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考

合集下载

《史记》三家注简论

《史记》三家注简论

《史记》三家注简论
《史记》三家注简论
2014-09-11 13:50 审核人:
作者:安平秋
出处:《史记论丛》2004年版
历史上为《史记》全书作注人不在少,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南北朝刘宋时裴駰《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有各自特点,也有共同特点。

其共同特点:一是注重对字、词的训释;二是对句义、段义的解说和前后关系的交待;三是留意于不同字句的校勘;四是注意字的读音,并给以适当的注音;五是对地名作了注释。

它们还有各自的特点,概括而言,《集解》多引先儒旧诂,《索引》长于训诂和句义串通,《正义》长于地理的注释。

“三家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用古字的价值,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文字上有用的材料;二是注明史料出处的价值,为研究《史记》如何运用史料提供了方便。

三是引用许多今已佚亡的古书的价值,为后世辑佚提供了根据。

当然,“三家注”也难免有错误,大体可分七种:一是断句错误,对句义的解释亦随之而错;二是对字义训释有误,对句义的解释亦随之而错了;三是因不懂语法而注释有误;四是注出处年代有误;五是对地理注释有误;六是前后自相矛盾;七是对文义的解释有的不得要领,有的牵强附会。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封面故事从《史记》二家注到考史二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得一部靳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方书,免为万世安功。

”—请•张潮《幽f影》文I震江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

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

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

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礼记》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

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 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 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 的注解家。

裴驱:采自诸家,兼附己见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 释。

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 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

魏公/《毛诗注疏》,清同治十年(1871 )重刻。

由汉代毛亨作传的《诗经》称为《毛诗》,唐代孔颖达又为 之作疏,S P《毛诗注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

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胭、邹诞生等。

到了唐代,注家蜂起。

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M乍注。

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

史记正义论例_《三家注史记》史记正义论例_正史_史部

史记正义论例_《三家注史记》史记正义论例_正史_史部

史记正义论例_《三家注史记》史记正义论例_正史_史部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论史例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

并採六家杂说,以成一史。

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

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

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

作表十,匀天之刚柔十晶,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

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

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

【考证】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作三十世家。

张氏所本。

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

余二日象闰余也。

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

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

而太史公作此五品。

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将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论注例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安国注。

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

与三传同者,取杜元凯、服虔、何休、贾逵、范寗等注。

与三礼、论语、孝经同者,则取郑玄、马融、王肃之注。

与韩诗同者,则取毛传、郑笺等释。

【考证】钱泰吉曰:韩诗下疑脱薛君注云云。

与周易同者,则依王氏之注。

与诸子诸史杂书及先儒解释善者,而裴骃竝引为注。

又徐中散作音训,佼集诸本异同,或义理可通者,称一本云又一本云。

自是别记异文,裴氏亦引之为注也。

◎论字例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考证】以上采经典释文序。

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既字作溉,勅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有之。

【考证】班马字类:此之般流,作如此之类。

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

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

后代作文,随时改易。

卫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

咸著祕书,传之历代。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_正史_史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索隐】:孔子家语亦有七十七人,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

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厓伯牛,仲弓。

政事:厓有,季路。

言语:宰我,子贡。

【索隐】:论语一曰德行,二曰言语,三曰政事,四曰文学。

今此文政事在言语上,是其记有异也。

文学:子游,子夏。

师也辟,【集解】:马融曰:“子张才过人,失於邪辟文过。

”【正义】:音癖。

参也鲁,【集解】:孔安国曰:“鲁,钝也。

曾子迟钝。

”柴也愚,【集解】:何晏曰:“愚直之愚。

”由也喭,【集解】:郑玄曰:“子路之行,失於蹓喭。

”【索隐】:论语先言柴,次参,次师,次由。

今此传序之亦与论语不同,不得辄言其误也。

【正义】:蹓音畔。

喭音岸。

回也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集解】:何晏曰:“言回庶几於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赐不受教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

盖美回所以励赐也。

一曰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

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也。

其於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

不虚心不能知道。

子贡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集解】:外宽而内直,自设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

【索隐】:按:大戴礼又云“外宽而内直,自娱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存亡,盖蘧伯玉之行也”。

於齐,晏平仲;【集解】: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索隐】:大戴记曰:“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

”於楚,老莱子;【索隐】:大戴记又云:“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悔尤之内,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

”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

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集解】: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当今,《史记》仍是熟读学习的一部权威史书。

这部史书收录的材料被视为重要的史料,有助于学者更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记录历史事件。

《史记》中由司马迁所唐编著,通过对史籍的提炼和编述,收录了多古代重要文学和古籍,其中包括《孔子家语》考。

《孔子家语》考,被称为“史记三家注统”,是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收录的一部古代文献,内容涉及《诗经》、《春秋》、《孟子》、《论语》等主要文献,大体上可分为“诗词”和“论述”两部分,以形象诗句论述孔子的道德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古代政治、社会和思想生活的集大成者。

《孔子家语》考主要展示孔子关于人性、道德、家庭伦理、政治、社会、教育、生活修养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全面揭示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展示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瑰宝,如今被用来研究古代政治、社会和思想生活,也是大家熟悉的历史名著。

