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考辨

周一川

【期刊名称】《文史哲》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日本文部省档案和日华学会对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统计,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原始资料,通过时这两类材料的充分发掘,不仅完整的1906-1926年,1927-1944年间各年度的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得以完成,也订正了由于统计机关不同、标准不同和时期不同所造成的诸多相关问题.

【总页数】9页(104-112)

【关键词】留日学生;文部省;外务省档案;日华学会

【作者】周一川

【作者单位】日本大学理工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学术资料的考辨--从近代中国戏剧受外来影响的一则传闻谈起 [J], 袁国兴

2.近代中国艺术观源流考辨——兼论“日本桥”的历史中介功能 [J], 刘悦笛

3.研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一部力作——评吴汉全、王中平的著作《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J], 卢国琪

4.近代中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体育 [J], 罗时铭

5.夷夏之辨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之三 [J], 朱义禄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论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李成波朱华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他们都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关键词:四川留日学生辛亥革命特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黄兴等人功不可没,但四川①留日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既是革命理论宣传者,也是革命实践者。他们怀着救亡图存的目的而留学日本。在留学期间,他们创办了《鹃声》和《四川》,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研制武器弹药,策划武装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扩大革命组织。回国后,他们又著书立说,发展同盟会员,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通过发起保路运动,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埋葬了清王朝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川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做初步考察,有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蚕食没落的清王朝,将中国一步步的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亡种灭国的危机面前,各阶级都曾探索过中国的出路。但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或是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容闳为代表的爱国学生将目光投向西方,拉开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序幕。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没落的清王朝被蕞尔小国日本击败。这一结局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国人不得不对日本刮目相看,同时也在反思:同样是“师夷”,为何昔日小国如今变得如此强大?中国的出路在何方?这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思考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留学日本并不是偶然。日本“师夷”的成功既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的①本文所指“四川”,均系近代以来的四川,包括今重庆。

清末留日学生与近代西方教育学的译介

清末留日学生与近代西方教育学的译介 摘要:在近代西方教育学输入中国的过程中,清末留日学生通过翻译书籍、创办刊物等活动,他们把西方教育理论、方法、制度等引入中国,为中国教育革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不仅是国内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也是留日学生介绍西方教育学的重要阵地,推动了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留日学生教育学译介活动由前期照抄照搬发展到后期逐步注意到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清末留日学生对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引进译介,是近代中国教育学兴起的第一步。 关键词:留日学生西方教育学 一、留日学生译介教育学概况 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说:“(中国)最初的新式教育,全是留学日本的产品”,表明留日学生在引进译介近代西方教育学中的主体地位。1903年,京师大学堂刊印了一份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内分16门目,其中多数是由留日学生译自日文。罗振玉指出,《教育世界》中“所译各科教科书多采自日本。考各科教科书有可通用者,有须特撰者,兹译日本教书为蓝本,海内学者若据此编润成中国合用之书,则幸甚。” 清末时期留日学生对西方教育学的译介为什么主要是日文中译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广译》篇中指出:“第一,国人精通西洋语文者甚少,故多误译;第二,西洋人故意拖延教学,费时甚多,不能应急。”“至各种西学书之要者,日本皆以译之,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国内人士看来,日本在引进西方教育学的过程中已经经过去粗取精的处理,大多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翻译日文书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解决国内教育的燃眉之需。所以,有一定的语言和专业能力的留日学生,就成为翻译传播教育学新知识的重要中介。 译介书籍是留日学生引进西学的主要手段,他们组织了不少有影响的翻译团体,翻译介绍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生理等方面的书籍,对教育学书籍的翻译介绍,尤为重视。值得称道的是,在留日学生中,还出现了专门翻译出版教育书籍的专业出版社。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会文学社、国学社。会文学社成立于1903年,该社出版了由留日学生范迪吉选定的日本中等学校教科书及一般教养书100册,其中教育类5种,包括富山房编的《教育学问答》和《教育学新书》等等。这套全书被称为“普通百科全书”,收纳的内容十分丰富,种类也十分齐全。 除上述专门从事翻译的团体外,还有一部分留日学生将他们所译的教育学教科书寄回,交国内书局出版。如1904年,北京华新书局出版的小泉又一著、周焕文等译的《教育学教科书》;湖北官书处印行波多野贞之助编,闵豸等译的《教育学》;1906年,江苏学务处印行土肥健之助、小泉又一讲,江苏师范生译的《教育学》等等。

