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避孕选择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避孕选择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避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引起妇女痛经和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

对于患有该类疾病以及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应用激素避孕方法可在避孕的同时达到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预防术后复发等治疗目的。

因此,建议此类患者的避孕方法可选择COC、LNG-IUS、DMPA 或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其中首选推荐COC或LNG-IUS进行避孕。

1. COC:COC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和原发性痛经的一线治疗药物。

COC对于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和月经过多的治疗,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术后疼痛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也有效。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排卵和子宫内膜生长,减少前列腺素分泌,从而缓解疼痛并减少月经量。

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子宫腺肌病术后患者,为了降低瘢痕子宫妊娠期破裂的风险,术后建议避孕的时间为半年至1年,使用COC避孕也可降低子宫腺肌瘤术后的复发率。

对于暂无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推荐使用COC避孕方法。

COC在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可以长期服用且性价比高。

服药方式有周期性服用或连续性服用。

推荐先使用周期性服药,若疼痛缓解效果不明显,则转为连续性服用,以提高疼痛缓解率。

2. LNG-IUS: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指南推荐LNG-IUS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同时,临床上LNG-IUS已经被广泛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可减小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厚度、子宫体积,且在缓解疼痛和减少月经量方面比COC更有效。

子宫腺肌瘤手术治疗后放置LNG-IUS可减少术后复发。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无生育要求者,建议采用具有避孕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二级预防的双重功效的LNG-IUS 或COC 进行避孕,直至有生育需求。

与子宫肌瘤患者一样,子宫腺肌病患者使用LNG-IUS后也可发生下移或脱落,主要是由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增大,导致宫腔明显变大,经量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异位症从不发生先天性无子宫内膜的妇女,甚至青春期的女性虽有内膜,但因其没有功能,也从无异位症发病。
胸腔及腹腔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化生而来,则胸腹腔亦应常见,但实际上极少发生。
如果体腔上皮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则男性也应有同样的现象,可至今却从无这样报道。
有人反驳:
目前已知多数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均有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腹腔,但极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且此病有遗传倾向,推测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力异常有关。
LUFS学说 即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
1
表现为月经规律,体温双相,内膜有分泌期变化,但在排卵期后2~5天内腹腔镜下未能观察到排卵裂孔。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排卵后腹腔内的E2、P激素水平升高,约为血浆浓度的5~20倍,可防止内膜种植生长,而LUFS者由于卵泡未破例,腹水中的17雌二醇和孕酮较正常为少,失去对子宫内膜的抑制力,而致镜下种植。
七、治疗
原则参考年龄、症状轻重,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全面考虑。
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先行激素治疗,病变较重者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或保守性剖腹术。
症状轻微者采用非手术疗法。
年轻无继续生育的重度患者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术,症状和病变较严重的无生育要求患者行根治性手术。
随访观察:适用于病变轻微、无症状或轻微 症状者,一般可每数月随访一次, 如痛可用消炎痛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来有明显增高,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女人口中的确切发病情况仍不清楚,文献报道的发病率多数是在住院手术病例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在妇科剖腹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存在。以30~40岁生育年龄妇女居多。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约占80%,还可侵及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护理询问病人月经史、不孕史,应详细询问月经周期、月经量的改变,是否有继发性痛经呈渐进性加重,痛经是否伴随腰骶部坠痛。

注意询问病人特殊部位内异症的情况,如切口部位的周期性疼痛结节,经期剧痛、月经净后缓解。

是否有周期性血尿,周期性腹痛、便血等。

子宫腺肌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宫腔操作经历,如人工流产史、分娩史等。

(二)身心状况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主要症状和体征是痛经,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不孕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

内异症病人腹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盆腔检查子宫后倾,子宫骶韧带、子宫后壁或直肠子宫陷凹可触及质硬的触痛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症状轻微或不影响生育时,往往易被忽视。

当出现痛经、月经改变或造成不孕时患者会出现焦虑、害怕,担心自己的生育能力,尤其是对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了解。

评估病人对疾病心理反应的程度,对治疗方案是否存在应对无助,并了解家庭成员有无顾虑、丈夫的支持效应。

(三)诊断检查1.妇科检查视诊外阴一般无异常,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因盆腔粘连使子宫后倾,活动受限甚至固定。

子宫正常大小或略大饱满并有轻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有轻压痛,子宫骶韧带、子宫后壁或直肠子宫陷凹可触及质硬的触痛结节。