《史记》在收录《孔子家语》考的过程中,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

首先,司马迁精心挑选了古代文献,从中提炼出有关家道、教育、政治等方面的精华,可谓“文献六经”的缩影。

其次,为了更加完备地记录古代的文学文化,他还收录了《庄子》、《老子》等古籍,以及许多历史古文,构成了《史记》历史文献的框架。

此外,司马迁还特意注释了《孔子家语》考中的关键概念,用以表述古代关于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点,让学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古代文学文化。

同时,他对古文的回溯也进行了及其精细的检索和把握,让《史记》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史学文献,也为当今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史记》中收录的《孔子家语》考,是司马迁精心挑选、注释和回溯的古代文献,其中收录并记录了古代政治、社会和思想生活的精华,已成为研究古代文学文化的重要史料。

同时,司马迁也是中国史书编纂史上一个重要的编纂家,他的编述技巧和精深的研究,也是我们现今史学研究的值得借鉴的典范。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史记》三家注征引郑玄旧注校札

《史记》三家注征引郑玄旧注校札

《史记》三家注征引郑玄旧注校札作者:程梦丽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史记》历代注本很多,三家注流传最广,三家注大量征引郑玄注,这些古注多出自《尚书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毛诗笺》《论语正义》等,共计592余条,笔者近来将这些材料一一检验校对,查找相关材料,撰成札记20条。

以期对《史记》三家注和郑注的标点、校勘以及出处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史记三家注郑注标点《史记》三家注中征引郑玄注共592条,其中《五帝本纪》53条,《夏本纪》80条,《殷本纪》11条,《周本纪》21条,《乐书》231条,《仲尼弟子列传》51条,《宋微子世家》28条,《礼书》《鲁周公世家》各16条,《孔子世家》15条,《高祖本纪》7条,《苏秦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各4条,《孝武本纪》《燕召公世家》《赵世家》各3条,《秦始皇本纪》《天官书》《齐太公世家》《外戚世家》《商君列传》《张仪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儒林列传》各2条,《秦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帝本纪》《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律书》《历书》《封禅书》《管蔡世家》《晋世家》《楚世家》《魏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伯夷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匈奴列传》《儒林列传》《龟策列传》各1条。

辑出20条校札,现列出如下:1.《史记·五帝本纪》:“分北三苗。

”[1](46)《集解》郑玄曰:“所窜三苗为西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析流之。

”[1](50)按:《尚书·虞书·舜典》“分北三苗”下孔颖达注:“郑玄以为‘流四凶者,卿为伯子,大夫为男,降其位耳,犹为国君’,故以‘三苗为西裔诸侯,犹为恶,乃复分北流之’,谓分北西裔之三苗也。

《史记》本纪三家注校理

《史记》本纪三家注校理

《史记》本纪三家注校理吴昱昊【摘要】日本学者水泽利忠广核《史记》众本,详录异文,其中很多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三家注。

但《校补》仅仅罗列异同,不作考辨,使学者无从判断。

文章参考相关文献,对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本纪部分的有关三家注的条目进行梳理考辨,揭出《校补》可以改正今本或对今本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以期有助于《史记》的校勘研究。

%Shuize Lizhong collected all kinds of collation and finally wrote A Collation and Supply to 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by over 130 volumes.It has been the masterpiece of annotation for collecting the most kinds of the editions of Historical Records until now.One can revise the extant edi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or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s among all editions by using the tremendous materials recorded in that book .However scholars can not make judgments ac-cording to the book because the different editions were just listed rather than being judged in The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So,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dicated the useful papers which can be used to revise the extant editions through unscrambling and textual researching of The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 expecting to do any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col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史记》本纪三家注;《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理【作者】吴昱昊【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南京2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遂禽杀蚩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考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杂志二》云:“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

”《史记》“三家注”,经过数千年的辗转传抄,疏漏在所难免,我们以通行的中华书局本《史记》及《史记正义佚文辑校》为底本,把部分音切方面的疏漏提出来,供读者编者参考,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东抚东土,以省卒士正义山井反(页245)
按:中华书局本《史记》另有“省”《索隐》“仙井反”(页2858),省,《广韵》息井切,音韵地位是梗摄开口三等上声清韵心母,“山井反”中“山”当为“仙”之误,故《正义》应正为“仙井反”。

2.郑成公喻索隐古困反(页624)
按:中华再造善本乾道本《史记》注释为“索隐日喻音古困反”。

中华书局本内尚有另一处“郑成公喻”,注释为“喻索隐公逊反”(页
1770),“公逊反”的音韵地位是臻摄合口一等去声恩韵见母,与“古困反”同,是为内证。

《广韵》只在去声恩韵“古困切”下收有“喻”字,亦可证。

故“困”属形近而误,当为“困”,注音应为“古困反”。

3.唐昧正义莫葛反(页1343)
按:1982年第二版《史记》其他处该人名写作“唐昧”,其注音情况如下——
昧正义莫葛反(页1726)
昧索隐莫葛反(页2428)
昧正义莫葛反(页2484)
如上所示,除《天官书》中写作“眛”,其余皆作“昧”,而“昧”不当有“莫葛反”的音,张文虎《校勘<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亦云:“‘唐昧’各本讹,“昧”,依《志疑》改。

