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
昆曲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

昆曲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全面和最终极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诸多艺术元素,演员通过声、腔、调、唱等方式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
其次,昆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唯一以古代文化基础为主题、以历史故事为素材并形成固定剧目的一大剧种。
昆曲剧本通常选取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传说,通过场景、服饰、音乐、舞蹈等多重艺术手法展现,并传递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
此外,昆曲在演艺技法方面也独树一帜。
其独特的腔调和表演风格,被称为“昆腔”,以“沉稳、高亢、明快、静肃”等主要气氛以及“气韵生动、情感真切、表演技巧高超”等演唱技巧为特点,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由于昆曲的独特特点和丰富内涵,它在中国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传统戏曲领域有广泛的影响,并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国内外演出与传承上得到高度重视。
同时,昆曲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中国戏曲艺术独具特色,其中京剧与昆曲是两个备受瞩目的重要门派。
京剧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而昆曲则因其高雅、精致而被誉为“戏曲绝艳之花”。
本文将针对京剧与昆曲的音乐、表演和剧目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个别特点。
一、音乐表演1. 京剧音乐与表演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京剧音乐以“清、宫、调”为主要音乐形式,具有明快、热烈的特点。
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变化多样的音域和音调,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 昆曲音乐与表演昆曲以其流畅婉转的音乐和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昆曲音乐以“泛音”为基础,通过声音细微的变化表达情绪。
昆曲表演注重身段和唱腔的协调配合,讲究“动静相宜”。
二、剧目特点1. 京剧剧目京剧剧目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多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而成。
其中著名的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等。
京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通过戏服、脸谱和动作来突出角色的特点。
2. 昆曲剧目昆曲剧目多以古代诗词和著名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著名的昆曲剧目有《牡丹亭》、《浣纱记》等。
昆曲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形象独特的角色刻画。
三、表演风格比较1. 京剧表演风格京剧表演强调形体和声音的统一,演员通过精确的动作、独特的身段以及独特的唱腔展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音乐和舞蹈的运用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具有冲击力。
2. 昆曲表演风格昆曲表演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演员通过舞蹈、唱腔和面部表情的协调展示角色的情绪和内心变化。
昆曲舞台上的演员动作优美、流畅,显得尤为细腻和柔美。
综上所述,京剧与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形式,各自独具魅力和特点。
京剧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和明快热烈的音乐深受观众喜爱,而昆曲则以其高雅流畅的表演和细腻入微的音乐艺术让人为之倾倒。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保护。
京剧昆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自我国京剧、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我深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参加了京剧昆曲课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京剧、昆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京剧昆曲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一、京剧、昆曲的历史与魅力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服饰和脸谱著称于世,被誉为“国粹”。
昆曲则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昆曲以其优雅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被誉为“百戏之祖”。
京剧和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等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京剧、昆曲的独特魅力,对这两大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京剧、昆曲的学习与体会1. 学习京剧、昆曲的基本功京剧和昆曲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基本功。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唱腔、表演、身段、武打等基本功。
通过老师的悉心教导,我逐渐掌握了京剧、昆曲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白了基本功的重要性,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色的表演。
2. 体会京剧、昆曲的艺术特色京剧和昆曲各有特色,京剧注重唱腔、表演和脸谱,昆曲则注重唱腔、表演和服饰。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京剧、昆曲的艺术特色。
京剧的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生动形象,脸谱丰富多彩;昆曲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婉约,服饰华丽典雅。
这些艺术特色让我对京剧、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传承京剧、昆曲文化京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传承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昆曲文化,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京剧、昆曲课程的意义1. 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参加京剧、昆曲课程,让我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养。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而昆曲作为其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昆曲的起源、表演特点与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一、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起源于元朝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昆曲以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为基础,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表演特点与魅力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
昆曲以声腔、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其高亢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身段动作,展现了情感的深沉和人物角色的鲜明。
昆曲的表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昆曲还以其细腻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优雅的身姿和缓慢的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昆曲艺术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的深远内涵。
三、昆曲艺术的意义与传承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昆曲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昆曲艺术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艺术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大的影响力。
通过昆曲艺术的推广和交流,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传统戏曲是其中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戏曲的众多流派中,昆曲素有“百戏之祖”之称,被誉为国粹。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的发展历程、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一、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戏曲起源自秦汉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各个流派。
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地域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戏曲类型,例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而昆曲作为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可以追溯到元代。
元代昆曲以其高雅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戏曲的巅峰之作。
二、表演形式的特点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造型艺术等多个艺术元素。
昆曲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即演员既唱歌演唱、念白、吟诗,又表演动作、拳打脚踢。
在昆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眼神、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技艺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三、音乐特点的独特之处戏曲的音乐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而昆曲的音乐在中国戏曲中有其独特之处。
昆曲的音乐以“引子曲”和“大曲”为主要形式,曲调婉转悠扬、缓慢细腻。
昆曲音乐采用“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结合独奏和合奏的方式,使得昆曲的音乐更具层次感和韵律美。
四、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戏曲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因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艺术也需要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例如,一些青年戏曲演员通过融入时尚元素、现代舞蹈技巧等,将戏曲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五、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中国的传统戏曲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同时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昆曲在1977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知名度和传播机会。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
中国的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其中昆曲作为其中的一种代表,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艺术表现形式,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渊源、昆曲的特点和发展,以及昆曲的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传统戏曲与昆曲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化出不同的流派和形式,如评话、豫剧、越剧等。
而昆曲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现形式,被视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昆曲是中国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戏曲之祖”。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服饰造型,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珍品。
昆曲的精髓在于对唱腔的讲究,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动作的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
除了昆曲的独特魅力外,它还在表演形式、音乐演奏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
昆曲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单独唱腔表演,也有男女合唱、对唱等形式。
而在音乐演奏方面,昆曲注重器乐演奏的配合,通过不同的乐器搭配和演奏技巧,使演出更加生动、动听。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昆曲的了解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在
当代社会,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希望昆曲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艺术