子宫腺肌病患者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部结节状突起,质硬有压痛,经期压痛尤为明显。

2.辅助检查可借助B型超声、腹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检查协助明确诊断。

重症内异症病人血清CA 125可升高。

【护理诊断】焦虑:与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担心生育能力和治疗效果有关疼痛:与痛经有关【护理目标】1.病人能叙述减缓焦虑的方法。

2.病人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3.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尊重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告知病人和家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良性病变,手术或药物治疗都不会影响健康,并且对缓解痛经、治疗不孕有明显作用。

妇产科第19章

妇产科第19章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多无症状,病情发展快,一般情况差。除查有 盆腔包快外,多伴腹水。血清CA125值多显著升高。 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可鉴别。 2.盆腔炎性包快 多有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盆腔感染史,疼痛无周期性, 平时亦有下腹部隐痛,可伴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等, 抗生素治疗有效。 3.子宫腺肌病 痛经症状与内异症相似,但多位于下腹正中且更剧 烈,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硬。经期检查时子宫 触痛明显。警惕此病常与内异症并存。
一、病因
• 目前认为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基 底层向子宫肌层内生长或内陷所致, 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 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 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二、病理特征
• 异位内膜在子宫肌层多呈弥漫性生长,故子宫多均 匀性增大,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 少数腺肌病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 肌壁间肌瘤,称为子宫腺肌瘤。
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经前一周开 始,直至月经结束。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隆起,质 硬并有压痛。经期压痛更加明显。 (二)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最常用,表现为子宫增大,边界清楚, 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 CA125可轻度升高,子宫切除后约1个月降至正常。
点的小囊,属于早期;
• 典型病变型呈囊肿型,又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囊肿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液体,故又 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大小不一,常与子宫后壁、 阔韧带及盆侧壁粘连、固定,活动度差。
二、病理
(二)镜检
• 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子宫内 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 血等。
五、治疗

2020年妇产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精准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腺肌病

2020年妇产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精准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腺肌病

