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伟大诗人的成长历程:沃尔特·惠特曼《自我之歌》的版本研究

合集下载

《我自己的歌(之一)》赏析

《我自己的歌(之一)》赏析

《我自己的歌(之一)》赏析(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欣赏》)李野光这首长诗是《草叶集》初版12首诗中的第一首,那时没有标题,到第二版才标为《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直到1881年出第七版时才确定为《我自己之歌》。

诗题在中国最初由徐志摩译为《我自己的歌》,后来楚图南改译为《自己之歌》,近年赵萝蕤又译为《我自己的歌》。

这两种译法我觉得都不十分确切,因为在这里“我自己”是诗的主题,正如“大路”是《大路之歌》的主题一样。

一种翻译忽略了“我”,另一种翻译中的“我自己的”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所属性的定语(与“别人的”相对),故决定改译为《我自己之歌》,似觉全面一些。

诗中的“我”究竟怎样解释,这是个关键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首先必须承认,这个“我”具有两重乃至多重的意义。

第一重意义是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

第二重意义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

由于这几种身份在诗中交替出现,彼此混淆,所以许多地方不好理解。

例如此诗最初问世时,读者看到第24段中举出的诗人名字,便把“我”完全看成了惠特曼本人,并到诗中去寻找作者的自传,结果得出的印象是他为人傲慢、粗鲁而好吹嘘,这当然对诗人十分不利。

后来经过一些友好的评论家和惠特曼本人相继解释,说诗中的“我”并非就是诗人,而主要是指19世纪美国的代表人物,这才有了不同的看法。

如某位批评家说的,如果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这首诗倒是好理解得多,因为对于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说他自己“里外是神圣的”,说他“溺爱我自己”,就比较符合实际了。

《我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

惠特曼-美国时代精神的歌手——《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赏析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惠特曼-美国时代精神的歌手——《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赏析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惠特曼-美国时代精神的歌手——《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赏析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惠特曼:美国时代精神的歌手——《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赏析_外国文学论文惠特曼:美国时代精神的歌手——《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赏析,摘要: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民主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草叶集》,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惠特曼的诗歌充分反映了他对美国时代精神的感悟,这包括惠特曼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积极态度,其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思想,其民族创新意识及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我听见美洲在歌唱》内容到形式的研究,从主题,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风格等多个角度来分析,阐明这首诗如何体现惠特曼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惠特曼时代精神内容形式一引言惠特曼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利坚合众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美国刚刚由英国的殖民地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国家而努力。

这正是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上升阶段,而美国的文学却仍然是英国文学的附属品。

时代的进步呼唤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立。

1837年,爱默生在其演讲《论美国学者》中呼吁美国文学要摆脱欧洲的束缚,无疑惠特曼便是这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用毕生精力写就的《草叶集》就是其时代精神的最好体现。

惠特曼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并忠实记录他所处的年代,宣扬他建设本国民主事业的思想,描绘出一个美丽强大,充满活力的美国年轻人的形象。

惠特曼讴歌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歌颂着自豪快乐的劳动者,他本人就是一名激情澎湃的歌手,在他眼里,美国就是一首雄伟壮丽的诗篇,他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他的歌声。

二从内容到形式对《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进行赏析? 内容?惠特曼的劳动观这首诗,惠特曼用高亢的歌声描绘出美国人民上上下下欢快劳动的现实主义场景。

诗的开头就讲到整个美洲在歌唱,包括各种各样的歌声,都是通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口里发出的:有机械工,木匠,泥瓦匠,船夫,鞋匠,伐木工人,也有年轻人,妇女,这些人都是美国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歌声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歌声。

《我自己的歌》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

《我自己的歌》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

《我自己的歌》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1819年,惠特曼生于现今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

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

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

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并开始在不同的印刷厂工作。

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沃尔特·惠特曼学校执教。

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在他的家乡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

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

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

惠特曼的政治演讲引起了坦慕尼协会的注意,他们让他担任一些报纸的编辑,但是没有一个工作做的长久。

在他担任有影响力的报纸《布鲁克林之鹰》的两年间,民主党内部的分裂使得支持自由国土党的他离开了工作。

在他尝试为自由国土办报纸的努力失败后,他开始在不同的工作间漂浮。

1841年到1859年间,他共在新奥尔良编辑过1份报纸、纽约2份报纸和长岛四份报纸。

在新奥尔良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奴隶拍卖——当时很普遍的事情。

这时,惠特曼开始着力写诗。

19世纪40年代是惠特曼长期工作的第一个收获期:1841年他出版了一些短篇故事,一年后他在纽约出版了小说《富兰克林·埃文斯》(Franklin Evans)。

第一版的草叶集是他自己付费出版的,出版于1855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

但是他的诗集由12篇长篇无标题的诗组成。

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祝贺信一同被出版。

第二版有20组诗。

爱默生一直企盼着一名新的美国诗人,现在他在《草叶集》中找到了。

在美国内战后,惠特曼在内政部当职员,但是当当时的内政部部长詹姆士·哈兰发现他是“讨厌”的《草叶集》的作者后,他把惠特曼解雇了。

到了1881年的第七版时,由于不断上升的知名度,这版诗集得以畅销。

英语系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英语系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英语系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On the Influence of Whitman’s Humanism over the American and the Chinese Poetic Creation—A Study and an Analysis of Whitman’s Song of Myself摘要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影响,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一生创作了伟大的诗歌巨集——《草叶集》。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革新者, 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写作方式——自由诗歌体。

