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之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名殊 字同叔 “殊途同归” 《周易.系辞下》 曰:“天下同归 而殊途,一致而 百虑”, 在现代汉语中也 有“特殊”一词, “叔”表排行
意义相顺
曹 操
国曹操 名操 字 孟德 《荀子。劝学》 有“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 是之谓德操” 现在:有“道 德情操”之说

意义相顺

白居易
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 生
山居秋暝
崇教
唐朝 李持盈 玉真公主
道号:无上真 字:玄玄
拆字
老 舍

合则为名,拆则为字。 南宋诗人谢翱 名翱 字皋羽 老舍原名舒庆春 名庆春 字舍予
拆字
查良镛
金庸
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 (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另一个为辅, 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 作用,例如: ①涵义丰美之字: 四、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 何谓 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 …… “衬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字”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 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古人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 (1)用于自称: 庐陵欧阳修 (2)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 (3)用于厌恶的人: 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1、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 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 份的人。

1、号又叫别号、表号、别称。 2、号初为自取,称自号,以显示某种志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 青莲居士、东坡 居士 。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赠号,称尊 号、雅号、谥号、绰号等。)

高考寒假文化常识《古代姓氏》

高考寒假文化常识《古代姓氏》

(三)远古姓氏三个特点 1、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 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 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 《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 无有也。”
男子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 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这些职业 名后来才成了姓。(红字为名,前者为职业)
(2)学人推测 有人从《春秋》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推测, 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二)远古的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 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 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 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 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 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 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 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 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 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 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 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 也不过80几个。
中国古代姓氏(含名号)及其文化
一、中国远古的姓与氏 二、中国古代姓氏来源 三、中国古代的名与号 四、中国古代姓氏文化
一、中国远古的姓与氏 (一)远古的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 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 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 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姓名

古代文化常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古代的姓氏和字号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的概念却完全不同。

一、古代的姓和氏(一)古代的姓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一个氏族由一位老祖母带领其儿孙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活群体就是一‚姓‛。

《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生’亦声。

‛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

现在,在云南纳西族仍然有母系制度的残余。

那里温泉乡阿古瓦村的益稭亲族,是由当地六个氏族之一分衍出来的。

‚益稭‛一词本来就是一位女祖先的名字,因为她开始建立了新亲族,所以她的名字就逐渐成为该亲族的称呼,每个成员的名字前面都冠以‚益稭‛这个姓。

《说文解字〃女部》所收的姓有十几个。

如姜、姬、嬴、姚、妫等。

汉代王充在《论衡〃诘术》中解释了这些姓氏的来源:‚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yi yi )而生,则姓苡(后来写作‚姒‛si)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与‚迹‛同音)氏。

‛现代学者注意到姓氏与图腾的关系。

黄文山先生说:‚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

如秦姓嬴,是瑞兽之名;周姓姬,是鳄鱼的意义;夏姓姒,为妊娠的药草。

‛(二)古代的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解出女儿氏族和孙女氏族等。

此外,族外婚往往是两个氏族之间相互通婚,男子往往由此氏族出嫁到彼氏族。

在向父系制过度时,就逐渐由男子形成新氏族。

这些新氏族逐渐有了自己的称号,这就是氏。

可见氏的产生是母系社会逐渐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大氏族逐渐分化的结果。

古人得氏的途径比较复杂,《通志〃氏族略》总结了三十二类。

有‚以国为氏‛、‚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等。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得于朝代名、国名。

