语文,课文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
初中语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涉及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
而高中语文则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涉及到更多的文学流派、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
高中语文的课文内容也更加深入,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语文会学习到更多的名著、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文化内涵。
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以老师的讲解和课堂笔记为主要学习方法。
而到了高中,学生需要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和解读文本。
学生需要自己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另外,高中语文还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思维方式的提升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语文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而高中语文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高中语文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作。
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在课文内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高中语文课程更加深入和广泛,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课的深度与广度
河南省滑县实验学校李竹梅
近段,学校正在进行观课议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接着是各位教师公开课,做课中的同课异构,虽说教学重难点相同,但教学方法不同,预设内容不同,学生不同,课堂生成当然更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课堂犹如百花盛开,精彩纷呈。
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交流进步的机会,参与做课、观课议课的老师,彼此都得到了提高。
不管是参与观课议课活动中的授课,还是我们平时的授课,借着观课议课过程中的思考,我想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和大家交流一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这是鲁迅先生经典名篇,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鲁迅离开家乡20年多后,为什么他会觉得百草园是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呢?对三味书屋的先生和生活记忆也如此清晰呢?如果我们没有联系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些话难免有些苍白,在走进主题的环节,不妨走近中年的鲁迅:
作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十篇中,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所作。
(北洋军阀政府曾拟通缉当时北京文教界人士鲁迅等五十人,因此作者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
)地方时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第六篇,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26年的9月18日,
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
我们来听听鲁迅的心声: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
《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渴望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到自己的家,他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拨亮童年的那一盏灯,站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童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在鲁迅看来是如此的美好、难忘。
这就是四十六岁的鲁迅先生的真实心境。
这些生动俏皮的文字,打开了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在这儿,我们发现了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
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这些俏皮的文字,写出了作者不泯的童心。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会读到一个热爱自然、童真的鲁迅。
读《朝花夕拾》和鲁迅的其他作品,我们就更能理解,时隔多少年之后,鲁迅写起童年生活为什么会这么温情。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把八年级上册第9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作课的老师把这篇文章短文长教,进行了群文阅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是苏轼,读出旷达之美:与苏轼词《定风波》、文《游兰溪》对比阅读,此三篇皆是被贬黄州之作,不难读出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同是夜半,读出率真之美:与《王子猷雪夜访戴》、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读出率性从真的性格。
同是月色,读出和谐之美:与《赤壁赋》对比读出月色与人与境的和谐之美。
同遭被贬,读出人生之美: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以上对比阅读,更好的解读了这篇小品文和苏轼。
另外,本课还可以抓住“闲人”这一关键词来引导、启发,“闲”不是一般意义的闲,是闲情逸致,正因为有闲情逸致,才有月下似真似幻,空灵澄澈、摇曳多姿美景的,“闲”,还有闲职的意思,不受朝
廷重用,被贬黄州,官职有名无实,“闲人”一词,真是道尽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我们理解了作者的处境,对“闲人”一词,有老师有更好的解读,“闲人”,相反的是——忙人,他们忙什么,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忙人追名逐利,这些忙人被名利堵塞了内心,所以他们眼中也没了美景。
“忙人”即“盲人”也,谐音的修辞手法,是不是更符合苏东坡的本意呢?
《桃花源记》(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因迷路而幸运的进入了桃花源,看到了桃源美景,人们安居乐业,又受到热情款待,感受了桃源的民风淳朴,停留数日离开。
桃源中人嘱托他不要对外人说,可他不顾这些,他不但没在这个美好世界里生活,出了桃源,还处处志之,不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再次来,脱离外面的生灵涂炭的社会,而是告诉太守,太守派人寻找,又有高尚士刘子冀寻找的事情,幸好,没找到,如果桃花源被找到了,会怎么样?不得而知。
在这篇千古名篇中,作者不是选择了打猎的人,也不是砍柴的人,而是选择了“渔人”,所以,“渔人”真愚,乃“愚人”也!,陶渊明是否也运用了谐音,意在说这个渔人是个愚蠢的人呢?古人已经作古,留给后人推测、猜测。
《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我们在授课时,都要进行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教学,通大意、做翻译,对论语这样的经典,出现七年级,我们怎样做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最好的方法
莫过于联系实际和扩充《论语》中的人物故事来解读,如讲解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通了大意的基础上,反问同学们一句:学习,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是快乐的事吗?不用回答,答案是否定的:学习、复习功课当然不是快乐的事,而且还是很吃苦的事情,除了有一部分同学能主动学习之外,大部分同学都要老师家长督促、监督着学习,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看来,学习是件苦差事。
那为什么具有大智慧的教育家孔子还要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引导同学们思考,同学们在启发下意会出:学习、复习功课本身不是快乐的事,在学习中产生的思考、疑惑、困难和解决的过程是快乐的,结果有了收获,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让人内心充实了,这才是让人感到快乐的真正原因。
联系同学自身的实际,这不是最好的解读吗?
第七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
这是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
学习这一则时,可以是老师或者同学讲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故事一: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
”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
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
故事二: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
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
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
”
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
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
在这两则故事中,读出孔子对弟子颜回的情感,也更好的了解了孔子和颜回,特别是颜回。
我们会更深的理解这则的开头结尾出现了两次的“贤哉,回也!”
以上几课,或联系原著,或群文阅读,或咬文嚼字,或丰富事例、联系实际,注重了课的深度与广度,以这几课为例,抛砖引玉,思考课堂、把握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