2020年第二十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一、A11、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最多见的部位为A、卵巢B、输卵管C、子宫后壁下段D、直肠子宫陷凹E、宫骶韧带2、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检查中发现输卵管全部被包裹,则应为A、13分B、14分C、15分D、16分E、17分3、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依据应为A、B型超声检查B、宫腔镜检查C、腹腔镜检查D、测定血CA125值升高E、进行性痛经,子宫后方触痛性结节4、子宫内膜异位症Ⅰ期(微型)评分应为A、1~5分B、6~15分C、16~40分D、40~50分E、50~60分5、子宫内膜异位症Ⅲ期(中型)评分应为A、1~5分B、6~15分C、16~40分D、40~50分E、50~60分6、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的依据是A、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B、典型病史及妇科检查C、宫腔镜检查D、腹腔镜检查E、血清CA125测定7、下列关于卵巢巧克力囊肿说法错误的是A、较易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B、囊肿直径一般为5~6cm以下C、囊肿常导致盆腔粘连D、囊肿内含暗褐色黏糊状陈旧血E、囊肿增大时,整个卵巢表面呈灰蓝色8、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理变化错误的叙述是A、周围纤维组织增生B、间歇性出血C、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D、可有紫蓝色实质性瘢痕结节E、可有囊肿包块9、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检查哪项是错误的A、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B、可见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C、可见内膜间质细胞D、可见内膜间质E、无出血10、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数位于盆腔内,最常侵犯的部位是A、子宫骶骨韧带B、输卵管C、子宫直肠陷凹D、子宫膀胱陷凹E、卵巢11、内异症最常发生的部位是A、宫颈B、卵巢C、直肠子宫陷凹D、宫骶韧带E、膀胱子宫陷凹12、下列关于输卵管内异症说法正确的是A、很常见B、常造成盆腔粘连C、一般为直接累及D、输卵管内异症不影响其蠕动E、多由于卵巢异位病变蔓延而来13、下列关于内异症病理说法正确的是A、异位内膜不会发生恶变B、异位内膜改变一定与子宫内膜同步C、恶变率高D、异位内膜随卵巢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增生和分泌改变E、异位内膜往往仅表现为分泌期改变14、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多见于A、幼儿B、生育期C、青春期D、围绝经期E、老年人15、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原因不包括A、盆腔粘连输卵管蠕动受阻B、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C、免疫功能异常D、黄体功能不足E、雌激素水平升高16、下列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变化描述不正确的是A、逆流经血聚集于卵巢内而形成囊肿B、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C、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D、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单个囊肿为多见E、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性囊肿手术中易发生破裂17、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A、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和大腿B、持续性下腹痛,经期加剧C、无痛经D、疼痛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E、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18、下列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多发生于初潮前B、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少于多次生育者C、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D、约25%患者无明显不适E、该病对孕激素不敏感19、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异位内膜对激素不敏感B、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卵巢C、盆腔内异症确诊的金标准为腹腔镜D、极少发生恶变E、痛经不是内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20、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A、盆腔腹膜B、阑尾C、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D、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输卵管及宫颈内膜异位症21、对鉴别卵巢内异症和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意义不大的是A、一般情况B、CA125C、腹水D、病情的发展情况E、持续性的腹痛腹胀22、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临床特点是A、月经失调B、不孕症发生率高达40%C、痛经和持续性下腹痛D、咯血E、腹痛,腹泻或便秘23、关于子宫腺肌病不正确的叙述是A、与多次妊娠有关B、与慢性子宫内膜炎损伤子宫内膜有关C、半数合并子宫肌瘤D、非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E、子宫腺肌病约15%同时合并内异症24、子宫腺肌病不正确的表述是A、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B、多为30岁以上经产妇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学发生和临床表现相似D、B超检查可在肌层中见到不规则回声增强E、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为手术治疗25、下列关于子宫腺肌病描述正确的是A、约20%以上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B、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发生学上是一致的C、常有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D、病灶与周围组织常有明显界限E、子宫大小常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26、下列关于子宫腺肌病概念说法错误的是A、伴有周围基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B、多呈弥漫性生长,累及前壁居多C、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D、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发生学上有差别E、多发生于经产妇27、关于子宫腺肌病错误的叙述是A、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B、不会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C、可能与剖宫产相关D、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多E、确诊取决于组织病理学检查28、子宫腺肌病和下列哪些因素密切相关,但除外A、多次妊娠B、多次分娩C、人工流产D、遗传因素E、慢性子宫内膜炎29、有关子宫腺肌病下述表达正确的是A、多数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B、多发生在经产妇C、病灶中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敏感D、假孕疗法有效E、月经量减少,经期延长,继发痛经,子宫均匀增大和质较硬30、子宫腺肌病多累积子宫肌层A、前壁B、后壁C、侧壁D、全壁均受累E、顶壁31、关于子宫腺肌病病理特征错误的叙述是A、多累及后壁B、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C、剖面无旋涡状结构D、子宫腺肌瘤不属于子宫腺肌病E、对雌激素有反应性改变32、子宫腺肌病子宫大小一般不超过A、10周妊娠子宫大小B、11周妊娠子宫大小C、12周妊娠子宫大小D、13周妊娠子宫大小E、14周妊娠子宫大小33、关于子宫腺肌病病理特征叙述不正确的的是A、剖面见子宫肌壁显著增厚且硬,无漩涡状结构B、病灶可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C、手术时难以剥出D、镜检特征为肌层内有呈岛状分布的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E、对孕激素敏感34、关于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下列哪项是最典型的A、月经过多B、不孕C、进行性痛经D、经期延长E、白带增多二、A21、某妇女,38岁,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10年,近4年痛经,且逐年加剧,妇查:子宫活动欠佳,后穹隆可触及多个小结节,其诊断首先考虑为A、慢性盆腔炎B、卵巢癌C、子宫内膜异位症D、子宫腺肌病E、多发性浆膜下肌瘤2、女,30岁。

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等。

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随着月经周期产生周期性出血引起疼痛和不适。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疼痛: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症状,常在月经期加重。

疼痛的程度不同,有的患者只是轻微的腹痛,有些则会出现剧烈腹痛,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2. 月经不规律和痛经:月经不规律和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表现。

它们的发生与内膜异位组织的存在和周期性出血相关。

3. 不孕: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可能存在输卵管阻塞、卵巢功能障碍等影响生育的因素,导致其难以怀孕。

而子宫腺肌病则是一种由于子宫壁内的腺体和平滑肌的病变所引起
的疾病。

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 月经量增多: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常常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其程度不同,有的轻微,有的则明显。