如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 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 个孙子叫公孙碏(que),字石,又称石碏,
是卫国贤臣,用智谋借陈国力量除掉卫国两个 坏人州吁和石厚,子孙以石为氏。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 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 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 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 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后改孟孙)、叔孙,季 孙为氏,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 “三桓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晋国的荀氏由於苟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 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 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於是荀首的後代就以 知为氏。也有本人就改变氏的。例如,陈完, 本以陈为氏,由於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 国,於是就改为田氏。
②氏的来源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知罃 羊舌肸 解狐 臼季 。
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西门豹 北宫骚 南宫括 百里奚 东郭先生
如《左传》中的鉏麑、灵辄 《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 奕秋 优孟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 地位的一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1)别人赠号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 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 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 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 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 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 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 公。岳飞,谥号武穆等。
文人雅士们成年后自己起的,所以也叫“自号”,它是名
和字之外别起的一种称谓,因而也叫“别号”。
5.何谓号
例:
欧阳修贬官滁州时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 ;贬 官蔡州时, 作《六一居士传》,改号“六一居士”,自 称家中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 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自己老翁一个,合而为 “六一”。
法度”。(秦始皇名赵正)
民国时期,避讳才退出历史舞台。
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击 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 “荆”。) 《汉书》中,凡“邦”皆改为“国”。 东汉时将秀才科改名为茂才科。 唐时改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或改作观音菩萨。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 夫”。
古人的名、字、号
3.名、字的区别
“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所以称己”(《太平御览》卷362“名”字条下所引
《秦记》)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
古人的名、字、号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一)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瀛、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二)周代的姓氏制度: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性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和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瀛、陈.妫、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工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2、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敬叔、百里.孟明视..佐、南宫..襄仲、北郭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舵、司马..克..牛、乐正(3)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4)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与谥号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与谥号

古人的姓氏、名字、别号与谥号在中国,上古人有姓有氏,姓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传下来的族号,氏是族的分支。

那时孩子“知母不知父”,子女用母姓,故姓从女从生,而且很多姓是女旁。

如姜、姚、姬等。

后来子孙繁衍,姓氏由来很多,有的是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有的用祖先分封的国家,如齐、鲁、吴、陈、徐;有的用祖先的爵位,如王、候、公孙;有的用祖先的官职,如司马、司徒;有的用祖先的职业取姓,如陶、卜、巫;有的是祖先居住的地方,如西门、东郭;有的用动物名,如马、牛;有的用植物名,如杨、柳;有的用季节名,如夏、秋;有的用颜色名,如白、黄。

有的是少数民族姓氏的译音,如宇文、呼延等,周代贵族有姓氏,平民则无,战国以后,姓氏界线渐渐模糊,到汉代则通称为姓。

姓氏、名字、别号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不相同。

婴儿出生满三月,由父母取名,男孩到二十岁成人,行加冠礼时,才给取字;女孩十五岁成人,行笄礼(盘发插笄)时取字。

在称谓时,上古先说字后说名。

如屈原名平,屈是姓,原是字,平是名。

汉以后,则先说名,后说字。

如项籍,字羽。

曹操字孟德。

古人还有别号,用两个字或四个字。

如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

还有名人写作文章时用名,如文学家沈雁冰,笔名茅盾;周国辉,笔名颖南、扬虹等。

这样,人们在相互称谓时,就较复杂,又感到对人称字称号不够尊敬。

于是就有称官爵或地望(生地或住地的)。

如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故人们称他“杜拾遗”,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人们称他“柳河东”,又因他曾在柳州做官,故又有称“柳柳州”。

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大臣等死后,朝廷给予一种称号,曰“谥”,赐谥之制,实始于周也。

秦始皇时被废除,至汉初恢复。

谥号原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大多数是虚假的。

但一个人有了谥,则又多了一个别名。

谥号在上古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二三个字的,如平、灵、惠、孝文等,又如诸葛亮谥号忠武,岳飞谥号武穆,这些都是朝廷赐予的。