其个人的诗学理论与民主思想,不仅对美国后来的诗歌创作而且对整个世界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惠特曼的《自我之歌》进行解读,尝试对他的诗学理论与民主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他的《自我之歌》,其实就是自由之歌、民主之歌、平等之歌和博爱之歌。

惠特曼的不朽诗作,充满了他对自由的炽热追求,对民主的激情宣泄,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自由诗歌体,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打破了中国格律诗的桎梏,使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激情澎湃的昂扬气势。

关键词: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自我之歌》;人文主义精神;影响ContentsAbstract i摘要ii1 Introduction 12 Literature Review 23 Whitman’s Song of Myself and his Leaves of Grass 33.1 Whitman’s Lifetime and his Leaves of Grass 33.1.1. Whitman’s lifetime 33.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Leaves of Grass 43.2 Song of Myself 53.2.1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ong of Myself 53.3 The Writing Style of Song of Myself 63.4“Self” in Song of Myself 84 The Humanism in Song of Myself and its influence 104.1 The Humanism in Song of Myself 104.1.14.1.24.1.34.1.44.256 Why Americans Think So Highly of Whitman’s Importance in 21st Century 167 How Whitman’s Poems and His Humanistic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New Age 18 Conclusion 20References 22Acknowledgements 239200字备注:全文是原创全英文英语专业的,因保持原创性,提供摘要和部分目录查看。

惠特曼诗歌一粒扣子

惠特曼诗歌一粒扣子

惠特曼诗歌一粒扣子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惠特曼的背景和职业经历
二、惠特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三、惠特曼的诗歌风格和影响
四、惠特曼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正文
一、惠特曼的背景和职业经历
惠特曼,全名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诗人、记者和作家。

他于 1841 年离开纽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最初是一名印刷工人,后来转型成为记者,开始从事写作。

他在报纸上撰写了大量的反对奴隶制和雇主剥削的论文和短评,成为了当时美国较有名望的报纸《鹫鹰报》的主笔。

二、惠特曼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1848 年,西欧各国爆发了革命,这对惠特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赞扬欧洲的革命,并写了不少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惠特曼的诗歌主题多样,但他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民主、自由和土地改革的主张。

三、惠特曼的诗歌风格和影响
惠特曼的诗歌风格独特,他的诗歌结构自由,不受传统的约束,语言简练明了,易于理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来的美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美国诗歌的奠基人。

四、惠特曼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惠特曼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 20 世纪初,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
读者中广受欢迎。

中国的诗人和作家,如郭沫若、朱自清等,都受到惠特曼的诗歌影响,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了惠特曼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惠特曼的诗歌在中国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被广泛传播。

《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自我之歌》——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一部分内容被单独出版为《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惠特曼生命精神的体现。

他在这首长诗中通过自己关于生命和个体的思考,展示出对自我和人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自由、平等和精神觉醒的追求。

《自我之歌》以自传体的形式呈现,惠特曼以“我”为中心,透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价值。

他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个体,展示出个人与整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他的诗意透露出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无限喜悦和赞美,体现出了他对生命的浓烈热情和敬畏之情。

在《自我之歌》中,惠特曼强调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被尊重和包容。

他以自己为例,传达出自由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性。

他不断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摒弃观念的束缚和偏见,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还强调了精神觉醒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精神需要不断地成长和觉醒,通过个体与自然、宇宙的融合,可以达到精神上的解放。

他提倡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寻求和真实感受,通过和自然的亲密联系,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自我之歌》中的语言也非常直接和自由。

惠特曼使用了自由诗的写作风格,摆脱了传统文学规范的束缚。

他将诗歌语言回归到最本质,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感受。

惠特曼的诗句充满了自由的节奏和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思绪的共鸣。

《自我之歌》所体现的惠特曼生命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许多人因为社会压力和价值观的束缚,迷失了自我和对生命的感悟。

惠特曼提醒我们要抛弃束缚,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真实。

通过与自然、宇宙的联系,我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觉醒。

惠特曼自我之歌分析

惠特曼自我之歌分析

惠特曼自我之歌分析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自我之歌》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部作品展现了惠特曼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自我之歌》中,惠特曼以一种极为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描绘自我。

