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的诊断及生物学治疗进展
核糖体蛋白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核糖
体概述和核糖体的异质性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主要功能是促使
信 使 RNA(messenger RNA,mRNA)和 rRNA 的 相
互识别,并将 mRNA 上的核苷酸序列翻译成多肽
链上的氨基酸序列。翻译过程是在核糖体、转移
RNA(transfer RNA,tRNA)及多种辅助蛋白质的协
活动受到高度调控,且某些原癌基因蛋白和抑癌
因子,如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hydroxy kinase,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PKB,又 称 AKT)、MYC、雷 帕 霉 素 靶 蛋 白
(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kinase,MTOR)、
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部位、
转移情况、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及对放化疗的组织
学反应等。既往骨肉瘤仅依靠手术治疗,5 年生存
率低于 20%[3] ,新辅助化疗和外科手术的飞速发展
可使骨肉瘤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提高至 70% [4] ,一旦
发生肺转移,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也仅有 20%[5-6]。近
doi:
骨肉瘤起源于间叶组织,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
性骨肿瘤,平均年发病率为 4.4/100 万 [1] ,发病年龄
呈双峰分布,分别于青春期和 60 岁后达到峰值。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包括股骨远端、胫骨和
肱 骨 的 近 端 ,以 恶 性 程 度 高 、易 转 移 和 复 发 为 特
征,是儿童和青少年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2]。
致核糖体病甚至形成肿瘤。核糖体病以各种先天
性缺陷和肿瘤易感性增加为特征,这类患者体内
骨肉瘤化疗研究进展

化 疗 的研 究主 要 集 中于如 何 克服 肿 瘤 细胞 耐 药性 、 少化 疗 毒 性 作 用等 方 面 , 望 能 在 争 取 理 想 的 肿 瘤 减 希 坏 死 率 情 况 下 , 合 患 者 临床 预 后 因素 , 定 个体 化 化 疗 方 案 , 通 过 给 予 新 型 治 疗 药 物 、 进 药 物 组 合 、 结 制 并 改
的 高低 决 定 术 后 化 疔 方 案 : 坏 死 率 在 9 以 上 者 继 续 对 ( )
岁、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 、 肿瘤体积>2Oml 0 、 对治疗 的组 织学反应等均可影 响骨 肉瘤化 疗疗 , 之患者身体 加 素质 、 心理及 经济承受能力 、 肿瘤细胞恶性 程度及其耐药
外科技 术 、 射学 分 期 的进 一步 发 展 , 今骨 肉瘤患 者 放 如 9 ~9 %可 接受 保 肢术 及 功 能重 建 。局 部 肿 瘤 患者 长 期 ( ) 5 生存率及治愈率已达 6 ~8 l。 0 0 1 ]
1 新 辅助 化疗
中的作用 , 尚待进 一步研究 证实 。Ta 等 报道采用 沙 si 利度胺 和塞来昔 布治疗 1例骨 肉瘤 患者 , 临床 及影像 经 学证实 有效 。这可能表示抗血 管生 成药对有些骨 肉瘤患
给 药剂 量 、 药顺 序 和 途径 等 方 法 , 给 改善 骨 肉瘤 患者 的 结局 。该 文 就 骨 肉瘤 新 辅 助 化 疗 药 物 及 方 案 的 近
期 研 究 进展 作 一 简要 综述 。
关 键词
骨 肉瘤 ; 辅 助 化 疗 ; 体 化 治 疗 新 个
D【l1 . 9 9 is . 6 3 7 8 . 0 0 0 . 1 ):0 3 6 /.sn 1 7 —0 3 2 1. 3 0 0
软骨肉瘤诊断难点和分级标准

软骨肉瘤诊断难点和分级标准本文经《中华病理学杂志》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或引用须经《中华病理学杂志》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软骨肉瘤是三大常见骨原发性恶性肿瘤(骨肉瘤、软骨肉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软骨肉瘤的诊断难点主要表现在其与良性内生软骨瘤的鉴别、对分级标准的掌握以及与其他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软骨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上。
我们结合新近文献和自己长期从事骨病理诊断的体会,对软骨肉瘤的诊断难点和分级标准进行讨论。
一、软骨肉瘤与良性内生性软骨瘤的鉴别国内外骨病理专家都认为无论是在穿刺活检、手术活检还是刮除标本中,单凭病理形态学无法准确区分良性内生软骨瘤和高分化软骨肉瘤,因为两者在形态学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1,2,3]。
良恶性鉴别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肿瘤部位、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资料。
组织学改变因部位而不同是软骨性肿瘤的显著特征之一。
良性内生性软骨瘤大多位于手足部小管状骨,该部位的内生性软骨瘤细胞丰富和异型程度常常可以达到1级甚至2级的程度。
与之相似的还有骨膜软骨瘤、滑膜软骨瘤和多发性软骨瘤病(Ollier病和Maffucci综合征),因此这类软骨性肿瘤如果没有明确呈浸润性生长的病理或影像学依据(髓内浸润、皮质浸润或骨旁软组织浸润),单凭软骨细胞丰富和胞核的轻-中度异型不足以诊断软骨肉瘤。
相反,长骨、扁骨(包括盆骨、肩胛骨、肋骨和胸骨)、脊椎骨和颅面骨很少有良性内生性软骨瘤,这些部位的高分化软骨肉瘤与内生性软骨瘤在病理形态上难以区分。
因此,发生在这些部位的软骨性肿瘤,如果:1、患者年龄偏大(尤其是40岁后肿瘤仍在增大);2、在休息状态下疼痛;3、肿瘤最大径:长骨>5 cm、扁骨>2~3 cm;4、影像学骨皮质有改变(增厚、变薄、局部隆起以及骨皮质内层扇形凹陷大于正常皮质厚度的2/3);5、骨端受累;6、MRI与X线平片/CT相比较肿瘤范围有明显差异,出现骨旁或瘤旁水肿影;7、有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时。
骨肉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 考文献 :