清末留日学生读书报告

读《清末留日学生》 姓名:罗川学号:3120103519 专业班级:社科1205 选书说明: 中日之间的历史纠葛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有关此类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加之近年来中日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最近有关历史遗留问题纷争的日趋白热化,导致中日正常关系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熟知历史有助于我们如今洞悉中日关系的微妙变化,作为普通的大学生,我希望能够从近代中国向日本学习的角度出发增加在学术上中国对日本爱恨交加的了解,因而在选取阅读书目的时候比较偏向于此类著作,而非部分推荐书目,这里还望老师见谅。所以最后选择阅读了黄福庆先生所著的《清末留学生》,虽然台版的书以古书格式(白话文)出版,阅读比较耗费时间,但是在耐心阅读以后仍有所体悟,以此为基础增加了对近代中国学术氛围。 正文: 本书在探讨人、事时从留日学生、清政府、日本等多个角度全面而客观地分别加以介绍,基本舍弃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悲情的意识,重在重现历史,鲜有说教,对利弊两方面均加以展现,很能引人深思。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面临日愈加重的内忧外患,国家危在旦夕,尤其是甲午一役,更是令清政府创巨痛深。危难之中,有识之士不断觉醒,国内掀起了变法图强的浪潮。 维新变法和各类政治运动鉴于改革的需要而培养新式人才,近代留学之风即始于此。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为清末政治改革中重要措施之一。客观条件上,东渡日本较西洋各国方便;内在的政治因素上,留日也能满

足清廷的需要:以速成的方法,模仿日本维新。于是,日本成为近代中国学生与当政者心目中理想的去处。 近代留学日本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期自1896至1911年,留日学生返国动机主要是国内情势,此阶段为本书的主要研究时期;此后三个阶段分别为:1912至1915年、1916至1931年、1932至1937年,这一时期中留学生返国的动机主因是日本的侵略, 1896年,总署奏陈《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粗定章程。中日对留学日本学生的特设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留学日本的热潮,遂弥漫全国。“留学日本学生监督处”为有关留日学生事务的总机关,此教育行政机关在世界各国教育行政制度上为中国所独创。为了管理留日学生,清政府先后出台了《约束游学生章程十款》、《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十款》、《自行酌办立案章程十条》、《约定游学生章程(张之洞)》、《管理游学生章程》、《新定留学生请假规则》等相关政策规定。 留日学生包括官费生和私费生,既有速成科学生,也有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文武、自然科学各科的学生,女子留学的滥觞亦在此时。留学生带着博取功名之心赴日深造,学成后政府依等级优待。对于毕业生的考察,处处充斥着中体西用的特点。考验分为两场:第一场专门考科目,第二场考经史。第一次在学务处,及格者再行保和殿殿试,殿试悉循科举制,题目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考核结果显示,欧美留学生远优于留日学生,此事引发国内外对留日学生素质的思考。 因国内尚未建立教授普通学的环境,大批赴日学生以学习日本语文为主,另外加之少许中等学校科目,为避免这种费时费力的现象出现,政府定立资格限制,速成教育代替普通学,成为日本留学的主流。速成教育在政府的提倡下形成示范教育和政法教育两大主流。