”1959年版《史记·天官书》中亦作“唐昧”,盖1982年版《史记》印刷讹误所致,故从张说,被注字应为“昧”。

4.洙泗之间断断如也索隐……“郑诞生”亦音银(页1548)
按:中华再造善本乾道本、淳熙本《史记》此处作“邹诞生”;中华书局本《史记》亦多次引用“邹诞生”注音,无“郑诞生”之说。

故此处“郑诞生”属中华书局本排印有误,当为“邹诞生”。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索隐音昧亦音末正义沫,莫葛反(页2133)
按:“曹沫之约”中的“沫”字《(史记)索隐》有“昧”的音,“昧”音韵地位为蟹摄合口一等去声队韵明母,“昧”从“未”谐声,不当用从‘‘末”谐声的字注音,其谐声偏旁盖形似而误,应为“末”,且“日、目”古书中易混淆,注音字疑为“昧”,“昧”音韵地位为蟹摄开口一等去声泰韵明母,与被注字“沫”在《广韵》中属同一个小韵,《史记》诸本尚没有见到注音字为“昧”的情沉,依理校《史记》中的注音字“昧”当为“昧”。

6.蹋集解徒獵反(页2257)
按:同一注释下,《索隐》对“蹋”的注音为“徒獵反”,蹋,《广韵》徒盍切,音韵地位是咸摄开口一等入声定母盍韵,《集解》中切
下字“獵”是叶韵的字,《集解》反切不合音理,盖为“獵”、“獵”形近而误,“獵”乃盍韵字,切下字作“獵”则音切合。

7.卒有秦祸正义卒,恩勿反(页2290)
按:中华书局本另有一处“卒有秦患正义卒音悤忽反”(页2254)“卒”音韵地位为臻摄合口一等人声没韵清母,与“悤忽反”同。

另有——
卒正义子忽反(页225、页227、页245)
卒索隐如淳祖忽反(页2014)
卒索隐租忽反(页2694)
卒正义悤忽反(页2802)
卒索隐七忽反(页3146)
以上注音虽反切用字不同,但音韵地位相同,均为臻摄合口一等人声没韵清母,且反切下字同为“忽”,而“卒有秦祸”的“卒”(页2290),反切下字“勿”为物韵字,“卒”在《广韵》、《集韵》中也无“恩勿反”的音。

中华本及其他《史记》诸版本此处切下字作“勿”,
疑有误,当为“忽”,注音应为“息忽反”。

8.是韩楚之怨不解集解“已”买反(页2314)
王华宝云,疑“已”字为“己”字之误。

按:古书中“已”、“己”常混,《史记》其他诸本此处字形作“已”、“己”、“巳”的均有。

按:被注字“解”为见母字,“己”亦为见母字,而“已”为以母字,故从王说,当为“己”,音“己买反”。

9.睚眦之怨必报索隐眦音“土”卖反(页2415)
按:中华再造善本淳熙本、乾道本《史记》皆作“士卖反”,《广韵》音“士懈切”、《集韵》音“仕懈切”,以上反切音韵地位均为蟹摄开口二等去声卦韵崇母。

中华本作“土卖反”,系排印之误,当为“士卖反”。

10.訊曰索隐誶曰李奇曰誶,告也,音信。

……刘伯庄音素对反。

周成、师古音碎也。

(页2494)
按:此处为《史记》千年辗转传抄过程中俗字和正字杂糅而致讹误,“誶”俗作“誶”,“訊”俗作“孰”,诸家根据其所见版本而注音。

注音为“信”的所见版本的被注字为“訊”,注音为“碎”、“素对反”的所见版本的被注字为“誶”。

11.块轧无垠正义轧,於黠反(页2498)
按:中华再造善本中黄善夫本《史记》“轧”音於黠反,《(史记)会注考证》所据本“轧”音“於黠反”,《广韵》“轧”音“乌黠反”,均为黠韵字,而“黠”为忝韵字,从其他本及音理上看,切下字当为“黠”字,音“於黠反”。

12.慸正义忍道反(页2500)
慸,《广韵》丑牿切,音韵地位为蟹摄二等开口去声央韵彻母,《正义》慸,“忍遭反”,切上字用日母字不合音理,“忍道反”当为“丑邁反”之误,宜正之为“丑邁反”。

13.陉正义音郱(页2571)
《史记》其他处出现的音切——
集解服虔音刑(页233)
正义音刑(页1877)
索隐音刑(页2417、页2775)
按:陉,《广韵》户经切,音韵地位为梗摄开口四等平声青韵匣母字,刑,《广韵》亦为“户经切”,而“郱”《广韵》“薄经切”,注音不合音理,盖为‘‘郝”、“邢”形似而误,“腔”、“刑”、“邢”《广韵》皆为“户经切”,音“邢”则合,故“郱”宜正为“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