【 】 谭 红 专 .现 代 流 行 病 学 【 1 M】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北 人
2 0o1. 7 3~ 7 4.
45 9
维普资讯
预后 较差 。随 着分 子生 物学 理论 和技 术水 平 的提高 , 尤其是
肿 瘤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发 展 , 肉瘤 的 发 生 机 制 在 分 子 水 平 有 了 骨
一
自杀 基 因 、 钙蛋 白启 动子 的应用 等一 系列 研究 均在骨 肉瘤 骨
的 基 因 治 疗 实 验 中 取 得 了疗 效 , 其 是 在 对 肺 转 移 骨 肉 瘤 的 尤
维普资讯
潘 红 芽 综 述 , 李 " , 2 郭 伟 审 校 ( r -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上海 20 l) 0 o 】
A n e o e e a o se s r o a Re w fG ne Th r py f r O t o a c m
收 稿 日期 :0 2—0 一2 ; 回 日期 :0 2—0 20 l 3修 20 6—1 3
1 p 3基 因 5
p 3 因 是 目前 研 究 的 较 为 深 入 的抑 癌 基 因 之 一 , 因 其 5基 编 码 一 种 5KD的 核 磷 酸 蛋 白而 命 名 。野 生 型 的 p 3基 因 是 3 5
骨 肉 瘤 是 一 种 临 床 常 见 的 成 骨 性 恶 性 肿 瘤 , 占所 有 骨 约 肿瘤 的 2%。 其恶性 程度 高 , 发 于青少 年 , 复发 和转 移 , 0 好 易
法 、 目的基 因 的 正常 表 达 、 目的基 因 的选 择 和应 用 四个方
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围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11月第30卷第6期IntJ()rthop.Noveml)er25.2009.V01.30.No.6骨肉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孙廓张键陈统一摘要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截肢或保肢)使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5()%~65%,但仍有近三分之一原发病变患者及8()%有转移病变患者会复发,复发患者生存率近2【)年未见明显改善。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对骨肉瘤发生机制在分子水平有了一定认识,骨肉瘤综合治疗.尤其是基因治疗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该文就骨肉瘤基因治疗载体、抗骨肉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促骨肉瘤细胞凋亡基因治疗、骨肉瘤免疫基因治疗及自杀基因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肉瘤;基因治疗;载体;腺病毒骨肉瘤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尽管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截肢或保肢)已可将5年生存率提高至50%~65%,但近t分之一患者会发生肺转移1。
基因治疗是将人正常基冈或有治疗作用的荩因(靶基因)通过载体导人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发挥治疗作』}J。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生物医学高科技疗法。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对骨肉瘤的综合治疗,尤其足基因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目前针对骨肉瘤开展r抗肿瘤10L管牛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基冈治疗等多种研究。
l骨肉瘤基因治疗载体目前应用于肿瘤基凶治疗的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病毒载体两大类。
病毒能自然感染细胞。
从而将自身的遗传物质带至宿丰细胞,具有高效、大容避等一系列特点,目前已,“泛用于基因治疗研究。
逆转埘乏病毒(RV)具有基凶表达持久稳定、转染效率高等优点,也足卣‘例临床基因治疗所应用的载体。
RV只能感染分裂期细胞,且与宿主细胞基凶组的随机整合町引起基冈突变等危险,故需进一步完善。
腺相关病毒(AAV)能在辅助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有效地表达转移性DNA。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85%的正常人存在抗~w抗体,另外单链AAV进入细胞后需转变为双链。
骨肉瘤病例-精品医学课件

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
骨肉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骨折
骨肉瘤患者易发生骨折,尤其是病变部位。骨折发生后,应立即进行固定,以减轻疼痛和 避免进一步损伤。
感染
骨肉瘤患者易发生感染,如发生感染应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清创。
疼痛控制
骨肉瘤患者疼痛剧烈,需使用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吗啡、曲马多等。同时可配合物理治 疗、心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
骨肉瘤的发病机制
骨肉瘤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突变、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等多种因素有关。
骨肉瘤的主要细胞成分是肿瘤细胞和肿瘤基质细胞,这些 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
骨肉瘤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1
骨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和病理学检查。
2
骨肉瘤的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进行 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
3
骨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截肢手术、关节离断术 和全关节置换术等,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02