清末留日学生速成教育探析

摘要: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日本近代教育成功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兴起。速成教 育主要有师范科、法政科、工艺科等专业;因学习一年左右即可毕业的较短年限,致使留日学生趋之若鹜,形成20世纪初年的“速成科时代”;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对晚清社会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清末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速成师范科中图分类号:G5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1-0107-05 清末时期,大量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形成了 罕见的留学大潮。至20世纪初年, 中国留日学生数量高达万余人,其中以习速成教育者为最。虽然,20世纪初年的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仅仅持 续了数年,终因各种弊病被废止。但是, 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造就了大量新型实用人才,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 一、清末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民族危机,如何“救亡图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留学日本以图自强。1898年5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宣称“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 于中国学堂三年” 。他认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 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 无过于此。”[1] 一时间赴日留学占据了社会留学舆论的主流。1899年,清政府通过《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决定正式派遣留日学生。在政府的倡导下,留日教 育日渐活跃,并形成规模。 20世纪初, 留日速成教育最为盛行。速成教育乃是日本教育界专为中国留日学生设置的一种教育形式。1898年,日华学堂最先为中国留日学生开设速成教育课程。《日华学堂章程要览》指出设立速成教育是因为“今清国学生,离乡负笈,欲按我国学制,淹留多年以毕其业,揆之理势,实 属难行。本学堂深鉴于此, 尽心妥筹,务为省功而效于实用,勉就简捷而速成其艺。”[2] 可见,速成教育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专门讲授实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达到快速掌握,学以致用的目的。至 20世纪初年, 日本陆续兴起了一批专门为中国留学生提供速成教育的学校,如弘文学院、东斌学 堂、 经纬学院等;另外,有的学校虽不惟接纳中国留学生,但也为中国留学生开设速成科,如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实践女校速成师范科和速成工艺科等。日本的速成教育一经开展便倍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1905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的戴季 陶亲身经历“ 最盛的时候,在东京一处,同时有三万余人,速成法政、 速成警察、速成师范、速成陆军,样样都速成,好一个终南捷径,只要一到东 京,便能很快的学得赚钱赚地位的法术。”[3] 1907 作者简介:杜敦科,男,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岳珑,女,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清末留日学生速成教育探析 杜敦科% 岳%珑 □107

1870年代清朝留美幼童与1900年代清末留日学生之比较

1870年代清朝留美幼童与1900年代清末留日学生之 比较 作者:容应萸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10年09月16日在1998年耶鲁大学召开的“19世纪中国留美先驱者会议”上,在我关于《容闳的一生》的演讲结束时,我被问到以下问题:“为什么留日的中国学生参加了1911年革命,而清朝留美幼童却支持清政府?”这个观点在现代中国史学界确实曾被广泛接受,与此相同的的还有另一个流行的观点是:留美的中国学生成为“亲美”派,而留日学生却成为“反日”派。 本文试图指出,以上两个观点都是过于简单化的陈述并且也缺乏证据:因为无论是支持或是为推翻清朝而奋斗的留学生,都必须面对整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情景,还有这些学生如何去理解它。 一、来自中国的推动力量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法战败和外国军队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由120个年幼男孩组成的中国教育代表团被送往美国(注:英文原文如此,实际上是清政府从1872年开始,分4批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学习,原文为作者2003年12月在香港“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译者注。)。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个汉族官员逐渐了解西方舰炮或者说是西方军事技术的优势性,他们坚信中国的最高权力和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建成一支强大的西式军队特别是海军,那么,中国赶上西方国家就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把120人送往美国学习,而这只是他整个庞大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掌握西方技术:机械、枪炮、造船、铁路、和电报来增强中国的自身实力。 容闳出生于1828年11月17日,是属于澳门的南屏(Nanping)镇的居民。1847年他在塞缪尔·罗·布朗(Samuel R.Brown)的带领下来到美国。布朗是一个传播西方教育的外国传教士和容闳在香港罗伯特·玛礼逊学校时的校长。容闳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1854年取得学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担任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使他最终成为懂得英语和西方事务的专家并闻名于清政府。1863年,曾国藩派他去美国购买为建立上海的江南兵工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1872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容闳终于实现了派遣一支教育代表团去美国的梦想。第一批30名年龄10至16岁的幼童被送往新英格兰,接下来还有3

