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糖代谢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糖代谢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糖代谢相关性研究尹彩君;李红梅;虎静;王伟;张桂香;杨艳丽;靳泉鹏;马凤珍【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01【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OC)与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至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依照性别进行分组,分析两组的相关指标.结果男性组的血清OC水平和HOMA-IR、HbAlc、FBG为负相关,与HOMA-β为正相关(P<0.05);绝经前女性组的血清OC水平与HOMA-IR、HbA1c为负相关,与HOMA-β为正相关(P<0.05);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得知两组患者的HbALC独立相关因子均为FBG、ALP、LDL-c、OC.结论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OC和糖代谢指标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临床上可帮助患者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改善,便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糖代谢现象.【总页数】3页(P26-28)【作者】尹彩君;李红梅;虎静;王伟;张桂香;杨艳丽;靳泉鹏;马凤珍【作者单位】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西夏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宁夏人民医院总院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HbAlc水平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及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J], 颜也夫2.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血糖代谢关系的研究 [J], 张宏凤;王军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与糖代谢关系研究 [J], 张广吾;申小英;郑伟;张赛飞;王峰4.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J], 杨倩; 顾朋颖; 白婷婷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及踝肱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J], 黄立冠;王昌斌;熊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糖代谢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糖类的吸收、运输、利用和储存等方面。
而糖尿病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那么,糖代谢与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是什么呢?一、糖代谢的基本情况人体中的糖类主要来自于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面食、糖果等。
在肠道内,糖类会被消化酶切分成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这些单糖进入肠绒毛细胞后,会通过GLUT1、GLUT2等运输蛋白,进入肝脏和其他器官细胞内,为人体提供能量。
人体内的所有器官和细胞,都需要一定量的葡萄糖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而这些葡萄糖是通过胰岛素的调节来得到的。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出来的,它可以调节细胞膜上的GLUT4运输蛋白,使之打开,从而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
此外,胰岛素还能抑制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分解和释放,促进脂肪的储存和利用。
糖类在体内代谢时,还会形成糖原和乳酸等代谢产物。
糖原是一种多聚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释放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
乳酸则是在缺氧状态下,肌肉产生的代谢产物,它能够进入肝脏,再次转化为葡萄糖,供给其他器官使用。
二、糖尿病的发生机制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引起的。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腺中的β细胞遭到破坏而失去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从而导致胰岛素水平过低。
而胰岛素的缺乏就会导致血糖无法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1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胰腺中的β细胞,从而破坏了它们的功能。
此外,一些病毒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参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
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2型糖尿病常常是伴随着肥胖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而出现,因此也被称为“富贵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不同于单纯的血糖升高,糖尿病还涉及到糖代谢的紊乱,包括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胰岛素信号传导的异常以及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等因素。
糖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对糖类物质的代谢调节失调,涉及到多个机制和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葡萄糖,然后通过胰岛素的调节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为能量或储存起来。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一过程出现了问题。
首先,胰岛素的缺乏是造成糖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体内起到把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的作用。
如果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就会导致胰岛素水平不足,进而无法有效降低血糖。
其次,胰岛素的抵抗也是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
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此外,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也在糖代谢紊乱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的细胞能量代谢通常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包括脂肪酸代谢、葡萄糖酸氧化、糖原合成等方面的异常。
这些异常使得细胞内的能量平衡受到破坏,影响了糖的正常代谢。
糖代谢紊乱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些是遗传因素所致。
比如,某些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例如,糖尿病家族史、胰岛素抵抗基因和胰岛素分泌相关的基因等。
另外,环境因素也会对糖代谢产生影响。
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缺乏体力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糖代谢紊乱的治疗,除了合理饮食控制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之外,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胰岛素可以直接补充胰岛素缺乏,而口服降糖药物主要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调节功能。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

糖代谢的检测概述血液指标是最常用的糖代谢检测方法之一、常见的血液指标包括血糖、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是评估糖代谢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5.9mmol/L之间。
高于这个范围的血糖值可能意味着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血糖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及是否存在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问题。
胰岛素是体内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它促进葡萄糖的摄入和利用,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胰岛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指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
通过检测胰岛素水平,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评估他的糖代谢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指标,它可以在长期高血糖的情况下得到增加。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可以了解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预示着长期高血糖造成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尿液指标是另一种常用的糖代谢检测方法。
尿液中的糖可以通过尿糖检测来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有糖,如果出现了尿糖阳性,可能意味着血糖升高或者肾脏功能异常等情况。
除了血液和尿液指标之外,影像学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糖代谢情况。
例如,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以通过注射正电子发射成像剂来观察葡萄糖的代谢情况,从而评估一个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
这种方法常用于糖尿病患者检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上述常规检测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糖代谢检测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组织内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并帮助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
此外,近年来,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糖代谢检测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糖代谢的检测可以从血液指标、尿液指标和影像学检测等多个方面进行。
通过糖代谢的检测,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糖代谢状态,及时发现和预防糖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糖代谢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糖代谢与糖尿病》PPT课件