骨肉瘤病例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骨肉瘤的疼痛症状
1 2
早期疼痛
骨肉瘤早期可表现为间歇性、轻度疼痛,随着 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
晚期疼痛
骨肉瘤晚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01
与其他骨骼肿瘤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02
与其他疾病鉴别
如慢性骨髓炎、骨结核等,需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
查进行鉴别。
03
根据肿瘤分期鉴别
骨肉瘤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分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
表现,需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鉴别。
骨肉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淋 巴因子 激活 杀伤 细胞 是将 患 者 自体 免 疫 细胞 经 过 I 一 外 培养 激 活外 周 淋 巴细 胞 ,而获 得 的具 L 2体
有 杀伤 肿瘤 细胞 的新 型杀 伤 细胞 ,体 外 实 验 证 实 其 具 有广 谱 的抗 异 体 和 自体 肿 瘤 活 性 。既 往研 究 显 示 L AK 对 肾癌 、黑色 素瘤 、胶 质 细胞瘤 等疗 效较 好 ,对 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肉瘤 的疗 效 研 究较 差 。多 数 学 者认 为 可 能是 由 于 骨 肉瘤细 胞表 面表 达 的肿瘤 抗原 性较 低所 致 。随着 骨 肉瘤 特 异 抗 原 的发 现 ,L AK 将 在骨 肉瘤 的治 疗
生长 。Kaois a rl k [ n 医院将 干扰 素用 于骨 肉瘤 的临床研 究 ,证 实 干扰 素 用作 骨 肉瘤 的辅 助 治 疗 ,既 可 减 少截 肢几 率 ,又可 免 去放 、放疗 引起 的不 良反应 。 近 年来 ,微脂 粒 包 裹 的戊 基 壁 三 肽 磷 脂 酰 乙 胺 醇 ( _ P P L MT — E) 和 结 氨 酸一 壁 酰 二 肽 ( P 胞 MD -
免 疫水 平 ,使对 肿瘤 细胞 生 长抑 制或杀 伤 的细胞 因子表 达增 加 ,大大 提高抗 肿瘤 效果 。而将 细 胞 因子 基
因 导入抗 肿 瘤免 疫细 胞 中 ,可提 高细胞 因子局部 浓度 ,更 有 效激 活肿瘤 周 围及局 部 的抗肿瘤 能力 。
目前 比较常 用 的免疫 基 因载体 分为 非病 毒 载体 和病毒 载体 两种 ,非 病毒 载体 安全 ,制备 简单 且能 携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 医 学 21 年 8 第 9 第 8 自 02 月 卷 期 J u n l f a gz nvri ( a d E i o r a o n teU ies y N t dt Y t S )Me i n Au . 0 2 dc e i g 2 1 ,Vo. . 19No 8
骨肿瘤全套PPT课件

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进行治疗,如锶-89、钐-153等。
化学治疗
全身化疗
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等途径给予化疗药物,杀死 或抑制肿瘤细胞。
局部化疗
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部位或附近,提高局 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动脉灌注化疗
通过动脉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供血动脉, 提高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
优点
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瘤、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肿瘤复发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缺点
费用昂贵,辐射剂量较大,检查过程相对复杂。
应用范围
适用于对疑似骨转移瘤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以及对于已经确诊的 骨肿瘤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
04
实验室检查在骨肿瘤中的应用
血清学检查
碱性磷酸酶(ALP)
成骨性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等,ALP 可明显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
与肿瘤负荷成正相关,可用于评估肿瘤复发和转移。
肿瘤标志物
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可用于 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组织学检查
活检
通过穿刺或切开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源自 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和类 型。
免疫组化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肿瘤组织中的抗原结 合,进行染色和观察,有助于鉴别肿瘤 的组织起源和分化程度。
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采取合理 的药物治疗和疼痛管理措施,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与监测