此外还有私谥的,往往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木星:岁星、岁
❖ 《淮南子·兵略训》: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
❖ 《利簋铭》:
“武王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3)水星:辰星、小白 ❖ 辰星 ❖ 定星
(4)火星:荧惑 ❖ 大火
(5)土星:镇(填)星
2、二十八宿、四象
❖ 黄道: ❖ 赤道: ❖ 星宿(星官)
❖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 西方白虎七宿:奎数胃昴毕觜参 ❖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袭用成文 赵云(子龙):“云从龙,风从虎” 曹操(孟德):“夫是之为德操” 王默(识之):“默而识之” 高明(则诚):“诚则明矣”
❖ 关于称呼的几点注意:
❖ 尊称: 男子:伯禽父 仲尼父 女子:孟妊车母
❖ 字专供他人称呼自己时用: ❖ 名字连用:
先秦:叔梁纥(字前名后) 孟明视
3、号
❖ 诨号、绰号: 百里奚——五羖大夫 石 奋——万石君 雷 渊——雷半千
(2)周代的姓氏制度
❖ 《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 之氏,诸侯以字为是,因以为族。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赐姓”: “命氏”:
国君——郑穆公 公子——郑公子去疾,字子良 公孙——公孙辄 公孙之子——良霄
——良止
贵族男子:称氏
❖ 贵族女子:称姓
·姓前冠以排行:孟姜 叔姬 季姒 ·姓前冠以夫家国号或氏:齐姜 ·姓前冠以夫谥或己谥:怀赢 文姜 ·姓前冠以名或字:妹喜 妲己 ·姓后有名(罕见):姜嫄 ·姓后有“氏”:姜氏 ·单称姓:姜
(1)姓和氏的产生与区别
❖姓
《说文解字》:“姓,女所生也。”
·姓标志着出于同一母系
❖氏
《史记· 五帝本纪》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史记· 夏本纪》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侯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
·氏是姓的分支。
❖ 姓为源,标志出于同一母系。
❖ 氏为流,是因地域、职官、特殊技能等 因素而被命名的姓的支族。
•先祖的名字:员
•官名爵位: 司徒 侯 司马 司空 •帝王旨意: 饕餮 毒 •家族职业: 陶 巫 屠 弓 •对某一事件的纪念: 窦 车 黥 •诸种名号复合为姓: 夏侯 诸葛 •音译:长孙 万俟
•其他:树木 家畜 方位 季节 序数词
异姓同源: 田 陈 姬
{ 同姓异源:周 鲜卑贺鲁氏、普氏
(4)改姓
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文选
(古代文化常识)
主讲 陈一梅
(一)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1、姓与氏
❖ 姓氏是社会结构中标志血缘关系的符号。
❖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 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 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3、避讳的种类
(1)公讳:又称国讳
《汉书》:荀况——孙况 唐:《世本》——《系本》 宋:敬彦博——文彦博
(2)家讳
司马迁:谈——同 王羲之:正月——初月(一月) 杜 甫:诗中无“闲” 王安石:《字说》中无“益” 苏东坡:序——叙
(3)权贵讳
武士 :华州——大州
(4)恶讳
唐:安定郡——保定郡 同安县——桐城县
“张王赵李遍地刘”
李王张刘陈
2、名与字
❖ 名和字是代表个体的一种符号。古代名与 字是严格区分的。
❖ 《礼记》:“幼名,冠字,五十伯仲,死 谥,周道也。”
(1)名
•取名时间: •取名人: •取名地点: •取名目的:
《白虎通义·姓名》:“吐情自纪” “尊事人”
❖ 取名方式
❖ 以生日命名: ❖ 因出生时的有关事件命名: ❖ 以生理特征命名: ❖ 表示祝福: ❖ 按排行命名: ❖ 以出生时祖父母的年龄为名:
❖ 《史记·天官书》 “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平城之围,
月晕参毕七重。” ❖ 《尚书·洪范》
“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 《论衡·变虚》
“荧惑守心。”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太白食昴。”
❖ 《前赤壁赋》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刘 吉——刘棉花
❖自号、别号: 苏 轼——东坡居士 陶 潜——五柳先生 欧阳修——六一居士 弘 历——十全老人 陆 游——放翁 朱 耷——雪箇、人屋、驴屋 书年、驴汉、八大山人
(二)避讳
