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二家注本史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知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遨游,观察民俗,收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今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诚匈奴的李陵辩白,获罪坐牢,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持续发奋著书,终于达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先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据,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册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朝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草拟文书、策命诸侯卿医生、记录史事、编写史册,兼管国家文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此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计算历法。

取材:相当宽泛,包含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检查获得的资料。

司马迁对资料做了仔细的剖析和选择,裁减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纳阙疑的态度,或记录各样不一样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加,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今日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着父志达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固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以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不是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程馀庆《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

《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程馀庆《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

《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程馀庆《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赵继宁【摘要】对《史记》进行的注释、评点研究,在明代以前各为殊途,稀见集两方面成果于一书的全面系统之作.清代程馀庆所著《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创新体例,集注集评:集古今之注,尤重地理注解,方便后学;集历代一百六七十名家之评论,眉批评点,成一家之言.程氏之书,实为《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史记》研究;集大成【作者】赵继宁【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史记》是一部在中国和世界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名著,关于其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之学“史记学”。

千百年来,有关《史记》的基础研究不外两途:一是自南朝以来的断句、注释研究。

代表作有南朝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的《史记》“三家注”,及近代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等。

断句之作则有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二是自宋明以来的评点研究。

代表作有明归有光《归震川评点史记》、茅坤《史记钞》、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等,评点的集成之作则是明凌稚隆《史记评林》。

对《史记》进行的注释、评点研究,在明代以前各为殊途,稀见集两方面成果于一书的全面系统之作。

虽然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标志着《史记》注释和评点汇于一书的趋势,但《史记评林》注释较为简略,重在辑评,其主要成就在于汇编了历代百余家评论。

真正对《史记》全书进行全面详细注释、广搜博采历代名家评论,并将两方面成果汇于一书,是在清代程馀庆手里完成的。

程馀庆,字椒园,山东利津人,有读史之癖,幼时即酷爱《史记》,由少及老,孜孜不倦。

其有感于历代评注《史记》之作,“皆不能有得而无失”[1](8),于是广集诸本,历数十寒暑而成巨著《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以下简称“《史记集说》”)。

四库总目之史记疑问一卷

四库总目之史记疑问一卷

史记疑问一卷重点字词解释1、邵泰衢清浙江钱塘人,字鹤亭。

精研礼学、算学,雍正初以荐授钦天监左监副。

尝作《檀弓疑问》,又作《史记疑问》。

论者比之于吴缜之纠《新唐书》。

2、《檀弓疑问》一卷。

清邵泰衢(生卒年不详)撰。

泰衢字鹤亭,浙江钱塘人。

雍正初任钦天监左监副。

精研礼学,兼明算术。

著有《史记疑问》等。

是书因《礼记》出自汉儒,而《檀弓》一篇却多有附会之处,故摘其可疑者,逐条论证辨析。

如脱骖旧馆人为失礼之正,以夫子多尊之事为杳冥渺茫,皆非圣人所宜出。

又如,亲丧哭无常声,不应以孺子泣为难继;居仇者不反兵而斗为启乱端;曾点之独乃志大而有所不为,非狂肆之狂,如此等等,所辨都明白正大,深中理解。

然亦间有疏于考据者,如“师及齐师战于郎”一条,以“郎”读为“郊”字,是以《春秋战于郊》之文为据的,殊不知鲁实有二郎。

然偶有疏舛,仍不伤大旨。

有刊本,与其《史记疑问》会刊,两淮马裕家藏本。

3、《史记疑问》一卷。

清邵泰衢撰。

邵泰衢,字鹤亭。

钱塘(今杭州市)人。

雍正初年任钦天监左监制。

他精研礼学,兼算术。

著有《史记疑问》。

《檀弓疑问》。

《史记》成书后,班固议其宗旨,刘知几议其体例,而邵泰衢引异议一一论断。

如说《高祖本纪》里,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与情理不合;李陵得里言杀匈奴万余人,太夸大了,等等。

《疑问》参审勘察,比较准确。

《史记疑问》原来本与《檀弓疑问》合编,而今《檀弓疑问》编入经部。

《史记疑问》属史,编入史部。

有钞本、康熙刊本。

著录书: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存目书:抄存卷目的6793种图书班固尝议其宗旨之乖:《汉书叙传》《汉书叙传》: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