定期对骨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和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 等问题,确保患者的长期健康。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骨肿瘤的早期诊断困难 由于骨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易与其他骨骼疾病混淆, 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延误治疗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Biomedicine 生物医学, 2019, 9(3), 114-120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hjbmhttps:///10.12677/hjbm.2019.93017Diagnosis and Progress in Biological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Xinrong Xie, Tianchang Lin, Zhiping Liu, Haoyu Tang, Qingkai Zhong, Lijia Cheng*Medical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Jun. 13th, 2019; accepted: Jun. 26th, 2019; published: Jul. 3rd, 2019AbstractOsteosarcoma is a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that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health and life of patient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atment method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 recent years, mor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s combining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hemotherapy are advocat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to 60% - 7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lies in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diagnostic methods of osteosarcoma and recent ad-vances in immune signaling pathways, vascular targeting, modified T cells and other aspects of osteosarcoma.KeywordsOsteosarcoma, Diagnosis, Immunotherapy, PD-1, CAR-T骨肉瘤的诊断及生物学治疗进展谢欣蓉,林天昌,刘志萍,唐昊宇,钟清凯,程丽佳*成都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19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26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3日摘要骨肉瘤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法日益多*通讯作者。
谢欣蓉等样,近几年多提倡手术治疗与化疗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这能将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至60%~70%。
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骨肉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对骨肉瘤的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就目前骨肉瘤的诊断方式和近年来骨肉瘤在免疫信号通路、血管靶向、修饰T细胞、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肉瘤,诊断,免疫治疗,PD-1,CAR-T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骨组织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成骨性肿瘤,因其具有增殖的肿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或骨样组织而得名,又称为成骨肉瘤。
该病好发于15~25岁青少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1]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等血运丰富的干骺端。
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
有研究[2]发现骨肉瘤容易发生早期转移,以肺转移最为多见,转移的病人80%~90%死于肺转移。
因此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截肢,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5年)未超过20% [3],且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一定伤害,而目前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肢手术辅以新辅助化疗,个体化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将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至60%~70% [4],然而对于已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预后仍较差,五年生存率低[5]。
因此,急需新的治疗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而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新选择[6]。
本文将从现代医学对骨肉瘤的诊断和近年来免疫治疗热点进行综述和总结。
2. 检验诊断骨肉瘤的诊断主要从流行病学,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活检四个方面来进行。
骨肉瘤首发症状为疼痛和肿胀,疼痛由间接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局部出现包块是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7]。
青少年骨肉瘤患者多存在外伤诱因[8],因此,对于青少年外伤损伤后应注意继发性骨肉瘤的发生。