他所定义的“自我”并非狭隘的个体,而是涵盖了世间万物。

这种对自我的广泛定义,打破了传统诗歌中对个体的有限描绘,使得诗歌的视野变得无比广阔。

惠特曼将自我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宇宙紧密相连,他在诗中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这表明他认为每个人的本质都是相通的,自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世界相互交融。

惠特曼在诗歌中展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和赞美。

他描写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场景和经历,无论是劳动者、奴隶,还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在他的诗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这种对多样性的包容,反映了他对人类社会平等与和谐的向往。

他通过对不同个体的描述,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都应当被尊重和认可。

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一大特色。

惠特曼摒弃了传统诗歌严格的格律和韵律,采用了自由奔放的长句和短句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使他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

例如:“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 这样简洁而有力的语句,直接传达出他对自我的强大认知和自信。

此外,《自我之歌》中还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惠特曼对生命的赞美贯穿始终,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神奇而宝贵的存在,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和困难,生命都应当被珍视和热爱。

他在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和顽强不屈。

从主题上来看,惠特曼通过《自我之歌》探讨了自我认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重要议题。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同时也要关注他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他对生命的积极态度,鼓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

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和民主主题探析

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和民主主题探析

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和民主主题探析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美国文坛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

惠特曼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早年家境贫穷,他只读过几年小学,先后做过勤杂工、学徒、排字工人、乡村小学教师、记者等工作。

惠特曼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一反当时美国文坛的浮华侈靡之风,不附庸所谓上流社会的牵强风雅,大胆地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创造“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款款深情地对自然的神奇和下层体力劳动者的伟大进行了彻底讴歌。

此外,由于早年受到民主主义者托马斯・潘恩和爱默生的深远影响,惠特曼从小便具有非常强烈的民主倾向,这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草叶集》是诗人惠特曼一生创作的精华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增补,全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自我是《草叶集》中反复渲染,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整部诗集围绕着开卷之作《自己之歌》这个主干对自我的形象和意象进行了深入、深刻的剖析和阐释。

此外,作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诗人在诗集中一直围绕着民主的主旋律,大胆讴歌美国的民主政治,由己推人,为美国当时着力塑造的价值内核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由此可见,自我和民主是诗人着力要表现的两大主题,对这两大主题的深入鉴赏和分析无疑是进一步理解惠特曼诗歌精髓要旨的关键。

一、自我主题自我主题贯穿了《草叶集》的始终,诗人借助这一主题的反复咏叹和描述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

惠特曼笔下的自我绝不是欧洲浪漫主义风格下的孱弱敏感的自我,而是强健有力甚至有些粗鲁的自我。

在《自我之歌》中,诗人有着这样的描绘:“我,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粗鲁汉,一个世界,纵情声色……饥餐,渴饮,传种接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美国伟大诗人的成长历程:沃尔特·惠特曼《自我之歌》的
版本研究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以其诗歌最负盛名。

由于他在诗歌形式上的革命性尝试,他被誉为美国“自由诗之父”。

如今,他的《草叶集》己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经典中最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其中的《自我之歌》也一直被誉为“惠特曼诗学视野的核心代表”。

自出版以来,国内外关于《自我之歌》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无论是形式研究还是主题研究,都层出不穷,数不胜数。

前人关于惠特曼“自我之歌”的研究,无论是形式还是主题尽管都已十分全面,然而所有这些研究都属于共时研究,只关注特定时期的某个版本。

事实上,《草叶集》共有九个版本,而其中的“自我之歌”也在不停地衍变,共有五个不同的版本,而且每个版本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关于这首诗的形式和主题研究,若只基于某个特定的版本,可能会不够全面,甚至有失偏颇。

此外,《自我之歌》不同版本中的变化不仅记录了惠特曼诗歌在形式、语言和内容上的衍变,也见证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成长历程。

因此,通过不同版本《草叶集》中《自我之歌》的对比研究,本论文旨在印证一位伟大诗人的成长历程。

不同版本《草叶集》中的“自我之歌”见证了惠特曼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美国内战前的三个版本(1855、1856,1860)标志着惠特曼这位民主诗人的诞生,他的诗歌革命大胆新颖,充满民主思想;内战后的三个版本(1867、1871、1876)反映了内战对惠特曼的影响:他努力协调诗歌革新和诗学传统,并将理想和现实融合;最后三个版本(1881、1888、1892)见证了惠特曼在诗歌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成熟。

通过对不同版本《草叶集》中惠特曼“自我之歌”的对比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沃尔特·惠特曼已经成功地从一位激进的诗歌革命家成长为一位成熟的美国诗人。

他对美国诗歌的贡献可以比肩马克·吐温对美国小说做出的的贡献,如果说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那么,沃尔特·惠特曼完全可以被誉为美国诗歌中的林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