4、班固(32—92)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 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 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清代凌稚隆《 史记评林》 赵翼《 清代凌稚隆 《 史记评林 》 、 赵翼 《 廿二史札 梁玉绳《史记志疑》 或称《史记》 记》、梁玉绳《史记志疑》(或称《史记》第 四家注) 四家注)。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王叔岷《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叔岷《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 史记〉》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史记〉》 斠证》 斠证》。 二十五史三编》 史记之属” 张舜徽主编, 《二十五史三编》“史记之属”,张舜徽主编, 岳麓书社1994 岳麓书社1994 史记学概论》 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 史记研究集成》 14卷 华文出版社2005 《史记研究集成》(14卷),华文出版社2005 史记全本新注》 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史记全本新注》,张大可,三秦出版社1990
(宋)郑樵《通志·总序》:仲尼既没,百家 郑樵《通志·总序》 仲尼既没, 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以空言著书。 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 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 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 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 左传》 国语》 《诗》、《书》、《左传》、《国语》、 世本》 战国策》 楚汉春秋》 《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 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 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 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 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百大家评注〈史记〉》版本考

《百大家评注〈史记〉》版本考

《百大家评注〈史记〉》版本考焦丽波【摘要】《百大家评注〈史记〉》一书最初刊刻于明末,距今已四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有过几个石印本,又于近几年被国家图书馆收录入《〈史记〉研究文献辑刊》一书,和其他众多《史记》研究资料一起为"史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2016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整理本以横排本问世,使《百大家评注〈史记〉》一书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其最初刊刻的版本和后起之书差异较大,对其版本加以研究,对人们掌握《百大家评注〈史记〉》一书的刊刻流传情况,及了解其价值都有较大的帮助.%Baidajia Pingzhu Historical Record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Ming dynasty, and it has a history of four hundred years.After this, it has some lithographed editions.And it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book named The Publica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by National Library in recent years.This book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make differe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From the last year, I started to organize this book, and the book was published by th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in 2016.The book was horizontal, which makes Baidajia Pingzhu Historical Records presented to the readers with a new look.The first edi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late editions.It is helpful for us holding the book's spreading condition and learning its values.【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史记》;版本;整理;评注【作者】焦丽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百大家评注〈史记〉》一书作为一部多家汇评本著作,收录了诸多宋、明学者的《史记》评论,其中,明代学者的评论尤多。

《史记》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

《史记》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及其深远的影响,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赞扬:“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1]鲁迅称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坎坷:汉魏时期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直到唐代,三家注的产生和“三史”入科举的举措,使得《史记》的地位有所提升。

到了宋代,由于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史记》才取得广泛的反响,产生专门的史记之学,其影响深远,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本文着重探究《史记》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

一、宋人对《史记》的整理从时代背景讲,宋人重视研究《史记》的原因有四:一是朝廷重视,经世史学、鉴戒史学的传统促使宋统治者尤其重视唐五代史和当代史的撰写;二是宋代科举考察《史记》的促进作用;三是宋代书院教育深化了对《史记》的认识;四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上使《史记》得以大量刻印。

宋人对于《史记》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于史书的校勘整理上。

两宋馆阁校勘史书共计21次。

宋初时校订三史,官方馆阁即整理过《史记》。

据《麟台故事》载:“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

”[2]参加校勘工作的官员先后有杜镐、舒雅、吴淑、潘慎修、朱昂等人。

淳化中校勘完毕,即付有司摹印。

这是宋刻《史记》最早的本子。

宋代对《史记》的校勘除了官府外,私人校勘中较有名是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宋人多利用《史记》上下文互校、《史记》不同版本互校、《史记》与《汉书》等其他书籍互校等方法。

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之下,官私刻本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目前的研究认为,《史记》的最初刊行,始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

即是前文所提到的,但这个本子没有流传到今天,已经亡佚。

目前存世最早的《史记》版本是北宋仁宗景祐年间的景祐本,其中的黄善夫本《史记》,是至今保存完整无损的宋刻本,也是《史记》“三家注”最早的合刻本。

二、名家对《史记》的探究及示例在《史记》整理完善之后,探究风气开始盛行,具体表现在研究者众多上。

《史记》彭寅翁本所见删易三家注重复文字例谈——以《仲尼弟子列传》为中心

《史记》彭寅翁本所见删易三家注重复文字例谈——以《仲尼弟子列传》为中心

《史记》彭寅翁本所见删易三家注重复文字例谈——以《仲尼弟子列传》为中心吴新江;赵生群【摘要】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中心,考察元人彭寅翁刻本《史记》“删易”三家注的诸种具体表现,肯定其删易工作及其实际效果,进而探讨其编纂思想的积极意义,指出应将这方面之长与其版刻之短区别对待.【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1页(P175-185)【关键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彭寅翁本;三家注;删易【作者】吴新江;赵生群【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本文所谓彭寅翁本(简称彭本)“删易”《史记》三家注,是彭本这一系统的本子相对于另一系统的三家注合刻本之不避重复而言的。