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平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详见表1。
传统X检查因其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且具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的优点,在骨肉瘤的诊断上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目前仍为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对于骨肉瘤骨膜反应的检查,X线平片能直观反映骨膜反应的皮质旁弧线状,葱皮样致密影,Codman三角等,是初步诊断骨肉瘤最广泛的方式。
但无法确定软组织肿块的情况和肿瘤的大小。
而对于瘤骨的诊断,CT扫描可敏感的分辨成骨的周边部分,高密度分辨率能显示溶骨型分散瘤骨敏感性,和骨质遭破坏的程度。
同时,CT 对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骨肉瘤的观察有明显优势。
MRI能观察骨质破坏的范围,正常骨质与瘤骨的界限,软组织肿块,肿瘤浸润情况。
同时,MRI对骨肉瘤软组织肿块的影像诊断,能仅通过平扫就确定软组织肿块的形态,大小,范围,甚至内部结构成分,通过多方位的扫描,判断肿块对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对骨骺及关节的侵犯检测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9]。
还能全方位成像,为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对谢欣蓉等预后的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X线平片可用与骨肉瘤的早期诊断,CT辅证X线平片结果,MRI 多应用于后期治疗的辅助性检查。
Table 1. Comparison of imaging findings表1. 影像学检查效果比较检查方法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范围大小软组织肿块瘤骨Codman三角X线++ ++++ ++ ++ ++ ++++CT ++++ + ++++ +++ ++++ ++MRI ++++ ++ ++++ ++++ ++++ ++ 注:从+到++++为正向评价。
常规检查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查和血常规。
两种酶表达的结果若显示两种酶表达水平升高,则提示骨肉瘤预后较差,不能用于确诊,可较多用于预后情况的检测指标。
组织活检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
在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骨肉瘤的性质时,可作为最后最准确的检查手段。
外科治疗前一定要进行活检术,并且在外科治疗单位进行,活检位置选择对以后的保肢手术非常重要,活检时应注意避免骨折。
活检方式中,切开活检的风险较大,会导致肿瘤细胞周围组织污染,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后无争议的病人,慎选组织活检。
3. 免疫治疗肿瘤的发展主要由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因此免疫治疗有望在骨肉瘤预防与治疗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
免疫治疗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杀伤肿瘤,或抑制肿瘤的继续繁殖与转移,从而重建肿瘤患者的免疫微环境,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10]。
在免疫治疗中,近年来较受关注的是PD-1信号通路抑制治疗,CAR-T靶向治疗,血管靶向治疗等。
3.1. 信号传导抑制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表达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PD-1高表达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而PD-L1在各种肿瘤细胞,尤其是实体瘤细胞中有更高的表达,成为PD-1介导肿瘤免疫抑制的主要配体。
两者结合激活PD-1/PD-L1信号通路起免疫检查点的作用,阻止T细胞活化和减少细胞因子产生,以促进自身免疫的抑制,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另有研究表明,PD-L1的高表达,能够诱导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的凋亡,增强癌细胞转移能力,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标志[11]。
孙保国等研究[12]的裸鼠Saos-2骨肉瘤肺转移模型,PD-l和PD-Ll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研究显示[13],对56例骨肉瘤患者与42例正常人外周CD4+ T细胞和CD8 + T细胞中的PD-1表达分析得出,骨肉瘤患者CD4+ T细胞和CD8+ T 细胞中PD-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有上调;对18例已骨肉瘤转移与38例未转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已转移患者PD-1在CD4+ T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未转移患者。
因此,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以恢复T细胞的免疫识别与杀伤能力,对骨肉瘤的治疗能有良好的效果。
早在2012年,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PD-1/PD-L1信号通路抗体已有CT-011、MK-3475、AMP-224和BMS-936559等5种[14]。
而目前较为有效的是PD-1/PD-L1抑制剂,在中国获准生产销售的有Nivolumab,Pembrolizumab。
但这两种药物主要适用于黑色素瘤,高微卫星不稳定性癌症,胃癌等,对骨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还未有结论,其药物试验相对滞后。
但有动物研究[15]表示,在转移性骨肉瘤中,PD-L1单抗治疗下调了PD-L1的表达同时也上调了CD80/CD86的表达,提示PD-1/PD-L1信号通谢欣蓉 等路抑制CTL 杀伤作用的机制也是适用于骨肉瘤的,只是对其机制和给药剂量与途径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