• 二、有氧氧化
• 是指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酰 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 能量的过程。这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机体获 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 体内l分子葡萄糖彻底有氧氧化生成38(或36)分子 ATP。产生能量的有效率为40%左右。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
• 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 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 • 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
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二、血糖的去路
• ①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主要去路; • ②在肝脏、肌肉等组织进行糖原合成; • ③转变为其他糖及其衍生物,如核糖、氨基糖和糖醛酸等; • ④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 • ⑤血糖浓度过高时,由尿液排出。血糖浓度大于8.88~
• 作用:提示生物合成中胰岛素基因突变而形成结构异常和 生物活性降低的胰岛素导致糖尿病。
• 相似情况由于连接肽上第65个氨基酸(精氨酸)为组氨酸
所置换,也有由于连接肽酶可能有缺陷不能使胰岛素原 (proinsulin)分解去C肽而形成胰岛素,以致血循环中胰
岛素原过多而胰岛素不足,导致糖尿病。但此种异常胰岛 素引起的糖尿病在病因中仅占极少数。
• 胰腺分泌的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 糊精和少量葡萄糖。
• 小肠黏膜含有糊精酶,使糊精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酶将 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
• 小肠黏膜的蔗糖酶和乳糖酶,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 。
糖尿病与糖代谢

糖尿病的定义与类型
全球患病率
地区差异
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Biblioteka 02糖代谢的基础知识
VS
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等。此外,肝脏和肌肉也可以通过糖异生作用产生糖。
糖的去路
糖的主要去路是供能,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在细胞内被利用或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储存起来。
糖的来源
糖的来源与去路
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过口腔、胃和小肠的消化分解为单糖,然后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糖代谢的过程
血糖调节
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调节,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以维持血糖稳定。
糖原合成与分解
多余的糖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原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或糖酵解供能。
0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治疗糖尿病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措施
05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策略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保持正常体重
规律运动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方法
尿糖阳性
尿糖阳性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但尿糖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糖尿病,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尿路感染等。
其他指标
除了血糖和尿糖,糖尿病的诊断还可能涉及其他指标,如肾功能、血压、血脂、体重等。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任务。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血糖监测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减轻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diabetes)定义的基本内容为:糖 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 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 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 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 脏和血管系统。
两种病理过程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① 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② 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12 ~ 150pmol/L ) ㈤ 胰岛素抗体的测定 ㈥ 酮体的检测 ⒈ 血清酮体检测:乙酰乙酸 ⒉ 尿酮体检测:1型糖尿病的病情检测
㈦ 尿清蛋白排泄试验
糖尿病患者有很高的肾脏损害风险 大约1/3的1型 糖尿病者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
常规检查发现尿清蛋白排泄(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的增加,持续性尿蛋白定性阳 性(相当于尿清蛋白排泄率≥200μg/min),提示 已有明显的糖尿病性肾病。
(2) 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 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 断指标,但不是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指标,不能取 代现行的糖耐量试验,可列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 康检查的项目。
(3) 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6.79 %。 如果>11.5%时,说明患者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
可以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 症。
(2)2型糖尿病
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 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胰岛素抵抗为主 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 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患者在疾病初期大多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 常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 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 由于高血糖发展缓慢,许多患者早期因无典 型症状,未能引起足够注意,多年未就诊、 未发现糖尿病,发现糖尿病时已有大血管和 微血管病变发生。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及相关诊断标准
糖代谢紊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不正常,分为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三种类型。
首先是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餐后血糖大于或等于7.8mmol/L,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大于或等于6.5%也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等,建议定期检测血糖。
第二种类型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糖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
诊断标准为:餐后1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0.0mmol/L,或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5.1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最后是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和糖尿病之间,成为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为: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
7.8mmol/L,但小于11.1mmol/L。
除了上述标准,诊断糖代谢紊乱还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身体检
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维持正常的体重、饮食健康、规律的运动、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
根据个体特征、症状严重程度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诊断糖代谢紊乱需要注意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和诊断标准,建
议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血糖,预防和控制糖代谢紊乱有助于健康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
经特存或素代糖 的别在两分谢尿 慢是的者泌性病 性眼高兼缺疾是 损︑血有陷病一 害肾糖引或︒组 ︑︑︐起其高以 功心导︒生血高 能脏致糖物糖血 障︑各尿作是糖 碍血种病用由为 ︒管组时受于特 ︑织长损胰征 神︐期︐岛的
糖尿病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
糖尿病代谢紊乱特点
以高血糖症为基本生化特点,同时伴有糖、
脂类、蛋白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
一组临床综合症。
糖代谢紊乱:高血糖、糖尿; 脂类代谢障碍:高脂血症; 蛋白质代谢障碍:体重减轻,生长迟缓;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
糖代谢紊乱机制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
→利用葡萄糖减少;
4. 运动强度以中等有氧运动为宜。
.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5类:
磺脲类、双胍类、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和餐时血糖调节剂。
→ 肝糖原输出增多;肝、肾糖异生
作用增强
→高血糖症。
脂代谢紊乱机制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
肝TG合成↑→合成>释放→脂肪肝 脂解↑ VLDL↑→高脂血症(Ⅳ型) 乙酰辅酶A↑→高胆固醇血症 酮体↑→酮症酸中毒
TG(甘油三酯) 、 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治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
疗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起病突然,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 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 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 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
酮症: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遭受各种应激时,糖尿病代谢紊乱 加重,脂肪分解加快,酮体生成增多超过利用而积聚时,血 中酮体堆积,称为酮血症,其临床表现称为酮症。 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明显 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 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征候群,系 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一、饮食治疗
一般原则:
1.合理控制热量,争取达到标准体重。
2.平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
3 . 避免高糖食物,如:糖果、点心、饮料、
香焦、桔子。
4.避免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 5.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 如:疏菜.粗粮。 6.烹调以清淡为主。
二、运动治疗
方法: 1. 不宜参加比赛和剧烈的运动,应循序惭进。 2. 选择自已爱好的、合适运动,如打网球、 羽毛球、篮球、游泳、慢跑等、散步等。 3. 运动时间的安排,每天30~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