清末陕西留日学生名薄

清末陕西留日学生名薄 序号姓名籍贯官费/自费赴日时间入学时间毕业学校科别备注考证 1 张荣菘自费1907.08 1907.08 东亚蚕业学校1908年9月备档;东字第2号 2 张凤翙西安府官费1904.09 1904.09 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1909年润2月备档;东字第173号 3 张兴彦官费1905.09 1907.08 早稻田大学师范科1909年6月备档;东字第790号 4 魏国钧官费1904.11 1904.12 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9年2月25日备档;1333号振武学校普通科毕业 5 黄国梁汉中府官费1904.08 1904.08 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09年6月备档;东字第866号 6 杨西孟自费1905.09 1908.09 大成女学校师范1909年10月12备档;1226号 7 王天吉官费1905.09 1905.09 宪兵练习所步兵科1910年正月19日备档;1322号振武学校毕业,步兵第3联队实习期满 8 培模官费1905.09 1905.09 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10年3月28日备档;1417号振武学校毕业,步兵第6联队 9 张益谦官费1904.正月1905.正月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1910年3月28日备档;1430号振武学校毕业,炮兵第13联队 10 钱鸿钧咸阳官费1905.09 1908.08 早稻田大学专政科1910年6月3日备档;1678号早稻田大学预科学校毕业 11 党积龄官费1905.09 1908.08 早稻田大学专政科1910年6月5日备档;1712号早稻田大学预科学校毕业 12 任秉璋自费1906.03 1908.10 明治大学专法科1910年6月8日备档;1870号经纬学堂普通科毕业 13 罗仁博自费1906.03 1908.10 明治大学专法科1910年6月8日备档;1895号实验学校理化科未毕业 14 杨涛自费1905.11 1905.11 经纬学堂普通科1910年8月21日备档;2163号 15 雷崇修西安府官费1905.09 1905.10 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1911年4月26日备档;2387号振武学校毕业,联队实习期满 16 路孝忱西安府官费1905.08 1906.正月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1911年4月26日备档;2407号振武学校毕业,联队实习期满 17 张靖咸阳官费1905.08 1908.08 早稻田大学专政科1911年6月12日备档;2495号同文书院普通科未毕业 18 谭焕章长安官费1906.02 1908.09 明治大学专商科1911年6月18日备档;2608号宏文学校普通科毕业 19 谢增华官费1905.09 1908.09 明治大学明治大学1911年6月18日备档;2614号警察学校警察监狱科毕业 20 崔云松官费1905.09 1908.09 明治大学专法科1911年6月18日备档;2615号早稻田大学预科学校毕业 21 张元耀绥德官费1905.10 1908.08 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1911年6月18日备档;2770号经纬学堂普通科毕业 22 张树森自费1906.07 1908.07 政法大学专政治科1911年润6月2日备档;2849号经纬学堂普通科未毕业,政法大学速成科毕业 23 郗朝俊官费1905 1907.08 法政大学专法科1911年润6月2日备档;2870号早

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组图: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 2010年10月27日 08:56:39 来源:人民政协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秋瑾

演讲人:王晓秋 编者按: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赴日留学热潮,这股热潮即使在世界留学史上也颇为罕见。而这批留日学生在后来中国的辛亥革命,甚至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明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作了一篇题为《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的演讲,该演讲分析了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的。 演讲人:王晓秋 演讲人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当我们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缅怀辛亥先烈们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不能忘记当时的一代青年,特别是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1923年

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的时候,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这万余人不久便回到国内,分散各省,宣传我们的主义"。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着重想分析探讨20世纪初的大批留日学生,怎样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为何掀起赴日留学热潮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批学生涌向日本留学,形成了一股世界留学史上罕见的盛极一时的留日热潮。究竟有多少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呢?我做过一些调查和统计,1896年,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共13人;1900年大概增加到100多人;1902年已有500多人;1903年根据驻日公使的报告是1300多人;1904年统计是2400多人;1905年到1906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当时各种记载不太一样,有的认为已有8000-10000人。我在日本的外交史料馆查过外务省的档案,根据日本各学校调查数字汇总统计,1906年是7283人,1907年是6797人,1908 年是5216人,1909年是5266人,1910年是3979人,1911年是3328人。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的流动性很大,也有一个人报了几个学校的情况,所以统计数字也不完全准确。估计20世纪初,大概至少有二、三万中国学生先后到日本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