1、避讳释义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或称陋规。 避:回避。 讳:君主或尊上等人的名字。
2、避讳的起源与演变
“假名” 老人:叟 公 妪 媪 其他:甲 乙 丙 丁 生 客 某
(2)字
❖ 小字:幼少卑贱之称 ❖ 表字:别名,与名往往意义相关。
同义——司马迁(子长) 班 固(孟坚) 屈 平(原) 禇遂良(登善)
反义——朱熹(元晦) 薛能(大拙)
相训——孔丘(仲尼) 颜回(子渊)
相辅相成——白居易(乐天) 郑 樵(渔仲)
❖ 《史通·六家》 “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
3、三垣
❖ 紫微垣: ❖ 太微垣: ❖ 天市垣:
4、北斗七星
❖ 斗身(魁):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
❖ 斗柄(杓): 玉衡、开阳、摇光
❖ 北极星
5、十二次和分野
星纪(吴越) 玄枵(齐) 娵訾(卫) 降娄(鲁) 大梁(魏) 实沈(赵) 鹑首(秦) 鹑火(周) 鹑尾(楚) 寿星(郑) 大火(宋) 析木(燕) ❖ 《史记·天官书》
2、常见概念
❖ (1)七政(七曜)、五纬 日、月 金、木、水、火、土
《尚书·尧典》蔡沈传:“七 政,日月五星也。政者,运行于天,有 迟有速,犹人之有政事也。 ”
2、常见概念
(1)金星:太白、明星
❖ 《诗经· 郑风·女曰鸡鸣》: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 《诗经· 小雅·大东》: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2)周时成为制度
❖ 先秦避讳不严 《诗经》:“克昌厥后” 《论语》:“是则吾能徵之矣”
❖ 秦代避讳法正式确定 正月——端月(秦王政) 楚国——荆国(子楚)
(3)汉代较宽松 (4)晋代日臻严密
春——阳 《晋阳秋》 (5)唐代不严
唐太宗:“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 并不须避。”
(6)宋代避讳严格: (7)金代:帝王只避汉名之讳 (8)元代:无避讳 (9)明代:避“光”、“生”、“则” (10)清代极其严格 (11)辛亥革命后废除
“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 说明季节变换
二十四节气:
❖ 纪年
“岁在玄枵” “岁在鹑火” “岁在秦”
6、参考书
❖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四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9
❖ 陈垣《史讳举例·序》: “其俗起于周、成于秦、胜于唐宋,其历史
垂二千年。” ❖ 《礼记·曲礼》: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1)避讳渊源于原始先民的迷信
❖ 《左传·桓公六年》: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
不以畜牧、不以器币。”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 应他。”
烨:蔚宗
(2)空字法 《隋书》:韩擒虎——韩禽□
(3)缺笔法
雍正:丘——
5、避讳的影响
(1)弊 ·造成文献资料的混乱。 王世充——王□充——王充
(2)利 ·时代标志
“左翊卫虎贲中郎将”虎符 “李营邱秋渡图”
(三)天文
1、“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顾炎武《日知录》卷30
(1) 迷信: (2) 农业生产的需要:
明末:李——理
清: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5)自讳
《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 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 入州治游观。吏遂书榜曰:‘本州依例放 火三日。’”
4、避讳的方法
(1)改字法
秦:政(正)——端 汉:邦——国 庄——严(庄助——严助) 秀——茂(秀才——茂才)
唐:渊——泉(陶泉明) 清:玄——神(玄武——神武)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左传·昭公元年》:“志曰:买妾不 知其姓,则卜之。”
(3)姓氏合一
•“重氏”现象日益增多: •“复氏”大量出现:
端木 公冶 南宫 司马 •姓氏合一现象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 至战国早期之间。
来源
•祖先图腾: 龙 云 熊 牛马 •祖先称号、谥号: 轩辕 高阳
文武 •封国或居地:陈完 商鞅
1、改氏: 公孙鞅——卫鞅、商鞅
2、赐姓: 项伯——刘 郑成功——朱
3、避讳(略): 4、避仇、避难:
司马迁——冯、同
(5)姓氏社会意义的变迁
❖ “郡望”: ❖ 门阀制度: ❖ 科举制度: ❖ 当今社会: ❖ 姓氏学:
(6)汉姓数量
❖ 《中国姓符》:6363个 ❖ 目前使用:3000多个 ❖ 使用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