为了讨论的方便,后者以现代通行本中华书局点校本(简称中华本或今本)为依据① 今本出自清代的金陵书局本。

与之同一系统的古代版本甚多,兹不赘举。

在技术上,这种“删易”主要包括删略和改易两种形式② 明显的文字脱漏,不在此列。

;在对象上,这种“删易”主要针对司马贞《索隐》重复裴骃《集解》的文字和内容,也涉及少量的张守节《正义》文字。

其中消息,颇有趣味,值得探讨,此即本文之由来③ 《史记》研究专家张兴吉先生在其专著《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之第五章《〈史记〉彭寅翁本增删三家注考辨》,专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其考论审慎细致,几可谓题无剩义。

不过,张著旨在研究彭本的版本特征及其在《史记》版本系统中的价值,而我们则基于读者需求的立场审视彭本,两者颇有不同。

张著,凤凰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作为著述时代各具学术总结性意义的三家注,其对当时《史记》研究成果之总结、对当时及后世读者之启迪,皆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如果不囿于“厚古”的陋见,审视今本,那么我们很容易就注意到如下事实:即使今天的读者也不难发现,通行本《史记》的三家注文字,其重复累赘乃至浅陋鄙琐等情形,正复不少;如果比较其为读者提供阅读参考之便的宗旨,那么,可以说,在三家注合刻本中保留那些重复内容,是十分无谓的④ 至于三家注合刻之前的《索隐》和《正义》单行本,因为兼有“集解”一类注释的性质,承担着增广异闻、征文考献的职能,自然应该允许吸收其前人的学术成果,此即《集解》文字重出于《索隐》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刻二家注本《史记》
晓 晨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迄今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东汉桓帝时定名《史记》。

此前“史记”为一切史书的通称,此后便成为对司马迁《史记》的专指。

《史记》撰成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世圣人君子”。

魏晋时期以传抄形式广为流传,但文字各本之间多不相同。

南朝宋裴骃著《史记集解》,对《史记》的不同版本有所记载。

至唐代,《史记》得到了积极的推崇,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加之裴骃的集解,构成《史记》三家注。

宋代,《史记》告别写本时代,产生刻本,此宋乾道七年(1171)蔡梦弼东塾刻本,为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的两家注本。

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裴松之之子,著《集解》八十卷,与《史记》卷数不相合,曾单行,后散附于《史记》正文之下,为《史记集解》本。

《史记》有《集解》本后,白文无注本《史记》渐不传。

裴骃《集解》广征博采,引先儒旧说,纠正错讹,订定文字。

唐代的《索隐》、《正义》对《史记》原文的校订均据《集解》本文字。

司马贞,生卒年不详,字子正,自号小司马,唐开元间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以《史记》旧注音义年代久远散失,于是采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等诸家注文,参以韦昭、杜预等人论著,间述己见,撰成《史记索隐》。

《索隐》首注裴骃序全文,以下标注司马迁书,音义并重。

末二卷为《补史记述赞》一百三十卷、《补史记条例》一篇,《补三皇本纪》并注一篇。

《索隐》探幽发微,订正史实,说解详密。

现存《索隐》单刻仅有明崇祯汲古阁本。

南宋始将《索隐》与《史记集解》同散附正文之下,称为二家注本,开正文、注本合刻之先例,为以后加入《史记正义》之“三家注”合刻本奠定了基础。

学界普遍认为二家注本现存最早的是乾道七年建安蔡梦弼东塾刻本。

蔡梦弼,字傅卿,号三峰樵隐,南宋建阳著名刻书家。

此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其目录及卷二十三后有“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校正”一行;卷一上末有 “建豀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于东塾时岁干道七月春王正上日书”二行;卷一、四后有“建豀三峰蔡梦弼傅卿亲校谨刻梓于望道亭”二行;卷三后有“建豀三峰樵隐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于东塾”二行;卷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及补史记序后有“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寘梓于东塾”二行。

可证为蔡梦弼东塾所刻。

此本字体劲秀,傅增湘先生称之“南宋初建本之精者” 。

此书钤有“朱印子儋”、“钱印兴祖”、“季振宜藏书”、“汪士钟藏”、“杨氏以增”、“四经四史之斋”、“宋存书室”、“郇斋”诸印。

表明曾经明清以来著名藏家朱承爵、钱兴祖、季振宜、汪士钟、杨以增、陈清
华等递藏。

《楹书隅录》著录,为海源阁四经四史之第一部。

此书上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由香港陈清华处购回,拨交国家图书馆。

转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3月18日 第 11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