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艺术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而昆曲则是戏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除夕夜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上,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艺术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首先,传统戏曲在除夕夜的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观众。
在除夕夜这个传统佳节中,戏曲表演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能够让观众在欢庆的氛围中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瑰宝,在除夕夜上的表演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
昆曲以其古典、精致的表演形式,以及优美动人的唱腔和舞台布景,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在除夕夜的表演中,昆曲常常被选为主要演出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对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同时,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艺术还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顶峰,具有独特的表演技法和传统的艺术传承方式。
通过在除夕夜的表演中展示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为后代艺术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助力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除夕夜传统戏曲与昆曲的表演中,观众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观众的参与与回馈是戏曲演出成功的关键。
观众的热情与呼应,使得整个表演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演员们更有激情和动力进行演出。
在除夕夜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与共鸣,让整个表演更加热闹喜庆,也增添了节日氛围。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

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中国古代戏曲是一门独特而悠久的艺术形式,昆曲作为其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广泛传承和欣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吴地(今江苏苏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宋时期的南曲、元曲以及明代的西昆等各个地方曲艺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昆曲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备受贵族和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昆曲的表演特点1.音乐独特:昆曲以其悠扬、高亢的唱腔而著名,音乐方面注重唱腔的技巧和表现力,使得观众能够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其独特魅力。
2.身段优美:昆曲强调身段的柔美和优雅,演员们通过舞姿的展示和行动的有机衔接,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3.言词犀利:昆曲的言词锋利而精妙,演员们不仅要有出色的演技,更要具备对语言的娴熟运用,以营造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
4.多才多艺:昆曲要求演员具备多种艺术技能,例如唱、念、做、打,演员们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技能,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昆曲的魅力。
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尽管昆曲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来自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但是无论是在艺术表演还是在音乐方面,昆曲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各种推广和传承活动也不断进行。
例如,在学校中开设昆曲艺术课程,培养青少年对昆曲的兴趣和艺术修养。
同时,昆曲演员们也积极参与演出和交流活动,将昆曲走出传统舞台,面向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传媒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昆曲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使得昆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与电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创作,进一步推进昆曲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传统戏曲艺术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昆曲《西厢记》
一、中国戏曲概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先秦(萌芽期)、唐中后期(形成期)、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这几个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唱、念、做、打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
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
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二、我看《西厢记》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而我国的国粹京剧就是昆曲和秦腔的结合。
《西厢记》就是元杂剧的极致之作。
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王实甫的《西厢记》,但说实话真的没太看明白,只是其中大段大段华美的辞藻,工整又俏皮的对账就足够我看的痴迷,那一句“愿普天下有情的成眷属”更是自此牢牢记在心尖。
长大后再读张生和莺莺的故事,才看得出其二人初生情愫的心悸,月下相会的甜蜜,也渐渐明白相爱的人不能相厮守的无奈与苦楚,略略体会的到张生怎的就害了相思病,一个朗朗少年一边要奔着自己的前途为了家族的复兴要进京赶考,一边要守着读书人的礼教,一边又忘不了放不下心爱的姑娘;而小姐莺莺更是作为相国小姐要顾及繁文缛节无数,有着“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更是有宁赴死也不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的刚烈之性。
他们的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封建社会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从最初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更加丰满,这里占主导的就真真正正是单纯的爱情了。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忧愁。
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生、红娘、崔夫人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纸片人”,极大的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为改变成戏曲的形式创造出了极大的可能性。
再看以昆曲形式呈现的《西厢记》,作为北方昆曲的极致之作,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并有“花间美人”的雅称。
又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一般昆剧常演出的《西厢记》,是明朝李日华所撰《南西厢记》传奇剧本,其中〈佳期〉、〈拷红〉两折最常演出。
这两折都以红娘为主角,俏皮讨喜也最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而岳美缇和张静娴的新昆剧作品,则是依据被称「北西厢」的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版本改编。
主要演出〈长亭送别〉,将重点放在崔莺莺与张生身上,将以充裕时间来演绎崔夫人允张生与莺莺成婚后却立即命张生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与张生的饯别之情。
课上看过选段之后,我的记忆再次来到那个张生魂牵梦萦的蒲东路,再看到莺莺的两泪涟涟,我也不会再问“为什么不能就这样私奔呢”这样的傻话,而是坚定的相信着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且和他们一起,等待着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三、后记
感谢徐凤霞老师您在课上精彩的讲述,带我来到戏曲这个崭新而迷人的世界,有幸看了您的<青衣•达•芬奇>,说实话心里面满是震惊,“怎么话剧还可以这样来?”,她安静、也暴躁,她生硬、也柔软,她是泥泞的黑、更是莲花的白……不管是怎样的生命,不管是怎样的选择,都要保留着作为一个人的最本真的情感,都要记着生命给你的感动,我想,这些不仅仅是通过这一部话剧,亦或是如《西厢记》这样的名剧,更是所有好的戏曲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北京理工大学
德语系13级
苍思语1120133582
2015.4.6。