2. 疼痛: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也会出现周期性的腹痛,其痛感程度也不一样。

3. 不孕:子宫腺肌病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胚胎着床,导致不孕。

部分患者也可能因为月经过长或月经量太多而造成贫血。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都是妇科疾病,它们的临床表现比较相似,都与月经周期、月经量和月经疼痛有关。

因此,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3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

第3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
27
五、辨证论治
一、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 瘀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若疼痛剧烈加全蝎、土鳖虫、 三棱、莪术活血通络止痛;痛 甚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 白芍柔肝和胃止痛;月经量多 夹块者,去桃仁、红花加蒲黄 、三七、益母草化瘀止血;肛 门坠胀、便结者加大黄化瘀通 腑;前阴坠胀加柴胡、川楝子 理气行滞。
16
直肠子宫陷凹封闭程度
部分
全部
4
40
18
三、诊断要点
❖*双侧卵巢、输卵管均分别计分;# 如输卵 管完全阻塞,此项计16分;
❖ I期(微病灶)评分1~5分; ❖ II期(轻度)评分6~15; ❖ III期(中度)评分16~40; ❖ IV期(重度)评分>40
三、诊断要点
2.子宫腺肌病
(1) 病史
23
Diagram
四、鉴别诊断
2.子宫腺肌病 除与内异症鉴别外,还要与子宫
肌瘤相鉴别。后者一般无明显痛经。B 超和MRI检查有助鉴别。但部分子宫 腺肌病患者可合并子宫肌瘤。
24
五、辨证论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应根据痛经发 生的时间、性质、部位,月经的情况和结块的大 小、部位,以及体质和舌脉辨别寒热虚实。
17
三、诊断要点
表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修正的AFS分期评分法)
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腹膜
表浅
深部
卵巢
表浅
<1cm 1 2 1
1~3cm 2 4 2
>3cm 4 6 4
深部
粘连范围
卵巢
疏松
4 <1/3被包裹
1
16 <1/3~<2/3被包裹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区别
女性常见的疾病有很多,对女性疾病治疗药物是最佳选择,不过想要能够很好的控制女性疾病,女性在饮食、作息、情绪上也需要注意,这些方面有一方面不稳定,在对女性疾病治疗上,都是会有很大影响的,那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区别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女性不清楚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区别:
子宫腺肌症是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壁内的引起的
一种子宫壁内周期性出血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见红加重性痛经,并且渐进性加重,最后达到非经期也有严重腹痛的地步,影响生育,轻者反复流产,重则不孕。

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到子宫腔以外部
位进行种植形成的妇科良性病变,多发于30-50岁育龄期的女性。

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有痛经、月经过多、性交痛、大便坠胀、不孕等症状。

一定程度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与月经周期有着密切的影响。

而且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的影响特别广,事实上除了子宫内膜异位症除了脾脏外,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存在。

因此子宫腺肌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有区别的。

一定程度上得了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症,一定要针对病症选择适合自身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才能更好的摆脱其病症,恢复健康的身心。

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区别了解后,治疗这两种女性疾病,都是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而且治疗这两种疾病过程中,女性也需要积极配合,这样对稳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才会有很好帮助,使得女性身体不会受到更多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报道正常妇女LUFS发病率为4.9%~7.0%,而异位症 发病率为29%~79%,推测LUFS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 病因素之一。
医学ppt
12
二、病理
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 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 连形成,这种异位的内膜没有一个自然引流的 通路,因此在局部形成一个内容为经血的大小 不等紫褐色斑点和囊性肿物。
医学ppt
4
医学ppt
5
一、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在妇科范围内,就是在整 个人体当中,也是一个奇特的病理生理现象。
为什么一种组织,形态上完全是良性的,却可 以离开原属的器官,在盆腔甚至全身各个部位 生产发展?
50多年来对这个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发 生学的问题,学者们提出的假说不下十余种, 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主要有以下学说:
医学ppt
10
4.免疫学说:
目前已知多数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均有经血经输卵
管逆流至腹腔,但极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且此病有遗传倾向,推测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 力异常有关。
实验资料提示:异位症患者血清中,IgG及抗子宫 内膜自身抗体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其内膜中的IgG及补 体C3沉积率亦高于正常妇女,故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
医学ppt
8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人体的一些组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因
子如炎症,激素等的刺激下,一种细胞可以转 变为另一种细胞,甚至产生相应的生理功能, 这就叫做化生。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都是 由胚胎晚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 而来。Meyer提出由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组织, 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和持续卵巢激素刺 激后,均可被激活而衍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以致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学说提出很早, 至今尚无足够的事实支持证明其说。
医学ppt
16
医学ppt
17
镜下检查:
在病灶中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 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有的仅在卵巢囊壁 中发现红细胞、含铁血黄素和含铁血黄素的巨 噬细胞等出血证据,亦应诊为子宫异位症。
医学ppt
13
大体观:
医学ppt
14
医学ppt
15
除卵巢最多见之外,其次为宫骶韧带、直肠子 宫凹、子宫后壁下段,这些部位处于盆腔后部 低处,与经血中的内膜接触机会多,也是异位 症好发部位。早期可见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 粒状散在结节,也可发生直肠前壁与子宫后壁 粘连,甚至穿透直肠粘膜,误诊为直肠癌。异 位内膜可累及宫颈、卵管等部位。
有人认为妇女免疫功能正常,但若局部细胞免疫
功能不足或逆流至盆腹腔内的内膜细胞数量过多,免 疫细胞不足以将其杀灭时,也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目前认为异位症患者既可有体液免疫即B细胞应答增强, 也可有细胞免疫即T细胞免疫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异常 是原因,还是异位症的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学ppt
11
5.LUFS学说 即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 征(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
医学ppt
9
有人反驳:
1).如果体腔上皮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则男性也 应有同样的现象,可至今却从无这样报道。
2).胸腔及腹腔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如盆腔子宫内 膜异位症系化生而来,则胸腹腔亦应常见,但 实际上极少发生。
3).异位症从不发生先天性无子宫内膜的妇女,甚 至青春期的女性虽有内膜,但因其没有功能, 也从无异位症发病。
医学ppt
2
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曾产生过一些混淆和改 动。过去习惯上把一切超过子宫腔范围的内膜生长均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把子宫内膜长入肌层的称 为“内在性内膜异位”;把子宫以外的内膜生长,称 为外在性内膜异位症。随着认识的深化,发现这两种 “异位症”虽然在组织起源上相似之处,但从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几方面看,均有所不同,因 此,近年来多倾向取消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例:女,32岁,以婚未孕,有痛经病 史,检查发现右附件区鸭卵大包块,后 穹隆可触及结节,触痛。
问题:如何处理?
医学ppt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定义: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
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子宫 内膜出现和生长在子宫肌层,称为子宫腺肌 病(adenomyosis)。
医学ppt
6
1. 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1921年Sampson最早提出, 又称为经血逆流学说,
认为妇女行经时,经血从宫腔中倒流至输卵管,通过
伞端进入盆腔,使得混杂在经血中的子宫内膜碎片种
植在盆腔、腹腔的器官和腹膜表面,继续生长,以致
形成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学说经历了几个必须
的关键的验证。
1). 经血逆流“必须”确实发生;
2). 子宫内膜细胞“必须”能够通过卵管;
3).从子宫腔输送出去的内膜细胞“必须”能够存活,
如剖宫产切口及分娩时会阴切口出现的子宫内膜异位 症。
从而目前内膜种植学说已为人们所公认。
医学ppt
7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血倒流的方式只能解释出现在腹腔的内膜异 位症,而不能解释偶见的,发生在腹腔以外的, 如胸腔,脐部及四肢等部位病变,不少学者在 盆腔淋巴管和淋巴结中和盆腔静脉中发现子宫 内膜组织,因而提出子宫内膜细胞可通过淋巴 和静脉播散。
表现为月经规律,体温双相,内膜有分泌期变化,但 在排卵期后2~5天内腹腔镜下未能观察到排卵裂孔。 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排卵后腹腔内的E2、P激素水平升 高,约为血浆浓度的5~20倍,可防止内膜种植生长, 而LUFS者由于卵泡未破例,腹水中的17雌二醇和孕 酮较正常为少,失去对子宫内膜的抑制力,而致镜下 种植。
医学ppt
3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来有明显增高,是 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女人口中的确切发病 情况仍不清楚,文献报道的发病率多数是在住 院手术病例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在妇科剖腹 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存在。以 30~40岁生育年龄妇女居多。异位子宫内膜可 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 卵巢,约占80%,还可侵及宫骶韧带,子宫下 部后壁浆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